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
辩论辩题的社会认同

辩论辩题的社会认同正方辩手观点:社会认同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社会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是个体与社会相互联系的桥梁。
一个人如果没有社会认同,就会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而社会认同的建立需要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个体才能获得认同感。
其次,社会认同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就会出现分裂和冲突,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而有了社会认同,社会成员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共识和合作,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社会认同是社会和个体共同发展的基石,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名人名句:“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的认同,就没有社会的凝聚力。
”——某知名社会学家。
经典案例: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种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们生活在一起。
然而,正是因为美国社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每当面临重大挑战时,美国人民总是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这正是社会认同的力量所在。
反方辩手观点:社会认同固然重要,但不应过分强调。
首先,个体的认同感是多元化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宗教、价值观等,不应强求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社会认同。
个体的多样性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认同。
其次,过分强调社会认同容易导致排他性和歧视,使一些群体在社会中感到被边缘化和压抑。
社会应该给予每个个体充分的尊重和平等的机会,而不是要求他们拥有相同的社会认同。
因此,社会认同虽然重要,但不应成为对个体的一种束缚和压力。
名人名句:“多元共存,和而不同。
”——某知名哲学家。
经典案例:以欧洲为例,欧洲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陆,各国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传统。
然而,欧洲国家之间并不要求拥有相同的社会认同,而是通过多元共存的方式,实现了和平与发展。
这充分说明了社会认同并不是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社会认同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也需要在尊重个体多样性和包容不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
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社会认同]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社会认同]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9fa1e2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47.png)
第十四章社会认同一、社会认同的概念(一)社会认同的定义1.社会认同社会认同,也称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
2.社会认同过程(1)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即自我理解为群体的成员;(2)伴随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卷入和增强;(3)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价值评价意义,其中既有内群体成员与自己形成的共识,也有外群体评价的嵌入。
(二)社会认同与角色和身份角色与身份都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点。
但是,“角色”更专注于个体如何接受、领会和符合社会的预期,建构他所扮演的角色,特别具有规范和互动的意义;“身份”则专注于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分层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地位意义,以及社会类别化之后,个体被赋予的认知和评价上的意义。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角色理论来揭示人们如何按照社会期望的脚本去行为,并且将社会的脚本与自己的脚本相互协调,适应性和创造性的担当角色。
对身份的认同,更侧重于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群际互动产生的动力意义。
社会认同理论将焦点放在“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上。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1.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发展历程中,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性和心理特性与自己本身建立同一关系的过程,也是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建立深层的心理关系的过程.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发现,这一发现把“自我”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发现了“我”的惟一性和独特性,所以也被称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2.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即构成一个人自我概念中源自于一个人社会群体成员(或群体类别成员)身份的那部分。
3.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
国旗下的社会认同

国旗下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国旗下,人们向往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这种社会认同是国家的精神纽带。
本文将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三个方面探讨国旗下的社会认同。
一、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旗作为民族的象征,在我们的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认同感。
我们为自己所属的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国旗下我们不分年龄、职业、地域,都能体会到一种血脉相通的情感。
民族认同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感情,它团结着全体国人,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在国旗下,我们共同追求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我们拥有共同的信仰和目标。
这种民族认同促进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共同奋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旗下的社会认同中,文化认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国旗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代表着国家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国旗下,我们不仅有着共同的民族认同,更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
国旗下我们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包括礼仪之邦、儒家思想、诗词歌赋等等。
