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儿童诗两首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太白县咀头小学柏建莉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五、板书设计
9儿童诗两首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
美好街头阅读
的溪边钓鱼
愿望江上戏水
丰富的想象快乐童年
①“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②“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③“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画一画:
师:把你最喜欢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要体悟诗情画意,其方法之一就是诗配画。所以根据本诗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画,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设计理念】
《儿童诗两首》是著名作家高洪波先生写的,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根据本课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教材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略读课文特点,减少束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儿童诗和儿童诗歌

儿童诗和儿童诗歌儿童诗和儿童诗歌如下:
1、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4、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观儿戏》
唐·白居易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
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9 儿童诗两首

9 儿童诗两首(第二稿)[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等词语。
背诵喜欢的诗歌。
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我想》(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明白大意。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2、谁愿望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分小节读诗。
评:嗯,响亮,字正腔圆。
细声细语,就像这绵绵的雨丝一样。
好的这一段最长,却没有难倒你,真不错。
3、你读懂这个小女孩的心愿了吗?(教师随机板书)(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精品第一愿望,学会朗读。
(1)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女孩的第一个愿望。
谁愿意再来读读。
(不评价,只作字音的评价)(2)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会读好诗,读出诗中的画,读出诗中的情。
接下来请你静静地读,好好想,你能读出诗中的画,诗中的情呢?读着这样的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3)1、那么多的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最神往的愿望,想像画面:看哪一小组想象最美,读得最好。
板块一:1、“悠”什么意思?出示悠的意思选择2、你们歌唱什么?3、再次朗读板块二:1、想象:伸进柔软的土地感觉……汲取甜美的营养感觉……我越长越高,最后长成了一棵茂盛的柳树,我的手变成了柳树的……我的头发变成了柳树的……,引来了无数的……2、朗读板块三:1、蓝天是我的课堂:我明白了白云是……我明白了太阳是……我还明白了是。
《儿童诗两首》课文

生的个性特长,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使课堂成为他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另
一方面,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在课堂上出现,也使学生不仅在阅读中学到了
知识,更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美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后,我抛出了本课的交流话题:“我”的
愿望是什幺?你最喜欢哪个愿望,为什幺?
孩子们由于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体
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本课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孩子们反复诵
读,在诵读中理解内容,体味情感,品味语言。在朗读的过程中,面对优美
的文字,有些孩子愿意高声诵读,通过读表达来表达理解;有的孩子会用诗
一样的语言对文章进行再创造;有的孩子会默默凝思,在内心深处反复品味
此时,我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学
生:数字零、字母 0、鸡蛋、石子、张开的嘴、圆圆的盘子、圆圆的月
亮、红红的太阳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想象是一幅幅画面,就可以作为儿童诗的“境,就是“意”。
我们读儿童诗就要抓住诗中的“境”去体会诗中的“意”。
二、启发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让家园更加美好。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高易达::
我想把槐树籽
种在大地上,
伸进湿软的土层,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绿化我们的家园。
张永琪:
我想把眼睛
安在飞机上,
和太阳捉迷藏,
看星星和月亮玩耍,
望啊,望
生 4:我会让小鸟在我的枝条上筑巢、搭窝,让鸟的家族自由地歌唱。
生 5:歌唱美好的生活
9-儿童诗两首《童年水墨画》学习纸

9.儿童诗两首-《童年水墨画》学习纸
班级:姓名:小组评分:
一、字词过关
(一)家庭听写(5个词语)
()()()()()
(二)给下列带要横线的词语标上拼音并读一读
荡漾膝盖梳妆扇动水花四溅(三)理解词语
喧闹:水葫芦:
二、概括诗歌
《我想》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童年水墨画》这首诗通过描写真实、快乐的童年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无限憧憬。
请你把它画或写下来:
三、合作学习
(一)分角色朗读。
(二)分段朗读。
(三)我会填:
1.《我想》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是。
2.《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侧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
3.你知道《童年水墨画》里的三个镜头分别描写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吗?
《街头》:《溪边》:《江上》:
四、我想写
(一)小仿写
当我们面对着这春夏交替的美景时,内心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大自然尽情地拥抱,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心中美好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仿照诗歌《童年水墨画》写一童年场景的诗歌。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词语盘点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词语盘点汲取:吸取。
喧闹:喧哗热闹。
水葫芦: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
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与我们通常说的“旱鸭子”是相对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课文《我想》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我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童年的水墨画》街头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这是《我想》诗中的最后一节,从诗意上看,与第四节诗是紧密相关的。
乍看起来,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把孩子的想象一下子拉到了现实,与前面的诗句有些不和谐,甚至格格不入。
9.儿童诗两首

1.自由朗读《我想》,思考:诗中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2.品读《我想》
(1)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3.引导想象:作者分别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展开自己的想象?
引导学生体会是盎然的春意启发了作者的想象,以第一小节为例,想象画面,指导朗读,“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通过“悠啊,悠——”破折号中声音的延长,读出诗歌的趣。
4.方法迁移品读诗歌
(1)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节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调动情感,体味诗境。
(2)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
(引导学生发现诗中“安、接、装、种”及“悠、长、望”等动词,通过换词等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精妙。)
5.练习说话:如果是你,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你会想……
人教版五下第九课《儿童诗两首》教案
备课人
9.儿童诗两首
1课时
课型
略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2、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学说学写。
教具
课件
多媒体课件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9.儿童诗两首》

9.儿童诗两首
《我想》
高洪波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呀,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呀,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呀,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呀,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童年的水墨画》
张继楼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 (1)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我来闯关: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花苞 万( )阳光 一( )蓬帐
一( )风筝 一( )水花 一( )土地
课题
9、儿童诗两首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 人
姚春风
参备人
黄代坤 林海涛
年 级
五
课 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
重难点
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预习案
1、读通顺、流利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每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复 备 栏
课堂导学案
第一课时
自主、合作、探究:
1、(1)第一首诗歌中,“我”的那么多愿望,哪一个最令你神往?
有感情的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1)朗读第二首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1)脚丫“长成一座绿色的蓬帐”。绿色的蓬帐指什么?
(2)模仿第一首诗第四节的写法,把下面的诗歌补充完整。
我想把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课后拓展案
能力提升: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反 思
升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