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 h = 60 min ;1 min = 60 s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停表5. 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frac{s}{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单位换算:1 m/s = 3.6 km/h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全部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需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凹凸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打算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抱负的宁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力和压力
1.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单位是牛顿(N)。
2.力的表达方式:向量表示,包括大小和方向。
3.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合力。
4.弹簧弹力: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产生的恢复力。
5.非接触力:引力和静电力是两种非接触力,它们可以在物体之间产生作用力,而不用直接接触。
6.压力:施加在物体表面上的力除以单位面积得到的值,单位是帕斯卡(Pa)。
7.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单位也是帕斯卡。
8.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浸没部分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介质的重量。
第二章:杠杆原理
1.杠杆的定义:由一个在固定支点上旋转的刚性杆和施加在杆上的力组成。
2.杠杆原理:力矩的定义是力对固定点的旋转效果。
如果杠杆平衡,杠杆两侧力矩的乘积相等。
3.力矩公式:力与力臂的乘积即为力矩,力矩=力×力臂。
4.杠杆的分类:根据支点所处位置,可以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一类杠杆:支点在一端,力与支点在同一侧。
-二类杠杆:支点在一端,力与支点在不同侧。
-三类杠杆:支点在中间,力与支点在不同侧。
5.杠杆的应用:杠杆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杠杆秤、螺钉、门铰链等设备和机械。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复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加深对力、压力和杠杆原理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热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热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热传递的方式:1. 导热:物体内部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如热传导、热对流。
2. 热辐射:通过电磁波的辐射传递能量。
热量和温度:1. 热量:物体间由于温度差异而发生能量传递的现象。
2. 温度:物体的分子运动速度反映出的热度高低。
热传导:1. 热传导是物质内部分子间传递热量的方式,发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
2. 热传导的速度与物体的导热性质有关,如金属的导热性较好。
3. 热传导的速度还与物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热对流:1. 热对流是热量通过气体或液体内部流动传递的方式。
2. 热对流要求物体之间有温度差异和流体的运动。
3. 热对流的速度与流体的运动速度和流体的导热性质有关。
热辐射:1. 热辐射是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热量的方式。
2. 所有物体都会发射热辐射,其强度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3. 热辐射是无需介质的传热方式,可以在真空中传递。
热膨胀:1. 热膨胀是物体因受热而体积增大的现象。
2. 不同物质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例如金属的热膨胀系数较小。
3. 热膨胀常用在工程设计中,如铁道线路的伸缩节和桥梁的伸缩缝。
热量计算:1. 热量计算公式:Q = mcΔT。
其中,Q表示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容,ΔT表示温度变化。
2. 热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所得的热量等于失去的热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物体传递到另一物体。
2. 热力学第一定律公式:ΔU = Q - W。
其中,ΔU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Q表示系统吸收的热量,W 表示系统对外界做的功。
以上为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热现象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章机械运动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的⼯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m),常⽤的单位有千⽶(Km),分⽶(dm)厘⽶(cm),毫⽶(mm)微⽶(um)纳⽶(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单位变⼤单位⽤乘,⼤单位换⼩单位⽤除3、正确使⽤刻度尺(1)使⽤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时要注意①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取另⼀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1)只写数字⽽⽆单位的记录⽆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位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的减⼩误差的基本⽅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法也可以减⼩误差6、特殊⽅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运动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都是相对于另⼀个物体(参照物)⽽⾔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静⽌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1)速度是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公式:v= S t (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s 常⽤单位:km/h 1m/s = 3.6 km/h6、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的时间之⽐,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7、测平均速度原理:v = s / t 测理⼯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一、温度1温度计(1)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3)量程: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4)分度值:一个最小小格代表的值。
(5)最基本注意点: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2温度的高低:(1)摄氏温度:符号为T,单位符号℃,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摄氏度。
(2)正常人的体温是37℃。
3体温计:(1)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细管,水银收缩时,缩口水银首先自动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
故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应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内。
(2)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分度值是0.1℃。
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待示数稳定后再读书。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提醒: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如冰变成水属于熔化;水结成冰属于凝固。
提醒: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有固态变成液态;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
2熔点和凝固点(1)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萘、各种金属等;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松香、玻璃、沥青等。
(2)熔点和凝固点: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晶体熔化特性:熔化过程吸热,温度(熔点)不变。
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不断从外界吸热。
(2)非晶体熔化特性: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3)晶体凝固特性:凝固过程放热,温度(凝固点)保持不变。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八年级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光的传播和光的特性。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光的一些基本特性。
接下来,我将对该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章的内容。
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能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传播。
光的传播速度是固定的,约为3 × 10^8 m/s。
在介质中传播时,光的速度会减小。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这是由于光在各个方向传播的速度相同。
3. 光的反射当光线碰到光滑的镜面时,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
反射可以形成镜像。
4. 光的折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遵循折射定律,即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在两个介质中的折射率比值相等。
5.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在经过折射时,不同颜色的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
这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而引起的。
6. 白光的组成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以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也称为彩虹色。
7.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光的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平面镜、曲面镜和透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性质而设计的。
8. 光的消失当光线经过不透明物体时,由于物体的吸收和散射,光会被阻止传播。
光在消失的过程中会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通过以上的归纳总结,我们对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的知识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光的传播和特性是我们理解光学原理和应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大家可以进一步培养兴趣,深入了解和应用光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
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速度、时间可求路程:s=vt: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