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

合集下载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_如何去保护以及原则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_如何去保护以及原则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_如何去保护以及原则总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保护文化遗产意义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保护文化遗产意义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

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

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

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人之为人,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体现,就在于以其创造性实践,建设一个文化世界。

在某个当下看文化,就是审视以往文化形成的某一群体的“文化遗产”,即某种活态的文化模式。

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

保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

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

但是,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直接的全球行动。

这个文件把世界遗产分为自然的和文化的两大类。

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

自然遗产,是指各类从审美、科学、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分为受威胁的动植物生态区和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纵横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杨顺玺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摘要:“文化线路”近年来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新概念。

文章对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国苗族蚩尤文化研究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线路;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苗族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为满足有关研究的需要,出现了“文化线路”这一新概念。

“文化线路”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同时融合了物质性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要素。

笔者就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两者的关系“文化线路”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

当时,由西班牙政府主导,召开了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会议。

在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提出了“文化线路”这一概念,并进行了相关阐释。

会后,根据这次会议形成了《专家报告》文本,其中,也将“文化线路”概念、理念进行论述,并系统阐述了这一基本定义。

当然,从有的文献性资料中分析发现,也有学者称为研究资料梳理总结成果显示,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线路”的概念可以在更早的时间坐标中找到答案或是影子。

如可以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世界遗产报告”运动实践中发现相关来源。

从1972年其,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签订《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并开始认真实施,将这一公约执行到实践当中。

1998年,建立了“文化线路国际科学委员会”。

这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采取官方主导模式,建设的专门工作机构,从这些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线路”这一概念已经被认可和接纳,并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线路”已经成为引领方向和潮流的新理念,成为世界文化保护事业领域的新方向和新范围。

2001年,《无形遗产与文化线路的多元性》一书问世。

这是由“文化线路国际科学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独立著作,可以说是一本专门针对“文化线路”研究书籍。

这本书从基本理论学说、基本事业发展原则、基础性研究工作指导理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文化线路”提供了比较全面、准确和权威的研究资料。

申报形式多元化 保护内涵更加深入——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新阶段

申报形式多元化  保护内涵更加深入——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新阶段
温 家宝 总理在第 十一届全 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 出,文化是一个 民族 的精神
和灵魂 。先进文化不发展 ,全 民族文 明素质不提高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 化。 我 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和政策 是民族建筑保 护、传承的保障 ,也是 民族建筑创
新发展 的基础 。目前 ,我 国文物保护工作 的内涵 不断深化 、 申报类型呈现多元化趋 势 ,文化保护迈入新阶段 。
环境状态 。 随着文物古迹保护 范围的逐步扩大 ,人们对古迹保 护、利用的方法也在不断深入。乡土建筑要继续住人, 工业建筑做点改动可 以作多种使用,大遗址的保护涉及
考 古发掘 ,还有 可能建成 遗址公 园供人们 参观 ……文 物 古迹呼唤 更灵活 的保护 方法 。 《 历史文 化名城名 镇
《 文物 保护法 》一起 构建 了保 护文物 古迹 、历 史文化
城 的申报 抱有极 大热情 。国家 级历史 文化名城 已经有 l 1 ,可 以说全 国大部分有重要历 史文化价值 的城市 1个 已经囊括 其 中。在新 的名城 申报 过程 中,很 多城 市 以
新 的保护 观念 ,深入研 究城市文 化遗产 的价值 ,扩大 保护 的要素 ,如工 业遗产 、近现代 建筑遗 产 、乡 土建
街区 、历 史文化 名村 、历 史文化 名镇 、历史文化 名城
行业关注 IN U T Y F C S 建筑文化 D S R O U I
况,更好地指 导今后的工作 。
我们 要按照文化景观 、文化线路 等类 型申报世 界文
化遗产 ,要设法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街 区等 类型匹配起来,在现有 的框架下解决 问题 。
上 变化 后存 留的有 价值 的状 态 以及 体现 重要历 史 因素
的残 毁状 态局 部破坏 但仍 保 留原构件 和结 构 、形制 ,

