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电影观后感800字
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800

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800电影《遵义会议》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作品,以遵义会议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艰苦探索、坚定理想信念,最终赢得了全国革命斗争的胜利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震撼和教育,从中收获了不少启示。
首先,电影《遵义会议》生动再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陷入严重困境的历史背景。
当时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前途陷入巨大困境。
同时,国共两党内部也存在着各种思想上的分歧和争斗。
电影中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彩的表演,将这种困境和内部纷争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电影《遵义会议》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危难时刻坚持理想信念的可贵品质。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张闻天等党的领导人没有退缩,没有动摇,而是坚定地对抗敌人,保持党的纯洁性,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他们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团结,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这种坚持理想信念的精神令我深受触动,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再次,电影《遵义会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遇到困难时的开拓精神和实践精神。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议期间,通过积极总结错误经验,吸取教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原则,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种勇于担当、不断学习和实践的精神令我深受启发。
在面对个人困境和社会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精神,不断创新和进取。
最后,电影《遵义会议》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凝聚力。
在电影中,无论是在内部纷争还是面对外敌压力时,中国共产党都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挑战。
这种团结和凝聚力为中国革命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团结精神,加强协作,共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电影《遵义会议》通过还原历史事件,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历程和宝贵经验。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历史的印记所触动,被中国共产党的坚持所震撼,也被团结和开拓精神所启发。
《遵义会议》电影观后感800

《遵义会议》电影观后感800 电影《遵义会议》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这个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城——遵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遵义会议》电影观后感800【一】电影《遵义会议》旨在激励更多人了解、重温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优秀教材。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宣部重点支持,贵州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市政府联合摄制了长征题材的电影《遵义会议》。
-主要演员中,佟瑞欣扮演毛泽东、张京生扮演朱德、姚中华扮演贺子珍、马晓伟扮演蒋介石、于紫菲扮演宋美龄。
电影准确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人类奇观,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
该剧用“苏区大撤退”、“湘江之战”、“遵义曙光”、“飞跃大渡河”和“陕北会师”五大片段再现了那段伟大的历史。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一次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电影《遵义会议》以艺术的形式,讲述了在遵义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故事,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历史全貌,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表现出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生动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电影观后感800【二】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有8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有60余载,然而,无论岁月如何飞逝,伟人永远不会与世长辞,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将永远活在千千万中国人民的心中,而无数为革命牺牲的红军战士也同样活灵活现的存在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里。
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他们时刻提醒自己如今的国泰民安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使他们抱有奋发图强、勇登世界高峰,成为世界强国的坚定信念。
红色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1)

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
在五一劳动节假期,我在家观看了红色经典《遵义会议》这部电影。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部电影重点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故事,包括"苏区大撤退""湘江之战""遵义曙光""飞跃大渡河""陕北会师"等五大部分历史史实,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历史全貌。
影片上演到“飞跃大渡河”片段时,当看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在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大渡河河面上方,利用被拆得仅剩铁索的“泸定桥”上,与守桥敌军发生激烈战斗,我热血沸腾,恨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和红军战士并肩而战;当看到战士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快速拿下“泸定桥”时,对这些年轻的战士肃然起敬,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的场面更加衬托出大家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决意志和忠于党忠于国家的坚定信念。
影片让我们重温我党的历史,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在关键时刻确立了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观看《遵义会议》这部电影后,我们要继续弘扬长征和遵义会议的这种精神,学好红色经典,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力量,展现红色风采。
电影遵义会议的观后感

电影遵义会议的观后感导语: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汇总,欢迎参考。
遵义会议的观后感1: 作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战争史诗巨制,《遵义会议》不只强调场面恢弘与视觉的冲击,还刻画了红军战士在动荡岁月甘洒热血、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
被捕的陈树湘从担架上起身,一手扶着树干,一手把自己腹部伤口的肠子硬生生扯了出来!血洒疆场,那种场面的震惊、震憾,只有亲临影院,才能体会之深!与以往故事片不同,《遵义会议》用详实的镜头描写了毛泽东被排挤、被冷落时的无奈和痛苦。
红军战士失去了指挥,就如同失去了灵魂。
在与敌人一次次的奋战中,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湘江。
战士们怒目圆睁,仿佛在问苍天:“为什么会这样?!”当红军后卫部队竭力抵抗之际,不懂军事的中革军委成员博古一筹莫展,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也束手无策,只会不断骂人。
几十架敌机轮番投弹,江面上的浮桥不时被炸断,江上漂浮着红军战士的尸体;还没被炸断的桥面上,拥挤着扛着机器设备的红军队伍,不时有人跌入江中,四周阻击阵地上枪炮声不绝于耳……令人悲痛的是,长征开始时多达万人的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后锐减至3万,数万人血洒湘江。
然而,奉行教条主义的李德、博古等领导人都不予理睬,令红军一再错失良机。
尽管遭受重大损失,但红军还是突破了包围圈,达成战役目的。
更重要的是,经过湘江一战,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挥”彻底失去了红军上下的信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赢得了人心。
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一轮初升的太阳卷涌起璀璨的彩霞,映照着起伏的山峦,预示着工农红军将迎来希望的曙光!画外音响起了毛泽东气势如虹的诗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无边的战火和坚苦的环境,漫天的飞沙和密集的枪林弹雨,战争的残酷无情令我深深震动。
影片的结尾出现了XX年广场大阅兵的画面,这样,就更有力地夯实了电影的主题。
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3篇

