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大学语文()》三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笔记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大学语文复习笔记

大学语文复习笔记

大学语文复习笔记说起大学语文这门课,那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爱它,是因为那些优美的诗词文章总能触动我的心弦;恨它,是因为要复习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啦!还记得考试前的那段时间,整个宿舍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大家都知道,大学语文可不是随便翻翻书就能过关的。

于是,我也开启了我的疯狂复习之旅。

我先是把那厚厚的教材找了出来,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心里一阵发怵。

这哪里是书啊,简直就是一座知识的大山!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

我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地看过去。

那些古代文学的部分,什么诗经、楚辞、汉赋,每一个都像是古老的密码,需要我用心去解读。

我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重新整理重点。

比如说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就详细地写下了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还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写着写着,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那些诗人在河边吟唱的场景。

现代文学部分也不轻松。

鲁迅、茅盾、巴金,这些大家的作品一个比一个深刻。

我读着《狂人日记》,感受着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心里那叫一个佩服。

复习到这部分的时候,我还特意去图书馆借了几本相关的评论书籍,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

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看得入了迷,直到管理员来提醒我要闭馆了,我才如梦初醒。

外国文学更是让我头疼。

那些长长的外国人名,还有复杂的情节,搞得我晕头转向。

为了记住《巴黎圣母院》里的人物关系,我画了一张大大的图表,把每个人物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标得清清楚楚。

这还不够,我又把书中的经典段落抄了下来,反复诵读,试图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古代文学里很多诗人都喜欢借景抒情,看到一朵花、一片云都能写出一首诗来。

我就在想,要是我生活在古代,估计看到啥都只会说一句“哇,好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还有那些现代作家,他们的写作风格真是五花八门。

有的简洁明了,有的却晦涩难懂,感觉就像是在跟读者玩捉迷藏。

有一天晚上,宿舍已经熄灯了,我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笔记。

大学语文笔记

大学语文笔记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1.《诗经》又名《诗》、《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的五百多年间. 分为三大类:“风”、“雅”、“颂”。

“风"有15国风,160篇;“雅”有大雅,小雅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 “赋、比、兴”是其成熟的艺术手法.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它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书.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4.《战国策》简称《国策》,原有《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

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33篇.5。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活动记录,全书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6.庄子,名周,战国宋之蒙人(今河南商丘)。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7.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人,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楚辞作品。

楚辞:继诗经之后在南方地区兴起的新诗体,体制上语言表达较自由,突破四言体,多用“兮”字。

8.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全书130篇,其中本纪12篇,书10篇,表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9.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10。

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志人体"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11. 初唐四杰指的是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12。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文档物超所值)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文档物超所值)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第一课天之道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4.背诵、默写全文5.主题思想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二、论证方法: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三、修辞手法: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四、成语演化: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开柙出虎5.季孙之忧6.大动干戈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五、重点字词1.过:动词,责备2.与:语助词六、通假字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七、特殊句式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 3.止: 例句出处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 4.见: 例句出处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见解、见识 5.过: 例句出处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第三课《国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1.孟子的主张、地位2.《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3.孟子散文的特点二、论证方法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修辞手法1.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排比)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戏剧三篇》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戏剧三篇》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戏剧三篇》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
title: "戏剧三篇》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
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1. 戏剧的定义和特点
- 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表演和对话来传达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

- 戏剧作品通常包括剧本、角色、舞台和观众。

- 戏剧的特点包括角色扮演、情节发展、舞台表演等。

2. 戏剧的历史发展
- 戏剧起源于古希腊,古代希腊有两种主要的戏剧形式:悲剧
和喜剧。

- 在中国,戏剧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
等各种戏曲形式。

- 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出现了莎士比亚等伟大的戏剧作家。

3. 戏剧的艺术技巧
- 角色塑造:戏剧中的角色需要有生动的性格、形象和动作。

- 剧情构建:戏剧需要有起承转合的剧情发展,增加观众的紧张感。

- 舞台表演:演员的表演需要有准确的动作和情感表达。

- 装饰布景:舞台的布景需要能够反映故事情节和环境背景。

- 灯光和音乐:灯光和音乐的运用能够增强戏剧的氛围和情感效果。

这些是关于戏剧的知识要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直接打印版)-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专

