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护人员共情能力现状以及对策探析

合集下载

提升医生与患者间的共情能力

提升医生与患者间的共情能力

提升医生与患者间的共情能力在医疗行业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医生的工作压力和患者的焦虑情绪,常常导致双方之间缺乏共情能力,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因此,提升医生与患者间的共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共情是指能够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

在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中,共情能力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提供更贴心、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那么,如何提升医生与患者间的共情能力呢?首先,医生应该注重倾听。

倾听是共情的基础,只有通过倾听,医生才能真正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医生可以通过主动询问患者的问题、耐心聆听患者的陈述、以及使用非语言表达来展示自己的关注。

例如,医生可以通过适当的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关切,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共情。

其次,医生应该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和应对能力。

医生在处理患者情绪时,应该保持冷静、理性,并且能够准确地察觉患者的情绪变化。

例如,当患者表达焦虑或恐惧时,医生可以通过温和的语气和肯定的态度来安抚患者,并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

此外,医生还应该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增强共情能力。

医生可以通过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以及使用肯定和鼓励的措辞来提高沟通效果。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让患者参与决策、提供信息和教育患者等方式来增加患者的参与感,从而增强共情能力。

最后,医生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

医生的专业知识是共情的基础,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医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医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病例讨论、进行专业培训等方式来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同时,医生还应该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医疗技术,以便为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总之,提升医生与患者间的共情能力对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至关重要。

医生可以通过注重倾听、提高情绪智力、提升沟通技巧和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来增强共情能力。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心理历程及干预方案的构建研究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心理历程及干预方案的构建研究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心理历程及干预方案的构建研究
近年来,临床护士共情疲劳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共情疲劳是指护士在与患者建立情感联系时,由于频繁的工作压力和情感投入,所产生的疲劳和倦怠状态。

这种状态常常导致护士的工作效率下降,对患者产生消极影响,并对护士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共情疲劳的心理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共情疲劳的前兆期,护士开始感受到疲劳和困惑,但往往无法正确识别和处理这些情绪;第二阶段是共情疲劳的高峰期,护士的情感投入和疲劳达到顶峰,常常出现情绪低落、疲倦和对工作的不满意等问题;第三阶段是共情疲劳的恢复期,护士可能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和寻求支持来恢复心理健康。

为了有效应对共情疲劳,需要构建相应的干预方案。

首先,护士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学习如何正确认知和处理共情疲劳。

其次,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等,帮助护士缓解情绪压力并恢复心理平衡。

此外,护士个人也可以积极采取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如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参与兴趣爱好、与亲朋好友交流等,来缓解共情疲劳带来的压力。