文化线路理论2005-2008

文化线路理论2005-2008

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倡导和努 力下,自1994 年到2008 年间共召开了9 次有 关文化线路的科学会议,从不同方面深化和完 善了文化线路的理论体系,自1994 年“文化线 路”概念的提出,到2008 年《文化线路宪章》 被世界遗产专家认可,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 理论体系。
11
9次重要会议、主题及其贡献如下所示,本小组主要研究2005-2008年发展
◆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暨科学委员会会议在加 拿大古城魁北克城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 会宪章》(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Routes)这是文化线路保护 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10
文化线路遗产研究与申遗的发展历程
会议时间 1994 1998.9.5-8 会议地点 西班牙 马德里 西班牙 特内瑞弗 西班牙 伊比扎 墨西哥 瓜拉吉托 西班牙 帕姆劳拉 西班牙 马德里 西班牙 马德里 会议主题 成为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与旅游;文化遗产 与文化线路理发;洲际文化 线路交汇的互相影响 文化线路的定义、方法及实 践操作 文化线路内涵、界定及评价 文化线路概念理解、非物质 遗产要素、文化线路材料准 备步骤 与文化景观相关的文化线路 在观念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 《操作指南》修订计划讨论 稿中加入文化线路的内容 会议主要贡献 形成文化新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专家报告》,提及其 概念内涵,奠定理论基础 成立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形成《CIIC章程》,理念得 到世界遗产界的认同,阐释文化线路立法保护与区域合 作的重要性,初步搭建理论框架 提出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文化线路保护的时间操作过程 及办法,完善理论内容 详细阐释文化线路概念的多维度内涵、线路的界定及评 价方法、遗产索要标准,细致深入的补充该理论体系 深入论及如何从理论和时间层面理解文化线路,非物质 遗产要素的重要性,准备文化线路材料清单的具体步骤 文化线路与文化景观的辨析,加深起内涵认识 明确表述文化线路的定义和真实性判别标准

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策略

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策略

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策略浅析(本文内容为国家文物局重点课题“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步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趋势,诸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文化线路”或相关类型遗产也开始进入世界遗产申报的进程,相关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线路遗产究竟如何以适当的策略提交世界遗产申报,提高成功的概率,是日益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

因此,本文在简要回顾“文化线路”保护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就文化线路作为特殊类型申报世界遗产的策略作了简要分析,在遗产认定、价值阐释、比较研究、真实性与完整性阐述、遗产构成的筛选与组合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abstractthe nomination of cultural routes as world heritage has increasingly been a focal issu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hina, with the projects such as silk roads and the grand canal on the tentative list of world heritage.this essay analyzes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routes projects nominated as unesco world heritage by discussing the topic of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interpre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statement of authenticity andintegrity,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ites.关键字文化线路,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中图分类号: i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正文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出现在国际上的新遗产类型。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部分 ”。会议形成 的 《 家报告 》第 一次清晰地提出 了文化线路 的概念 ,指 出文化线路是一种具 专
体 的动 态 的文化 景观 ,认 为文化 线 路是 “ 立在 动 态 的迁移 和 交流 理念 基 础上 ,在时 间和 空 间上 都具 有 建 连续 性 ” ; 强调 不 同国家和 地 区 间的对话 和 交流 ” ;是 多维 度 的 ,有着 除其 主要 方面 之外 多种 发 展与 附 “ “ 加 的功 能和价 值 ,如 宗教 的、商 业 的 、管理 的等 ”。 1 9 年 , 国际 古 迹 遗 址 理 事 会 (C 98 I0M 0 ) 西班 牙特 内 里 弗 召开 的 会 议 上 ,成 立 了 文化 线 路 S 在 科 学 委 员 会 ( l ),通 过 了该 委 员 会 的工 作 计 划和 宪章 等 一 系列 文件 ,从 而 开 始 系统 、深 入地 探 讨 Cl C
Spe il t e ca Ari cl
助 这 套 价 值 ,文 化 线 路 才 具 有 其 意 义 。 鉴 别 文 化 线 路 的依 据 是 能够 证 明线 路 自身 意 义 的一 系 列 要 点 和 物 质 元 素 。 通 过 在 某 段 历 史 时 期 对 某 个 社 会 或 团 体 的 文 明 进 程 起 到 决 定 性 作 用 的 线 索 ,来 承 认 某

中国名城
C I N Ing Y HH A CB n A
关 注新型 文化 遗 产

文化 线 路 遗产 的保 护
单 霁翔

要 :文章简要回顾 了 “ 文化线路”概念形 成和发展 的历 史,具体分析 了我 国文化 线路遗 产
的 特 点 ,指 出保 护文 化 线 路 遗产 的 时代 意 义 , 最后 提 出文化 线路 遗 产保 护 的四 点措 施 。 关 键 词 :文化 线 路 ;文化 遗 产保 护 ;政 策 措施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_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_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404关注新型文化遗产—— 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单霁翔摘 要:文章简要回顾了“文化线路”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体分析了我国文化线路遗产的特点,指出保护文化线路遗产的时代意义,最后提出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四点措施。

关键词:文化线路;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ultural route” a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in addi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route of China are analyzed,with the meaning of protecting cultural route indicated.Finally,four measures were put forth for protecting cultural route heritages.Key words: cultural route;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policy measures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5-04(9)作者简介:单霁翔 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被认为是拓展文化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新的发展成果,具有多维度的文化内涵。