最新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直接打印版)-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必备考点归纳总结一、名词解释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2、《大雅堂乐府》:《大雅堂乐府》:是明朝初期剧作家汪道昆所著的杂剧。

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

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二、简答题1、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影响?提示: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的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2.西湖笑居士评价吕天成的《齐东绝倒》一剧曰“此剧几于谤毁圣贤”,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提示:(1)《齐东绝倒》写帝舜帮助犯了杀人罪的父亲瞽叟逃脱制裁,颇能揭示封建王法的欺骗性质,也讽刺了帝王的徇私。

(2)吕天成用一种玩笑的态度写古之圣贤,表现出晚明文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精神上的无所顾忌和对传统的挑战。

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1)在场面安排上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

一切和主题思想无大关系的描写都被略去了,而突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因此通过二三个主要人物,几个重要场面,就能展示出元代社会的重要侧面。

(2)在关目处理上,一方面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另一方面又移步换形,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它的发展。

在剧情发展中还善于埋伏“悬念”以增强戏剧效果。

(3)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

2、试析徐渭的《狂鼓史》。

提示:《狂鼓史》全称《狂鼓史渔阳三弄》,借阴间弥衡击鼓骂曹之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制者扼杀、摧残人才的罪恶,对滥杀无辜的强烈愤慨,及人间、天上幻想不同制度的向往;以他人之口舌,浇自家之块垒,并深沉的寄托了对惨遭奸相严嵩陷害致死的好友沈炼的无尽哀思及怀念。

中国传统文学课笔记摘抄(3篇)

中国传统文学课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第一部分:先秦文学1. 楚辞- 屈原:代表作《离骚》,以浪漫主义手法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 宋玉:代表作《九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2.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孟子等,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 道家:老子、庄子等,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 法家:韩非、李斯等,主张法治,强调权谋。

第二部分:汉代文学1. 汉赋- 以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为特点,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甘泉赋》等。

2. 汉乐府- 以民歌为基础,反映民间生活,代表作有《陌上桑》、《长歌行》等。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1. 魏晋风度- 以玄学思想为核心,注重个性解放,代表作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居赋》等。

2. 南北朝文学- 南方注重抒情,代表作有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北方注重叙事,代表作有郦道元的《水经注》。

第四部分:唐宋文学1. 唐代文学- 唐诗:以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为代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 杜甫:关注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春望》、《三吏》等。

-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等。

- 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

- 唐代散文: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提倡古文运动,代表作有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

2. 宋代文学- 宋词: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为代表,代表作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 宋代散文:以欧阳修、苏轼等为代表,注重文采和哲理,代表作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

第五部分:元明清文学1. 元代文学- 以戏曲为主,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2. 明代文学- 明代小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为代表,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 明代散文:以归有光、方苞等为代表,注重文采和哲理。

3. 清代文学- 清代小说:以《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为代表,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第一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一、一要点:语文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1.语言文字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1)文言实词:古今意;常用文言实词具体含义(2)文言虚词: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3)文言句式:使动句式、意动句式、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2.文学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1)作者基本情况(字号、朝代、主要思想或文学主张、文学成就、代表作(2)作品基本情况(出处、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特色、地位(3)文体基础知识:4种文体知识的具体考核①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驳论的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②记叙文:叙述方式:顺序、倒序、平叙、插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③诗歌: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自然天成、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诗词部分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就是诗词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其中六种间接抒情是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重点与难点。

借景抒情又分为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四种,这四种借景抒情的区别就在于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多少。

直接抒情:《湘夫人》,《长恨歌》,《声声慢》《一句话》《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自然天成:《饮酒》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湘夫人》《秋兴》《长恨歌》移情于景:《声声慢》《长恨歌》《秋兴》《再别康桥》因情造景:《湘夫人》《长恨歌》《雨巷》诗歌的抒情借事抒情:《蒹葭》《湘夫人》《鹧鸪天》《再别康桥》《八声甘州》《长恨歌》借举止抒情:《行路难》《长恨歌》《饮酒》《鹧鸪天》《摸鱼儿》《再别康桥》《八声甘州》间接抒情借比喻抒情:《虞美人》《长恨歌》《声声慢》(自喻)《摸鱼儿》《再别康桥》借象征抒情:《行路难》《一句话》《蒹葭》《早雁》《摸鱼儿》《雨巷》《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借典故抒情:《行路难》《鹧鸪天》《摸鱼儿》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借代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知识点掌握程度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杂记,戏曲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应重点掌握经典曲目,对古代小说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主要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源流中国古代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宋代之前,戏曲的各种因素从无到有,平行发展,渐至成熟。

