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0课《景阳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景阳冈》是一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做冯袖儿的小女孩在景阳冈上的奇妙经历。
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点。
本文将以课文为基础,在其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景阳冈》的主要内容。
故事开始时,冯袖儿和她的父亲、母亲一起登上景阳冈。
景阳冈是一个海拔3000余米的山峰,山上有一座塔,据说这里的岩石有着神奇的力量。
当冯袖儿在塔上仰望天空时,她突然被吸入到了一个秘密空间里。
那里有许多神奇的事物和人物,还有一只会说话的金色乌鸦。
在这儿,冯袖儿得到了乾坤盾和九阳剑这两件强大的武器,并成功地击败了一只三头九尾蛇。
她还得到了众人的膜拜和赞叹,成为了英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分情况来讲述这些知识点。
一、语言知识点语言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
在《景阳冈》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语言知识点。
比如:1、词语的意思: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生僻的字词,比如盾、碑、珂、枭等等。
这些字词的意思我们需要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2、词语的用法:在这篇文章中,冯袖儿击败三头九尾蛇的时候用到了“剑”这个工具。
我们可以了解到,剑在这里是一个表示“武器”的词语。
3、场景描写: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描述景物和人物的词语。
比如“景阳冈茫茫一片,云雾缭绕,让人心旷神怡”、“九头蛇鳞光闪闪,项上挂的九个头显得格外怪异”等等。
这些词语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故事情节。
二、道德知识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的道德知识点非常多。
1、勇气和坚强:冯袖儿在面对三头九尾蛇的时候,没有胆怯,而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坚强打败了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想成为英雄,就需要有勇气和坚强的信念。
2、感恩和友爱:在冯袖儿刚到景阳冈时,她的父母都很担心她。
但是父母还是义无反顾地陪她上了山,这体现了感恩和友爱的精神。
3、助人为乐:在冯袖儿完成任务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膜拜和赞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20《景阳冈》

20景阳冈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快速阅读,尝试看得快、想得快,感知大意,理清脉络。
2.学习、积累生字、新词。
3.感受武松豪爽、沉着机智、勇敢无畏的性格以及文章结构的严谨和环环相扣。
4.能凭借朗读或其他形式,再现武松打虎的经过。
5.初步尝试“自荐信”的写法,并凭借写自荐信激发学生研究课文的兴趣。
发展性目标:在解决学习主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初步感知与尝试“自荐信”的写法。
教学重点:1.快速默读课文,在理解文言词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段落。
2.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验,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悟武松个性特征。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受武松个性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简学字词师: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预习《景阳冈》这一课,你们都预习好了吗?(生:预习好了。
)师:那我们来比一比,看谁预习得好。
师:同学们,课文在编入教材的时候,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文中有些说法跟现在不一样,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课件出示句子)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句子,并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这酒真有气力!▲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官司的榜文▲但凡客人来我店中▲明早再来理会▲上面盖着官司的印信▲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正是晌午时候▲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
师:理解得不错,这些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查字典、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的。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理解词语的高招,刚才大家说的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等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武松,武松是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之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自信,需要自我推荐。
老师认为:自荐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推荐自我的办法。
假如,武松现在还健在,而且年富力强,他肯定也会写一份自荐书送到人才交流市场,他的自荐书该怎么写?同学们有兴趣替武松写一份自荐书吗?2.师:自荐书应该实事求是,切不可瞎编乱造。
人教版小学语文《景阳冈》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景阳冈》课文原文及赏析《景阳冈》课文原文: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
此地有一种酒,名叫“透瓶香”,又有一种肉,名叫“雪花酪”。
武松入到店里,叫道:“店家,快拿酒来吃。
”店家道:“客官,你不知这个规矩,我们这里卖的酒,叫做‘三碗不过冈’。
”武松笑道:“我是过冈的人,怎地不敢吃?就给我筛来。
”店家连筛了三碗酒。
武松吃了,又要肉来吃。
店家切了一大块肉,放在武松面前。
武松吃得饱了,便问店家:“这景阳冈上可是有老虎?”店家道:“客官,你说的是。
这景阳冈上有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三二十条性命。
”武松笑道:“我是不怕老虎的,你且说那老虎怎么个模样?”店家细细说了老虎的模样和习性。
武松听了,也不在意,付了酒钱,提了哨棒,便走上景阳冈来。
赏析:《景阳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课文,选自明朝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本文主要描述了梁山好汉武松在景阳冈上打虎的故事。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武松豪爽、大胆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英雄的形象。
武松面对“三碗不过冈”的酒,不仅没有畏惧,反而笑言自己是过冈的人,敢于挑战。
这种豪情壮志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其次,课文通过对景阳冈上的老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惊险的氛围。
店家对老虎的详细描述,以及武松听到后却毫不在意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武松的英勇和胆识。
最后,课文通过武松打虎的情节,弘扬了正义必胜的主题。
