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 元

CONTENCT

• 单元概述 • 古代文明 •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 近代世界的发展 • 单元总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单元概述
单元目标
02
01
03
掌握基本的历史与社会知识。 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单元内容概览
第一章:中国历史概 述
建筑艺术如罗马斗兽场、道路 和桥梁等工程成就,以及拉丁 语和罗马法律等文化传承。
03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欧洲
01
02
03
经济基础
中世纪欧洲经济以农业为 主导,封建领主控制大量 土地,农民依附于领主, 进行农业生产。
政治格局
中世纪欧洲形成多个国家, 各国间政治纷争不断,同 时教会势力强大,对政治、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阶级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02
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制
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资产阶级改革的影响
03
资产阶级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促进了
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05
单元总结
本单元的主要观点和概念
1. 古代文明的发展
本单元介绍了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 古罗马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欧洲各国为了获取海外资源和市 场,纷纷进行殖民扩张,争夺殖
民地。
殖民扩张的影响
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反殖民斗争的兴起
随着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他们开始 进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争取民 族独立。

初一社会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社会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社会上册知识点总结初一社会上册涉及了很多社会科学知识,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阶段的演进。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生产方式。

2. 近代中国史:包括晚清时期的国家危机、列强入侵和国内革命,以及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3. 世界历史:包括远古文明的兴起,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现代历史事件。

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认识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运动等基本概念,学习如何使用地图进行地理定位。

2. 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中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区划,以及一些特别行政区的情况。

3. 世界各大洲与国家:学习世界各大洲的位置和特点,掌握一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特征。

三、政治知识点总结1. 国家与国际关系:认识国家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国家间的交往与合作,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功能。

2. 政治制度:学习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权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3.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认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参与选举、言论自由、公民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四、经济知识点总结1. 企业与经济活动:学习企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了解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认识一些经济活动的基本环节。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学习生产要素的概念和分类,理解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了解经济周期的起伏以及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认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总结完以上四个科目的知识点后,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科学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了解事实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这些知识点的总结旨在帮助同学们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七(5)班:蒋笑艳2、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及主要地形区(世界地形图)(P48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P25图2-11)(P505、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生长)不同的植物→(养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图册P22)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图册P23)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

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8、我国南北差异9、我国东西部差异(P62图3-28)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2、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比较(P70图4-1、P7110、世界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本书重要地图:1、一些常用图例P82、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五纵三横)P15(图册36页)3、等高线地形图P164、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东西半球图)P215、世界气候分布图P26(图册14页)6、亚洲的季风P267、世界人种分布图P328、世界面积前六位国家图P33 世界部分国家国旗(图册18页)9、中国的疆域P42(图册22页) 10、中国行政区划图P44(图册22页)11、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P4512、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P47 13、中国地形图P50(图册26-27页)14、中国气候类型图P53 1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P5316、黄河P56 17、长江P5818、秦岭――淮河分界图P62 19、西部地区范围示意图P6520、澳大利亚牧业分布图P89 21、坎儿井剖面图P96 22、波斯湾沿岸国家图P97 23、波斯湾石油运输路线图P9824、世界政治地图、世界地形图(书本最后一页或图册P12、P16)29、世界五大地形直观图(图册11页) 30、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册38-39页)31、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册40-41页)32、世界主要河流分布(图册42-43页)33、世界主要沙漠的分布(图册46页)◆,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的省区是海南省,最北的省区是黑龙江,最西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的省区是黑龙江.邻国最多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邻省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浙江省的邻省是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新疆.◆,容易使我们记错的几个简称:山西省-晋-太原;安徽省-皖-合肥;福建省-闽-福州;江西省-赣-南昌;河南省-豫-郑州;湖北省-鄂-武汉;湖南省-湘-长沙;广东省-粤-广州;贵州省-贵或黔-贵阳;云南省-云或滇-昆明;陕西省-陕或秦-西安;◆,我国的重要的几条地理分界线:中,国的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P50):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风底斯山一线;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沿北纬32度线,从西向东,我们能看到: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横断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P49◆,造成中国气候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造成中国降水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24、丝绸之路P10225、年代尺P105 古人类进化尺P112 早期文明尺P115 近、现代世界的历程尺P12226、开辟新航线路线示意图P11827、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P12128、中国朝代年表P13329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1、区域的变化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变化的特点区域变化的三种类型变化的原因深圳广东南部,与香港相对从边陲小镇到繁华大都市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变化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人的古楼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从繁荣兴盛到神秘消失从无到有的变化活动是造成变化的重要原因)死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锡尔弗普卢姆从开发到被废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元明清)从古至今,不断延续(古老而年轻,传统又现代)新旧交融的变化2、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公元前、公元后公元纪年法把基督教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知识点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知识点新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1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地图三要素:2.社区: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聚落:(1)聚落种类: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场所,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

(3)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因素:①村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

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②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的高脚楼,悬离地面,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墙厚窗小,适应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又如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的客家土楼。

