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解读
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贸易路线之一,连接着东方和西方的文明,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在这条古老而神奇的交通要道上,有一些重要的节点,它们不仅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关键点,也成为了历史和地理的见证。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和经济角度,探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交通要道。
一、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1. 舂陵(今江苏宜兴市)舂陵地处长江和太湖交汇处,是古代丝绸之路南北连接的重要节点。
从舂陵出发,经过长江水路到达巴克赛尔(今新加坡),然后再通过陆上路线到达亚洲大陆其他地区。
舂陵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2. 京师(今北京市)京师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中的重要节点。
从京师向西,可以沿着丝绸之路向直罗镇、焉耆、大夏等地扩展。
京师的位置优越,使得它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中转站,世界各地的商人和使节汇聚于此,带来了巨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1. 东海(今中国东部沿海)东海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海上通道,连接了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从东海出发,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可以通过船只运往远方。
东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地理位置,还在于它成为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
2. 马六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节点。
从马六甲出发,可以到达印度、中东和非洲等地,成为连接中国和西方的重要航线。
马六甲的繁荣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商业中心。
三、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1. 塞上古道塞上古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它连接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
这条古道以其险峻和漫长而著称,商人和使者们通过这条道路往来于中亚和中国之间,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塞上古道也是军事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河套地区河套地区是中国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连接了中国的内陆地区和西域地区。
初中历史课件---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对历史的贡献:了解了西 你能不能概括地说 域各国的情况。沟通了西域各 一说张骞和班超在历史 国与西汉的联系,为汉朝经营 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打通 作出了什么贡献吗? 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 路线,即丝绸之路,促进了东 成功者具备的素质: 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有胆、有识、有行、 班超以其智慧和谋略,帮助西 有恒 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 你从中学到了哪 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他 些东西? 经营西域三十年,进一步加强 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他还派 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交往和 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西域的地理概念
1.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 2.西域都护的设立 公元前60年
二.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
三.丝绸之路
四.班超经营西域
73年
假如你是汉代的 一位商人,想沿着丝 绸之路到欧洲的大秦 去,请说一说你应准 备哪些东西?可能要 经过哪些地方?可能 会遇到哪些问题?
穿越时空
西域都护府 从图中,你能找到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吗?这一地点是我国哪一省级行政 区省会所在地之一。 长安 陕西省 你能举出今天古丝绸之路上闻名全国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商品品牌 吗? 哈密瓜 吐鲁番的葡萄 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连 接亚欧大陆的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 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你能分析一下它的经济、政治意义吗?
交通运输先行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物质和信息交流;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 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
三.班超经营西域
投笔从戎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
目的
结果
公元73年 恢复中原与西域的交 往,重建西域都护 。 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 脱了匈奴的控制,使 西域和内地的关系更 加密切了。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0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对西域的管理 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02 感受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理解 “凿空”意义。
03 通过了解两汉对西域管理的史实,初步树立国家版图意识。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②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
3、目的
一、张骞通西域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 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 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 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胡桃
葡萄
石榴
苜蓿
胡萝卜
胡麻
良种马
香料
二、丝绸之路
你知道我们中原地区又有哪些物品或技术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的呢? 丝绸、漆器、茶叶、造纸术、开渠、凿井、铸铁等
丝绸 造纸术
漆器
茶叶 铸铁
二、丝绸之路
材2、料作: 用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 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 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毛 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下、胡豆 (蚕豆)、大蒜首蓓等陆续传 到中国“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地理路径和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的地理路径和历史意义一、地理路径1.起点: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中国古代的首都长安(今天的西安)。
2.经过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甘肃、新疆等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3.重要节点: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和节点,如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等。
4.终点: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与欧洲的贸易网络相连。
二、历史意义1.文化传播: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2.经济发展: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贸易往来,增加了各国的财富。
3.科技进步: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中国四大发明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的。
4.宗教传播:丝绸之路也是宗教传播的重要途径,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5.政治外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通过贸易往来,加强了政治联系和外交关系,促进了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哪个古代首都?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的描述,我们知道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中国的首都长安(今天的西安)。
2.习题:丝绸之路通往哪个地区?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的描述,我们知道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答案:中亚、西亚,直至欧洲3.习题:丝绸之路沿线的哪个城市被称为“千佛洞”?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的描述,我们知道敦煌是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个重要城市,而敦煌的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
4.习题:丝绸之路促进了哪两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的描述,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其中涉及到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答案: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5.习题:丝绸之路是如何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的描述,我们知道丝绸之路通过贸易往来,增加了各国的财富。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课件

02 03
经济影响
通过上西域南海的交通,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大量运往西 域南海地区,同时,西域南海地区的各种商品也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 与西域南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
文化影响
上西域南海的交通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得 以传播到西域南海地区,同时西域南海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也传入中国, 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玄奘
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曾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印度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教经典,掌握了梵文和巴利文等多种语言,成为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佛教学 者之一。
