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选择题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选择题突破课件

C.首句从秋景描写入手,烘托了浓重的悲秋氛围。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C.首句从秋景描写入手错误。
首句并没有“秋景描写”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鹭 鸶杜 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 鸶郑 谷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B.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C.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D.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乐趣相近。杜诗描画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画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常见的陷阱设置点: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3.词句解说歪曲原意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秒找“易错点”技能
找到选项中的“不合逻辑”
❶易错点技能汇总
找到选项中的“因果关系”
找到选项中的“负面否定词”
找到选项中的“字面解释义”
找到选项中的“极端绝对词”
找到选项中的“季节时间词”
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特殊,天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特殊风格。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诗鉴赏试题练习共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诗鉴赏试题练习共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语文中考中常出现的考点。
为了更好地备战中考,我们需要进行古诗鉴赏的试题练习。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几道典型的古诗鉴赏试题,以及相应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题目:“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王维的作品,请分析诗中的意境及艺术手法。
(15分)参考答案:1. 诗中的意境是什么?诗人通过描绘古原上的晚霞、野草和飞鸟,表达了离别时的怀念之情。
古原代表的是远古时期,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而晚霞、野草和飞鸟是古原上的自然景象,具有深刻的意蕴。
2. 诗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1)借物抒情:古原上的晚霞、野草和飞鸟被诗人妙用,成为表达离别之情的重要元素。
通过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呈现了一种细腻、温馨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感触颇深。
(2)运用对仗:诗中大量使用了对仗,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周密的对仗结构使诗歌更加优美、流畅,也更能渲染出赋别时的悲凉之感。
二、题目:“登高”是杜甫的作品,请结合诗意描述杜甫的思想及反映的现实。
(15分)参考答案:1. 诗中的思想是什么?诗人通过登高远望,突显了自己追求高尚理想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远大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也体现了人世间的无常与短暂,对于人生志向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和关注。
2. 诗中反映的现实有哪些?(1)反映了修建长城的残酷现实:诗中提到“长城如铁,山河重叠”,这是表现中国早期外交政策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暗示着修长城的残酷现实,长城既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也是历史的接续,它的修筑历尽千辛万苦。
(2)反映了国家的危机:诗中出现了“明月几时有”的问句,疑惑不解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忧虑。
此外,诗人还痛切地表现出生命的短暂和无奈的真实感受,这也是诗人对时代及人生状况的反思。
三、题目:下面列出几句诗句,请选择唐代哪篇词作品。
(10分)“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恐你依旧魂梦里。
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试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解析)一、【2022黑龙江绥化市】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A.《送杜少府之而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在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出的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二、【2022辽宁盘锦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夕次盱眙①县韦应物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木眠客。
[注释]①盱眙:曾是淮南西道的属地,也称准镇。
②逗:短暂停留。
③秦关:韦应物的故乡。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一二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换乘驿车到别处去,暗含奔波之意。
B.[乙]诗五六句写城池暗黑,人们纷纷归家,大雁飞藏的芦苇丛,在晚霞余光的映照下,闪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
C.两首诗三四句都是写景,[甲]诗用“正”“悬”写出了平野开阔的大景;[乙]诗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
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汇编(有答案)

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汇编1.(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本词的小序介绍了作词的背景。
该词作于丙辰年,当时作者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怀念手足兄弟写下了这首词。
B.上片由对明月的发问,写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
下片从写月光的流转到写月下不眠之人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C.这首词的情感复杂,有问月的低回婉转,有“天上”“人间”的徘徊与矛盾,有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有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有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等。
D.本词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佳节思亲的传统主题,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一篇吟咏中秋的佳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C.“有问月的低回婉转”理解不恰当。
低回婉转,形容声音回旋起伏,抑扬动听。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故选C。
2.(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1( ( 古诗鉴赏专题) )1.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 分。
意思符合即可)(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3 分。
白诗分析 1 分,曾诗分析 2 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 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释】① 阴阴:草木阴阴。
② 趁:追逐。
15.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2 分)16 .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答案:15.小溪阴阴鹅鸭戏水(意思对即可)16 . (共 2 分)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流露了作者爱春(或惜春)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3.晓过鸳湖查慎行①晓风催我挂忱符,绿涨春芜⑵岸欲平。
长水塘⑶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释]①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
鸳湖:嘉兴南湖。
②芜:丛生的草。
⑧长水搪: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
④秀州:即嘉兴。
15,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2 分)16,历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妙?请写出你的理由。
(2分)答案:15,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16,“香”、“过”,写出了菜花之茂盛,香气之浓郁。
(或“莱花”,用最寻常的莱花写出了诗人朴实的内心。
)4. 送客诗严维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中考课外古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题(16道)

