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共126页文档

合集下载

7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弟子报道5)

7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弟子报道5)

7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弟子报道5)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王强1董亚川2孟云辉1王金榜3恩师李士懋教授系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临证首分虚实,善用经方,在“脉学”、“伤寒”、“温病”、“心脑血管病”等方面造诣颇深。

李师临证以“脉沉取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为辨别虚实的标准与纲领,降低了脉诊学习的难度,同时逐渐形成了“凭脉辨证”的治疗特色。

现将李师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经方之出处薛氏4号方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

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因书中并无方名,据此方出自于第四条故李师命名为“薛氏4号方”。

薛氏自注道:“此条乃湿邪夹风者,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故药不独胜湿,重用息风,一则风药能胜湿,一则风药能疏肝也。

选用地龙、诸藤者,欲其宣通脉络耳”。

2经方之释义李师认为本条病机实为湿热侵淫经络脉遂,导致气血阻遏,化风则口噤、拘急。

方中以地龙为君,其性味咸、寒,主归肝、脾、膀胱经,善行走窜,且其性偏寒,熄风止痉、通络止痛,为治疗痹证首选之药。

臣以秦艽、威灵仙祛湿通经止痛,秦艽为风家润药,《本草正义》言:“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威灵仙善于祛风通经络,《药品化义》曰:“能升能降,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凡痰湿壅滞经络而形成的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用此疏通经络壅滞之血滞、痰瘀,便能消散。

因其性凉又微苦,对风湿之邪郁遏日久化热者亦相宜。

”佐以黄连、滑石,清利湿热,湿热之生源于脾胃,故取一味黄连专清中焦之湿热;滑石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正所谓“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使以海风藤、丝瓜络、苍耳子清化湿热、宣通脉络。

19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

19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

19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郝宪恩李士懋老师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4则。

1病案举例病例1心肌炎裴某,男,23岁,学生。

2005年9月18日初诊。

患心肌炎4月余。

刻下:易疲乏,活动后疲倦感明显,心悸,胸闷,不任衾压;舌嫩且暗红,脉弦细缓。

此乃心阳不振,阴霾痹阻清阳之证。

处方:炮附子(先煎)12 g,桂枝10 g,当归12 g,云茯苓12 g,白术10 g,炙甘草6 g,白芍药10 g。

上方加减共服64剂后,疲劳、胸闷已不著,因放寒假,配药而携归。

处方:红参30 g,炮附子(先煎)30 g,干姜10 g,肉桂15 g,桂枝30 g,云茯苓40 g,白术30 g,黄芪30 g,当归30g,川芎20 g,巴戟天30 g仙灵脾30 g,鹿茸10 g,紫河车30 g,远志30 g。

1料,共为细末,每服1匙,每日2次。

2006年3月4日开学后复诊,其症若失,精力旺盛,活动亦不感胸闷、劳累,面色较前红润,心电图正常,可停药。

半年来生活、学习正常。

病例2冠心病(心绞痛)李某,女,68岁。

2005年9月18日初诊。

胸闷、心悸怔忡10余年,加重1周。

刻诊:唇绀,动则气急,胸闷加重;舌质淡,脉沉细。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ST-T改变。

证属心阳不振,心气不足而致脉络瘀阻,当以振心阳、益心气、通血脉,予桂枝甘草加附子汤化裁。

处方:炮附子(先煎)30 g,生黄芪30 g,桂枝15 g,炙甘草12 g,川芎15 g,丹参15 g。

14剂。

药后胸闷、唇绀等症明显好转,守方连服半年,偶有胸闷,精神气色转佳。

复查心电图示:心电图基本正常。

连续行走2 km以上路程而无明显心绞痛。

病例3多汗症丁某,男,42岁。

2004年8月21日初诊。

动则汗出,以前额为多;伴腰酸肢冷,困倦乏力,记忆力下降,食欲及二便如常,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缓无力。

证属心脾肾阳虚。

治宜温阳固表。

处方:炮附子(先煎)12 g,桂枝15 g,炙甘草6 g,巴戟天15 g,五味子5 g,黄芪30 g,干姜5 g,浮小麦30 g。

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屡试屡效经验方集

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屡试屡效经验方集

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屡试屡效经验方集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屡试屡效经验方集1.冠心病——益心汤(颜德馨方)(组成)党参、丹参、黄芪各15g,葛根、赤芍、川芎各9g,决明子30g,石菖蒲4.5g,降香3g。

