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毕业论文)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论文:学科教育论文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课题研究论文:学科教育论文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学科教育论文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xx年代,英语语言学家利奇(G.N.Leach,1983)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创立了“礼貌原则”。

利奇针对礼貌原则制定了6项标准,6项原则中的每项下又包含两条次原则。

(1)策略准则: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原则: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誉原则: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5)赞同准则: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原则: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1 什么是函电写作中的礼貌原则商务函电写作中的礼貌原则是商务沟通技巧中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商家最主要、最锐利的武器之一。

礼貌的商务函电彬彬有礼,重视对方的观点,尊重对方的权利、愿望和需要,迎合对方的心理,能产生令人愉快的感觉,从而带来无限的商机,促成和扩大对外贸易。

在商务信函的写作过程中,及时是礼貌之首。

此外,在撰写商务信函时,应避免使用可能激怒、伤害对方的言辞或语气,语调上尽可能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考虑到对方的意愿和背景,做到互惠互利。

2 礼貌原则运用的案例分析笔者从事多年商务英语函电的教学工作,每届学生在函电写作中都会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错误,有语言能力方面的,有思维方面的,也有写作技巧方面的。

以礼貌原则为例,笔者在此撷取一些在报盘、装运和索赔等业务中发生的实例。

案例一:在Enquiries and offers这单元中,我让同学试写一句:“请报最优惠价,注明原产地、包装、详细规格、可供数量和最早船期。

”很多同学都生硬地表达成“You are requested to make us the most favorable offer,stating origin, packing, detailedspecifications, quantity suppliable and theearliest time of shipment.”还有一些同学写成“ Please offer your best price, stating origin,packing, detailed specifications, quantity suppliable and the earliest time of shipment”,这还是不够礼貌。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

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

其中,礼貌原则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

利奇认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会话交际礼貌原则。

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

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质疑。

维特根斯坦(1991)在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时曾说塞尔等人的会话逻辑理论都认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

他的这一评价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礼貌原则。

利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说:“本章对这一论题未论述的另一方面是与人际修辞有关的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类型研究。

至今我们对不同文化间在这一方面的了解是带有趣闻轶事性质的,比如有这样的观察: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准则’。

”由此看出,利奇并未对东方文化进行过详细考察,那么他由西方文化背景得出的礼貌原则对其他文化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英语其它论文

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英语其它论文

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英语其它论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Abstract] As we all know, 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about politenes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may lead to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sometimes what the Chinese people consider to be polite may not be true according to western culture. To be polite, there are some principles to follow, such as H. P.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Geoffrey N.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in China, there are Prof. Gu Yueguo’s five notions of politeness based on 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limao.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se principles, and also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Besides, this paper also attempts to shed light on some of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o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dicating that typical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eness principles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nature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also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tercultural speech interaction. At the end, this paper analyses another maxim—Culture Self-identity Maxim, and indicates that grammatical mistak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 be forgiven, but improper use of language can often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and embarrassments. S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becomes more important. Meanwhile,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o choose the right politeness maxims during communicatio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Key Words] politeness; politeness principle; pragmatics differenc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摘要】众所周知,不同的人对礼貌持有不同的观点,而不同的文化又会导致语用差异。

论中西方文化中“谦虚”的不同内涵及其成因

论中西方文化中“谦虚”的不同内涵及其成因

论中西方文化中“谦虚”的不同内涵及其成因一、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礼貌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手段,它在言语交际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普遍遵循礼貌的原则。

H.P.Grice在1967年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谈的双方要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

虽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并指出由于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歧义,但他不能够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违反合作原则大量使用委婉客气的间接语言的原因。

Leech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为丰富和完善Grice的“合作原则”,他从语用学和人际修辞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表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性准则(agreement maxim)及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

他认为根据这些准则合理使用语言就可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Leech提出的这六条准则是根据英国文化特点而提出的,主要是说英国人如何运用礼貌原则而使言语行为恰到好处。

同时Leech也指出:“东方有些文化社团(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重视谦虚准则;操英语的文化社团(尤其是英国)更重视策略准则和反语准则;地中海国家更重视慷慨准则,而不太重视谦虚准则。

”这些不同的礼貌准则是礼貌原则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具体表现,即礼貌语言的文化差异性表现。

同样,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顾曰国、何自然等从语用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礼貌现象及礼貌行为的文化特征。

