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专题九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明清(鸦片战争前)史复习(共计22张)

问题2:
为什么西方君主专制加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 展,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却成了阻碍 社会进步的反动力量呢?
早期的西欧专制制度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 础上的,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 中国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助于巩固传统的封建统 治制度,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残酷剥 削农民,致使封建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即使有所发 展,也难以壮大。
旧势力强大:
封建专制统治、文化专制、自然经济顽 固、闭关锁国„„ 新势力不强: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缓慢
中国
政治
西方
封建专制 Vs 从专制走向民主 封建经济 Vs 资本主义经济
迷信蒙昧 Vs 理性科学
衰落
经济
文化
进步
衰落?
思维碰撞:衰落还是领先?
GDP比重 GDP比重 材料一:90年代国际经 年份 合组织发展中心的首席 (中国) (欧洲) 经济学家安古斯· 麦迪 1700 23.1% 23.3% 森,运用实际购买力的 计算方法,对中国从汉 (1)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1783 28.7%? 25.1% 代以来的GDP在世界上 封建经济的繁荣;仍然领先世界 1820 32.4% 26.6% 所占的份额作了计算, 得出以下结论: 0.85% 0.21% 年增长率 (2)对国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应当如何对待?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
没有明显的突破,未完全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瓦解封建生产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
材料二:在江南的一些城市里, 各种服饰争奇斗艳,而发展到极 端,就是“服妖”的出现。曾有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一位闲居的官员进了一趟城,发 一 仙鹤 狮子 玉 现满街的男子装束全是红丝束发, 二 锦鸡 狮子 花犀 嘴唇涂着红色的脂膏,脸上抹着 如果你是那位官员(士大夫)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三 孔雀 虎豹 金鍓花 白粉,还点缀着胭脂,身穿红紫 四 云雁 虎豹 素金 如果你是京城的一位时尚青年,你对自己的行为怎么 颜色的衣服,外披内衣,一身盛 五 银鍓花 妆,宛如丽人……如果说明代 看? 白鹇 熊 “服妖”的特征是求丽斗艳,那 六 鹭骜 彪 素银 么清代的“服妖”则恰好相反, 七 鸂鶘 彪 素银 变成以“寒乞”为时尚。自嘉庆 八 黄鹂 犀牛 乌角 中叶以来,京城“皆好作乞丐 九 鹌鹑 海马 乌角 装”。李孟符亲眼见到一个少年 仅着一犊鼻裤,长不及膝,秽黑破碎,几不能蔽其私。脚蹑草履, “面黧黑,袒裼赤足 破旧亦如之”,可是后来洗了一把脸,又显出“白如冠玉”,原 来此人着的是煤灰涂面的“乞丐妆”已在京城中广为流行。 D --《女装、乞丐服:明清时的时髦打扮 》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考历史核⼼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明清年代是离我们最近的⼀个封建年代,那么⼤家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多少呢,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考历史核⼼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希望能帮助到⼤家! ⼀、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 ⼆、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统⼀的多民族国家进⼀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衰。
1、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传教⼠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民进⾏反侵略⽃争,有⼒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明太祖设⽴殿阁⼤学⼠(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渊阁设⽴内阁,⼤学⼠开始参与军国⼤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帮助皇帝起草对⼤⾂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朱笔批⽰、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 (1)清朝建⽴后,承袭明制,设⽴内阁,负责处理⽇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会议来处理。
(2)设⽴: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练)(解析版)

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 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命题点02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关系】【命题点03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与中西文化交流】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 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1.(2023·辽宁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
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
”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答案】B【解析】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而材料强调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2.(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
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
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解析】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2022历史学考研考点解析:明、清(鸦片战争前)

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共分为八大部分:史前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冲刺阶段,大家要注意梳理脉络,把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我们来看明、清(鸦片战争前)的重要考点解析。
2022历史学考研考点解析:明、清(鸦片战争前)
(1)明太祖的重典政治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点,所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要掌握,要做到全面,详细。
(2)明清的国家制度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等都需要考生掌握清楚。
(3)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要熟记,这也是考试的重点,是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出题点。
(4)对于晚明政治重点掌握东林党议与复社。
(5)明末农民战争可能出现选择题和名词解释,战争的领导者以及几次重要的战役要了解。
(6)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的主要情况。
(7)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要重点了解。
(8)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表现内容比较多、而且零散,要注意掌握。
(9)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与西学东渐等涉及对外交流的内容也要重点掌握。
(10)明清学术思潮的演变(含心学、明末三大家及清乾嘉学派等)、明清的文化特点、代表人物及著作、思想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
1。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高考历史知识点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导读】此考点命题率较高,是复习的重点。
明朝建立略作了解,重点掌握君主专
制的加强并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化进行比较。
对《大明律》的内容(包括小字阅读内容)要认真复习。
要分析此知识点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要对科举制的发展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对北京城的布局要重点掌握。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3)八股取士
(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导读】对明末农民战争的史实略作了解,重点掌握口号的内容及其意义。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2)明末农民战争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导读】此考点的命题率不高,在复习时重点掌握两个人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三个概念: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文字狱。