宋代之后,戏曲的各种因素开始融合,并由猝朴到精致,历经元明清,直至现在,中间有着长时间的繁荣昌盛阶段。

先秦时期除了音乐歌舞之外,还有以说白为主的表演艺术。

古代的帝王为了娱乐与消遣,常常豢养一些以插科打诨、调笑滑稽为职事的宫廷演员,被称之为“俳优”、“弄人”与“倡优”。

俳优(古代指演滑稽杂耍的艺人)的表演纯粹是为了娱人,当时曾经出现过将说白、化装、表演、歌唱融合在一起的表演事例,这就是《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孟优衣冠”的故事。

汉代的表演艺术称为“百戏”,它泛指民间各种技艺,其中主要的有角抵戏与歌舞戏。

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为《东海黄公》。

该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两个扮演固定角色的演员,有化妆,而且必须按黄公必败、白虎必胜的规定情节来演出。

宋代是戏曲的形成时代。

由于宋代统治者鼓励工商业活动,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说话、戏曲、曲艺等市民文艺应运而生。

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叫“瓦舍勾栏”。

一座瓦舍内设有几座或十几座勾栏,各个勾栏演出不同的技艺,如说唱、杂技、竞技、戏弄、乐舞等。

在宋之前,无论是歌唱、宾白,还是舞蹈、音乐以及化妆等,都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准,但融合的艺术种类不多,深度不够。

而在宋代,各种技艺都在瓦舍、勾栏内演出,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便孕育出一个新的、有数个角色以代言体说唱并运用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时人称之为“杂剧”。

北宋及金辽时期,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诸宫调这种讲唱文艺形式。

鼓子词是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赚词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套曲演唱,诸宫调则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唱演故事。

今存唯一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金院本即是金杂剧,与宋杂剧一脉相承。

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戏曲成分,它们是戏曲的雏形,是早期的戏曲艺术形态,是元代杂剧的母体,它们距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只有一步之遥。

两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成南戏。

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温州一带的歌谣小戏而形成的。

故事大都比较长,一般剧目都有三五十出之多。

其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外、贴、丑七种。

其在元代发展、成熟,并最终发展为明清传奇。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各种样式,如宋金杂剧、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各种地方戏。

尽管它们的审美风格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征:1.综合性。

中国古代戏曲一直保留了上古艺术诗、乐、舞不分的总体性特征,与西方戏曲在希腊戏剧以后逐渐将歌、舞分离出去不同。

并且,中国戏曲在宋金时期达到成熟以后,仍然不断从其它艺术成分中吸收养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

必须指出的是,戏曲的综合性是在保留总体性特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2.写意性。

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得鱼忘筌”的审美境界,即略其形而求其神,这种审美观念同样在戏曲中表现出来。

作为综合性表演艺术的戏曲,其外在形式就是歌舞化。

无声不歌、有动必舞的中国戏曲,是现实生活的主观化,即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

这就使戏曲具有“传神写意”的内在特点,造就了中国古代戏曲写意性的艺术特征。

3.技艺性。

中国古代戏曲注意当场表演,戏曲作品能否吸引观众,不仅在于一个优秀的剧本,演员的演出更加重要。

戏曲表演对于演员的“四功五法”要求非常严格。

唱、念、做、打等技艺性表演是刻画人物、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技艺性的要求并不只是追求一种技巧,而是要求表演达到“技进于艺”、“技进于道”的境界。

三、元杂剧体制与代表性作品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剧形态,其体制更为成熟,具有鲜明的特色。

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

其中代言体的曲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剧本的核心。

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就是用同一宫调演唱的一套乐曲,即是相对稳定的音乐单元,也是剧情发展的一个段落。