玄奘回国后,不仅将大量佛经译成中文,还通过自己的旅行经历,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留 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对于研究中亚、印度以及中国历史和文化具 有极高的价值。
文化交流的内容与影响
3. 语言文字
汉唐时期,汉语与西域语言(如突厥语、波 斯语等)的交流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 和演变。同时,中国的汉字也传入了西域地 区,对当地的语言文字产生了影响。
4. 风俗习惯
汉唐时期,中国的服饰、饮食等风俗习惯逐 渐传入了西域南海地区,同时西域南海地区 的风俗习惯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形成了独 特的文化风格。
对世界的影响
贸易影响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开辟了新的贸易 路线,使得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贸易 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文化影响
上西域南海的交通也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 交流和传播,使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 到世界各地,同时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宗教也
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对现代的影响
班超
汉代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曾在新疆地 区驻守多年,对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
丝绸之路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丝绸之路渐渐没落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 方面: 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原因之一——环境气候 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原因之一——环境气候 —— 公元8世纪末,博斯腾湖有浅化、盐化的迹象,地区气候迅速转为干旱,湖 水蒸发量变大,湖水变浅。博斯腾湖地区的急速干旱,必然造成沟通丝绸之路的 一些绿洲的消失,过往客商在此难以找到歇脚之地,最终导致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因素之二——历史因素 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因素之二——历史因素 ——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汉代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时而因为政治对立、民族 矛盾乃至战争而一度中断。“丝路黄金时代”,主要是指唐代前期的陆上丝路。 公元10世纪中叶以后,宋王朝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势中,影 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受战乱影响,陆上的丝绸之路几度中断。 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因素之三——海上丝绸之路的超越 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因素之三——海上丝绸之路的超越 —— 郑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张骞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尤其是经济贸易的 迅速发展,超过了传统的骑着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陆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以美丽的丝绸为纽带, 与亚洲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畅通, 把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为使得古老的 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有力的冲击,再加上本身存在不利于其发展的条件,路上丝路 最终走向了衰落。
海 市 蜃 楼
沙 漠 之 舟
商品交流
正 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 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 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 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 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 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 西 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 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 区。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 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 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 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 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 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 豆、 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 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 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 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 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 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课件

5、 (1)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汉朝时,中国的丝织品、陶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 路,到达了西方。 (2)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 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6、 《史记》由本纪、世家、表、书、列传组成。 “本纪”依照时间顺序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世家”记载诸侯;“表”用来简列时事;“书” 则记述制度;“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自我测频P72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统一法律(田律、盗贼令)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和度量衡 大修驰道,统一车轨 焚书坑儒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P55
1、政治上: (1)推恩令 (2)监察制度(设置刺史制度、设置司隶校尉) 2、经济上: 统一货币,盐铁专营。 3、思想文化上: (1)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学校,培养政府官员。
汉王朝对于西域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这条贸易通道 在中国境内的畅通?
史料三: 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十一月, 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 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这则史料说明丝路得以通畅还有什么原因? 鼓励对外贸易,设官邸接待,少数民族(匈奴) 与汉族交流频繁,日益融合,共同保护丝绸之路。
行政管 1、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 理方面:设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派驻军 队,实施统治。 2、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 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汉王朝对于西域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这条贸易通道 在中国境内的畅通? 史料一: “(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 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 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通中亚的大道,秦 始皇的长城纯粹是一种防御的性质……但是汉武帝的 长城用意乃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的工具。”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 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 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 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 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 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 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 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
图”的解读
河北/姚益红
汉朝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朝代,两朝的对外交往都比较繁盛,交通都比较发达,主要路线都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第45页的汉朝“丝绸之路”图和第89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比较,我们会得到以下认识:
第一,两朝图中路线经过的国家有许多一样的地区,但当时的名称却有很大的区别。
如印度在汉朝时被称为“身毒”,唐朝则叫“天竺”;伊朗在汉朝时叫“安息”,唐朝时称为“波斯”;阿拉伯地区在汉朝时称为“条支”,在唐朝时则称“大食”;汉朝图中的“大秦”是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唐朝图中的“拂菻”是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也是原来的古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之一。
第二,从两朝图中路线可得出结论:汉朝对外交通路线以陆路为主,唐朝则水陆并举。
第三,从图中观察,两朝最远到达的地点明显不同。
从陆路看,汉朝从长安往西最远可达欧洲的大秦,唐朝从长安不仅可往西走,还可往东走:往西最远可达现在的西班牙、葡萄牙,往东可达现在的朝鲜。
从水路看,汉朝海上丝绸之
路从广东沿海出发,往西最远可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从广州出发往西可达波斯湾地区,从登州、扬州出发,往东可达现在的韩国、日本。
从图中所反映的信息以及我们所学的知识,还可进行以下推测:
第一,从交往方式看,汉朝对外交往以商贸为主,唐朝则是使臣、商贸、文化全面展开。
第二,从进行贸易的物品看,汉代对外贸易中以丝和纺织品为主,唐朝除此之外,瓷器、纸张、茶叶等商品大为增加。
第三,从影响上看,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朝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收各国经济文化的成果以促进唐朝的繁荣。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汉唐在对外交往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之所以各有特点,主要是由于两朝所处的历史朝代不同,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