(功效主治)益气化瘀,活血通脉。

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能较快地缓解症状,尤其对老年人及心肌炎后遗症患者,属气虚血瘀者用之皆效。

如胸痹心痛,神疲汗出,形寒喜暖,舌淡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方解)方中重用党参、黄芪益气养心为君,以培补中气、宗气,辅以丹参、山楂、赤芍活血通脉为臣,葛根、川芎升发清阳,降香、决明子降浊止痛,升降相因,加入菖蒲一味引药入心经,兼有化痰开窍之力。

其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祛瘀,又可行气通滞;黄芪为补气虚之要药,与党参配伍,则补气升阳之效增强;山楂消食导滞,且有降脂化痰之力。

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心、活血通脉、化痰祛瘀止痛之功。

此方一药多效,选药精当,以调气和血为法,“调和”与“通阳”为特点,充分体现了颜老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

(加减)胸痹心痛重症或真心痛:症见阳微阴弦,胸痛剧烈,气短乏力,形寒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微。

须重用益心汤中黄芪量至30∼60g,改党参为人参15g(炖),降香为9∼12g,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并重用附子温通心阳、祛寒解凝,临床用量为15∼20g,且先煎。

附子大辛大热,为补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其性雄剽悍,力宏效捷,走窜十二经脉,既行气分,又入血分,既能通阳,又能温阳,还可祛寒燥湿、回阳救逆,上温心阳以通脉,中助脾阳以健运,下补命火以复阳,外固卫阳以止汗,内驱寒凝以止痛,辨证使用常可应手起效。

若伴有低血压者,可用药对黄芪与升麻,以加强升发清阳之功。

胸痹重且急、四肢逆冷、血压低者,可先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以回阳救逆,再予益心汤按上法加减服用。

胸痹心痛轻症:①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可用益心汤调和气血,并加生脉饮,以麦冬、五味子甘寒生津,养心安神。

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记录7,8,9)

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记录7,8,9)

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记录7,8,9)李士懋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医”之一。

李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急症及疑难杂症。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李教授应用升降散治疗内科杂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兹举验案5则报道如下。

1郁火头痛李某,男,26岁,2005年5月7日初诊。

主诉:头痛月余,阵跳痛,痛剧咧嘴,午痛著,心烦、咽痛、口干,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滑躁数。

证属郁火头痛,法宜清透郁火,方用升降散加味。

处方:僵蚕12g,蝉蜕7g,姜黄、桑叶各9g,大黄4g,桅子10g,连翘15g,菊花、苦丁茶各8g. 7剂,每天1剂,水煎服。

5月14日复诊:服上方后头痛止,脉转缓滑。

按:沉弦主气滞,躁数为火热内郁。

李教授认为,郁火不得外达,必上攻、下迫、内窜。

上攻则头痛、耳鸣、目赤、咽痛、口干、牙痛、咳喘、心悸、不寐等;下迫则下利、溲淋、腹痛、阴痛、经期超前血多等;内窜则闭窍神昏痉厥、动血等,变证丛生。

治之,必给郁火以出路,总的原则是祛除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调畅,热自透达而解。

