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中药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杂志,2002,29(2):93. 2杨尊彝.温阳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6例疗效观察.河
北中医,2005.27(8):583. 3汪秀娟.温阳定悸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临床观察.中
国中医药科技,2005,12(3):138. 4张治祥.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0例.陕西中医。
翠萍n钉用党参、生黄芪、桂枝、炮附子、仙灵脾、荜茇、丹参、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在阳虚的基础上兼夹血淤、痰浊使脉
当归、麦冬、五味子、桃仁、红花、干松、炙甘草组成益气温阳
道不畅。张毅¨]认为本病虚损为本,本虚标实。虚损涉及
复脉汤治疗本病,总有效率87.5%,认为心肾两虚是本病
气、血、阳、心、脾、肾。标实指血瘀、气滞、寒凝为患。赵明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 取得了一些成绩,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 对本病的中成药运用及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 发展。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辨证 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其疗效判定尚缺乏严谨的、科学 的统一规范。目前国内对本病的研究缺乏前瞻性、大样本 的观察,对药物作用的研究停留在药理实验水平。以后有 待于将中医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的电生理检查等方法有机 结合起来研究,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潜力。
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
范化做出了贡献。
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主要临床表
3治疗
现为心悸、疲劳及虚弱,活动后气短胸闷。严重者可引起昏
3.1中药治疗:本病的中药治疗今年报道较多。王永炎、
厥、抽搐、紫绀等。本病属中医“迟脉证”、“心悸”、“怔忡”、
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 天 津 中医药 大学 , 天津 摘 3 0 0 1 9 3 ; 2 . 天津 中药研 究 院附属 医 院 , 天津 3 0 0 0 2 0 )
要: 心律 失 常是 临床上 的 常见 病 , 在 中 医学上 属 心悸 范畴 。近年 来 中医药治 疗心律 失 常在 多方 面取
2 0 1 3年第 3 0卷第 5期
Vo 1 . 3 0, No . 5, 2 01 3
中
医
药
信
息
I n f o r ma t i o n o n r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e i n e
心 律 失 常 中医 药治 疗研 究进 展
汤, 组方 : 制 附子 9 g , 肉桂 9 g , 黄芪 3 0 g , 炙草 1 5 g , 黄 精 3 0 g , 麦 门冬 2 0 g , 参三七 6 g ( 冲) , 川芎 2 0 g , 当归 1 5 g , 枳实 1 0 g , 治疗 缓慢性 心律失 常 ( 病缓 、 病窦 、 传 导 阻 滞、 冠心 病等 ) 5 6例 , 研究 显示 , 远 期 观察 好 于 西药 组 。
心律 失常 是指 心 律起 源部 位 、 心搏 频率 与节 律 以
周均 等 拟 益 气 活 血 化 痰 汤 , 组方; 黄芪 1 5 g , 党 参
及冲动传导等任 一项异 常。“ 心律紊乱 ” 或“ 心律不 齐” 等 词 的含 义 偏 重 于 表示 节 律 的 失 常 , 心 律 失 常 既 包 括节 律 又包 括频 率 的异 常 , 更 为 确 切 和 恰 当。主 要 临床 表现 为心 慌 、 乏力及虚弱 , 气短胸 闷, 严 重 者 可 引 起 昏厥 等 。 属 中 医 学 “ 心 悸” 、 “ 怔 忡” 、 “ 眩 晕” 、 “ 胸 痹” 等 证范 畴 。 由于西 药抗 心律 失 常 药 物 主要 是 钠 通 道 阻滞 剂 、 B受 体 阻滞 剂 、 钙 离 子通 道 阻滞 剂 、 延 长 动 作 电位 时程 的药 物 等 , 现 将 近 年 中 医药 治 疗 心 律 失 常 的研究 综述 如 下 。多数 依赖性 强 , 副作 用 大 , 有 较强 的 肝 肾毒 性 。 中医药 则 不 然 , 具 有 明显 优 势 。现 将 近 年 中医药 治疗 心律 失 常 的研 究综 述 如下 。 1 自拟方 治疗 心律 失常 在 长期 临床 实践 及理 论 总结 基础 上 , 创 新继 承 , 不 断 完善 , 自拟方 治疗 心律 失 常 , 取 得 了很大 成效 。沈 海 萍等 … 自拟参 仙 汤 , 组方 : 太子参 1 2 g , 仙鹤草 1 2 g , 黄 芪1 0 g , 苦参 1 0 g , 黄连 1 0 g , 龙骨 1 5 g , 百合 1 0 g , 联合心 律平 治 疗室 性 心律失 常 5 O例 , 并 与单纯 应 用心律 平 治 疗5 0例 对 照 观 察 。结 果 , 治疗 组 改 善 心 悸 、 气短 、 胸 闷、 胸痛 、 眩晕较 明显 , 相 比单 纯应 用心 律平 疗效 满 意 。
中药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实验研究进展

介 入 诊 断 治疗 的广 泛 开 展 ,再 灌 注 心 律 失 常 的发 生率 有 增 加 趋
