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颐和园》导学案
18颐和园导学案

颐和园学习目标: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的熏陶;难点是引导体会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1、看拼音,写汉字。
(请将词语在横线上再抄写一遍,同桌互读)cháng láng zī tài gōng diàn cōng yù diāo kè jiàn zhù( ) ( )( )( )( )( )dīˋàn huīhuáng( )( )---------------------------------------------------------------------------------------------------------------------- 2、我能组词。
狮()舫()阁()朱()筛()船()格()柱()郞()堤()栏()昆()廊()提()烂()困()3、填空()的柱子()的栏杆()的公园()的宫殿()的杨柳()的堤岸()的树丛()的长廊()的画()的琉璃瓦()的城楼()的景色4、填空练习:“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课文描写的景点,我能用箭头画出路线图。
链接: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
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很大。
《颐和园》导学案

学案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1.学生读生字词。
2.学生欣赏课件中颐和园的画面。
个体自学(5分钟左右)
对话文本,细品语言之精妙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指读,思考: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5)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齐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1.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做好在全面交流的准备。
3.生读、找。
1.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
2.学生交流
3.抽朗读较好的同学范读。
4.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比较读。
5.学生练习,指名朗读。
展示评学(15分钟左右)
学习生字、词语
(一)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学习颐和园另三处景点: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特点。
第三段主要围绕“作者是在哪两个角度写万寿山的?”“登上万寿山眼前显现出怎样的景色?”两个问题来学习,重点理解“耸立”“金碧辉煌”、“葱郁”、“远眺”、“隐隐约约”等词,比较“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昆明湖水碧绿清澈,水面十分平静”两句,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昆明湖碧绿而特点。
长美静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导学案学教目标⒈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结合词语手册划词)”等1个词语。
⒉有情感地朗诵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份。
⒊感受颐和园漂亮的景色和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讨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爱好。
⒋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式。
学教重难点把握的写作顺序,并练习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导学设计一读通文⒈借用工具书解决可不能读的字词,在书上注上拼音。
⒉文中划词,抄写2遍。
(按词语手册上要求的)⒊完成作业本第一、2题;同步练习第1题。
二资料搜集。
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三文研究⒈读完文,你可否说出文谢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⒉各个景点各自有哪些特色,请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说。
⒊感受着颐和园优美的景色,你想对它的建造者说些什么?四疑难征集在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呢?五堂密码你想启用什么密码呢?(注:密码为小组活动时的行动命令,小组学习开始时师生背2句古诗,终止时背2句,旨在增强学生古诗积存。
)共学进程学生共学教师导学一预习交流⒈上台交流搜集到的颐和园的资料。
⒉小组交流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作业本和同步练习上的作业。
二深切学文⒈本文写了那几个景点?学生依照预习自由回答追问: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学生依照预习自由回答⒉小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诵第二自然段,试着寻觅长廊的美,画出你喜爱的句子,写下理由。
交流汇报。
⒊小组合作学习:到6小组品读“万寿山”7到11小组品读“昆明湖”从文中找出能表现景色之美的句子,做上记号,在边上写上你的方式。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
品读“滑”字的用法。
⒋小练笔自由写作三作业作业本第、6题。
⒈导入新上节咱们学了《长城》,它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慧的结晶,其实,不单单是长城,我国有很多景观都是劳动人民聪慧的结晶,今天咱们就来看一下第18《颐和园》。
(板书题)关于颐和园大伙儿都做了了解,下面咱们就来交流咱们的收成。
出示颐和园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颐和园》导学案

18、《颐和园》导学案授课人:朱桃发授课时间: 2015年10月29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要会认“颐、耸、”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等词语。
2、我一定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要在初读课文时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我一定要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趣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它就是颐和园,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我特别注意“颐”的写法:它共有笔,笔顺是二、初读课文,和生字词交朋友:1、我要借助拼音先把课文认真读正确通顺,并圈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我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它们。
3、我要在练习本上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新词,尤其注意:殿、廊、栽等字的正确笔画笔顺。
三、再读课文,初知美:1、我要和小组同学一起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互相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争取能正确、流利地读熟课文。
2、通过读课文,我发现课文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结尾与开头(),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还发现了课文是按()顺序写的,走进颐和园,依次游览了长廊、()、()这三个主要景点,感觉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3、我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四、快乐检测1、我会看拼音,写汉字。
sǒng dīˋàn zhùshī( )立( ) ( )子( )子zī tài diāo kè jiàn zhù( ) ( ) ( )2、我通过读发现下面几个字一定要会按笔顺正确书写。
殿:共()笔笔顺是()廊:共()笔第十笔是()栽:共()笔笔顺是()五、链接: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18、颐和园第二课时导学案