武松虽然孤身一人,但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击败了凶猛的老虎,保护了百姓的安全,体现了人民英雄的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景阳冈》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对于培养他们的勇气、智慧和正义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五年级下册语文景阳冈课文及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景阳冈课文及知识点1. 景阳冈课文1.1 课文一:《安阳亲友如相问》课文内容《安阳亲友如相问》是一篇描述古代交通运输工具的课文。
文章中,作者描绘了古代人们乘坐马车的场景,以及他们在路上的点滴经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交通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知识点•古代交通工具:马车是古代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有别于现代的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古代马车使用动物力量来推动,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蒸汽机驱动的马车。
•古代生活习惯:古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使用有别于现代,他们乘坐马车等工具出行。
在马车上,人们要面对颠簸和嘈杂的环境,同时还需注意交通安全。
1.2 课文二:《景阳冈》课文内容《景阳冈》是一篇描写景阳冈的课文。
景阳冈是杜甫笔下的一个山坡,文章从作者亲自走过景阳冈开始,描述了它的美丽景色和令人心醉的感受。
通过描绘景阳冈的自然风光,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知识点•描写自然景色:这篇课文通过对景阳冈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感受。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了解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词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
•修辞手法:在《景阳冈》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美感。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知识点2.1 古代交通工具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落后,交通工具的种类和性能受到限制。
人们主要依靠动物力量来推动交通工具,如马车、马帮等。
其中,马车是古代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携带较多的人和物品,但行驶速度相对较慢。
2.2 描写自然景色的技巧在写作中描写自然景色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通过恰当运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等修饰性的词语,可以生动地描绘出自然风景的美丽和壮丽。
同时,还可以使用拟人、拟声等修辞手法来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和情感。
总结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安阳亲友如相问》和《景阳冈》这两篇课文分别描写了古代交通工具和自然风光。
《景阳冈》教学设计(15篇)

《景阳冈》教学设计(15篇)《景阳冈》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本课生字:榜、岂、霹、雳、泄、酥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
课文记述了武松在阳谷县地面的一家酒店喝了十八碗酒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2、教学重难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方法】探究合作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准备】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兴趣导入1、简介《水浒传》:《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这部书写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被迫在梁山泊聚义反抗的故事。
武松是这部书中的农民英雄人物之一。
__是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主要写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刻画出武松勇敢、机智、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
2、板书课题,齐读。
3、播放课文录音。
二、课文初探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思考:__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__的写作重点是什么?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__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列出简要提纲。
2、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的有关《水浒传》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
放投影片。
三、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懂?1、结合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了解:思考:店家为什么只给武松筛了三碗酒?武松为什么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结果怎么样?2、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想想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的?小组讨论自学,找出每次老虎是怎样行动的,而武松又是怎样对付的?交流自学情况。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多种朗读练习。
先让学生说说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然后学生自读,听课文录音,再进行读书比赛。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景阳冈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景阳冈》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听写词语抵御、推辞。
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
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
(板书:景阳冈)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指导学生理解:‘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住武松?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指导学生理解:“就势”是什么意思?武松是“就”着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 课件 PPT课件

武 松 打 虎 视 频
人 物 欣 赏
水泊梁山
武松简介
阅读要求
走进文本
梁山好汉
纪念武松
在水浒传中,在众好汉 眼里,义是高于一切的。 这种义,可以保命,可 以让他们大碗吃酒,大 秤分金,可以让他们在 江湖中有所依靠,所以, 真正的绿林好汉中人人 都在讲义气,即使是抗 命、犯杀头的罪过也在 所不惜。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武松墓简介 武松墓位于北山路西泠桥畔,苏小小墓西50米左右,面对秀丽的西湖。武松墓高28米,墓圈高11米,直径4米, 甬道宽6米,长10米。墓碑高3米,采用福建青石制成。牌坊两边的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 时亦一英公”,由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武松墓修于1924年,在1964年被平毁,现在的墓园是根据老照片依 原样重建的。行者武松的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宋江三十六赞”,元末明初施耐庵 《水浒传》言武松在杭州出家终老,葬于杭州。其实《水浒传》本身是虚构的文艺作品,这些古迹并无史实 为据,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表达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 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 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 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下一页
