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题主线之我见

合集下载

红楼梦之我见

红楼梦之我见

1. 黛玉的思想性格中除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外,还有一些什么
可贵的东西?请结合书中实例加以说明。
2. 《红楼梦》从哪些方面真实地写出了贾府无可挽救的衰败? 3.作为一个人物形象,王熙凤无疑塑造得相当成功,但作为一位 女性,她的命运不可避免地以悲剧开始,又以悲剧告终。谈谈你对 这个人物的认识。 4. 在《围城》旧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 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以前,它是美丽的对象;在做成以后,它变为
惨酷的对照。”这段话的意思与《红楼梦》的人物、主题有相当的
吻合之处,请结合《红楼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 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 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 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 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 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 的曲折反映。
作 者 介 绍
内 容 简 介
主 题 思 想
人 物 介 绍
宝 黛 初 见
经 典 诗 词
课 后 作 业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 芹。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 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 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 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 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 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 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 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 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 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 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以贾、史、王、 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 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 为中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 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 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 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 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 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它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沧桑,仍被广泛地阅读和研究。

本文将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探究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观念与传统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历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也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的人物,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价值观。

它既批判传统观念的束缚,也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继承。

二、人生哲学与情感.
《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族兴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爱情悲剧,深刻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有情人的遭遇,揭示了人生的苦短与无常。

此外,《红楼梦》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珠玉满堂的世界,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并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趣味和感性追求。

三、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红楼梦》表达了许多文化价值观,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魅力,另一方面,它还是我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扇窗口,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当今世界之所以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原因。

此外,它也为我们展示了文学艺术的无限魅力与美感所在。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小说。

它不仅表达了文化价值观,传递感性趣味,也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现实与权力斗争。

我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深度解读和理解有助于我们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珍爱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美好传统。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通过对贾府荣府和叶府三个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行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遭遇,提出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从人性、爱情、财富、权力和命运等方面,总结《红楼梦》的思想主旨。

首先,人性是《红楼梦》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善良正直的宝玉、林黛玉等,也有奸诈狡诈的薛蟠、贾赦等。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红楼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不断面对各种困境和选择,他们的行为和命运都受到了自己的人性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也是如此,人性的众多面向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爱情是《红楼梦》的又一重要主题。

小说中表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爱情,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爱情却被无奈的现实所打击。

《红楼梦》通过描写这段爱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无奈的思考。

第三,财富和权力也是《红楼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贾府的家族兴衰和财富纷争成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之一。

小说中所展现的权力斗争、虚荣心和金钱的滋生与腐化,既是作者对封建社会贾府家族的弊端和矛盾的揭示,也折射出现实世界中贪婪和欲望的扩张。

此外,命运也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命运的坎坷和曲折,有的命运多舛,有的命运辉煌。

贾宝玉的命运尤为典型,他天生贵族,但却无法逃离家族的衰落和个人的悲剧。

小说通过对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红楼梦》是一部深刻描绘封建社会矛盾和人性弊端的小说,通过对人性、爱情、财富、权力和命运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座瑰宝,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思想的主旨超越了个人和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之我见

红楼梦之我见

红楼梦之我见以前没怎么关注红楼梦,觉得它只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没有太多教育意义,不过上了两三节课后,通过看视频视频,听讲评,我越发曹雪芹之伟大,先不说别的,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就让人难以理顺,别再说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人物语言描写等了,能写出这样的文学剧作真是令人为之惊叹不已。

我越发自己喜欢上红楼梦了,喜欢它的故事情节,喜欢它中的人物性格……喜欢林黛玉——喜欢她的性格,而且自我感觉有点像林黛玉。

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因母离世不得不长期寄居在外祖母家,小小年纪为了免受别人的轻贱,自矜自重,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尝尽了寄人篱下的滋味。

有着纯真的天性的她用率直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

但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她与宝玉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因为她触及了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她对宝玉的爱情是她的生命之火,一旦失去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了。

她不象宝钗那样处事圆滑,能笼络人心。

她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

但她自尊心极强,由于寄人篱下,她总是敏感多疑说话尖酸刻薄又爱使小性,对待那些有头有脸的主子她嘴上从不饶人,但她对下人从没耍过威风,没有恶言恶语甚至还会帮助她们,黛玉的美不光是在外表上,更在于她有一颗聪慧的心,她诗思敏捷,出口成章,才华横溢,是大观园中的头号才女。