总之,临床护士共情疲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被重视和解决。

通过有效的干预方案,可以帮助护士正确认知和处理共情疲劳,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 图 分 类 号 :R47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4152(2012)16-0086-04 DOI:10.3870/hlxzz.2012.16.086
共情,是一 种 能 深 入 了 解 他 人 的 内 心 世 界,了 解 其感 受 的 能 力[1],简 言 之 就 是 设 身 处 地,感 情 移 入。 随 着 健 康 领 域 对 共 情 的 日 益 认 同 ,共 情 在 国 内 护 理 领 域 逐 渐 成 为 研 究 热 点 。 共 情 与 护 理 领 域 中 的 “人 文 关 怀 ”、“心 理 护 理 ”、“优 质 护 理 ”等 概 念 显 示 了 高 度 的 一 致性,成为现代护理专业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 现将 对护士共情能力的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护 士 共 情 能 力 的 概 念 及 意 义 1.1 共情的概念 共 情 (Empathy),又 被 译 为 “同 理 心”或“同感 心”。 共 情 概 念 出 现 至 今,在 西 方 已 有 近 百年历史,涉及哲学、社会 学、心 理 学 多 个 领 域[2]。 不 同 的 学 者 对 共 情 的 概 念 有 不 同 的 理 解 ,至 今 为 止 没 有 一 个 公 认 的 定 义,但 人 本 主 义 心 理 创 始 人 Rogers[3] 1957年提出 的 概 念 普 遍 为 人 们 所 接 受,他 认 为 共 情 是 指 个 体 体 验 他 人 的 精 神 世 界 ,如 同 体 验 自 身 精 神 世 界一样的能力。 1.2 护 士 共 情 能 力 的 概 念 及 意 义
2 国 内 外 护 士 共 情 能 力 常 用 的 测 量 工 具 2.1 杰 弗 逊 共 情 量 表 (The Jefferson Scale of Empa- thy,JSE) 由 美 国 Hojat[5]博 士 及 其 研 究 小 组 于 2001年研制,该量表有 3 个 版 本,分 别 用 来 测 量 临 床 医务人员(JSE-HP)、医学生(JSE-S)和健康 职 业 学 生 (JSE-HPS)的共 情 能 力。 该 量 表 共 有 20 个 条 目,其 中 正 向 和 反 向 计 分 各 10 个 ,包 括 观 点 采 择 、情 感 护 理 和换位思考3个 维 度,采 用 李 克 特 7 点 评 分 法,分 值 范围20~140,得 分 越 高,共 情 能 力 越 强。 该 量 表 已 被 译 为 38 种 语 言 ,在 54 个 国 家 得 到 应 用 ,包 括 欧 洲 、 中东、非洲、亚洲、北 美、南 美、澳 大 利 亚 和 新 西 兰 。 [11] 我国学者安秀琴 对 [12] JSE-HP 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 调适,建立了JSE-HP 中文版,内部一致性 Cronhach′ sα 系 数 和 分 半 系 数 分 别 为 0.750 和 0.771,重 测 信 度 为0.659,具有良好的 信 度、效 度,已 被 广 泛 用 于 国 内 临床护士共情能 力 的 实 证 性 研 究。 邱 志 军 首 [13] 次 翻 译 杰 弗 逊 量 表 -护 生 版 (JEPE-NS 量 表 ),Cronhach′sα 系 数 为 0.739,分 半 系 数 为 0.907,重 测 信 度 为 0.843, 并将该量表用于国内护生的共情现状研究。 2.2 人 际 反 应 指 针 量 表 (IRI-C) 1987 年 ,中 国 台 湾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心理历程及干预方案的构建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心理历程及干预方案的构建

在上述心理历程中,干预方案的构建 至关重要。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减轻 工作压力、促进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 康等方面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临床 护士缓解共情疲劳,提高他们的工作 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样的干预方 案有助于维护护士的职业素养,并提 升他们对患者关怀的能力。
04 干预方案的构建
针对个体的干预措施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深入了解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现状、心理历程,并构建有效的干预方案。
意义:通过研究,可以帮助临床护士更好地应对共情疲劳,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 工作满意度和患者护理质量。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初步探讨,为后续的研究和干预策略奠定了 基础。
02 临床护士共情疲 劳现状
现状调查结果概述
情感资源的消耗
随着时间的推移,护士不断面对患者的痛苦和困境,情感资 源逐渐消耗。
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
工作中的高强度情感和身体负担,可能导致护士出现情感耗 竭的症状。
长期阶段的职业倦怠与心理调适
职业倦怠的症状:在长期的工作中, 护士可能经历职业倦怠,表现为情感 麻木、工作满意度下降、疲惫不堪等 。
心理调适与自我保护:为了应对职业 倦怠,护士需要采取心理调适策略, 如寻求社会支持、进行自我关怀、培 养心理韧性等。
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临床护士对共情疲劳的认知和理解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
心理辅导和咨询
设立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为护士提供一个安全、保密的空间,倾 诉工作中的困扰和情感负担。
放松和减压技巧培训
教授护士有效的放松和减压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缓解紧张 和焦虑情绪。
针对组织的干预措施
社会层面的支持与干预
提高社会对护士职业的认知和尊重

《2024年临床护士医学叙事能力现状及共情能力对其影响的研究》范文

《2024年临床护士医学叙事能力现状及共情能力对其影响的研究》范文

《临床护士医学叙事能力现状及共情能力对其影响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医学叙事能力是现代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临床护士的工作中。

它不仅关乎于患者信息的准确传递,还涉及到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共情能力作为医学叙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临床护士医学叙事能力的现状及共情能力对其的影响,以期为提升临床护士的医学叙事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临床护士医学叙事能力现状(一)医学叙事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医学叙事能力是指医护人员运用语言、文字等手段,将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康复情况等进行准确、生动、全面的叙述和沟通的能力。

对于临床护士而言,医学叙事能力不仅关系到医疗信息的传递,更是建立医患信任、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二)现状分析当前,临床护士的医学叙事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护士能够较好地运用医学叙事能力,与患者进行沟通,而部分护士在医学叙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信息传递不准确、沟通方式单一等。

