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身边的物体和现象有了一定的探究兴趣。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理。
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热胀冷缩现象(如热水膨胀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热胀冷缩的原理。
3.分析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胀冷缩原理。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的胀气、热水袋的使用等。
5.总结: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理。
6.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现象:物体受热膨胀,受冷缩小•原理:分子间距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应用:生活中的实例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发言等,评价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2课《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教案科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说课一、使用教材:《固体的热胀冷缩》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2课中的实验,属于新课程标准中“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的课程内容。
实验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来探究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实验分析、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
此实验是学生在明确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后,进一步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
对学生体验物体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教学目标:经历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能科学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实验教学内容: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五、实验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蜡烛、打火机、冷水、铜铁铝金属棒。
六、实验改进要点:实验原型:教科书上原有的实验是运用酒精灯加热一个刚好能通过铁环的铜球进行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原实验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手持铜球加热,容易晃动和烫手。
(2)使用酒精灯加热,危险性较高,合适教师演示,但学生参与度低。
(3)铜球体积较大,加热效率低,变化不明显,不直观。
(4)只用铜球做实验,便得出结论,欠缺说服力。
实验改进:制作了一个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1)将需要加热的金属棒固定在支架上,降低操作难度,更稳定。
(2)使用蜡烛替代酒精灯,降低实验危险性,更安全。
(3)用金属棒替代铜球,减少加热时间,更效率,固体加热推动指针偏转,现象更直观。
(4)用多种固体进行加热实验,再分析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热胀冷缩》教案(2021新版)

2.热胀冷缩【课标对应】1.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设计、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出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探究实验,研究物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在教师引导下,能观察并描述物质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发生的变化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用热胀冷缩这一科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6.3 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2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液体的冷热现象,学会了用温度计来测量液体的温度。
本节课进一步带领学生学习物质在受热和冷却以后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尝试利用热胀冷缩这一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温度计液柱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第二部分,通过设计实验研究气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第三部分,通过铜球的加热和冷却实验,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第四部分,利用热胀冷缩的科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连,巩固所学知识。
科学课热胀冷缩ppt课件

针对热胀冷缩现象可能带来的问题,如热应力、热疲劳等 ,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选材和工艺控制来减轻或避免。
对未来热胀冷缩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微观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借助更先进的实 验手段深入探究热胀冷缩现象的微观机制,为材 料科学、物理学等领域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持。
跨学科研究
热胀冷缩现象不仅与物理学密切相关,还涉及到 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未来可以 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从多角度揭示热胀冷缩 现象的本质和应用前景。
热胀冷缩的原理
总结词
热胀冷缩的原理是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原理。
详细描述
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原理,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当温度升高时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相互碰撞的频率增加,导致物体的体积膨胀;当温度降低 时,分子运动速度减缓,碰撞频率降低,导致物体的体积收缩。
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要点一
总结词
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包括气体压力的变化、温度计的使 用、物体尺寸的变化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热胀冷缩的现象。例 如,温度计就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当 我们烧开水时,如果火候过大,水壶内的水会受热膨胀, 导致水壶破裂;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我们突然喝下冰冷的 饮料,会使口腔和喉咙受到刺激,这是由于口腔和喉咙的 黏膜组织受到冷刺激而发生收缩。
02 实验演示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在温度变化 下的体积变化现象。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 趣和实验操作能力。
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
实验材料
热水壶
记录表 尺子
冷水壶 玻璃球或塑料球
实验步骤
01
2021年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2《热胀冷缩》课件

A.浓度 B.质量 C.体积
52
热胀
冷缩 拓展提升 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
水会溢出来,水烧开后壶盖跳动水做剧烈的运动,壶口冒烟这就是沸腾现象。
53
热胀
冷缩 拓展提升 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
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 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不能继续通过 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体积增大)
夏天架电线时,电 线不能拉得太紧
(冬天温度低, 电线收缩)
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球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
25
热胀
冷缩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 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 变化现象,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 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热胀
冷缩 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
①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 ②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记录 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 10°C时为止。
36
热胀
冷缩 实验探究
温 馨 提示
①实验器材的摆放自下而上进行:铁架台、三脚架 、石棉网、烧杯、冰、温度计 ②温度计不要触碰烧杯壁和底。 ③正确使用酒精灯。
37
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 的。不过温度计里装的不是水,而是 酒精、煤油或水银。
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
热胀
冷缩 实验探究 实验2: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冷水
热水
你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 化的实验吗?
12
热胀
冷缩 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热胀冷缩》教学反思《热胀冷缩》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在引入新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夏天车胎容易爆炸,水池里的水会溢出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热胀冷缩”。
这样的引入,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觉得科学就在身边,对下面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验操作,形成技能。
在探索热胀冷缩的现象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加深了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拓展延伸,丰富情感。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有关热胀冷缩的科普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热胀冷缩的知识。
同时我还让学生交流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热胀冷缩有关?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四、不足与疑惑。
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1. 在进行实验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限,有些实验小组的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效果。
因此,在实验前,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有关热胀冷缩的科普知识。
由于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可以适当地进行删减或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3.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会出现语言不够简练、讲解不够清晰的情况,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应该加强对自身教学语言的训练,提高讲解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课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即热胀冷缩。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热胀冷缩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有一定的敏感度。
但是,对于热胀冷缩的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从而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即热胀冷缩。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
2.难点: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温度变化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现象。
3.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
4.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胀冷缩的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现象: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原理:分子运动导致物体体积变化•应用:生活中的实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和原理。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发现和应用热胀冷缩的知识。
3.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伴合作完成实验。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总知识