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美丽圣洁的灵魂,可叹自古红颜多薄命,身边没有一个知近的亲人,长期的孤独与封闭内心的苦处无法倾诉,再加上从小的体弱多病,使得她经常暗自垂泪,多愁善感,最终香消玉殒。

假如黛玉嫁给了宝玉,她也未必真幸福,试想以黛玉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小姐,能料里好贾家上下几百人的事物吗?更何况宝玉也是个不问俗事之人,这也是贾家不能让宝玉娶她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丽的黛玉,悲惨的命运,真是令人叹息啊,不过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红楼梦》之我见

《红楼梦》之我见

《红楼梦》之我见石嘴山市第十中学孙伟强那是一本穿越了百年的书籍,虽然经历了历史长河无息止的冲刷,却仍保留了下来。

从它的字里行间透漏出那淡淡的悲欢情愁,让我们为之感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起中味”《红楼梦》出自曹雪芹之手,他素性放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坚辛,终于创作出这部极具影响力的巅峰之作。

虽然这部伟大的作品被当时的人贬为“满纸荒唐言”,但正是这部看似荒唐的故事,深藏着葬送一个旧时代的悲剧。

一曲红楼蕴含着多少人间红尘情愁,使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那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那块宝玉,勾勒出如烟的往事;那首葬花,描绘出无尽的哀愁;那段缘缠,解不开宿命的纠缠。

前世的情缘,今世的相续,蕴染着如痴如醉的思念。

贾宝玉出生时便口衔通灵美玉,这也是他名字的直接来源。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虽然林黛玉的名字并非是因石头而取,但从贾宝玉的话中不难看出,“黛玉”这名儿也算与石头颇有渊源。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这是贾宝玉第一次看见林黛玉的情形,就仿若周围的惜切都成了布景,宝玉眼中只容的下她一人。

两人之间又是一种莫名的默契,于是宝玉就笑着说:“这个妹妹我见过。

”两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有相同的起点,虽此世未见,却能在人海中将你一眼认出。

一切相遇皆为缘,他们的缘分便从此时展开了篇章。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她是那池中一朵天真率直的莲,是那一丛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林黛玉性格多疑,她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对任何事情都会表现出过分的敏感,这和她常年寄人篱下有着很大的关系。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虽然林黛玉从小身子就不大好,一直都是个药罐子,但这更能体现出林黛玉的娇弱,使她成为一个可观却无法触及的梦。

贾宝玉食胭脂也是文中的一抹色彩。

贾宝玉一直有着一个不学无术,有着叛逆性格的贵公子形象,这和他的生活环境与具体境遇是脱不了关系的。

红楼梦一分析之我见作文

红楼梦一分析之我见作文

红楼梦一分析之我见作文提起,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奇书。

爱它的细腻入微、人物鲜活,恨它的复杂纠结、悲剧收场。

要说这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得是那些个性鲜明的女子们。

就拿王熙凤来说吧,那可真是个厉害角色。

她一出场,就带着一股子风风火火的劲儿。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爽朗的笑声仿佛能穿透纸张,直接闯进你的耳朵里。

她穿着华丽,满身的珠宝首饰闪闪发光,那派头,简直就是贾府里的女王。

王熙凤的精明能干,那是有目共睹的。

贾府那么大的一个家,上上下下几百口子人,吃喝拉撒睡,哪一样不得操心?可王熙凤硬是把这一摊子事儿管得井井有条。

她脑子转得快,手段也厉害,那些下人谁也不敢在她面前耍花招。

有一回,一个小管事的想偷偷贪点小钱,被王熙凤发现了,好家伙,那一顿骂呀,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王熙凤指着他的鼻子,一句句数落着他的罪行,那气势,就像一只发威的母老虎,吓得那小管事的连连磕头求饶。

不过,王熙凤也有她的缺点。

她心狠手辣,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尤二姐的事儿就是个例子。

尤二姐长得漂亮,性格又温顺,贾琏偷偷娶了她做二房。

王熙凤知道后,表面上装得和和气气,把尤二姐接到府里来,实际上心里早就盘算好了怎么除掉她。

她先是挑唆秋桐去欺负尤二姐,然后又在饮食起居上故意刁难,最后尤二姐受不了折磨,吞金自杀了。

这事儿做得可真是够绝的,让人对王熙凤又恨又怕。

再说说林黛玉吧,这可是个让人心疼的姑娘。

她长得娇弱美丽,就像一朵娇嫩的花朵,让人忍不住想要保护她。

可她的命运却那么悲惨。

她从小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住在贾府。

虽然贾母疼她,宝玉爱她,可她心里总是觉得自己是个外人,没有真正的归属感。

林黛玉特别敏感细腻,一点点小事就能让她伤心半天。

有一次,她去怡红院找宝玉,晴雯没听出她的声音,没给她开门。

她就以为是宝玉故意不理她,一个人在外面哭了好久。

回到潇湘馆,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心里想着宝玉是不是不喜欢她了,越想越伤心,眼泪止不住地流。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特别心疼她,觉得她太可怜了。