此外,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沟通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护士的医学叙事能力。

三、共情能力对医学叙事能力的影响(一)共情能力的定义与作用共情能力是指个体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

共情能力强的护士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二)共情能力对医学叙事能力的影响共情能力对临床护士的医学叙事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共情能力有助于护士更加准确地把握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从而在叙述中更加全面、准确地传递信息。

其次,共情能力有助于护士采用更加贴心的沟通方式,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最后,共情能力有助于建立医患信任,为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提升临床护士医学叙事能力的策略(一)加强医学叙事能力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临床护士的医学叙事能力培训,包括病情叙述、沟通技巧、患者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本科护生共情能力的研究现状

本科护生共情能力的研究现状

在于了解本科护生共情能力的研究现状 , 有针对地加强护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 共情 ; 能力 ; 共情 护生 d i 03 6/. s .6 2 97 . 0 12 .5 o : . 9 J1n 17 - 6 6 2 1 .2 04 1 s
Ree rh t tso h bl yo rig u eg a uae e a h . s a c sau ft ea it fNu sn nd r r d ts mp t y i
1 概 念 的 界 定
吴月美 认 为在护理管 理 中护
业生存技 能, 而且是生 活的道德规 范… 。它使我 们能够 站在 士长应用共情理论可 以设身 处地 的理解 护士 , 使护士 感到被
理解 被接 纳, 而产生积 极的工作 效果 ; 从 也为 护士 自我表达 、 自我探索 和 自我成长提供 了宽松和谐 的工作 环境 , 管理 双 使
c n e to mp ty a de ahca ii ,terl n p l aino mp tyi u iga dme srn o olg td ns e a ti ii .T ep r o cp fe ah n mp ti b t h oea da pi t fe ah nn r n n auigt lo cleesu e t’ mp hca lt h u - ly c o s o f b y
方沟通交流更顺畅。另外 , 用共情 理论发 挥 了护 士长在科 运
室内的凝 聚力和感召力 , 真正发挥 出了每个 护理人 员的智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 共 情 .
共情 (m a y 又称 “ e pt ) h 同理心 ” “ 、 同感 ” “ 、 深入 ” 、
“ 感情转移” , 等 人们对共情的研究最早可 以追溯到 1 9世纪末 和才能 , 创造了最佳 的管理效应。

医学毕业生共情能力人格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医学毕业生共情能力人格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医学毕业生共情能力人格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共情能力现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

共情能力是指人们理解、同感、关注他人,这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技能。

伴随着大学医学毕业生毕业后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共情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自我能力的手段,更是一种人格人际交往的重要技能。

首先,应该看到依靠共情能力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培养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拓展医学毕业生个人未来的发展空间。

同时,通过共情能力来培养理解力,加强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融入留学或社会工作中的文化、社会环境。

此外,培养毕业生的共情能力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拥有了更强的共情能力,才能有利于毕业生适应国内外教育体系,不断拓展社会经验,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大学医学毕业生在人格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某些短板,比如缺乏言语表达能力、感情失控、情绪控制欠缺等问题,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很难把握情绪,也无法了解他人,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成效。