(4)乡村类型: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产业分别是种植业、渔业、林业和畜牧业。

(5)乡村和城市的差异:2.区域联系:(1)原因: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不同,人文环境也不同(必要性)。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目的)。

各区域加强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意义)。

(2)内容(表现):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联系。

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常见的地图种类: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电子地图、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2.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平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3.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它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6.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种类的地图。

七年级上册社会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社会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社会必背知识点社会科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在七年级上册社会课程中,有一些必备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社会必背知识点:一、社会科学的定义和作用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学问,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学科,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研究和认识。

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指导社会发展和管理,是人们认识社会并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地理知识1. 地球的构成与运动:地球由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造成昼夜交替、季节变化和年份的产生。

2. 中国的概况:中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包括56个民族的共同生活。

中国四大河流分别是长江、黄河、珠江和辽河,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3. 世界的分区:世界上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因素,一般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等三个区域。

三、历史知识1. 中国古代的夏朝、商朝和周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城市和商业的王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占据了最长时间的王朝。

2. 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是从秦汉时期开始到20世纪初的近两千多年历史阶段。

它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经济的主体、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的存在、贞观之治和科举制度的实施,以及中央官僚制度的建立。

四、经济知识1.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中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价格的自由竞争,以及自由的生产与消费选择。

2. 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分为生存经济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和现代工商业经济阶段。

生存经济是以游牧为主体的经济生活方式,农业经济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现代工商业经济则是以产业的现代化和观念的现代化为主要特征。

五、政治、法律知识1. 国家的基本概念:国家是有管辖、领土、人民、主权等四个基本要素的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对现在的事情能够起到参考的作用。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1:10000000或1/10000000或一千分之一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比例尺 100千米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细的关系在相同图幅情况小,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方向方向的三种表示指向标定方向N 经纬网定方向(地理坐标)300N00 (赤道)300S300W 00 300E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NW ES图例和注记2、社区社区的概念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做社区。

社区的组成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社区的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社区类型围绕人的不同的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举例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小区、高科技园区、大学区等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街道、乡、镇、县、市等社区的差异社区的规模不等,有大有小;社区的特色各异,城乡差距显著;即使在同一城市内,也有不同特色的社区。

社区间的相互联系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七年级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

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的代表。

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

6、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7、炎帝号称神农氏,是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8、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9、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10、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

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度继承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的。

11、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取得了成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1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3、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史称“盘庚迁殷”。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1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15、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早500年。

16、西周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在王位继承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第一单元: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1. 原始社会的特点:- 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采集、打猎和渔猎为生。

- 采取原始共产主义的方式,没有私有制和阶级。

- 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本单位。

2. 奴隶社会的特点:- 农业的发展导致奴隶社会的出现。

- 社会分工明确,奴隶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 出现了城邦和国家,建立了法律和制度。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劳动和社会1. 农业的发展:- 先秦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改善,出现了农业工具和灌溉设施。

- 秦汉时期,开发了灌溉技术和土地收归制度,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以丝绸、瓷器、铁器等为代表。

- 商业活动逐渐发展,出现了货币交换和市场。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和罗马1. 希腊城邦的兴起:- 希腊城邦是由一个城市和其周围的领土组成的政治单位。

- 具有独特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在希腊得到了发展。

2. 罗马帝国的兴衰:- 罗马城邦逐渐扩大成为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

- 建立了法律和行政制度,实行分封制。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思想1. 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 这些发明对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古代思想:- 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和道德行为。

-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五单元:中世纪欧洲1. 欧洲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社会制度。

- 贵族和教会拥有土地和权力,农民和奴隶为其劳动。

2. 教会的影响:- 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教成为主流宗教,影响了人们的和价值观。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对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会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总结
历史学科知识纷繁芜杂,千头万绪,涉及面广。

特别是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史实太多,那么刚上七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历史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必备的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
第15课
1. 张骞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3.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交往。

第16课
1.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

原料易找,便宜,质量好,逐渐普遍使用。

2. 医学: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

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模仿虎鹿熊猿鸟编出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的原则。

3. 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
法。

4. 地动仪:东汉的张衡发明,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利用杠杆原理。

第17课
1.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建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道教:东汉后期兴起,创始人之一张陵。

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2.王充写了《论衡》批判迷信鬼神思想。

3.史学: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写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七年级历史知识重点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
一、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契丹的兴起:
(1)时间:10 世纪初
(2)人物: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3)都城:在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西夏的建立:
(1)时间:11 世纪前期
(2)人物: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3)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3.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 年
(2)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4.北宋与辽之间订立著名的澶渊之盟。

结束战争,双方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5.南宋建立:1127 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6.岳飞班师后,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2.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南宋时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茶树的栽培主要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3.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
的开封。

6.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7.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8.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三、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多吃鱼肉。

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

达官贵人乘轿出行。

那时交通比较发达,“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4.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