往往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

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体系,一种文化遗产资源的集合,具有其自身的基础构架、网络肌理、生态环境和影响范围,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系列孤立的文化遗产单体或地点的总和。

同时,文化线路作为开放的、动态的概念,为深刻理解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提供了新的观念,对于文化遗产的外延拓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文化线路”概念的形成早在1994年,经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准,在西班牙政府的资助下,召开了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对文化线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应将“路线作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奚敏1(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横跨古淮河尾闾南北、南至长江口、北到赣榆县的两淮海盐产区,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盐产区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是我国产量最高、规模最大的盐区。

所以才有“天下盐利淮为大”的说法。

本文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分别从文化线路应具备的时间指标、空间指标和文化功能指标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阐述了淮盐文化遗产满足文化线路遗产判别的基本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资源价值、遗产价值和旅游价值。

关键词:淮盐;文化线路;发展建议清道光己酉(1849)年,淮河南迁入江;咸丰乙卯(1855) 年,黄河北徙,海运兴起,漕、盐集散不再在淮安进行。

淮安先失漕运总督之威,继失纲盐榷关之利,由此日趋衰败,城市建设不再发展。

直到1983年4月,淮安楚州朱桥的田野上,石油钻探队“N参井”流淌出第一泓卤水,开启了淮盐历史的新篇章2。

自此,探明淮安地下蕴藏着举世罕见的巨大的岩盐资源,储量为世界首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仅食盐产量就占江苏省产量的80%以上3,成为国家新的食盐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成为迅速崛起的名副其实的新盐都。

在这历史与未来更替的新时期,对淮安盐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无疑将延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盐”的不解之缘。

笔者下文将从文化线路的新视角,对淮盐文化线路进行梳理。

一、文化线路的概念与内涵近年,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新动向之一就是“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 or cultural itinerary)。

国际上,自“文化线路”这一概念被“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 4(1994年)正式提出以来,文化线路遗产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文化线路的保护正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文化线路概念由CIIC首先提出,CIIC是The CI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的简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ltural routes(or cultural itinerary)w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conservation of world heritage in recent years.The article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outes systematically,and compare the cultural routes concept with 'heritage corridor' which have been prevailing in America for years.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omparison,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two concepts in Chinese context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The article point out the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use the two concepts as reference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gion planning.【Key words】cultural routes;world heritage:conservation;heritage corridor;cultural landscape近年来,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新动向之一就是所谓“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 or cultural itinerary)。

2003年以来,有关这一动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极为引人注目:一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2003年3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会议上,委派ICOMOS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文件《行动指南》(下简称《公约》)的新一轮修订作出计划,其目的就是加入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二是又一条文化线路的重要部分——阿根廷的科布拉达•德•胡迈海卡(Quebrada de Humahuaca)山谷进入世界遗产名单。

此前,继1993年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西班牙部分以后,已有多条文化线路的重要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文化线路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界的热点之一。

本文拟扼要介绍“文化线路”这一较新的世界遗产保护动向,并把它和在美国已经形成多年、国内已经有介绍的遗产廊道保护方法做一些比较,最后再结合我国国情做初步讨论。

一文化线路发展历程国际上开始重视自然和文化保护相结合的标志是1968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该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公开发表的官方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的最早声音之一。

1972年UNESCO签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

与这一权威公约及其不断修订的《行动指南》并行的是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文献,其核心趋势就是对历史环境越来越强调和保护范围的日益扩大:从单体到街区,由街区又扩大到城镇。

又进而兼及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

这些都构成了文化线路概念发展必不可少的背景。

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线路保护得比较早的要数美国,美国人对户外运动的偏好、对自然保护觉醒较早、国家历史相对较短等诸多因素促使美国很早以来就重视文化景观作为整体的文化意义,注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结合,这种结合中最基本的作法之一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游道(trail)把自然和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绿色通道,逐渐发展形成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

其较早的实例如1980年代指定的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国家遗产廊道等。

在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同时,西班牙就宣布它愿意邀请有关专家对文化线路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准下,1994年,西班牙政府资助召开了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

会议形成的《专家报告》指出文化线路是一种具体的动态的文化景观,认为文化线路是指[1]“建立在动态的迁移和交流理念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指的是一个整体,其价值大于组成它并使它获得文化意义的各个部分价值的总和”;“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多维度的,有着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种发展与附加的功能和价值,如宗教的、商业的、管理的等等”。

专家报告建议世界遗产委员会及UNESCO的总干事要求各国推动这一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认为文化线路真实性的判别应建立在它的文化意义及组成它的各个部分之上,应考虑时间、现在使用状况、立法、自然框架以及它可能具有的其他实体和象征层面的问题。