总之,共情能力是影响大学医学毕业生人格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共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尤其是在求职申请过程中维持情绪,积极面对社会变化,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基础 。本研 究拟通过对保 定市 四所 大型综 合 医院 的临床护
理人员共情 能力现状 的调查 , 析其 相关影 响 因素 , 分 以便 于更
患 者认 知和情感 体验的基础上做 出了反应 , 提供 了育语或行 为
上 的帮助 , 8个 条 目。各 条 目采 用 “ 全 符合 ” “比较符 有 完 、 合 ” “ 确定 ” “ 、不 、 不太符合” 完全不符合 ” “ 5级反 应进行计 分 。 计分方 式 : 向陈述题 目 5级 的相应分 值分别 为 5分 、 正 4分 、 3
( 4 3 ) 1 年 内 10 人 ( 7 % ) 1 年 以 上 10 人 3 . % ,O 3 3 .1 , 0 0
境、 经历 的工 作场所暴 力等相关 内容 。
13 调查方法 . 本研究采取 问卷调查 。由统 一培训过 的调查 员直接把问卷发给研 究对象 自行 填写 , 一指 导语 , 理解 有 统 对 困难的条 目给予解释 , 问卷 完成 后现场交 回 , 调查者 逐一查看 , 对 填写不全或空 、 漏项 的 , 现场予以纠正 。 14 统计学分析 . 有 统计 学意义。
效的应对方式处理应激事件 , 这对维护他们 心理健康水 平有着
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l。 清敏. 嗖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与分析 . 现代教育科学 ,0 2,2 . 20 :7
2 9.
程, 使他们掌握 了一些 心理 学 的知识 , 遇到挫 折时 能进 行 自 在
我调适 ; 二是医学研究 生在填 写 问卷 时 , 可能 运用 心理 防御 有
作为临床护理人 员 , 工作 中要 与形形 色色 的患 者、 家属及 其 他 1作人员频繁接 触 。在 这些 以护 士为 中心建 立起来 的人 二 际关 系中 , 护患关 系是其 中最 重要 的一种 , 临床 护理实 践 的 是 推断病人的情绪 和反应 3个方 面 ,5个条 目; 2 护士 对患 者 l () 情 感的体验 : 主要是 护士分 享病人 情绪 的能 力 , 护 士对病人 是 状 态的瞬间的情绪识别 , 唤起 护士重视患者 的利 益和理解病 能 人 的需 求 , 5个条 目; 3 护 士对患 者 的行为 帮助 : () 即护 士在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医护人员共情能力现状以及对策探析作者:何搏洋来源:《祖国》2019年第06期摘要: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情感理解的一种方式,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以及处理问题。

共情在人际交往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医疗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工作者共情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疗效,而且可以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就医氛围。

共情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关注可调节影响因素,可以提高医学生以及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共情的内涵及作用,对我国临床工作者的共情能力以及医学院校相关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共情; ;医学教育; ;医务工作者; ;医患关系共情是“一种对他人处境、感受和动机的认同与理解”。

(《英语语言美国遗产字典》)[1]随着共情理论的发展,对共情及其应用的研究也逐渐细化。

在医学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患者的需求不再仅仅限于生理层面上的救治,而且涉及心理层面,如尊重、知情、理解与沟通。

提高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不仅能使患者获得更愉悦的就医体验,还能帮助患者更快速地恢复健康。

共情可以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帮助医护人员获得更多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信息从而帮助诊断,以及提高患者依从性,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多项相关研究表明,我们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并不理想。

本文对共情的含义、作用、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对医疗工作者以及医学生的教育有所帮助。

一、共情的含义共情是指观察者能够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思想、体验他人的情感、在良好的互動和沟通中,在感情上与他人产生共鸣,并对他人情感作出合理反馈。

在医学中,共情被定义为医生需要具有准确定位病人的需求、理解病人情况、照顾病人的能力。

共情在临床的应用被称为临床共情。

即需要医务人员准确识别患者情绪状态,理解病人的需要,回应患者的情感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共情的成分关于共情的成分,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学说。

二维说把共情划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部分。

三维说指出,行为共情也应包括在内,多维学说则认为,共情是由多成分构成的整体,包括视点选择、移情注意、想象和个体悲伤。

也有研究认为,共情的各个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即认知、情感和其他成分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个体共情能力。

[2]有趣的是,共情的三大成分,分别在大脑中对应特定的脑区。

比如情感唤醒主要与杏仁核、海马、下丘脑以及眶额皮质相关,而情绪意识和理解,则主要呈现为内侧前额叶、腹内侧前额叶和前岛叶等脑区的兴奋。

这说明,共情不是单纯的心理过程,而是由精密复杂的神经机制所调控。

[3](二)共情的作用1.共情对医患关系的作用在医生与患者交流、沟通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还要考虑到非语言的交流,例如面部微表情,肢体动作等。

交流的过程,也是医生走进患者,了解患者的过程。

对患者使用共情,有助于医生得到患者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患者提供更适合的医疗服务,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体验。

而且有研究表明,患者信任医生对于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影响。

2.共情对护患关系的作用护士是最接近患者的一类人,所以护患关系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医疗服务与医疗体验。

所以要求护士能够准确定位患者的情感状态,并对患者的情感做出合理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应答。

在护患交流的过程中,共情有助于缓解患者忧虑、紧张甚至抑郁等消极情绪,帮助患者积极接受治疗。

同时,拉进护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

3.共情对医学教育的作用医学生是一线临床人员的后备军,医学生的共情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一批临床医护人员的综合素养。