升降散,乃透达郁热之佳方。

2真热假寒杨某,女,23岁,1987年7月23日初诊。

时值暑伏,酷热难耐,突来一农妇,身着棉衣裤,头裹头巾,裤腿怕透风以绳系之,俨然一身冬装。

主诉:产后患痢,周身寒彻肢冷,厚衣不解,虽汗出亦不敢减衣。

腹满不食,恶心呕吐,小便涩少,便垢不爽。

曾服多种抗生素、输液,中药予补益气血、健脾止泻、温补脾肾、温阳固涩等治疗,终未见效,恙已月半矣。

诊见:面垢,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滑数。

证属湿热蕴阻,阳遏不达。

法宜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方用升降散合葛根菩连汤。

处方僵蚕、葛根、藿香、苍术各12g,蝉蜕、大黄各4g,黄芩、黄连各10g,茵陈15g,石菖蒲8g,姜黄、厚朴、半夏各9g. 3剂,每天1剂,水煎服。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
乏力等。 • 诸症,寒热虚实皆可发生,亦以脉解。
一、火热 • 例一:热郁胸膈转痰阻阳痹 • 胡某,女,51岁 • 2003年9月23日诊:心烦胸闷,常卧寐中憋 醒,阵烘热汗出。 • 心电图:T波:Ⅲ、aVF、V5倒 • 脉沉滑数,舌可。 • 证属:热郁胸膈 • 法宜:清透胸膈郁热
一、火热 • 例一:热郁胸膈转痰阻阳痹 • 胡某,女,51岁 • 2003年9月23日诊:心烦胸闷,常卧寐中憋 醒,阵烘热汗出。 • 心电图:T波:Ⅲ、aVF、V5倒 • 脉沉滑数,舌可。 • 证属:热郁胸膈 • 法宜:清透胸膈郁热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的思路 •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 (一)疼痛 • (二)胸闷、喘憋、短气
• (三)心悸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的思路
• • • • • • • • • (四)对382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粗略分类和用方统计 1.火热者84例,占22.0% (1)心经郁热 栀子豉汤 4例 栀子豉汤加枳实 3例 新加升降散 11例 四逆散合栀子豉汤 1例 (2)火郁夹瘀 升降散加活血之品 1例 (3)气血两燔 清瘟败毒饮 1例 (4)热+痰 小陷胸汤 7例 升降散合小陷胸汤 3例 1例 1例 1例
3例 1例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的思路
• • • • • • • • 5.脾肾两虚11例,占2.8% (1)脾虚肝郁 归脾汤 1例 (2)气血不足夹瘀 归脾汤加活血之品 1例 (3)脾肾两虚 脾肾双补 2例 三鞭丸 1例 (4)阴阴两虚 桂枝、附子加麦冬、生地 1例 (5)痰阻肾虚 补肾涤痰 1例 (6)气血不足 黄芪建中汤加龙骨、牡蛎 4例
一、火热
• 1、火热的概念:
• 火热性质相同,常并论,但又有区别。
• 中医所说的热,是指一组特异症状及体征而言,如身热烦 躁、面赤、口渴、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而 西医所指的发热是以体温高低为标准,二者虽有重叠,但 不可等同。体温不高,热证备,中医仍然称为热;若体温 虽高,但无热证,中医则不以热称,甚至可能认为阳虚有 寒。若属外感病发热,往往体温亦高,此时多与西医热的 概念重合。 • 火热虽同性,热一般全身症状明显,且传变多;火主要出 现局部症状,如头痛、目赤、咽痛、牙痛及疮疡等,因而 又有火与热之别。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王金榜 梁保丽(050091) 李士懋教授35年来集教学、临床、科研、著书立说于一身,呕心沥血、孜孜以求、潜心脉学,颇有心悟,倡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验之临床,疗效卓著。

是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

1 疾病诊断,重视脉诊关于疾病的诊断,传统中医学认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达到诊断的目的。

以其望闻问切的顺序作为诊断的价值取向。

李老师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倡导四诊之中,脉诊对疾病的诊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谓:“若论四诊的重要性,当以脉诊为先”。

在临床过程中,无论是对疾病的性质和病位的判断,还是对疾病程度、转归和预后的判断,老师大都以脉为凭。

 111 病性的判断 老师认为,疾病的性质主要分虚实两类,而虚实之分,主要依据脉象,脉实则证实,脉虚则证虚。

如患者陈某,畏寒肢冷,脉沉,某医以虚证予以温阳散寒数剂不愈且日重。

经老师诊其脉,虽沉但燥数有力,遂以热厥实证投升降散加味清透而愈。

 112 病位的判断 老师认为主要以脉为据,结合经络脏腑的症状作出判断。

如寸口脉象变化,又出现心经症状,则病位在心;若出现肺经症状,则病位在肺。

对那些上部有病状而脉变化在尺或下部有病状而脉变化在寸等复杂证候,更须依赖脉诊来确定病位之所在。

如一头痛患者,老师诊其脉尺浮,以相火旺;淫于膀胱经,循经上灼,遂予以知柏地黄汤而愈。

 113 疾病轻重程度的判定 老师认为以脉测知。

如热证脉数,脉越数实有力,热就越重,反之则热轻等,进而决定清热药物的量。

如临床上对清瘟败毒饮的应用,老师倡言以脉为凭,而用重剂、中剂和轻剂,常收效恰当。

 114 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老师认为在疾病的过程中,病因病机是不断变化的,而脉象的变化最为灵敏和准确。

而且可以先知。

如湿温病始受湿邪,蕴而化热,病由湿重热轻转化为湿热并重、热重湿轻,湿热又可以化燥伤正,首先可以以脉象上得以准确反映,脉由濡而濡数而滑数而洪数,进而出现芤、虚或细数或微脉等变化。

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均可诱发冠心病,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理法方药不得不知!