专家会议还形成了一份提交给UNESCO公约《行动指南》的附加文件,该文件同时也作为在加拿大召开的运河专家会议的建议提交给UNESCO。

该文件详细讨论了文化线路的判定和分界标准,这一文件形成了文化线路研究的基础。

继马德里会议之后,1998年,ICOMOS在特内里弗召开会议(Tenerife,1998,西班牙),会上成立了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CIIC(The I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会议通过了包括《CIIC工作计划》、《CIIC 章程》等一系列文件。

CIIC的成立标志着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型的遗产理念得到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全面认同。

随着CIIC的成立,文化线路保护开始步入正轨,一系列更为具体和细致的相关讨论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

陆续又召开了圣克里斯托堡•德•拉。

拉格拉会议(San Critobal De La Laguna,1998,西班牙)、伊比扎会议(Ibiza,1999,西班牙)、瓜拉吉托会议(Guanajuato,1999,墨西哥)及帕姆劳拉会议(Pamplona,2001,西班牙)等多次会议。

这些会议在1994年马德里会议和1998年特内里弗会议的基础上,分别就文化线路保护的预登记(preinventory)、保护中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具体文化线路的保护、文化线路评价标准、登记及世界遗产申报程序、格式等保护实践中更为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3年3月17日一22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巴黎总部召开的会议上,把对《行动指南》的修订作为第5项议程,这一修订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入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委派下,CIIC在马德里召开会议,讨论形成了《行动指南》文化线路内容的讨论稿,准备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修订计划,这一修订有望在近年内的世界遗产大会中成为正式文件。

《行动指南》中加入文化线路的有关内容,标志着文化线路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文化线路发展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文化线路的栅念定义及其特征在最新的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行动指南》修订计划的讨论稿(2003年5月30—31日)里,文化线路的定义是[2]:“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

这个定义说明了文化线路的如下几个特征:——它的本质是与一定历史时间相联系的人类交往和迁移的路线,包括一切构成该路线的内容:城镇、村庄、建筑、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等文化元素之外,还有山脉、陆地、河流、植被等和路线紧密联系的自然元素。

——作为一种线形文化景观,它的尺度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国际的,也可以是国内的;可以是地区间的,也可以是地区内部的;可以是一个文化区域内部的,也可以是不同文化区域间的。

——它的价值构成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既有作为线路整体的文化价值,又有承载该线路的自然地本身作为山地、平原、河谷等生态系统拥有的生态价值;不仅包括分布在其内部的建筑和其他单体遗产自身的价值,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价值。

三文化线路保护中的几个具体问题1.文化线路的判别人类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路线数也数不清,那究竟什么样的线路才算文化线路呢?尽管CIIC给出了一个还算清晰的定义,但为了避免和其他路线的混同,1994年马德里会议形成的附加文件里还讨论了文化线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判别标准,指出应强调文化线路使用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反响和在文明传播上的贡献,同时以以下四点为基础[3]:——空间特征:长度和空间上的多样性反映了文化线路所代表的交流是否广泛,其连接是否足够丰富多样。

——时间特征:只有使用达到一定时间,文化线路才可能对它所涉及的社区文化产生影响。

——文化特征:即它是否包含跨文化因素或是否产生了跨文化影响,指它在连接不同文化人群方面的贡献。

——角色和目的:它的功能方面的事实,例如曾对文化宗教信念或贸易的交流起到作用,并影响到特定社区的发展等等。

CIIC强调把文化线路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看待,即它不是某个在某一时期盛极一时的事件或事物的载体,也不是某个特定历史事件或历史时刻的产物。

也就是说,象长征故道这样的线路尽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也不能算文化线路。

CIIC同时还强调文化线路要将旅行和交流合一,单纯用作旅行和运输的道路也不能算文化线路,如古罗马的行军路线,尽管它们有可能因为其他的原因被认为是重要的遗产(建筑上的、技术上的等等),但它们也不能算作文化线路。

2.文化线路的真实性帕姆劳拉会议(Pamplona,2001,西班牙)的《决议》强调CIIC定义的文化线路必须要满足真实性标准的判别。

为了清晰地鉴别文化线路的真实性,在CIIC以前有关文件的基础上,2003年的《行动指南》修订计划讨论稿(5月30—31日)里再次明确强调应判别以下几个方面的真实性[4]。

——文化线路的物质形态;——文化线路的历史感,文化线路所携带的信息,及其重要的精神特征;——应考虑相关时间因素及各个部分现在的使用状况;——受线路影响人群的立法愿望。

如果一条线路的局部物质形态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也并不意味着文化线路就没有真实性,因为文化线路强调的是线路整体,在其物质形态上残缺的部分,其真实性存在和价值可以通过非物质的层面追溯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