共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人文关怀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工作中能更耐心的与患者交流,理解患者的感受,有助于共同决策。

[3]二、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分别分析。

其中,客观因素包括医护人员性别、年龄、婚姻、学历等。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示范作用,如带教老师的言论、行为,职业倦怠、医学专业知识、工作环境、共情培训以及相关课程的开展,都会对医学生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共情能力产生影响。

不过,长期有效的培训方法以及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尚需研究。

[4]三、我国医疗工作者共情能力以及教育情况现状(一)医学生共情能力低调查发现,医学本科类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四年中,共情能力并未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而硕士学位的医学生相较于本科医学生共情能力还要更低。

这与之前提到的因素不无关系。

(二)医学课程体系对共情的培养重视不足我国医学专业学业繁重,医学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疏忽了对共情能力的培养。

医学院校也更偏重于培养医学生的基础技能,很少涉及培养医学生共情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与教育模式同样对医学生共情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三)共情培养课程缺乏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十分注重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增设医患沟通方面的课程,以及在评估医师资格时将医患沟通能力作为重要的参考。

我国医学院校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普遍缺乏相关课程,而且没有将学生共情能力纳入考核标准,不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四)医学院校缺乏对学生共情能力的考核在国外,共情能力已经逐渐得到学院校的重视,并且将共情能力列为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但是国内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考核多为客观题、理论题的形式,对于共情能力的评估标准并不完善。

(五)现阶段国内对共情研究较少由于文化的差异,我国心理学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国家比较缓慢。

所以对于共情的研究还处于完善并发展的状态,并不能将其理论深化,而且十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当中去。

对共情研究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对各行业人士共情能力的培养。

(六)现有问卷信度、效度不足,不适合中国人上文提到,我国国内对共情的研究尚未深入。

目前测试共情能力时普遍使用的量表多为国外现成的量表翻译而成,例如杰弗逊共情量表,以及Davis等人编制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这些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套既符合国人思维逻辑,又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共情量表是急需的。

四、建议与措施(一)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1.早期接触临床活动早期接触临床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可以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的不足。

较早的接触临床活动,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同时能在医学生三观建立的时期培养其共情能力,对医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更为持久。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医学生切身体会到患者及家属面对重大决策、面对坏消息时(如癌症确诊、病危通知)的心理状态,可以降低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倾向,换位思考,体谅患者,进而能够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

3.心理情景剧在模拟就医、诊疗、共同决策的心理情景剧中,医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利于医学生体会他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人的心理变化,从而提高共情能力。

(二)医学生共情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1.评价主体的丰富对医学生共情能力的评价应从仅仅由教师评价拓展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作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医学生自己对自身最为了解;因为年龄相近,医学生同学作为评估人,能使医学生共情能力的评价更加客观,数据更具有可靠性。

教师应通过医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考核是时的成绩对其共情能力进行评价。

2.评价方式的丰富医学生共情能力的评价应该从单一的结果性评判拓展到由过程性评判和结果性评判的综合结果。

二者综合可以反映出医学生共情培养的动态过程,并为培养方案的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

3.评价角度的丰富医学生共情能力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数量评价,更应加入质量评价,对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从而保证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6]五、结语但是就共情的组成尚有分歧。

而且共情不仅是单纯的心理过程,还由精密而复杂的神经机制调控的。

影响共情能力的因素众多,影响途径复杂,而我国共情相关研究较少、课程以及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医学生、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但是日益突出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研究的发展也为医护人员共情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

六、展望国内共情研究正处于刚起步发展阶段,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还应研究出一套适合国内医护人员的共情培养方案。

可以去国外考察,引进国外的教育模式,培养医护人员主动共情的能力。

同时也应该改善医学院校的条件、医院的环境,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为良好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以及医疗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鲁琳,李久辉.美国医学共情探究及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A),2017,(06):41-44.[2]解方舟,吴姗姗,杨平,等.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09):1425-1432.[3]冯振军,钟志兵,隋华杰,等.共情能力结构及培养研究[J].科技视界,2016,(26):120-121+146.[4]王晓灿,栾贝贝,王维利,等.医护人员共情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20):110-11.[5]冯振军,钟志兵,隋華杰,等.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6,(26):18+22.[6]孔令玲,曲海英,徐娜,等.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6,(06):99-100.(作者单位:大同一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