《红楼梦》主题主线之我见

《红楼梦》主题主线之我见

《红楼梦》主题主线之我见《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再读《红楼梦》时,我仿佛忽然品到了“其中味”,真切妥当与否,姑且不管,阐述一番,或可抛砖引玉。

主题,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文艺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那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人生如梦”。

曹雪芹有“人生如梦”的感触和思想是毫无疑问的。

这首先是受了先人的影响。

古今多少文人曾经写过梦,抒发对人生的感触!现从唐宋诗词中觅来诗句一束,即可窥见一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杜甫《羌村三首》)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李商隐《无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金陵图》)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李清照《渔家傲》)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与现实生活经常发生着联系。

梦,对于经历过巨大变化的南唐后主李煜来说,更是“拄杖无时夜扣门”了。

他的词中,有许多是留有“梦”的倩影的,他的词简直可谓“梦词”了。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凝聚了作者曹雪芹多年的思考和创作,呈现出瑰丽、绚丽、丰富、深奥的艺术形态。

本文从《红楼梦》的主题入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一、“沉醉于情”是《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的主题是它传达的核心意义。

研究这部小说的主题,我们不禁会想到它的标题——“红楼”。

红色象征着热烈、浪漫、欢乐、快乐,而楼则代表着一种高贵、壮丽、气派,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浓郁、丰富、生动的情感。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沉醉于情”。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构建一个复杂精致的亲友团体,把人物个性、性格、行为、风格等多个方面集中到一个总体中,从而传达出一种丰富鲜活、无所不包的感情。

这些感情的种类和分量,让读者不得不感叹作者对情深境深的掌控力。

作者内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他从一个对世事观察清醒、冷静、理性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受感情驱使、沉浸于情感境界中的观众。

他的情感通过用巧妙的笔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湛的语言技巧等多种手法,传达到读者心底,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红楼梦》的情感描写《红楼梦》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呈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境界和深刻的人性针砭。

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爱情的描写。

小说中的爱情具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表现,比如通过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表现出一种纯洁、高尚、深刻、执着的爱;而通过秦钟、袭人的爱情描写,则表达了一种细腻、温馨、甜美、感人的爱情;还有宝钗和探春之间的友谊,展示了一种淡薄、开明、豁达的情感。

这些情感反映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生动丰富的人生图景。

三、《红楼梦》的意义《红楼梦》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构思精妙、语言华丽飘逸、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巨著。

而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思想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变迁性,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风貌和历史发展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主题主线之我见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再读《红楼梦》时,我仿佛忽然品到了“其中味”,真切妥当与否,姑且不管,阐述一番,或可抛砖引玉。

主题,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文艺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那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人生如梦”。

曹雪芹有“人生如梦”的感触和思想是毫无疑问的。

这首先是受了先人的影响。

古今多少文人曾经写过梦,抒发对人生的感触!现从唐宋诗词中觅来诗句一束,即可窥见一斑: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杜甫《羌村三首》)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李商隐《无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金陵图》)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李清照《渔家傲》)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诗)
……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与现实生活经常发生着联系。

梦,对于经历过巨大变化的南唐后主李煜来说,更是“拄杖无时夜扣门”了。

他的词中,有许多是留有“梦”的倩影的,他的词简直可谓“梦词”了。

更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梦天》、汤显祖《玉茗堂四梦》,等等,不一而足。

曹雪芹是极富文学修养的,对此怎能等闲视之! 纵览我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才华横溢、“少无适俗韵”的文人,大多命运多舛,郁郁寡欢。

庄周、屈原、司马迁、“竹林七贤”、曹子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他们“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于是产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的感觉。

即使象曹操也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结果往往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就有陶潜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有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偏舟”,就有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我想,曹雪芹肯定贪婪地吸吮过祖国母亲那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大吃过先人掺着心血精致而成的精神食粮。