中考课外古诗词题专项训练(含答案)1.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分)(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2分)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答案】(1)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
“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
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答案】C2.山中宋秘演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1. 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2. 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
(4分)【答案】(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听觉、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
(任意答出一种手法均可,手法1分,分析1分)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2分)(2)①对善终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②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③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
3.寻幽居不遇庄翱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1)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2分)(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答案】(1)(2分) 答:落花满径、依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评分细则: 2分。
花,山,泉,鸟语,答出一点不得分,两点得1分,三点給满分。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1.山中留客(XXX)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三、四句说“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直译:春光明媚的山间万物勃发,不要因为天色稍微转阴就打算回去。
即使是阳光灿烂毫无雨汽,到了雾霭浓浓的地方身上衣服也会沾满露水。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态:景物的景色。
4、晖:阳光。
5、轻阴:微阴。
6、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7、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8、纵使:纵然,即使 1.(1)答:“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2.浪淘沙怀旧(XXX)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XXX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山河。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世。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划分写了什么?2)“天上人世”一句显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XXX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这首《浪淘沙》是XXX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答:显露了词人心里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梅花绝句(XXX)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XXX自身的写照.译文:那梅花如同低空银白色的钩子,糁野白玉般的尺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
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
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
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
2、选出对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A、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雨的形态。
B、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又”两字的搭配使用,不说“忙”而读者已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
C、《乡村四月》写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D、这首诗写景、叙事相结合,语言质朴、清新。
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又名《送六二使安西》。
B、这里的“渭城”指秦故都咸阳城,“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
C、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D、诗的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抒发了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A、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所作的画上题写的七言绝句。
B、全诗通过对画面景物的描写,结合联想,显示了早春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形象真实,意境清新。
C、第三、四句实写了画中的景物,如鲜嫩的蒌蒿、短壮的芦芽、逆水上游的河豚。
D、第一句中的“三两枝”说明时间是早春。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一、二两句写江和山,以“断”和“开”两个动词写出了大江奔腾的壮阔气势。
B、“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静止不动的山富有动态的美,也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C、“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传神地描绘出一叶轻舟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D、这首诗文字浅近,想象独特,写景逼真,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卷。
6、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A、‘渔歌子’是题目,这首词的语言通俗流畅,清新自然,具有民歌风味。
B、“鳜鱼肥”表明这是垂钓的大好季节,“青箬笠,绿蓑衣”标示了渔父的身份。
C、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自然景物,刻画了一位怡然自得的垂钓渔翁。
D、这首词托物言志,借渔翁的生活表达自己摆脱官场羁绊后,热爱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情趣。
7、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破阵子辛弃疾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8、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出塞》,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
塞,边疆可作屏障的险要地方。
B、“龙城飞将”古人对汉朝防守边疆大将李广的美称,诗中借来代称英勇机智的统帅。
C、“胡马”指古代北方民族的军队。
胡,古代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
9、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A、这首诗是作者路过瓜洲,怀念金陵住所的诗,一般认为是作者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时所作。
B、“绿”意为“吹绿”,把看不见的春风转移为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蕴含更为丰富,也更富有表现力。
C、“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音为jiān,中间。
这句诗交代了两个镇所处的地理位置。
D、这诗借春风、明月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10、对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这是一首北朝时敕勒族的民歌,描绘出我国北方草原的奇特风光,全文意境清丽。
B、敕勒川是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川意为平川、平原。
C、末句中“见”同“现”,呈现露出来,“见”字突出了北方草原的草长势茂盛。
D、“穹庐”、“四野”、“苍苍”、“茫茫”等词语勾勒出草原的辽阔苍茫,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
11、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A、这首诗为七言绝句,抒发了自己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情感。
B、一、二句意为:石灰石从深山中被人们用多少次的锤敲凿挖才取出来,经过烈火焚烧后好像很清闲。
C、三、四句意为:面对粉骨碎身石灰石完全不怕,只求得为人们留取青白,高度赞扬了石灰的品格。
D、全诗以“石灰”为意象,写了石灰的品格,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12、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3、对下列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欲渡黄沙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这诗句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是诗人于天宝三载初离朝廷,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排济出京的遭遇感到不平。
B、所选诗句的前两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所选诗句的三四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D、所选诗句的最后两句中“云帆”指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因水天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14、对下面诗歌赏析有误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首联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础。
B、颔联意似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以此慰勉友人。
C、颈联的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亦如同比邻一般。
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D、尾联系由前三层逼出——既是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则自当于别时不效儿女之态。
以此作结,恰当好处。
15、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中军置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车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而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
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16、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A、这首诗描绘了初春小池的清丽可爱,表达了作者欣赏时的喜悦心情。
B、“泉眼无声惜细流”中的“泉眼”指泉的出水口,“细流”指泉水流得细小、舒缓。
C、“树阴照水爱晴柔”描写是晴光下小池澄澈柔美的景象。
D、后两句是佳句,也是名句,景物形象鲜明,一个“立”字极写了小池的美丽。
17、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A、这是一首描写、歌唱西湖的诗,清代王文浩说:“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B、一、二两句描绘了晴天和雨天的西湖都是美丽的。
C、第三句中的“西子”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
D、“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的描写了不管什么时候的西湖,总是合适好看。
18、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春景。
D、结尾两句诗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
19、读下面诗歌,做①—②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
”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