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城市生态耦合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研究论文[五篇材料]第一篇: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研究论文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快速城镇化带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进行综述:国外学者Berry首次应用生态因子法来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影响作用及机制,Grossman揭示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呈倒”U”字型内在规律。

Rork构建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双对数模型。

Shen, Kwon等对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地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国外对城市与生态环境关系探讨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提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开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关系初步探讨。

目前主要运用数理定量统计的因子分析法、模糊物元模型、物理耦合模型及3S空间分析技术等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规律、演变机制及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研究;研究尺度上主要有省域、流域等宏观尺度,并逐渐向中微观尺度(市域、县域)深化。

探讨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揭示系统间相互作用及影响,总结二者耦合演化规律及机制,成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重要范式,可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基于此,从耦合分析视角,以31个省域单元为研究区,首先构建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模型测度2000 ~2012年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值;其次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展开探讨,基于GIS平台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分别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序,划分4种基本类型,提出未来我国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优化对策,为推进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湘江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湘江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1研究背景及目的2014年3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新型城镇化”首次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

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为城镇化和生态的融合与转型,重视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是我国推动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湘江作为长江重要的一级支流,是湖南省人口、经济和城镇集聚区域,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城镇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冲突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

国内外有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可持续发展”理念首次出现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野生动物基金会联合发表[1],在城镇化发展中首次将目光放到生态环境上。

1991年,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提出了生态环境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的概念模型[2]。

1995年,著名学者Grossman 和Krueger 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42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轨迹,发现两者的发展曲线呈现倒“U”形特征。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的提升,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倒“U”形变化轨迹,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

2019年,陈炳等学者面对长江流域,分析了2008—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及演变过程[4];2020年,赵建吉等学者面对黄河流域,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 模型,展开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研究[5]。

研究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有助于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法、生态足迹法、集成方针法、时间序列摘要 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协调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基于2011—2019年湘江流域9个地级城市,通过熵值法,建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探索其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演变规律。

浅谈城市化生态环境质量耦合

浅谈城市化生态环境质量耦合

浅谈城市化生态环境质量耦合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力度,逐渐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质量。

城市化生态环境质量管理,可有效帮助生态系统环境容量的拓展。

结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情况全面分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系统,加大对其的实施力度,有利于使管理制度全面渗透到各项环节中,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通过相关部门对城市化生态环境质量耦合提高重视,加大对其的探究力度,详细分析各领域的动态情况,能有效避免不良因素对其的影响,从而促进环境和现代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经济水平均有所提升,因此人们对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

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需要对各领域进行全面考虑,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又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而对城市化生态环境质量耦合,还需各部门与人员的积极参与,通过对各项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的明确划分,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管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城市化生态环境质量定义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是由传统发展向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个过程,并且整个发展的过程都属于自然性,简单的说,就是社会、经济、空间结构都发生了变化[1]。

城市化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向城市发展。

第二,农村生活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逐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重视文化教育,使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发展。

第三,生存环境由自然发展为人工。

第四,非农业的生产要素、生产商业活动向城市化发展,甚至是聚集。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分析,城市化主要是指:自产业革命发展开始,就逐渐出现了非农产业在社会生产、生活地域空间等,扩大了影响范围,使各领域都收到一定的影响,最主要表现为其变迁的过程、方式等的变化 [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基本原理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基本原理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基本原理目前,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但同时,我国资源消耗过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加剧。

因此,着眼于战略眼光来研究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明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动态关系,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引起干旱区周期生态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城市化发展初期体现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则表现为生态系统的良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当生态环境改善时可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生态环境恶化时则限制或遏制城市化进程。

可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和生态需要定律理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具有非线性互相作用和自组织能力的动态涨落系统,我们称其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

从理论上分析,这种耦合系统满足随机涨落律、动态层级律、阈值律、非线性协同律、耦合裂变律和预警律,这六大定律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过程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定律。