势。 近年来对本症的研究逐渐增多 , 中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 其 灌注心律失常机制及疗效的实验研究发展很快。现结合相关文 献综述如下。
注 期 间缩 血 管 物 质 内 皮 素 ( T 的 生成 和释 放 均 增 加 , 可 通 过 E) 并 E T受 体 介 导 致 缺血 和再 灌 注 损 伤 。 O可 以抵 消 E N T的缩 血 管 效 应 , 止 内皮 细 胞生 成 及 E 阻 T的 释 放 。 世 玉 等 结 扎 左 冠 状 马 动 脉 前 降 支 3 mn再 灌 注 复 制 大 鼠心 肌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的 模 0i 型, 观察 丹 参 注 射 液 对 大 鼠再 灌 注 损 伤 的影 响 。 果 发现 丹 参 组 结 与 再 灌 注 损 伤组 相 比 , 降 低 L H、 P 能 D C K的 含 量 , 升高 N 的含 O
缺 血 再 灌 注早 期 ,一 方 面 由于 黄 嘌 呤氧 化 酶 向 氧 化酶 的转 化 , 一 方 面体 内超 氧 化 物 岐 化 酶 (O 等 自由基 清 除 酶 活性 另 S D) 降低 , 生 了 大量 氧 自由基 , 细 胞 及 亚 细胞 膜 发 生 脂 质 过 氧化 产 使
注 后 心 律 失 常 的 发生 率 高 于 定 心 方 组 , 对 照 组 相 比 , 心方 组 与 定 血浆 N O增 加 ,作者 认 为定 心 方 抗 再 灌 注 后 心 律 失 常 的作 用可 能与血浆中 N O含 量 的增 加 有关 。 3 改 善能 量 代 谢 , 制 钙 超 载 抑 心 肌 细胞 几 乎 完 全 依 赖 于有 氧 代 谢 , 当心 肌 缺 血 缺 氧 时 , 线
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研究

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研究近年来,抗心律失常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来说,临床上的治疗药物常以西药为主,可选择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多,且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有效率仅为30-60%[1、2]。
再者,一些药物还存在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表现为所有的心律失常的临床类型,且发生率约为5-15%[1、2]。
所以,寻求疗效好且毒副反应少、又可长期使用,不增加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国内外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
而稳心颗粒作为国家批准生产的第一个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制剂,经临床观察,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1、中医经络学认识的心律失常中医经络学认为:心律失常属于“怔仲”、“心悸”、“惊悸”、“昏厥”、“眩晕”、“虚劳”等范畴,是耗气伤阴,邪毒外侵,气血两虚及血不营络,阴阳失调所致。
2、稳心颗粒的组方稳心颗粒是由中药甘松、黄精、党参、琥珀、三七中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颗粒制剂,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
用于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胸闷胸痛;对于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病毒性心肌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近年来药理研究显示[3-5],稳心颗粒可以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从而阻断折返形成;并且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能够调节心肌缺氧、缺血状态。
稳心颗粒组方中的各种成分都具有协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其中甘松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甘松提取物其内主要含有缬草酮及甘松酮,有强烈的松节油香气,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之功效。
缬草酮与心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中的特异性蛋白相结合,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并能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及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时间,阻断折返激动,有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消除心律失常。
党参含有菊糖和多种氨基酸,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和解聚作用,降低凝血因子,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增强免疫,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纫 述 ・ 综 。
・
21 0 1年 1 1月 第 8卷第 3 2期