其中,苏轼对他的影响似乎较大。

苏轼多才多艺,天真烂漫,政治上却不得志,屡遭贬谪,一生坎坷,“生平无快意事”。

然而他却能随缘自足,处之泰然,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随心所欲,几臻绝境,如何不使曹雪芹羡慕!就是这奇才,曾直抒过“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之感慨,径吐过“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之胸臆。

这些郁结之意、之气,绕梁三日,发人深省,更使灵性非常的雪芹惊心动魄!
曹雪芹人生如梦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切身的可歌可泣的人生体验。

他一生经历了曹氏家族盛极而衰的变化,对生活有着深刻地体验和认识。

曾经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曹家,于雍正五年家产被抄,曹頫获罪落职,家道遂衰,次年全家北返。

雪芹生长在南京,在繁华富贵的生活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曾有过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

迁居北京后,生活每况愈下,晚年“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秦淮风月忆繁华”,一把辛酸泪!我想,曹雪芹该是“做梦大王”,所做之梦都保质保量。

《红楼梦》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归根结底是人生如梦。

卷首作者就指出:“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在作品中,作者借各类人物之口,反复表达这种思想,劝戒人们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更去谋虚逐妄”,“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中蕴涵着这种思想,警幻仙姑所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亦寓有此意。

四大家族的由盛之衰、大观园内姑娘们的风流云散,无不体现着这种思想。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宝钗语)”,“想人生在世,真有个定数的!”(王夫人语),“富贵穷通,亦非偶然”,“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与其作了官,倘或命运不好,犯了事,坏家败产,那时倒不好了,宁可咱们家出一位佛爷,倒是老爷、太太的积德”……这些语言都从不同的角度或明或暗地反映着人生如梦的思想及宿命论思想。

另外,作品中两个宝玉可以说代表了两种人生观,贾府上下左右都希望贾宝玉能象甄宝玉那样“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而他却“行为偏僻性怪张,那管世人诽谤!”“不通庶务,怕读文章”。

经过反复斗争,贾宝玉大梦醒来,勘破世情,中举人,却尘缘,遁入空门。

作者通过艺术形象成功地表现了庄子、陶潜、苏轼等人早就存有的思想。

这种思想本身包含着对整个封建社会罪恶的揭露、批判。

《红楼梦》的人生如梦的思想已经深浅不同地影响了后来者。

象港台作家琼瑶、严沁便是范例。

一读她们的作品《几度夕阳红》、《六个梦》、《两情常相忆》等便会感知。

为了表达人生如梦这一博大精深的主题,作者千方百计,用心结构,设置了许多线索,交叉成网状。

象刘姥姥便是一条线索,通灵宝玉是一条线索,宝黛爱情是一条线索,等等。

然而它们只能算是副线,主线则是梦。

作者匠心独运,妙笔生花,写了大小三十多个梦,如第一回中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十三回中宝玉、凤姐都梦见秦可卿,三十六回中宝玉梦中大喊“偏要‘木石姻缘’”,四十八回中香菱于梦中摘取诗人桂冠,七十七回里宝玉梦中见晴雯,八十二回中黛玉梦见宝玉的红心,八十九回里黛玉又梦见人称宝钗为“二奶奶”,九十八回里宝玉去阴司……作者展开想象的羽翼,笔端蕴秀,神出鬼没,上天入地,嬉笑怒骂,如行云流水。

笔之所到,力透纸背。

这些梦各自独立,又互相照应,若即若离,藕断丝连,连缀成一部如《清明上河图》一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千古佳篇,烘托出一个五彩缤纷、如诗如画、似梦非梦、似假还真、使人眼界大开、令人百看不厌的大千世界;这些梦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交相辉映,奇妙横生;这些梦使作品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增强了真实感,又玄之又玄,神乎其神,带有神秘色彩、朦胧之美。

其中,贾宝玉两度梦游太虚幻境,一连首尾,提纲挈领,驾驭全篇,其他诸梦线状分布,如珍珠般熠熠闪耀于全篇之中。

从整体上看,《红楼梦》的这条主线恰如云中之龙,极富神韵!当代青年作家莫言说:“生活是五光十色的,包含着许多虚幻的、难以捉摸的东西。

……生活本身具有神秘美、哲理美和含蓄美。

”“生活中原本就有的模糊、含蓄决定了文艺作品的朦胧美”。

体现在艺术上即“离形得似”。

曹雪芹深通此理,以梦为主线,借梦传神,多面地、立体地表现了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别开生面,难能可贵。

我想,假如《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来写,那么,“人生如梦”的主题将会得到更加有力地表现,“梦”这条主线也将会更加清新、夺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