18、颐和园(第二课时)
【自研课导学】
晨读课目标(30分钟)1、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5课。
2、自由朗读第18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测:组内检测第18课的生字、词语及文章的朗读。
预习课目标(20分钟)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资料准备:颐和园的资料。
学习目标(1分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并能受到美的熏陶。
【展示课导学】
二、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掩映着黄的绿的()和()。
正前面,()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玉。
()、( )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和城里的()。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分别看到了哪些景物?
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说明。
2、用“黄”、“绿”、“朱红”等颜色形容山上的景物,使人感到。
3、“隐隐约约”指,说明看到的景物在。
人教版语文四上《18.颐和园》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四上《18.颐和园》导学案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教师寄语:我国“世界遗产”的美,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学习目标】1.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我们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
15个词语“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
我会用“耸立”“隐隐约约”造句。
4.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预习达到以下目标:1.通读全文,圈画应掌握的生字新词,查字典正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理清课文层次,学会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
3.完成预习自测题,并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完成。
【资料链接】颐和园原是清朝的皇家花园和行宫。
颐和园规模宏大,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原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位于海淀区,距城约15公里。
是我国现存最宏丽、完好的大型皇家宫苑。
占地290万平方米,水陆面积约为三比一。
金贞元年完颜亮设行宫,明时皇室改建称好山园。
清乾隆十五年修建后称清漪园。
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
光绪十四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避暑娱乐场所。
全院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份组成,占地约290公顷。
总计三个活动区域。
主要景物如佛香阁、德和院大戏楼、排云殿等,均是清末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其园林布局,集我国造院艺术之大成,特别是借西山、玉泉山群之景,扩展空间艺术中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典范。
园内山清水秀,廊回阁耸,金碧辉煌,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慈禧、光绪等人常在园内处理政务,园内至今留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痕迹。
18《颐和园》导学案

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3.展(评)——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2)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交流学习。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1.学生写话。
2.评议交流。
你能用上今天这种一部环境的写法来介绍你的学校吗?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总
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总
教学反思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栏
1.导——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是:是文章更加条理。
5.练(用)——迁移运用,巩固练习
《颐和园》导学案(黑利平)

四、各组代表在全班谈预习收获,说疑难问题。(和其他组相同的不再重复。)
闯关练习:
A、读拼音,写词语,我最棒。
dīàn diāo kèféxiāng gézītài bùyī
( ) ( ) ( ) ( )
cháng láng jiàn zhùpái yún diàn shīzǐ
B、读句子,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写得真好,它把昆明湖比作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写出了昆明湖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我也能写一个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流程
导案
学案
步骤
时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认真思考下列问题,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汇报展示。
问题一: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长廊→()→()
问题二: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1、找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说说长廊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
2、找出描写佛香阁的句子,说说作者抓住佛香阁的什么介绍的?读一读,议一议,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3、昆明湖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的?
问题三:在组内当小导游向同学介绍颐和园。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当小导游向全班同学介绍颐和园。
我来闯关:
A、填字成词
神清()()()()辉煌隐隐()()
()()的柱子()()的栏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 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 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 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 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颐和园主要由万 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 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
的景象,好像又(展现 浮现)在我的眼前。
旅游车离开了三游洞,我禁不住把头伸出车窗凝视着渐渐远去的三游洞……
1.用“/”将括号内不合适的字、词、音节划去。
2.请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⑴急迫得不能等待。()
⑵ 形容眼睛明亮有神,表示精神充足。()
⑶ 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3.为什么这个洞叫做“三游洞”?
削(xi a o xu e)一样的悬崖峭壁,下面的悬崖直插长江水中。
我顺着一条一米宽的“文”字形小径绕进了三游洞。这洞很(宽敞 宽广), 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洞顶上的水一点一点滴在地上。 洞内有三尊塑像,左边是李 白,中间是陆游,右边是杜甫,顿时,我情不自禁(j1n j i n)吟起李白的诗 句来。
走出三游洞,来到望江亭。望江亭矗立在长江北岸,是三年前才重新修建的, 游人都想登上居高临下的望江亭好饱览西陵峡的风光。亭子里游人挤得满满的, 我使劲地挤了进去,看见亭子右侧有一个大平台,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擂鼓台。 擂鼓台旁边有一座五米高的张飞塑像,粗腰长腿,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望着江 心,手握住木棒,好像正在击鼓。这时,我忽然想起张飞当年称雄于长坡的故事 来。当时,他站在桥上,大吼三声,万里长江立(既即)倒(da o d d o)流
可惜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纵火焚烧,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学习方案:
预习过关
1.读拼音,写词语,我能行
ji a n zh u sh 1 zi g ( ) ( )
2. 填一填,写一写,我还行。 (闪闪)发光(斤斤)计较
()不忘 ()是道
3.我能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填序号)“好”的意思有:①便于;②表示数量多;③容易。
达标训练
一、快乐阅读,开心作答。
三游洞游记
我盼望(以 已)久的春游到来了。那一天,太阳才露出小半边脸,我们便 坐车向三游洞驶去。听老师说三游洞位于陵峡畔(bd n pd n),葛洲坝库区。 唐代的李白、杜甫和宋代的陆游都在这里游过, 故名三游洞。今天我们也能去饱 眼福,心中自然雨十分高兴。
车到了三游洞,我迫不(及急)待地跳下车。三游洞在半山腰,上面是刀
4.写出游览顺序
来说明的。“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不但说明画,而且体现了我国。
3.颐和园的景色很美,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去概括它,在文中是哪一句?你觉 得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游览景点的文章怎样写?
主题链接
推荐阅读书目:
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中国的世界遗产(节选)》
2.《山庄湖色》
3.《寻访十笏园》
4.《圆明园残简》
(1)长长的湖堤上有好几座石桥。()
(2)湖堤上有座十七孔桥,好让人们走到岛上去。()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
2.根据游览先后顺序来写景物名字
二、精读感悟
1.细读2-5自然段想想各景点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出来?
2.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 为了说明这一特点,作的写作方法。
资料链接: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 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颐和园,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 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被誉为“世界八大文明的 有力象征”,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
18
学习目标:
1.能认识“颐、耸”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建 筑、葱郁、金碧辉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词语, 激发探究中国的古代文化遗产 的兴趣。
学习重点:
1.通过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
2.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