这些文化传统在国旗的映照下焕发出无穷的力量,让我们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文化认同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的力量。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国旗升旗仪式,通过参观红色文化景点、传统节日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并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我们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认同感,也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三、公民认同公民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身份地位和权利责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在面对国旗时我们不仅有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更有着强烈的公民认同。
在国旗下,我们不仅仅是独立个体,更是国家的公民。
国家赋予我们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在国旗下,我们具有平等、自由、公正、爱国的公民意识。
深刻认识“五个认同”

深刻认识“五个认同”“五个认同”是指公共文化服务的五个基本认同,即文明认同、社会认同、历史认同、国家认同、身份认同。
这五个认同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在当今国际社会中赢得尊重的重要基础。
对于每个人来说,深刻的认识这五个认同意义重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同我们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文化素养。
第一个认同:文明认同。
文明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和不断的创造和发展,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各种文明,并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文明认同是我们认同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各种文明,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辨识能力。
第二个认同:社会认同。
社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组织,是千百万人联合在一起的最基本形式。
每个人都应该尊重社会的规则和制度,秉持社会公德,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认同也包括对社会文化价值的认同。
我们要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共同的社会价值观,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有序。
第三个认同:历史认同。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和财富。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基因,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倡导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推动文化进步和社会进步。
我们也要正视和反思历史上的错误和缺点,警示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为实现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个认同:国家认同。
国家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是维护民族独立、民族尊严、民族安全的根本保障。
我们要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同时,我们也要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世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第五个认同:身份认同。
身份是个人与社会互动时树立的认同和评价标准。
身份认同也包括对自己族群文化和思想的认同。
我们要尊重个人的身份差异,并共同发展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
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

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一、社会认同的重要性社会认同是指个人对于某个社会群体、社会规范或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石,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拥有强烈社会认同的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更容易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二、国家认同与社会和谐国家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个体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密切相关。
一个国家拥有强大而稳固的国家认同,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国家,他们更有可能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为社会的繁荣而努力。
同时,国家认同也有助于建立和维持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减少社会冲突和分裂。
三、文化认同与社区凝聚力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群体的承认和接受。
文化认同不仅体现在个体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接纳,也包括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在一个具备强烈文化认同的社会内部,个体更容易建立起紧密的社交关系,形成稳定的社区凝聚力。
而社区的凝聚力则能够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冲击下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认同多样性与社会包容性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包容有不同的社会认同,指的是拥有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个体之间相互尊重和包容。
在一个包容性的社会中,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和平共处,避免因为差异而引发的社会冲突。
同时,社会的包容性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权保障水平。
五、技术发展对社会认同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跨越国界的信息流动,社会认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
传统的社会认同模式逐渐受到挑战,个体的认同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致力于推动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建立起更加平等和互利的社会关系。
六、个体自由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平衡在社会认同的追求与个体自由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个体在追求自由和个性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与社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认同。
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可以实现自身需求和满足感的基础,而个体的成长和自由也是社会认同的条件之一。
社会认同的概念

社会认同的概念社会认同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涉及个体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与他人分享共同的价值观、文化、信仰和行为规范,个体在社会认同中找到了一种身份认同的归宿。
社会认同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
首先,社会认同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他们通过与家庭成员互动,学习并内化家庭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初步的社会认同。
随着成长,个体逐渐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如同学、朋友圈、职业团体等,不同社会群体的认同感逐渐叠加,构建了更为复杂而立体的社会认同结构。