定 了从动 物实 验 得到 的结 论 的 同时 , 为苦 参碱 的作 用机 制 也 研究 提供 了一定 的依据㈣。 MT为一种喹 诺里西 啶类 生物碱 , O 能显 著 对抗 乌头 碱 、 巴因 、 哇 氯化 钙 、 脉结 扎诱 发 的实 验性 冠
2 1 年 1 月第 8卷第 3 期 01 1 2
・
综 述 ・
中药抗心律 失 常作 用研 究进展
胡 金 . 惠 波 徐
1吉林 农业 大 学 , . 吉林 长 春
1 0 1 ;. 3 1 8 2吉林 省 中医 药科 学 院 , 吉林 长春
10 1 30 2
【 摘要】 文 就近 年来 中药 抗 心律 失 常的研 究从 作 用效 果 、 用机 制及 未来 发展 趋 势上 作一 综述 。 本 作 【 词】 关键 中药 ; 心律 失常 ; 究进 展 研 【 图分类 号】 2 56 中 R 8. 【 标识 码】A 文献 f 编 号】1 7 — 2 0 2 1 )1b 一 0 — 3 文章 6 3 7 1 (0 1 1 ( )0 9 0
fcso a i o a ie eme iieb s d o h e e r hp bih d i e e ty as e t ft dt n l n s d cn a e n ter sac u ls e nr c n e r. r i Ch
【 yw r s T aio a hn s dcn ; rhtmi; ee c Ke o d ] rdt n C ieeme i e A ryh a R sa h il i r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脉 , 阳之作 用 为推 动 血液 于 脉 中运 七 、 心 苦参 、 黄连 、 酸枣仁 、 党参 、 芝 、 灵 茯 用 , 呈剂 量 依赖 性 。黄雪 元等 用 氯
瓜 赤 作 行; 肾为 先 天之 本 , 内寓 命 门相 火 , 总 苓 、 蒌 、 芍 药 ) 用 机 制 。结 果 表 化钡 ( gk ) 缘静 脉推 注 制作 兔 4m/ g 耳 司 一 身 阳气 , 阳 为 诸 阳之 本 , 之 阳 明定心方通过 降低再灌 注大 鼠血 清 中 室性心律 失 常模 型 , 察参 松 养心 胶 肾 心 观
测 复方 刺 五加 注 射 液 对 大 鼠心 肌 缺 血
周燕青 等…认 为快速性 心律 失常
大量 实验 研 究 证 明 , 多种 中药及 再灌注心律失 常的保护 作用可 能与减
的病 因病 机 为血 脉瘀 阻 , 郁 化 热。 复方能延迟乌 头碱 、 瘀 氯仿 、 氯化 钙等 药 少 自由基及 c 超负荷对心肌 的氧化 a 赵永华 从 内风 的角度来 认识快 速性 物所致 心律 失 常 的发 生时 间 , 低 心 损 伤 、 高心 肌组 织 的抗 氧 化酶 活性 降 提
心 宫 ; 阳化 风 , 动 心 火 ; 虚 风 动 , 有 以下 几 点 。 肝 煽 阴
赵
艳威等 观察丹参 素对豚 鼠心室肌 细
扰 动 心 宫 ; 极 生 风 , 火 扰 心 ; 虚 2 1 清除氧 自由基 , 强超氧 化物歧 胞 钠 电 流 的 影 响 。 采 用 全 细 胞 膜 片钳 热 痰 阳 . 增
在心 , 本 在 肾, 理 基 础 为 心 肾 阳 再灌 注 的 方 法 制 备 心律 失 常 动 物模 丹 参 素 2 、0i lL对 豚 鼠心 室 肌 细 病 病 55 mo x /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机制可概括为冲动形成异常、传导异常或冲动形成和传导异常同时存在,其既有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异常,也有自主神经的作用。
抗心律失常西药的基本生理作用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通过改变离子流而影响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抑制自律性和触发活动,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同时又可能制造新的触发活动、新的折返和新的心律失常,因此抗心律失常西药是把双刃剑。
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普罗帕酮、胺碘酮、美西律等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寻求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长期使用不增加死亡率的理想抗心律失常药物是研究的重点。
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出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了一定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1 历代中医文献论述祖国医学并无心律失常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头晕、失眠等症状,归属于中医“心悸”“惊悸”“怔忡”等范畴。
《内经》中虽未正式提出“惊悸”病名,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心澹澹大动的描述和现代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相吻合。
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正式提出“心悸”之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成为后世治疗心悸的经典名方。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曰:“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对惊和悸进行了明确的区别。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惊悸候中曰:“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称;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