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总汇第一单元热胀冷缩第一课温度计的秘密1.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答:因为水有反常膨胀的现象。
水在4℃以下,随温度降低,其体积不断增大。
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就容易将自来水管胀裂。
3.要测定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它一般由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三部分构成。
通常所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自然界中有少数物质脾气很古怪,它们不是热胀冷缩,而是热缩冷胀,也叫反常膨胀。
5.水在4℃时体积最小;在4℃以下,随温度降低,其体积不断增大。
6.温度计能测温度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温度计的玻璃泡里面通常装煤油、酒精、水银、气体。
第二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1.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3.自行车胎为什么在夏季容易爆裂?我们该注意什么?答:气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天自行车胎里的气体如果打得过足,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就容易因膨胀而使轮胎承受不住从而爆裂。
因此夏天自行车胎里的气要避免打得过足。
4.架设电线时为什么不能拉得很紧?答:电线会热胀冷缩,如果拉得很紧,到了冬天,有可能因为受冷缩短而断掉。
5.冬天经常出现钢笔帽拧不开的现象,你是用什么方法拧开的呢?说说其中的道理。
答:将钢笔放在热水中烫一下,容易拧开。
因为钢笔帽受热膨胀,所以容易拧开。
6.马路、铁轨间有缝隙的道理是:固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留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时,马路热胀而变形。
7.★乒乓球瘪了放到热水里烫一下就能恢复原状,这是为什么?答:这是利用了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乒乓球里的气体遇到热水会膨胀,从而将瘪了的乒乓球撑起。
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第三课认识岩石1.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仪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热胀冷缩
第1课温度计的秘密
一、我想研究的问题:
2、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二、观察实验
1、温度计为什么能够测量温度?
我的观察:温度计有液泡、玻璃管、和刻度。
我的发现:温度计的红色液柱能上升和下降。
2、液体的热胀冷缩:
我的猜想: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的方案:运用水、酱油、饮料等做实验。
我的记录:水、酱油、饮料均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我的发现: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我的收获
《1》膨胀缩小热胀冷缩
《2》液体热胀冷缩
《3》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四、拓展与应用
冷敷有利于血管收缩止血。
第2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观察与思考
★我想研究的问题
1;夏天,自行车胎为什么有时会爆裂?
2、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观察实验
l夏天,在烈日下自行车胎为什么容易爆裂?
我的猜想:我猜想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我的方案:把气球套在瓶口,把瓶子放在热水中。
等几分钟后观察气球。
我的发现:
气球鼓起来,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l固体在受热或遇冷时会怎样?
我的猜想:我猜想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一、我的收获
1、我会填
《1》上升下降
《2》热胀冷缩
《3》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4》空气膨胀
2、小法官
《1》错《2》错《3》对
《4》错《5》对
二、生活中的科学
1、瓶装饮料一般不装满,为什么?
是为了防止夏天温度高,饮料受热体积膨胀而爆裂。
2、冬天,钢笔毛有时拧不开,是什么原因?
因为笔帽受冷收缩。
3、夏天,电工架电线时,为什么把电线放得松一些?
这是因为热胀冷缩。
夏天拉的较松,到冬天气温降低,电线收缩,长度变短,才不至于将电线拉断。
4、烧水时,为什么水壶里的水不能装的太满?
防止水受热膨胀留出来。
5;用混凝土硬化地面时,为什么要分块硬化且留有一定的缝隙?
混凝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缝隙是为了留出热胀冷缩的空间;当其中一块出现
破损的时候,分块会对其他地面影响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