二、随机涨落律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过程是一个动态涨落过程。

这种过程的时间组织性决定了二者交互耦合过程是一个演变着的动态系统,其演变的重要机制是偶然性的随机涨落,涨落的产生于放大取决与耦合系统熵的二阶超量的贡献。

由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具有等级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一个有限大小的耦合系统的生态环境要素总处在不断地随机变动之中,从而形成对耦合系统宏观状态的各种随机扰动,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外部涨落”。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内涨落与外涨落互相叠加,同步和共振,造成系统涨落特性的复杂性,构成了其本身形成耗散结构的触发机和破旧立新达到有序结构的先行官,进而加剧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演化规律的复杂性。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生态环境的变迁也在反过来影响城镇化的步伐和质量。

在这种背景下,理解并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耦合器调控来优化这一复杂系统的运行。

我们将首先回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现有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为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奠定基础。

随后,我们将介绍耦合圈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领域的适用性,探讨如何将该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耦合器调控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耦合器作为连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桥梁和纽带,其在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系统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深入探究耦合器调控的具体实践及其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概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是一种系统性地探讨和解析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效应的科学框架。

该理论认为,城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制约因素。

城镇化的推进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构成了一个紧密互动、互为因果的耦合关系。

耦合圈理论着重强调了这种关系的动态性和循环性,将其比喻为一个由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共同构建的耦合圈。

在这个耦合圈中,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行为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压力,而生态环境的反馈又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改变影响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进展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进展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如何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耦合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交互过程,涉及到人口迁移、土地利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这一过程的动态变化,需要借助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综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进展,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动态模拟作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趋势,其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与跨尺度耦合理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被揭示为一个非线性的、具有高低阶多重反馈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动态模拟技术也趋向多元化、精细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其中SD、人工智能和土地系统模型等技术手段在动态模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应用层面,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多类型案例区、多要素以及近远程与跨区域的研究,揭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理论发展与整合不足、方法集成与数据共享力度滞后、耦合关系链条和主控要素的动态特征未被完整揭示等。

针对这些不足,未来的研究应以理论为根基,推动复杂系统理论、跨尺度耦合理论等新理论的发展,实现人文—自然综合交叉研究。

同时,以方法为支撑,推动技术整合和数据共享,研发动态模拟集成技术链,开发智能化人机交互决策支持平台。

在应用方面,应基于模拟整合完整揭示城市群等重点地区的近远程关系链条和主控要素的动态演化模式,为区域可持续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进展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理论、方法和应用层面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作者:张斌吴富强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14期摘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不仅有助于优化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经济增长与生态安全双重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析2013—2022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包容性增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发现,全省的耦合协调度从2013年的0.449上升至2022年的0.527,整体处于低度协调状态。

苏南和苏中地区的协调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兩区域间的竞争态势较为明显;苏北地区的协调度虽然低于平均水平,但也呈现出由中度失调向低度协调状态的积极转变。

此外,城市间在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显示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挑战,苏州、无锡等城市表现较好,而淮安、连云港等粗放型工业较集中的城市面临环境压力较大的问题。

关键词:江苏省;包容性增长;城镇化;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4-0052-04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

从生态文明的构建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不仅有助于优化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经济增长与生态安全双重目标的实现。

现有文献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较为丰富。

从样本区域来看,主要覆盖了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等(黄莘绒,等,2021;赵建吉,等,2020;王士君,等,2017)。

从指标体系构建上看,现有研究多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等方面评价城镇化,而从环境压力、环境水平、环境保护能力等维度评价生态环境(熊湘辉和徐璋勇,2018;崔木花,2015)。

测度方法则较多采用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等降维方法测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程度(刘耀彬,2006;赵建吉,等,2020)。