一本四折,构成戏剧故事发展的四个环节。

楔子是指四折之外的场次,一般放在戏剧的开端或折与折之间,不用套曲,一般只唱和随后的套曲同宫调的一支或两支曲子。

现存元杂剧大体都符合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规范,只有少数作品有变通。

元杂剧中的宾白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等多种。

科范是指剧本中所提示的演员在场上的表情和动作。

如“出门科”、“调阵字一遭科”、“内作起风科”等。

元杂剧剧本后例有“题目正名”,也叫做“题目”或“正名”,一般是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习惯上我们把最后一句作为全剧的剧名。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自元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年-1294年),是元杂剧逐渐脱离宋金杂剧而独立并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作品大约可分为四种类型:历史剧,作品有《单刀会》、《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等;社会剧,作品有《窦娥冤》、《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公案剧,作品有《鲁斋郎》、《陈州粜米》、《蝴蝶梦》等;绿林剧,作品有《双献功》、《李逵负荆》等;婚恋剧,作品有《墙头马上》、《曲江池》、《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

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全是北方人,最重要的有关汉卿、白朴、高文秀、纪君祥、马致远等。

中期:自元成宗贞元元年至元文宗至顺三年(1295年-1332年),是元杂剧的继续繁荣和题材转化期,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

文人剧的著名作品有《荐福碑》、《王粲登楼》等,深刻揭示了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爱情剧从市井化的文人风流转向以礼节情的伦理要求。

这一时期出现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堪称划时代的杰作。

其它优秀的爱情剧还有《两世姻缘》等;隐逸道化剧包括《岳阳楼》、《陈抟高卧》等。

晚期:元顺帝统治时期(1333年-1368年),是元杂剧整体走向衰微的时期。

由于创作中心的南移,元杂剧逐渐走向衰微。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萧德祥、秦简夫、郑光祖等,而以郑光祖名声最著。

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等,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北杂剧占据了元代舞台,但民间流传的南戏并没有消失,并且随着南北戏曲的交融,在元顺帝时期又蓬勃发展起来,涌现出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和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

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永乐大曲戏文三种》,其中《张协状元》被认为是宋代作品,《宦门弟子错立身》和《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是元代作品。

这三种剧本保留了宋元南戏的本来面目。

高明的《琵琶记》是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成功之作,是南戏振兴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国小说的雏形魏晋南北朝小说属于文言小说系统,分志怪、志人两类。

1.志怪小说重要作品:刘义庆《幽明录》、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等。

其中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搜神记》的内容:有些是“成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抄旧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有些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

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构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情感。

2.志人小说志人小说的出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品评人物、清谈玄学的风尚有关。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记录历史,供人揣摩,但又具有欣赏和娱乐的文学特征。

代表作品:刘义庆《世说新语》二.《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以类相从。

内容主要记述从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德言行,尤重于晋,涉及各类人物1500多人。

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

唐代传奇——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中国小说到了唐代又有了发展。

唐人把小说称为“传奇”,这种说法始于唐代裴铏的《传奇》一书,宋以后人们就以它改称唐人小说。

今存唐代传奇小说数量不少,其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如: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成就最高。

唐代小说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1.初唐时期:唐代小说的准备和形成时期。

代表作:王度《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等。

2.中唐时期:唐代小说的成熟和繁荣期。

唐传奇的主要代表作品多数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代表作:沈既济《任氏传》和《枕中记》、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等成就最高,还有李朝威《柳毅传》、陈鸿《长恨歌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许尧佐《柳氏传》。

3.晚唐时期:唐代小说的演变和衰退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重视技巧,语言刻意求工。

唐代小说直接影响了宋代的传奇小说乃至元明清三代的戏曲题材和艺术形式。

三.宋元话本——中国通俗小说的形成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

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都是短篇故事。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西湖三塔》等。

话本是唐宋以来短篇小说的主要文体样式,它有两个发展阶段:前期:多为说书人的口头创作和书会才人的粗糙记录。

后期:后期的话本又叫“拟话本”,主要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是一种文人模仿民间话本形式创作的案头文学,也称“拟话本小说”。

代表作: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四.明清章回小说——中国通俗小说的繁荣1.明代小说明代,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戏曲等十分盛行,而正统诗文则相形见绌。

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大型叙事文学体制的成熟。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单元整饬,首尾完备,夹杂诗词。

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合称“四大奇书”,其出现体现了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演进历程,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

《三国演义》:明初罗贯中作品,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部作品以宏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展示了一幅反映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历史的生动画卷。

《水浒传》:明代施耐庵作品,主要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明代后期是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期,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都有佳作问世,留传至今的尚有五六十部之多。

其中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新列国志》、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最为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