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3篇电影《遵义会议》选取了长征途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遵义会议”这一重大题材,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反映了 * 所代表的正确的军事路线方针在遵义会议之后发挥作用,指挥红军取得节节胜利,最终到达陕北延安,与西北红军会师。
下面是为大家的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3篇,欢迎参考~xx年10月13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电影艺术》部、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遵义会议》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家协会成功举行。
会议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胡子光主持,多位电影学届专家、学者与《遵义会议》的主创团队,围绕影片的人物塑造、视听效果、艺术呈现与精神表达等内容展开了深入地交流。
《遵义会议》这部电影,表达出了对革命坚定的信仰,对优秀人物进行了艺术表达,同时,从音乐、视觉等技术层面上与影片的内容与人物相互映衬。
我建议,在影片市场发行上可以着重针对部队与武警,将宣传、发行的地区集中定位到贵州、陕西等地。
我们为什么投资这部电影?一是出于对 * 敬畏。
对我党光荣 * 歌颂、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是我们集团的责任,也是义务。
我们是植根于陕西历史文化沃土上的企业,陕西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具有至高、唯一性,非常丰富。
遵义会议作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我们必须投;二是刘老师的本子和主创团队都非常好;三、我们同时还拍摄了反映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及西北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红旗漫卷西风》,配合《遵义会议》,给长征胜利8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感谢历史,无论我们创作者付出多少辛勤的努力,或调动多少艺术手段,我们的作品都远远没有历史精彩。
红军长征80周年一定要书写,我们死在长征路上的先烈一定要书写,长征中最核心的事件遵义会议一定要书写。
虽然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但以 * 为核心的 * 领导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在路上, * ,就是不忘历史,不忘长征。
遵义会议会址800观后感

遵义会议会址800观后感电影《遵义会议》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这个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城——遵义。
精彩的影片相信燃起了不少人的一颗赤心。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会址观后感,欢迎阅读!遵义会议会址800观后感【一】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我来到了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城——遵义。
刚踏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地,我便被这座城的一切所感动。
这里没有上海城的高楼林立,也没有成都人的小资小闲。
这里的楼层不高,人们穿着朴素,偶尔能见到少数民族的服装,看起来有几分野蛮,但更多的是热情与勤劳;时常能看到街头的“背篼”成群结队,打牌或席地而睡。
然而这座城最特别的地方还是要属其地貌与其散发的气息,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这里的山与城相处的是如此之融洽。
它拥有贵州特有的山区的乡土风情,又不失大都市的繁华热闹,更是三伏天的避暑胜地,恐怕没有那座城市能与之抗衡。
这座城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更是无与伦比。
到这里,我便直奔盼望了已久的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老城子尹路,这条路也称红军街。
由于会址正在维修之中,故只能看到其外观。
这座楼是中西合璧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听导游讲解,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遵义城30年代最宏伟的建筑。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
随后参观了遵义会议陈列馆。
馆里一间小屋基本复原了遵义会议室的原貌,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
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柜,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
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
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摺叠靠背椅,共20张,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
,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
此次会议的与会人员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又名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等人。
看电影《遵义会议》影片观后感范文_观看《遵义会议》影片观后感

看电影《遵义会议》影片观后感范文_观看《遵义会议》影片观后感电影《遵义会议》再现了遵义会议召开前后的苏区大撤退、湘江战役、飞渡大渡河、胜利会师等历史,既有领袖们在会议上的精彩博弈,又有一线战斗部队的枪林弹雨等场面。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电影《遵义会议》影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更多《遵义会议》相关文章内容推荐(↓↓↓)电影《遵义会议》影片观后感范文12021年5月29日,在分院的组织下,我们一行人前往贵阳大剧院观看了《遵义会议》,这是一项必须执行的政治任务,在看电影之前我总感觉这是一个报告形式的,可能没有那么吸引人。
遵义我是去过几次的,也曾去遵义会议的地方进行了参观,但要说有多了解确实惭愧。
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大大加快了我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进程。
影片中通过大量的表情及动作刻画了一个神态丰富的毛泽东,要与一直以来的左倾做斗争,需要勇气更需要魄力,需要号召全体的魄力,革命不是一个人的革命。
遵义会议上,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会议,自党的成立至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以前,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往往照搬外国的经验。
影片中,以“李德”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照搬照抄他们的理念应用于中国,没有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结果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因而给中国革命斗争带来了不良影响和重大损失,正是毛泽东与一众共产党领导人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革命胜利。
通过遵义会议,在军事上,遵义会议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路线,对党内两条军事路线的一场大争论作出了正确的结论。
关于观看遵义会议观后感【精华篇】