风邪搏于心,则惊不安。
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其状,目精不转,而不能呼。
”阐述了惊悸的病因由风邪引起。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首次提出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提出怔忡是由心血不足引起。
《济生方》对惊悸也有描述,如“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新进展

・
21 年 8 00 月上 第 2 第 1 期 卷 5
Au u t g s 2 0 01 Vo. 1 2 No 1 .5
2 0・ 5
J u n l fC i aTr d t n lC i e e Me i i eI f r t n o r a h n a i o a h n s d c n no mai o i o
治疗心律失常 的理想药物 , 并可预防冠脉血栓形成。 其它如 黄杨 宁片 ( 环常绿黄杨碱 D)步长稳 心颗粒 、 、 心律 宁片( 苦 参 总 碱 ) 宁心 宝 胶 囊 、 肝 宝 胶 囊 、 脉 注 射 液 、 、 心 生 黄芪 注 射 液等治疗心律失常也有 良好的疗效。
34 . 其 他 治法
4 讨 论
减少丙二醛(D ) M A生成 、 阻滞 B受体 、 调节 自主神经功能紊 乱、 抑制 K +电流, 延长动作 电位时程 、 对抗缺血再 灌注诱 发的心肌损害 、 调节体 内微量元素等方面。 3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方法
3 1 辨 证 论 治 .
单纯西药治疗心律失常多易复发 ,同时又易致新的心
心律失常的 以苦参 、 黄连 、 炙甘草 、 青蒿 、 黄芪 、 常山 、 甘松 、 人参 、麻黄等为佳。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滞心肌细胞钠通 道, 延长动作电位 , 抑制异位节律点 的 自律性或消除折返 , 能对抗乌头碱引起 的心律失常。另外福寿草 、 万年青 、 罗布 麻、 夹竹桃 、 铃兰等 , 可对抗室 上性心 动过速及控制快速房
中 医药 治 疗 心律 失 常的新 进 展
莫 薇
( 桂林市中医医院 , 广西
桂林 ,4 02 5 10 )
【 摘要 】 近年来 , 随着新技术 的出现和中医理论的完善,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了较大 的发展。从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心律失常中药的研究进展中药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使用,在很多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其无可替代的疗效和优势。
中药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心律失常为特征的心脏毒性表现尤为突出。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对部分中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注度逐渐升高,相关文献也不断发表。
本文根据文献报道,例举了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的49种中药,分析了其中20种中药通过作用于心肌细胞的钠、钾及钙通道等而导致心律失常。
通过对中药的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并规避其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提供理论基础。
标签:心律失常;中药;离子通道;机制;毒性成分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引起高死亡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药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使用,在很多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其无可替代的疗效和优势。
如今,中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中药成分不单一,加之各中药的配伍使用以及使用时用量过大、用法不妥、配伍不当等而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其中以心律失常尤为突出。
在过去几年中,一些已投入临床应用的中药制剂因为其潜在的心脏毒性或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而被迫从市场撤回或推迟批准进入市场。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对部分中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注度逐渐升高,相关文献也不断发表。
因此,对易致心律失常的中药应引起关注。