但凡 揪他不着 筛酒 脊梁 吓唬 诡计
霹雳 踉踉跄跄 迸出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下一页
武家排行第二,又名武二,山 东清河县人, 武松从小父母 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 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 格急侠好义 。主要事迹如下: 一、景阳冈赤手打虎 二、供人头武二设祭 三、武都头发配遇张青 四、快活林醉打蒋门神 五、大战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最后降服方腊的时候 断了一 臂,最后出家六和寺。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景阳冈》故事背景

《景阳冈》故事背景
《景阳冈》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北宋时期,讲述的是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官逼民反的矛盾。
在故事中,武松是一个性格豪放、勇敢无畏的人。
他在酒店内喝酒时,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要过景阳冈。
在冈上,他遇到了猛虎,但他并没有畏惧,而是勇敢地与猛虎搏斗,最终打死了猛虎。
这个故事表现了武松的英勇和无畏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此外,《景阳冈》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官逼民反的矛盾。
武松之所以要上景阳冈,是因为他被官府逼迫得无处可去。
而他在冈上打死了猛虎,也表明了他的反抗精神和对官府的不满。
总之,《景阳冈》的故事背景是一个充满矛盾和黑暗的社会,而武松的形象则是这个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他的英勇和无畏精神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晌、恰、岂、误、梁、哮、酥。
2.新词: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
3.理解重点句、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4.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武松的英雄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教育学生做不畏强暴,勇敢的人。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l.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二)整体感知
《景阳冈》是古典小说《水浒传》的节选,成功地塑造了英雄人物武松的形象。
文章半白话半文言,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三)精读课文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正音:晌(sh3ng)午咆哮(xi4o)请勿自误(w))脊梁(li2ng)
(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如何:为什么。
过往:来来往往。
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
《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
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自读课文,说出大意,前后讨论交流。
3.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
(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段意列出每段的小标题。
①喝酒②上冈③打虎④下冈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默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①作者在这段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根据要点划分层次。
(a.谈酒,b.谈虎。
)
②分角色读这一段。
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
③分析武松性格特点。
(豪放的性格特点:倔强、勇敢的性格。
)
④讨论。
这一段与打虎有什么关系与打虎一段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做铺垫。
)
⑤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a.抓重点理层次,b.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
5.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这一段主要写了武松在酒店与酒店主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了解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为下文的徒手打虎做了铺垫。
)
6.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难懂的文言词语。
(四)讲读第三段,默读提问。
这篇文章通过自读、默读,思考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欢?(第三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即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
(1)从半空里蹿下来,吼一声,把腰胯一掀……,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
这是反衬法。
(2)武松双手抡起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
3.前后位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
(“从半空蹿下来”表现出虎的气势。
)
(“把腰胯一掀”表现虎的灵活。
)
(“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
”表现虎的声势,从虎的气势、声威上反衬出武松的勇敢无畏,这是反衬的写法。
)
4.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
)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
4.这一段不是重点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六)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
如果再写他斗志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让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做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
(七)围绕中心,学习表述。
1.文章通过什么深化中心?
(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深化中心。
)
2.作者是如何地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的?
(1)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虎的声威,衬托出武松的无畏勇敢。
(2)不脱离实际,尽管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但毕竟是个普通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结尾一段中体现出来。
(八)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且深深地喜欢他?
联系全文对武松神情、动作、语言和内心活动描写,加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