(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试题举例】(2008天津卷)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
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1。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新高考专用)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宗族组 织逐步发挥重大作用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清朝奏章制度
(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
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
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局限
图示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核心深化•拓展 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政府干预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新的经营方式 东南沿海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大宗白银交易普遍 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
(2)手工业: ①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②明朝后期,中国丝绸、瓷器大量出口,推动 了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③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 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3)商业 明朝中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
货币 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 定货币地位 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形成,与周边少数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
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 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
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
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清朝的奏章制度。理解“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
者’才可用奏折”可知等内容可知, ,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汇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两个朝代,其中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清朝自1644年至1912年。
这两个朝代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和变革。
在高三历史考试中,对于明清时期的知识点的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梳理,帮助你更好地备考。
一、明朝知识点汇总1. 开国之初:明成祖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首都,在政治上重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六部制度的建立,平定韩林兄弟义军。
2. 明成祖时期:明成祖朱棣进行了多次北伐,统一了辽东、陕西和云南。
他还采用汉族官僚来治理蒙元后人,加强中央集权。
3. 明仁宗时期:明仁宗朱高炽采取了“嘉靖新法”,强化了地方官群,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4. 明宪宗时期: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实施了“马市令”,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并推行货币改革。
5.明嘉靖时期:明嘉靖帝朱厚照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限制宦官的权力,同时也实行了“海禁”政策以保护国家经济。
6. 明万历时期:明万历帝朱翊钧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如“去除文官之灾”政策,重视士人才能。
7. 明末农民起义和洪承畴:明末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的大顺军起义和张献忠的大西国,农民起义导致明朝统治的崩溃;洪承畴是明末将领,为了保卫明朝,投降了后金的努尔哈赤。
二、清朝知识点汇总1. 清朝的建立: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后金努尔哈赤改号为清,建立了清朝,首领沈阳为首都。
2. 孝庄文皇后统治:康熙帝泰山出生后,由内务府控制实权,康熙帝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延续明人政策,设立总理衙门-理藩院等,统一了中国的版图。
3. 雍正时期:雍正帝即位后,继续推行各项改革政策,如整顿吏治,推行吏治,简化官员编制。
4. 清朝的对外关系:清朝在对外关系中实行“藩属外交”,通过朝贡制度,建立了一些藩属国家。
5. 乾隆盛世:乾隆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如打败了西藏军队,巩固了对西藏的统治;他还继续扩张版图,统一了台湾和新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明清时期的政治2、明清时期的经济3、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4、康熙帝复习建议明清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儒学的新发展。
具体的还是要紧跟教材、紧跟我们的复习资料,争取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解题起来也得心应手。
知识清单明清时期时间明(1368~1644年),清前期(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古代社会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②,清朝设立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外政策:从开放转向④经济农耕文明达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⑤,清朝时缓慢发展文化思想:产生了⑥、⑦、⑧等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科技:中国在传统科技方面继续领先世界,但在近代自然科技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学艺术:开始出现鞭挞礼教的小说、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等参考答案:①由盛转衰,②丞相,③军机处,④闭关锁国,⑤资本主义萌芽,⑥黄宗羲,⑦顾炎武,⑧王夫之考点聚焦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废宰相、设内阁1.明太祖废宰相。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的设立。
废相使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遂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
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掌握票拟权,首辅权力更大。
但内阁并非法定机构而是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
(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2.康熙帝:设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当值(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为了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负责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明(1368~1644)都城南京—北京清(1616后金~1636大清~1644入关~1912)都城北京一、明清时期的政治1.明朝政治——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大学士很少参与政事。
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内阁大学士虽有“票拟权”,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实质: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政治——设军机处,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1)军机处的设置原因: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根因)②雍正帝为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直因)职责:参与机要政务,只能跪奏笔录。
作用:①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2)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康熙帝①平定三藩。
解决了地方割据势力,为巩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③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多伦会盟。
加强了蒙古各部的团结,密切了与清廷的关系,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
