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文物图,寻找途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识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的农耕生活,你想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吗?(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原始农业的发展自主阅读课本P8~10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模块二河姆渡人的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10~11,完成下列问题。
4.河姆渡人生活距今年代:约7 000年。
5.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6.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他们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他们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及其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看实物插图和问题,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树立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他们怎样获得食物?假如你是一个原始人,你仅仅只靠在野外采集的果实,和捕捉的动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自己种植作物。
本节课要讲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二)、讲授新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
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
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
2、产生时间:距今1万年左右3、产生过程:在漫长的生存实践中,先民们发现了植物籽粒能发芽结果的现象,尝试种植,还将一些吃不完的野兽圈养起来,原始农业就这样逐渐产生。
4、原始农业基本特征有: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人教部编版历史初一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3、师: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找看,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显现的时刻和地点。
4、生: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半坡:距今约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学习与探究
1、过渡:
师:我们平常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状况,能够从他的衣食住行来了解,看他平常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等等来了解一个人一辈子活的质量。那么,同样,我们这一节课也从住、衣、食、用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摸索。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
1、师: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步发觉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他们通过长期的观看和摸索,初步把握了一些植物的栽种方法,如此,原始农耕就产生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从采集过渡到农耕,为遗址: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要紧遗址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3、衣: 探究二:现代人能够穿上各式各样的衣服,山顶洞人也会用兽皮缝制衣服来御寒,那河姆渡、半坡居民他们又是穿什么呢?
(总结:河姆渡、半坡居民差不多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他们穿的是粗布麻衣)
4、食:探究三:我们现代人,解决温饱问题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因为食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我们南方人要紧是以大米饭为主,但平常也能够去吃麦当劳肯德基,那么河姆渡居民也跟我们一样吃大米饭吗?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是吃同样的食物吗?什么缘故?(总结:要紧从地理差异来分析,并从吃的方面来引出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吃的是“大米”,并指出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的是猪狗水牛;而半坡人种植的是粟和蔬菜,吃的是“小米”,饲养的是猪狗鸡羊,我国也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教师:这首熟悉的诗歌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诗歌体现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教师:原始居民仅靠“采集”、渔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充足,为了拥有固定的食物,于是人们开始了农耕生活。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神话毕竟是远古人类对自然社会的天真理解和美好想象。
我国早期的农耕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来了解。
(设计意图:以学生们熟悉的诗歌《悯农》导入农耕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 精品教学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敎学分析【敎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重点难点】敎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敎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説出主要粮食作物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入本课学习课题)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
为更好地解决我国14亿人吃饭大问题,将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岁了,仍然还在日夜操劳。
他带队攻关,总有新突破,好消息频频传来——2020年4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南繁育种基地杂交水稻新品种试种成功:亩产1081公斤,比原来增产40%。
今年将在全国推广1万亩。
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文)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一)农作物的栽培1.【组图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出土文物中感受农业历史的变迁2.敎师提问:根据组图和敎材内容,説説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时空、作物和分布区域。
提示:距今一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先民栽培稻,北方先民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农业的发展表现1.【展示图片】骨耜江西仙人洞遗址复原陶罐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雕塑2.敎师结合图文提问:我国古代农业由初兴到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提示:(1)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得到推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2课,主要是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内容。
从人类的狩猎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
本课程重点介绍了农耕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原始老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结构,以及从低级到高级文明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老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结构,如家庭、氏族、部落等,从而认识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农耕社会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明白人类农耕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3、了解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并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4、学习如何使用考古工具,了解其过程,从而将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认识其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
难点: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社会发展特点,了解考古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1、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以让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文字读物分析与讨论,道具演示,图解解析等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3、重视实践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张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观察图片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特点,并探讨这些文化的一些基本概括性特征。
2、知识传授(1)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及其文化特点。
对单调萎靡的原始时代中人类的生产方式进行课堂上的精细解析、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生产方式的演变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2)介绍农耕文化的发展特点。
讲解生产方式的改变如何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贫富分化是怎么产生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原始社会当中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到了文化、阶层等各个方面。
3、实践操作进行考古工具的使用教学,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用考古教具进行实践。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方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国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请说说两个远古人类的名称以及其生活年代。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
2、导入本课: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米集、捕提食物为生会带来哪些不便之处?集和得来的食物总有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怎样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来生存呢?”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器和制石器,衣业、富教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
然后发问导入“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一原始农耕生活。
二、检查预习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1.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2.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的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居住在干栏式木房,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程标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概念讲解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并通过列表法和对比法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种子落到地上,来年又会发芽、生长、成熟,而且可以供人食用。
于是人们便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
于是有目的的原始农耕便出现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了解一下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1、通过了解什么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认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原始农耕生活。
师:我国早期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前面一课我们了解到北京人使用的是旧石器,也就是打制石器,请同学们快速看一看书,想一想什么是新石器?