关于观看遵义会议观后感【精华篇】【观看遵义会议观后感一】日前,江口中学党支部组织该校党员干部观看了电影《遵义会议》,每个党员干部在观看后都写出了观后感。
电影《遵义会议》,再次掀开了历史尘封的印记,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悲壮历史,重新整理对那段历史的记忆,重新拾起崇高的信仰。
故事围绕史实展开:1934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影片由苏区大撤退、湘江血战、遵义曙光、飞跃大渡口、陕北会师五部分组成。
纵观全片,除了按照以上五部分为重要组成外,还有三条线牵着观众视线与情感。
即方子霄与秋紫烟若有若无的爱情故事,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内部王明路线与毛泽东路线的争斗。
一条线是方子霄与紫秋烟隐隐约约的战斗爱情。
营长方子霄是个在战场上不怕死,有股子倔劲的“战斗机”,李云龙式的英雄人物,因为战伤,得以短暂休整,从而意外认识了被博古等错误领导集体定性的“反革命分子”秋紫烟,秋紫烟是从大上海来的译报员,年轻漂亮,因为说了一句第五次反围剿“怎么不让毛泽东指挥?”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单独关押起来,等待枪毙。
秋紫烟因不愿意被枪毙而选择了投河自尽,被还在养伤的方子霄舍命救起。
方子霄因伤口感染突发高烧,陷入深度昏迷,秋紫烟不避嫌用烧酒给救了自己一条命的方子宵擦拭身子,恰巧被警卫看到告密,方子宵也被诬陷关押。
二人幸被毛泽东、周恩来搭救脱险。
遵义会议后,方子霄奔赴前线作战,巧遇改做卫生员了的秋紫烟,秋紫烟正在为一个即将分娩的战士找人帮忙。
二人惊喜交集,短暂互视后,方子霄转身投入战斗,不幸在秋紫烟眼前壮烈牺牲,意外相见却成了惨痛诀别,秋紫烟悲痛异常。
方子霄与秋紫烟虽然没有互相表白爱情,但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与战场状况,这其实就是不需要用苍白语言来表白的爱情,这是一场经得起战斗洗礼的纯正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会议》电影观后感800字
电影《遵义会议》旨在激励更多人了解、重温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优秀教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遵义会议》电影观后感800字【一】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有8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有60余载,然而,无论岁月如何飞逝,伟人永远不会与世长辞,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将永远活在千千万中国人民的心中,而无数为革命牺牲的红军战士也同样活灵活现的存在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里。
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他们时刻提醒自己如今的国泰民安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使他们抱有奋发图强、勇登世界高峰,成为世界强国的坚定信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贵州省几家单位特联合摄制了以遵义会议前后时期为背景的大型影片《遵义会议》,在上映当天,我司由党支部书记率领数名职工集中观看了该影片。
该影片讲述的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
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然而,在长征初期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敌军的堵击,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而向敌军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在这里举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道路的一大里程碑。
该影片展现出那一时期面临的重重困难和领导者当机立断的果敢作风,以及革命先烈不畏艰难的精神信念,遵义会议对于一名遵义人来说更是意义非凡,使我们时刻铭记历史忆苦思甜,坚定不移追逐信仰。
遵义会址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一次路经会址时,都仿佛看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看到了流血牺牲,看到了慷慨激扬,看到了甘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革命者在危机关头的勇往直前。
遵义会议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
观影时间仅两个小时,但影片中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精彩论述和飞越大渡河时红军战士牺牲的壮烈场景以及穿插在整个影片中的生活在战争年代的男女红军战士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将军岭上陈树湘将军自断肝肠、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仍历历在目,有振奋人心、有痛心疾首。
遵义会议》电影观后感800字【二】作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战争史诗巨制,《遵义会议》不只强调场面恢弘与视觉的冲击,还刻画了红军战士在动荡岁月甘洒热血、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
被捕的陈树湘从担架上起身,一手扶着树干,一手把自己腹部伤口的肠子硬生生扯了出来!血洒疆场,那种场面的震惊、震憾,只有亲临影院,才能体会之深!
与以往故事片不同,《遵义会议》用详实的镜头描写了毛泽东被排挤、被冷落时的无奈和痛苦。
红军战士失去了指挥,就如同失去了灵魂。
在与敌人一次次的奋战中,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湘江。
战士们怒目圆睁,仿佛在问苍天:“为什么会这样?!”
当红军后卫部队竭力抵抗之际,不懂军事的中革军委成员博古一筹莫展,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也束手无策,只会不断骂人。
几十架敌机轮番投弹,江面上的浮桥不时被炸断,江上漂浮着红军战士的尸体;还没被炸断的桥面上,拥挤着扛着机器设备的红军队伍,不时有人跌入江中,四周阻击阵地上枪炮声不绝于耳……
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其中种种艰难险阻后人已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能做的是,坚定信念,奋发图强!
是的!兴国安邦应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革命先烈用信仰与意志为前提、以正确的方针为指引,用流
血与牺牲为代价,以弃小我、保大众的决心换来了如今的太平盛世,这其中的艰辛与辛酸不言而喻,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怎能放下振新中华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