④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小结:康熙帝的贡献——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本奠定中国的版图。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秦至清,前期主要是积极作用,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1.农业生产的发展明清时期,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明代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棉花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成为农产品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民身份提高,租佃关系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2.手工业的进步宋应星《天工开物》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成就:①制瓷:明代——斗彩、五彩瓷;清代——粉彩、珐琅彩②棉纺: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小结:中国古代手工业特点①历史悠久、领先世界;②多种经营形式并存;③产生资本主义萌芽;④农业的补充与从属。
3.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区: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影响:冲击自然经济;出现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旧制度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表现在:政治——君主专制,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经济——小农经济使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资本、市场和自由劳动力先天不足。
文化——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传统,歧视商人的文化心理。
4.商业的繁荣原因:①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②手工业进一步发展;③国内外商品市场的扩大;④白银的广泛使用等。
表现:①棉花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③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④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⑤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⑥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⑦形成实力雄厚、社会地位高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
⑧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5.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古代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商业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表现:①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压制手工业、民营商业发展。
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③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影响:一方面保证政府徭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巩固社会的经济基础,巩固专制统治。
另一面,凝固和强化了自然经济形态,压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理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以及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流通和交易是必然的。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限制商业的发展。
但是,商业发展的程度以及不同时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这一政策的执行情况。
)小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①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②分城市和乡村两种市场模式。
③始终处于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
④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6.“海禁”与“闭关”原因:①明初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清初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密切相关。
③天朝上国的思想。
④轻商的传统。
含义:严格限制,而不是禁止。
例: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积极:有利于反对西方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中国失去了国际贸易的主动权和优势地位,失去了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与世隔绝而日益落后。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承古萌新是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了解到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1.科技①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②徐光启《农政全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采古今农学之大成,达到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
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具有科学性、开创性、先进性的特点。
徐光启注重数理研究,坚持调查、实验、观察、总结,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思想①明朝中期——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守仁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理解)明中期,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②明末清初背景: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和工商业者力量的发展;思想——理学盛行,推崇孔子;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思想。
思想家:A李贽的“异端”思想著作:《焚书》《藏书》主张:①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权威,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②抨击道学伪善,强调个性发展。
③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阴阳二气,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B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观点:黄宗羲:著作《明夷待访录》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天下为主,君为客。
——抨击君主专制最猛烈。
顾炎武: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经世致用思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唯物思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断变化且有规律可循。
共同主张: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经济——工商皆本学术——经世致用影响: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的冲击。
②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③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没能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3.文学艺术(1)文学背景:①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诗文等传统形式的创作走向萧条;②城市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③印刷术发达,有利于小说创作与传播。
特点:①数量繁多;②体裁多样;③表现手法丰富;④内涵深刻;⑤技艺纯熟。
成就1:“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突破1:明清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成就2: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突破2:明清时期社会矛盾加深,文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写出批判现实的力作。
(2)艺术书法明代书法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
明代文徵明、祝枝山是著名的书法家。
绘画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借描绘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
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如“扬州八怪”,他们的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明清时期出现木刻版画(小说插图);年画;寺庙中的壁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京剧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戏剧团到京城献艺。
徽汉合流——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合流。
京剧形成——徽剧与汉剧、昆曲相互融合吸收,吸取其他剧种,形成新剧种。
同光十三绝——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迎来京剧第一个繁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