生:磨制石器。
师:能举一些例子说明什么是新石器吗?(如石刀、石镰、石纺轮、如果有学生提到耒耜或者骨耜,说明骨头也可以通过磨制加工成工具)。
师:与打制石器相比,使用磨制石器有何优点?
生: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可以猎捕更多的猎物、可以更好地采集果实、可以更好地耕地种植植物等等。
)
师: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获得的劳动成果越来越多,能够获取更多的猎物和采集更多的果实,还根据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学会了自己种植庄稼。
当人们获取的猎物一下子吃不完,尤其是还有一些幼崽不适合吃,当时的人们会怎么处理?当人们种植了庄稼之后,可以囤积一些粮食了,人们还需要每天到山林里四处采集野果吗?
生:把多余的猎物幼崽驯养成家禽家畜,可以把它们养大了再吃;囤积了粮食之后,他们可以不用过过于奔波的生活,逐渐定居下来,偶尔去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引导学生朝原始农业定居生活的方向思考。
)
师:如果你是这些原始居民,你还会像北京人一样住在山洞里吗?你会在什么样的地方定居呢?
生:不会,会在交通方便、水土肥美的地方定居。
(河边。
)
师:所以黄河、长江成为了我们的母亲河,湘江是我们湖南人的母亲河,我国的原始农业最
早兴起于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讲述的就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两处重要原始聚落遗址——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2、了解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幻灯片逐步了解半坡居民的具体生产生活状态。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并提出以下问题:
师:为什么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子?
生:北方干燥寒冷,住半地穴式的房子有利于保暖防风;
师:半坡遗址居住区周边有壕沟,就像我们青竹湖学校进门的地方有“护城河”一样,是用来干嘛的?
生:防止野兽进攻。
(可能学生答不出,老师解释即可。
)
师:后来有些遗址如良渚文化遗址又修建了城墙,这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野兽,还有利于防止其他族人的进攻。
后来有些遗址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出现军队等机构来维护安全保卫财产,国家也逐渐形成了。
(3)让学生完成表格。
(4)通过幻灯片逐步了解河姆渡人的具体生产生活状态。
并提出以下问题:
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子?
3、师: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分组讨论,一部分组讨论相同点,一部分组讨论不同点。
)
生1:相同点:都使用磨制石器、都种植庄稼、饲养猪狗、过定居生活、会制作陶器、乐器、使用装饰品、爱美等等。
生2:不同点: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河姆渡居民饲养了水牛;半坡居民制作彩陶,制陶技术更加高超;半坡居民有较高的纺织技术;河姆渡人有象牙雕刻和会使用天然漆;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的房子,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的房子等。
(如果有学生提到乐器的不同及河姆渡人制作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等,
则提示学生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物种,因此有些生活用具会具有地方特色。
)老师在此基础上概括:相同点:都处于新石器时期,使用磨制石器,都过定居生活,都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都有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不同点: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的制陶技术和纺织技术更高;两者出现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技术和器具。
相对而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先进。
师:除了半坡和河姆渡原始聚落遗址外,我国还有很多其他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
例如在课本第7页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如良渚遗址、红山遗址、仙人洞-吊桶环遗址、龙山遗址等。
(老师简单介绍以上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
)同学们若感兴趣可以通过上网或去图书馆做进一步了解。
我们刚才对半坡、河姆渡遗址的异同点做了分析,请你们推测一下半坡、河姆渡和良渚、红山、仙人洞-吊桶环等原始聚落遗址是不是也会有一些共同特征?
生:他们都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使用磨制工具、定居等。
(可能会有其他答案,比如适宜的自然环境、出现在河流流经的地区,这正是原始聚落出现需要的条件。
)
师:这些原始农业遗址的共同特征正好就是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农业兴起和发展起来需要的基本要素。
虽然不同的遗址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它们又有一致性,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请同学们再思考和讨论一下,在我国出现了这么多的原始农耕遗址,他们之间会不会产生一些联系呢?
生:他们之间可能相互学习,也可能发生战争。
最后最先进的地方可能征服落后的地方,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国家。
师:是的,他们之间出现了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在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过程中,人们相互取长补短,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他们最终组建了国家。
国家的建立,标志着史前社会的结束,古代文明社会开始形成。
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都是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古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原始农业的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师:我们下节课将通过了解炎帝、黄帝等部落联盟首领的传说,进一步认识这些原始农耕遗址之间的关系,中华文明古国即将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