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化健康发展。 城市化概念的转变 , 不仅反映了城市化发展本 聚效应 , 通过规模扩大降低成本。但值得注意的是 , 产业集
身的变化 , 更反映了人们从关注经济发展到重视生活方式 中必然 导致工 厂林立 , 不仅 占用 大量空 间 , 还会造 成城 市周 的转变和文明的变迁。 边排污量大大增加 ,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 然资源的大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 是 ,人口增长以及产业集聚必然导致对各种 自
本 文为 甘肃 城 市发 展研 究院 项 目“ 甘 肃省 城 市化 与 生 态环 境协 调 发展 研 究 ” ( 2 0 1 2 - G S CF Y — R W2 0 ) 阶段 性成 果 。
7 4 0 1 、 ;
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其实质就是社会 、 经济和
从 城市化 对生态 环境 的影 响来看 ,它对生 态环境 既会
空 间结构 的变迁过程 。馐 它 主要体 现在 四个 方面 : 人 口从农 产生积极的作用, 又会导致负面效果的发生。 其作用可分为
村向城市转移, 并在城市中从事非农工作 , 城市人口比重不 两部分 : 胁迫效应与促进作用。 断增加 ;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转变, 城市文化
重视的是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的 系统和环境系统 中的所有元素,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等各
不协调 , 这又 给社会带来 了诸 多问题 , 尤其需 要重视 的是城 方面的综合 , 它具有调节功能、 净化功能、 空间功能, 是人类 市化与生态环 境的协调可持续 发展。 2 0 1 4 年, 中央政府工作 生存 发展的必要基础 。本文研究 的生态 环境问题 , 主要是指 报告 中明确指 出, 要 加强推进 以人为核心 的新型城镇 化 , 坚 新 型城镇 化道 路 , 遵 循 发展规 律 , 今后 一 个 时期 , 着重 解决 好现有 “ 三个 1 亿人 ” 问题 。 这 对我 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 协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与城市生态耦合关系研究
作者:罗会永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刊名:
合作经济与科技
英文刊名:CO-OERATIVECONOMY & SCIENCE
年,卷(期):2009(23)
被引用次数:1次
1.吴国玺;何富忠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研究 2008
2.刘耀彬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机制及调控研究 2007
1.李曼生具有线性边界条件的局部子模型的耦合问题的适定性[学位论文]2006
2.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LI Yang-fan.ZHU Xiao-dong.ZOU Xin-qing城市生态管治:城市化压力的政策响应[期刊论文]-人文地理2005,20(6)
3.陶来利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开发思潮和方法研究[会议论文]-2008
4.阿不都克依木·阿布力孜.地里夏提·买买提.阿布都沙塔尔·买买提明.关东海.马燕.Abudukeyimu·Abulizi. Dilixiati·Maimaiti.Abudushataer·Maimaitiming.GUAN Dong-hai.MA Yan吐鲁番盆地植被盖度变化的自然及人文耦合分析[期刊论文]-新疆农业科学2007,44(5)
5.郑辛酉基于LUCC的区域城市化人类生态过程研究——以典型城市化样带为例[学位论文]2007
6.张明.金菊良.张礼兵.ZHANG Ming.JIN Ju-Liang.ZHANG Li-Bing流域可持续评价的最大熵原理——投影寻踪耦合模型[期刊论文]-地理科学2007,27(2)
7.李云斌.徐文修.郑英达.郑淑芳.LI Yun-bin.XU Wen-xiu.ZHENG Ying-da.ZHENG Shu-fang基于能值理论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牧耦合研究[期刊论文]-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9,32(4)
8.文宗川.郝晓燕.巩芳.长青城市生态可承载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2009(6)
9.战金艳.邓祥征.岳天祥.ZHAN Jin-yan.DENG Xiang-zheng.YUE Tian-xiang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乡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分析--安康地区的实例研究[期刊论文]-人文地理2005,20(4)
10.高景丽.GUO Jing-li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期刊论文]-长治学院学报2006,23(2)
1.张俊凤.徐梦洁城市扩张用地效益评价与耦合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期刊论文]-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zjjykj200923008.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