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均可诱发冠心病,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理法方药不得不知!

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均可诱发冠心病,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理法方药不得不知!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小编导读冠心病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有人给其冠以“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名号。

同样的冠心病,其实病因各不相同。

今天就看看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吧!字字句句皆妙法!李振华教授在六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活人无数,尤其是对疑难杂症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显著。

现仅将李老对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做一简要介绍。

一、病因病机李老认为冠心病是由于人体正气内虚,加之劳逸不当,或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致气血运行失畅,痰浊瘀血痹阻心络而成。

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阴心阳偏虚,标实为痰浊和瘀血阻滞。

正如《圣济总录·胸痹门》所言:“胸痹短气者,由脏腑虚弱,阴阳不和,风冷邪气,攻注胸中。

其脉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极虚故也。

”二、辨证施治1阳脱证多见于老年人突然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逐渐心衰之危症。

症见心绞痛不止,胸闷气短,甚至倚息不得卧,大汗出,四肢厥冷,语言无力,甚至神智、视力不清,脉沉细欲绝。

本证为心脏阳气衰竭,血行失畅,血瘀气闭,气血难以温煦四肢,乃阴阳离绝之证。

急以峻补阳气,并加活血通脉,促使气通血活为先务,可急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急救回阳汤”。

药用人参、干姜、白术、桃仁、红花、甘草,重用制附子。

附子要先煎2~3小时,后加入余药,水煎取汁频服。

2气阴两虚证本证临床多见。

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无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绛红,舌体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证属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宜生脉饮合丹参饮为主方,加茯神、远志、酸枣仁、节菖蒲。

气虚较甚,损及心阳者,可酌加黄芪、桂枝、薤白、延胡索、檀香以通阳宽胸,理气活血;阴虚偏重者,可选加龙齿、枸杞子、黄精、山茱萸、元参、女贞子、旱莲草等。

3气虚血瘀证胸痛多为持续隐痛,兼短暂刺痛,部位固定,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伴心悸、气短、胸中窒闷、善太息,以深吸气为快,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瘀斑,脉涩或沉细或结代。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下)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下)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下)正虚案例九:脉沉弦细而涌诊为阴虚阳亢化风李某,男,50岁。

2012年5月12日初诊。

平素高血压、冠心病,血压在160/105mmHg左右,服硝苯地平控制在130/90mmHg。

现头晕,心悸,胸闷,烦躁易怒,寐差,他无明显不适。

脉沉弦细而涌,舌绛红,少苔。

证属:肝肾阴虚,阳亢化风。

法宜: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方宗:三甲复脉汤。

处方:生龙牡各30克(先煎),炙鳖甲30克(先煎),龟甲30克(先煎),白芍18克,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五味子6克,牛膝10克,桂枝8克,炙甘草8克,丹参15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嘱停西药。

5月19日复诊。

药后心悸、头晕、寐差明显好转,即刻血压145/108mmHg,药已中病,稍事加减,继服30余剂,血压归于正常,停药观察。

按:此初诊因脉沉弦细而涌,且舌红绛少苔,故而诊为肝肾阴虚,阳亢化风,予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

有问脉沉弦细而涌何以诊为阴虚阳亢化风?《脉学汇辨》云:“沉而细者,属阴分,则见下血、血痢等症。

”《濒湖脉学》云:“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脉沉弦细实为肝肾真阴亏损,不充脉道之象。

脉涌则为其阴虚而阳亢化风,风阳旋于上之征。

《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维为奇经八脉之一,隶属于肝肾,是以肝肾阴亏病发头晕、心悸等。

叶天士云:“下虚者宜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

”李士懋认为临床治此,复其真阴,草木之品其力薄,非运用血肉有情之品始能奏效。

通补奇脉肝肾,选龟甲、鳖甲即是此意。

另他于方中加龙骨一味,实为此方之妙笔,一则借其潜降之性,滋阴潜阳,收敛正气;二则利用其“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陈修园语)之性以治痰,防止痰随风火而走动,肆意为患。

案例十:脉沉弦细无力右甚诊为阳虚水泛马某,女,49岁。

2012年5月6日初诊。

高血压3年余,服西药控制在130/96mmHg左右。

现头晕,胸闷,短气,多痰,小便失禁,四末冷,他无明显不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