本文即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中药致心律失常的文献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整理这些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成分及相关机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致心律失常中药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检索统计,总结归类,发现目前已报道的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包括以下49种:川草乌[1],附子[1],洋地黄[2],”地雷”(半夏)[3],高原一支蒿[4],刺五加[5],龙胆[6],铃兰[7],雪上一枝蒿(一枝蒿,铁棒锤,铁牛七,三转半)[8],冰凉花[9],威灵仙[10],砒霜[11],竹黄[11],藜芦[11],山豆根[11],北五加皮[11],苦杏仁[11],雷公藤[11],人参[11],生麻黄[11],地骨皮[11],细辛[11],茵陈[11],马钱子[11],夹竹桃[11],葛根[11],蟾蜍(蟾酥)[11],三七[11],甘草[12],鹿茸[12],当归[12],玉竹[12],首乌[12],白薇[12],天花粉[12],藏红花[12],桃仁[12],酸枣仁[12],朱砂[12],龙骨[12],泽泻[12],木通[12],葶苈子[12],黄连[12],穿心莲[12],苦参[12],牛黄[12],丹参[12],洋地黄[22]等。
2致心律失常中药的成分与其致心律失常机制2.1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乌头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母根叫乌头,侧根叫附子。
雪上一枝蒿为毛茛科乌头属Aconitum植物短柄乌头Aconitum brachypodum Diels.铁棒锤Aconitum szechenyianum Gay宣威乌头Aconitum nagarum Stapf var. lasianduum W.T.Wang的干燥块根,别称雪山一枝蒿、一枝蒿、铁棒锤、铁牛七、三转半[8]。
以上可统称为乌头碱类植物,它们的主要毒性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
乌头碱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而导致死亡。
其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包括:①乌头碱具有类异丙肾上腺素作用,可直接作用于心肌,通过影响能量代谢而阻碍三磷酸腺苷的生成,从而影响膜内外离子的转运使Na+内流增加,细胞膜去极化,心肌自律性异常,同时相邻细胞间电活动失去同步性,复极不均,形成多微折返激动而致恶性心律失常[13,17]。
②乌头碱能兴奋迷走神经而释放大量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訩能激动M胆碱受体,使腺苷酸环化酶受到抑制,而降低磷腺苷浓度,肌浆网钙离子减少,且乙酰胆碱能直接抑制钙通道,使钙内流减少,双管齐下,使得房室传导减慢,出现房室阻滞[14,17];?訪乙酰胆碱使K+通道通透性增大,K+外流增加,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心肌兴奋性下降,快反应细胞复极加速,有效不应期缩短,自律性提高,产生室性早搏;窦房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4相除极速度减慢,最终使得窦房结自律性下降,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延长,心率减慢[15]。
③乌头碱中毒引起的呕吐腹泻以及抢救时的洗胃,导泻等可导致钾,镁等电解质的丢失,使得心肌兴奋性增高,进一步引起心律失常[16-17]。
2.2藜芦藜芦Radix et Rhizoma Veratri又名山葱、旱葱、七厘丹、人头发等,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黑藜芦的根茎。
其有毒成分为原藜芦碱伪、藜芦苇碱等多种甾体生物碱,毒理作用与乌头碱有相似之处[18]。
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中枢、抑制窦房结,减慢心率,还可能有直接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增高心肌代谢及兴奋性,增高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心肌内钾、钠离子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心肌传导致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房室阻滞为多见[19]。
2.3”地雷” “地雷”又名”半夏”。
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地雷致心律失常可能与其成分中含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有关。
其致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地雷中毒引起的呕吐腹泻而导致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心肌细胞膜内外的钾离子流发生紊乱,易使起搏细胞舒张期除极速度增加,进而使得心室肌自律性增强,最终导致各种异位心搏[3]。
2.4铃兰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 L是铃兰属中唯一的种。
铃兰别名鹿铃、君影草、铃铛花。
铃兰苦甙,铃兰毒甙为其主要成份。
其中毒时可直接抑制窦房结等心脏传导系统,使其自律性降低,延长不应期,减慢心率,加之铃兰可直接兴奋心脏异位节点而进一步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7]。
2.5麻黄麻黄包括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与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采用部位为草质茎。
麻黄中毒可能与生麻黄中含麻黄素,麻黄碱,麻黄油有关。