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认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当个体感到自己被社会认同、接纳,并且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时,他们更容易建立自尊心,更愿意积极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相反,缺乏社会认同感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自卑。
因此,社会认同不仅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心理健康的基础。
社会认同还在塑造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往往是由其成员共同形成和传承的,而这正是社会认同的体现。
通过共同的信仰、共识和规范,社会认同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社会语境,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然而,社会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社会变迁、文化碰撞和个体成长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涌现,个体面临着对原有社会认同的调整和重新建构。
这种变革既带来了社会的活力与创新,同时也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社会不稳定和文化冲突。
在构建积极的社会认同中,教育、媒体等社会机构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育系统有责任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社会认同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媒体则应当积极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公众形成健康的社会认同。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社会认同才能更好地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纽带。
社会认同名词解释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它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包括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观的接纳和认同。
社会认同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形成,如共同的文化、民族、宗教、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
当个人与某个社会群体具有共同的特征或共享的价值观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与该群体的联系和共同体验,从而产生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而言,社会认同提供了归属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基础。
它使个人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并从中获得支持和认可。
社会认同还有助于个人形成自我认同,塑造个人的身份认知和行为准则。
对于社会而言,社会认同有助于构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共同体。
当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时,他们更有可能为该群体的利益和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认同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加强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社会认同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当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冲突或差异时,社会认同可能导致偏见、歧视和社会分裂。
因此,社会需要建立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社会认同,尊重不同群体的差异,并促进相互理解和共融。
总而言之,社会认同是个人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个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的凝聚力。
理解和尊重不同社会认同的多样性是促进社会和谐和共融发展的关键。
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1

相关观点: 埃里克森认为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 团体为条件的,团体的传统价值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 米勒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 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 部分”这是认同的核心。 帕森斯认为认同是通过相连贯的组织内有关个体的信息来维 持个体的连续性的。 汉斯摩尔认为认同分为个人层次和社会层次,在个人层次方 面认同是一个人在混沌环境中所占据的稳固方位。个人能够 据之对外在环境做出积极的防御。在社会层次方面,认同是 一个基本的及普遍拥有的信仰、模范及价值之综合,它能抵 抗外在事物对本身环境与成员的威胁及维续自身。 英国心理学家贝特 汉莱密认为“认同由三个层次展开,即 从群体认同经过社会认同到自我认同”。 英国学者戴维 莫利认为“差异构成了认同”,认同涉及排 斥和包涵。 英国学者麦克盖根认为“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而绝不仅是 个别现象。它最频繁地被从民族主义的方面考虑,指那些身 处民族国家疆域之中的人们被认为共同拥有的特征”
认同学习
• 定义:指通过学习确立起对社会规范的认 同心理,包括对规范必要性的认知、对规 范所能体现者的崇拜仰慕情感以及行为趋 同倾向。 典型类型:偶像认同。 偶像认同即模仿学习,也称造型学习。是指 观察行为模式然后做出与行为模式相同或相 似行为的过程。
社会认同的认知过程
一.类化、认同和比较。社会身份不是一个固定的个人特质。 人们在某特定处境中会将自己归类到某个社会类别,这主要 受三种因素影响。 • 1.社会类别的可及性 • 2.对比适用度 • 3.规范切合度 二.社会类别间有几种不同的关系。 有些社会类别完全没有重叠,例如小孩和老人。 有些类比有部分重叠,例如上海市民和共产党员。 有些类别具有上下关系,上层类别涵盖从属类别,例如中国 公民和上海市民。 此外,人们也可以主观的建构社会类别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
与利益联系相比, 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不管是电影院内的空爆米花盒子应该怎么处置,在某段路上车应该开多快,还是在宴会上应该如何吃鸡,我们周围的人的做法对我们决定自己应该怎么行动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是符合大众行为的,不属于另类独行的,总是在大众可理解的规范上作出言语或者行为才能得到认同,当然,这个标准是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而自然形成的一个有效团体认同。
自我认同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个体是依据个体的经验所反思性的理解的自我。
“自我认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觉的存在。
但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
健康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有很好的适应能力,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与情感。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人是符号化的动物(卡西尔语),人的自我意识自然要用符号形式表达出来。
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学观点去看“自我认同”的语言表现。
他认为,从语言形式上看,“自我认同”的支撑性的话语特征就是“主我!宾我!你”的语言分化。
“主我”是个体积极的原初意志,它控制着作为社会联结的“宾我”;主我是一个语言的转换器,它从语言、概念或术语的网络中获得意义,形成主体性的话语系统,这是突显自我知觉的条件。
“宾我”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得到的一种他者的社会认同。
但是,主我宾我(以及主我!宾我!你)的关系是内在于语言中的,而不是个体的非社会部分(主我)于“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结。
因此,“自我认同” 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认同在这里设定了超越时空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
