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三课《论语》之《知之..

《论语》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难点:鉴赏9、13则选文【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二、语段解读:(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5)第五则:第八则:(第11、12、13则)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
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无恶不作:_罪__恶__,__坏__事__
è 首恶必惩: _做__坏__事__的__人__
②恶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__丑__,__劣___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_讨__厌__,__憎__恨__
wū 学恶乎始,恶乎终: _疑__问__代__词__,__哪__里__,__什__么__
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 厌其取。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6.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答案
延伸探究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中小学校却明 确指出,不提倡中小学生“见义勇为”。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矛盾的 态度的?
答案
多读厚积
[思悟亮点]
见利勿忘义
(1)本文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
①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 么作用?
于我如浮云。”(1)古人尚且明白“义” 提示 引用名言开宗明义,快
(2)一词多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诚实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_真__实__、__不__虚__ 余固笑而不信也:_相__信__,__信__任_ ①信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凭据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送信的人,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杳无音信: 音讯,消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眉信手续续弹: 听凭,随意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汇总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 文志》 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 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 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 之《论语》。”论:编纂。语:言论。
其他: 问津:渡口 而谁以易之:改变 以杖荷蓧 : 奚自 :何,哪里
本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中心内 容是什么?
假如天下政治清明,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 活动中去了。
当时人们怎么认为?
鉴赏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的人物形象. (语言,行动以及细节等) 隐士 明知故问(巧妙)
鉴赏子路以及孔子形象.
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 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 这”。 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 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为 而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 理想主义者。你是怎么认识的?
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代 : 各个国家为了利益,杀伐扰攘战 火不熄。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 里,失去了武力便失去了继续生 存的权力。孔子的呐喊和呼吁虽 然有时还有一些零碎的呼应,然 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 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 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 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 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 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 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 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 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
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百家重点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当仁不让于师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译:往上看越发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
往前看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
知之为知之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4.子夏为莒父,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
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像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9.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10.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
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第七段选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 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 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第八段选文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 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 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 就做不成大事。”
第九段选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 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
(1) 提示:该题目可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 以见智见仁,不必强求统一。需要注意的是,孔 子作为教师,跟现在的教师所承受的社会功能不 完全相同。孔子作为教师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从 政教伦理方面引导后学。而现在的教师,其社会 功能除在思想品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要 向后学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当然,这些只是相 对而言的。
拓展阅读
一、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 而》)
二、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精神。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提示: ① 人物相应成趣。(前台的子路与长沮、桀溺与荷蓧丈人以及 后台的孔子) ② 人物动作、行为简练生动。 ③ 人物语言蕴含了对人、事的深刻认识。体现不同理念、追求 的相互碰撞。
(2)学习和掌握下列紫色字的读音。
请见 ( xiàn ) 耰而不辍( yōu ) 荷蓧 (hèdiào) 而食之( sì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主备人:何艳娥 授课者:黄飞贞
【学习目的】 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 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 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 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 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 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 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 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执中”应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应成为君子的自觉追求,而内心 的“执中”就是仁。孔子还以“射”来作比喻,说明“中庸”, 认为“射”的“中”与“不中”的关键在自己主观方面,己心正 则己身正,己身正在则矢无不正,射无不中。
【小结】:仁是内在修养,礼是外在标准,仁是前 提,礼是目的,二者之联结,便是中庸之道
【原文8】
【本课重点文言知识积累】
个别字词补充解释: 1. 是知也, 2. 必不得已而去 3. 人能弘道 4. 足食,足兵 5. 则远怨矣 6. 不舍昼夜
“知”通”智”, 智慧 聪明 去掉 使……光大 使……显耀 使……充足 使……远离 舍弃
▪ 过也,人皆见之 ▪ 其何以行之哉
代词 ,代他 助词,不译 又如” 如之何 ”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名词, 诚信 信用
民无信不立
动词, 信任前置
▪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 不知吾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其何以行之哉 夫晋,何罪之有 唯利是图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是不知怎么 (对待他)了.”(或:我拿他也没有办法了)
翻译重点:
①如之何:古汉语固定形式,意为“怎么办”或 “怎 么”;
②末如之何:“末”通“无”,“无如之何”指拿他没有 办法;
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思考】 孔子认为面对问题要不停地念叨“怎 么办啊, 怎么办啊”,为什么呢?
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小结3】:从中体现孔子的生存智慧3--------
真正的错误不在犯过错,而在犯了错之后不改正。 所谓“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补充】:事实上,孔子的这种正确面对自己错误 的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弟子:
【原文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 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重点翻译: 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 ②之2:主谓间,无义不译; ③食 通“蚀”; ④之3:代词,他。 ⑤更:改正(变)
【小结4】:从中体现孔子的生存智慧4-------严律己 宽待人
【原文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 軏 ,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怎么可以.就像大 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前行呢?”
重点翻译: ①其:副词,怎么; 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前行.
【原文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明白了吗?知道就 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 ②女通汝(rǔ)你; 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 ⑤是:指示代词,"这".
【小结5】:从中体现孔子的生存智慧4-------诚信—-处世之本
【思考】孔子很强调“信”,那么,他是不是绝对 地,无条件地推崇“信”呢?
(提示:结合课文P21思考与练习2)
【小结】:孔子讲诚信,有一个前提:要符合礼的 规范,不违背道义。按照孔子与孟子的看法,德行高
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所以孔子说: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就是说,言语一定
【原文5】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误一定会极力掩饰” 重点翻译: ①过:犯了过错 ②文:掩饰(同成语:文过饰非)
【可见】: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并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 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面对。人只要有了 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
【原文7】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 别人的怨恨." 重点翻译: ①厚:形容词作动词,多责备. 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 子夏当了莒父的地方官。向孔子 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 不成。”
(不要在做事的时候贪图快,不要贪图小利。做事情贪图快反而
达不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
【小结5】:从中体现孔子的生存智慧5--------
在处理政事方面,孔子认为不要片面地追求速度,也不 要急功近利
【思考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则大意:
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
【小结】:从中体现孔子的生存智慧1--------
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思考2】正视自己的无知,是否意味着安于自 己的无知?如果不是,孔子认为面对问题又应当 如何处理呢?
【原文2】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 矣!”
说明只有勤思考,才能解疑惑
【小结2】:从中体现孔子的生存智慧2--------
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原文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犯了过错而不改,这才算是真正的过错啊!”
翻译重点: ①过1:名作动,犯了过错 ②是:代词,这,此 ③谓:算是,称作 ④过2:过错
【思考】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则大意:
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的
言行的小人啊)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中庸
中庸与礼
中庸意即谨守礼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随,恰当适中。
《礼记·仲尼燕居》载: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治中 也。”礼的基本作用是治中,中的最大社会意义就是守礼。
中庸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