Leech认为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但也清楚地意识到礼貌受文化制约的特性。

所以,我们在承认礼貌原则的普遍性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礼貌原则的特殊性,不应该追求并满足于普遍框架的趋势。

礼貌是一条普遍原则,既然它属于文化因素,那么在不同的文化里,就会产生相应的准则或准则变体。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语言学篇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中英文中“礼貌原则”的异同点-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英文中“礼貌原则”的异同点-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英文中“礼貌原则”的异同点-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礼貌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重要要素, 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中, 其目的都在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交流中的话语冲突。

比较Leech的礼貌原则六条与顾曰国的即贬己尊人准则, 称呼准则, 优雅准则, 求同准则及德、言、行准则五个准则中体现文化差异, 并加以运用, 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开展。

关键词:礼貌原则; 相似性; 差异性; 跨文化交际;礼貌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重要要素, 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中, 其目的都在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交流中的话语冲突。

三十多年来, 随着语用学的快速发展, 关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礼貌问题逐渐演变为一大研究主题, 就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语用方面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最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基于语言表达的礼貌原则理论, 是在国外语用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在其着作《Anchor Books》(1967) 中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 建立了语言礼貌原则的雏形。

1987年, 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进一步提出了面子保全论, 指出礼貌是社会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 即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 为满足其面子需求而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在20世纪80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出版了自己的着作《Principles of Pragmatics》(1983) , 在这本书中, 利奇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六条着名的礼貌原则。

Leech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把不礼貌意思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 把礼貌意思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

2. 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 顾曰国是该领域研究的第一人, 在199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刊物上, 他发表了论文《语用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2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3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4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5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6 《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7 美国梦的破灭——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解析8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9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10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11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1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4 从《牧师的黑面纱》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情结15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16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纠错”17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8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1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⑦⑨⑨⑦⑤⑦⑨③⑧20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21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22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23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24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25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26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27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28 从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29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30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31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32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33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34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35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36 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的运用37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38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39 论《月亮宝石》的现实主义手法40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41 海明威的矛盾性格在其作品中的体现42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43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44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45 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46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47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48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49 《嘉莉妹妹》之消费主义下的人物形象分析50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5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2 从《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爱情观53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54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55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56 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57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58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59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60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61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62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63 Pronunciation Problem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64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原则65 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66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67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6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9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70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7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72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73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74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75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76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77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78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7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解读80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人鼠之间》中的美国梦(开题报告+论文)81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82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台词翻译—电影“小屁孩日记”的个案研究83 从《狼改变美国》看人的狼性生存法则84 公示语翻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85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86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87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88 浅谈商务活动中的语言89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90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91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92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93 论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张力94 解析凯特肖班的《觉醒》中的哥特因素:浅析维多利亚时期妇女文学的觉醒95 论《红字》的模糊性96 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97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98 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精神生态的建构99 从任务型教学模式谈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预防策略100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101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102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103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104 哈克贝利费恩对“文明世界”的适应105 英汉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分析106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107 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数字习语的不同108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109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10 目的论指导下中国特色词的英译11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112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11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14 伯莎梅森形象分析115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116 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117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118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119 嘉莉悲剧的原因探析120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121 刍议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美国俚语122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123 时政新词翻译探析124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125 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126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127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128 《潜鸟》女主人公——皮格特托纳尔悲剧的探析129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130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131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132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133 《紫色》中“家”的解读134 论斯嘉丽的形象特征分析135 从经济学角度看梭罗《瓦尔登湖》中独特的生活理念136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137 英美国家政治委婉语的文化解读138 中西方文化差异139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140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141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142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143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144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145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146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47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148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149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150 中英姓名的文化内涵151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152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153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154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155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156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157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158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159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160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161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162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63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164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165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166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67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高校网页的汉译英168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169 理想政体的历史超越性探因——《理想国》、《乌托邦》和《新亚特兰蒂斯》中哲学家的自我中心共性17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171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172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比较研究173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主义174 论《红字》中的博爱精神175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17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77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17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79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180 从《简爱》和《藻海无边》看罗切斯特对女性和婚姻的态度变化181 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差异182 科技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研究183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藻海茫茫》184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185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186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187 从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英国转型期中产阶级价值观188 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189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190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91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192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193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对策194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195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196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197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198 An Analysis of Shelley's Prometheus Unbound199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200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