其中毒机制可能是,中毒剂量的麻黄素致心脏多处异位节点兴奋,心肌细胞之间产生电位差,导致心肌弥漫性阻滞和复极的极不均匀;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儿茶酚胺大量增加,Ca2+过多进入细胞内,导致延迟后除极,引起触发活动而致心律失常。
生麻黄过量使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也增加[20]。
2.6夹竹桃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又名洋夹竹桃或欧洲夹竹桃,是一种夹竹桃科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以叶入药。
夹竹桃的主要有毒成份为多种强心甙,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
夹竹桃中毒致心律失常是由于其可增强心肌的自律性与应激性,引起兴奋过强的异位心律;同时可抑制心房、房室结及室内等传导系统的传导功能,延长传导系统的不应期,减慢传导,从而引起多种缓慢心律失常[21]。
2.7人参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人参引起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可能是,人参可引起血钾浓度降低,导致进出细胞的离子流发生紊乱,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正常传导功能而导致心律失常。
人参中毒致心律失常也可能与个体差异或是药物过量使用有关。
此外,人参水浸剂有类似强心甙樣作用[22]。
2.8洋地黄洋地黄Digitalis purpurea Linn.别名毛地黄、毒药草、紫花毛地黄、吊钟花,2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过度抑制Na+/K+-ATP酶,使细胞内Na+浓度升高,K+浓度降低。
Na+浓度升高促进Na+-Ca2+交换而导致钙离子超负荷[23],出现心房肌、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缩短,动作电位4相舒张期自动除极化速度加快,导致心房、心室肌异位兴奋性增加,特别是室性异位兴奋性增加,可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室性二联律、三联律,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室颤等;同时可以直接抑制房室结传导,并可增加窦房结与房室结对迷走神经及乙酰胆碱的反应性,因而可出现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高度甚至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4-25]。
2.9冰凉花冰凉花为毛茛科冰凉花属植物冰凉花Adonis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以全草入药。
又名福寿草,主要成分为福寿草甙(Adonin)、加拿大麻甙(Cymarin)、铃兰毒甙(Convallatoxin)及K-毒毛旋花子次甙-β(K-Strophanthin-β)等。
其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与洋地黄中毒相同[9]。
2.10茵陈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
茵陳致心律失常机制可能有:茵陈中毒致心肌发生中毒性局灶性损害,K+、Ca2+等离子跨膜运动障碍,特别是窦房结、房室结及心室肌细胞等心脏传导组织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传导系统发生异常。
此外,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病变致频繁呕吐、出汗,导致电解质大量丢失,细胞内外离子的转运异常,进一步促进了心律失常的发生[26]。
2.11苦杏仁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苦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 xim.、西伯利亚杏(山杏)Prunus sibirica L、东北杏Prunus mandshurica (Maxim.)Koehne或杏Prunus armenia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毒性成分为苦杏仁苷。
苦杏仁致心律失常机制主要是由于苦杏仁苷被肠道菌群中的β-葡萄糖苷酶水解,产生氢氰酸而被吸收。
氢氰酸解离出的氰离子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Fe3+)结合,阻断了氧化呼吸过程中电子的传递,致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心肌细胞严重缺氧,细胞氧化供能发生障碍,膜内外离子的转运受到影响而使发生心律失常[27]。
2.12山豆根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茎。
山豆根中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紫檀素,山豆根素,β-谷甾醇。
山豆根致心律失常可能是其与酒精及酒精降解产物乙醛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肌或兴奋交感神经,改变心肌膜通透性,引起钾,镁,磷或一些酶丢失,改变心房的正常应激性而引发房颤。
此外,饮酒使肝中药酶P450分泌增多,药物代谢加快,毒副作用明显,增加药物对心肌毒性作用,亦能导致房颤的发生[28]。
2.13蟾蜍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耳下腺和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