这样,对“人”的理解则肯定依据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个体的认同不是在行为之中发现的,也不是在他人的反应之中发现的,而是在保持特定地叙事进程之中被开拓出来。
如果一个人要在日常世界中与他人保持有规则的互动,那么其个人经历就不能全然是虚构的。
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我们必须拥有我们来自何处,又去往哪里的观念。
显然,“自我认同”的连续性是指在连续的自我和身体中,人的概念的持续感受。
并且,自我认同的“ 内容”,即个人的经历由之建构的特质,也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此外,他还考察了“自我认同”与个人风格以及自我何以赢得自信"(也是现代社会中得到自我认同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等方面的关联。
而“理想自我”就是“我想成为的自我”。
理想的自我,可以说,它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因为它塑造了使“自我认同”的叙事得以控制的理想抱负的表达渠道。
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都很重要。
自我认同是自信心的来源,是对能力的肯定,是独立思考的基础,是自尊心的体现。
没有自我认同,而一味地附和他人,就会丧失独立的人格,没有自信心。
一个没有个性和自信心的人又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又如何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呢?同样,社会认同即他人认同也很重要。
例如,一个同学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但考试时由于某种原因,发挥失常,考得很差,即使他再自我认同、孤芳自赏,但始终得不到他人、社会的认同,又有什么用呢?。
确切要将两者相比,哪个更重要呢?无论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是哲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自我都必然是形成于日常生活持续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都必然得透过与别人相处,从别人给予我们的回馈中,去产生自我认同。
就像社会心理学家顾里所说的“镜中之我”一样,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与评价,通常都是来自旁人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表现的评语。
例如,我们还没进幼儿园以前,主要的生活场域集中在家庭与邻里之间,这时候父母或其他亲朋好友对我们所有表现的评语,几乎就形成我们对自己的全部评价。
当亲友说我们是好社会认同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
与利益联系相比, 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不管是电影院内的空爆米花盒子应该怎么处置,在某段路上车应该开多快,还是在宴会上应该如何吃鸡,我们周围的人的做法对我们决定自己应该怎么行动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是符合大众行为的,不属于另类独行的,总是在大众可理解的规范上作出言语或者行为才能得到认同,当然,这个标准是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而自然形成的一个有效团体认同。
自我认同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个体是依据个体的经验所反思性的理解的自我。
“自我认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觉的存在。
但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
健康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有很好的适应能力,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与情感。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人是符号化的动物(卡西尔语),人的自我意识自然要用符号形式表达出来。
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学观点去看“自我认同”的语言表现。
他认为,从语言形式上看,“自我认同”的支撑性的话语特征就是“主我!宾我!你”的语言分化。
“主我”是个体积极的原初意志,它控制着作为社会联结的“宾我”;主我是一个语言的转换器,它从语言、概念或术语的网络中获得意义,形成主体性的话语系统,这是突显自我知觉的条件。
“宾我”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得到的一种他者的社会认同。
但是,主我宾我(以及主我!宾我!你)的关系是内在于语言中的,而不是个体的非社会部分(主我)于“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结。
因此,“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认同在这里设定了超越时空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
这样,对“人”的理解则肯定依据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个体的认同不是在行为之中发现的,也不是在他人的反应之中发现的,而是在保持特定地叙事进程之中被开拓出来。
如果一个人要在日常世界中与他人保持有规则的互动,那么其个人经历就不能全然是虚构的。
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我们必须拥有我们来自何处,又去往哪里的观念。
显然,“自我认同”的连续性是指在连续的自我和身体中,人的概念的持续感受。
并且,自我认同的“内容”,即个人的经历由之建构的特质,也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此外,他还考察了“自我认同”与个人风格以及自我何以赢得自信"(也是现代社会中得到自我认同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等方面的关联。
而“理想自我”就是“我想成为的自我”。
理想的自我,可以说,它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因为它塑造了使“自我认同”的叙事得以控制的理想抱负的表达渠道。
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都很重要。
自我认同是自信心的来源,是对能力的肯定,是独立思考的基础,是自尊心的体现。
没有自我认同,而一味地附和他人,就会丧失独立的人格,没有自信心。
一个没有个性和自信心的人又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又如何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呢?同样,社会认同即他人认同也很重要。
例如,一个同学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但考试时由于某种原因,发挥失常,考得很差,即使他再自我认同、孤芳自赏,但始终得不到他人、社会的认同,又有什么用呢?。
确切要将两者相比,哪个更重要呢?无论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是哲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自我都必然是形成于日常生活持续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都必然得透过与别人相处,从别人给予我们的回馈中,去产生自我认同。
就像社会心理学家顾里所说的“镜中之我”一样,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与评价,通常都是来自旁人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表现的评语。
例如,我们还没进幼儿园以前,主要的生活场域集中在家庭与邻里之间,这时候父母或其他亲朋好友对我们所有表现的评语,几乎就形成我们对自己的全部评价。
当亲友说我们是好孩子,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不错;反之,如果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长辈或朋友的赞赏,自然而然地,我们也就很难相信自己有多棒。
进入学校后,“镜子”从先前的亲友扩展到老师和同学,此时,如果我们还想保有积极正向的自我认同,就不能只是在家里或邻里表现得让人称赞而已了,还得遵守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各种规范,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学校这个场域里他人的肯定。
随著年龄的增长,这个形成自我价值的道理也一样是用在职场、婚姻家庭、社团等各种场域之间。
简单说,我们如果想保有比较正向积极的自我价值与认同,势必得依照不同时间、不同生活场域中的规则,才可能得到身旁长辈或友人的赞扬。
换言之,服从不同生命周期里各种场域的“游戏规则”,乃是人们取得正向自我认同的不二法门。
孩子,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不错;反之,如果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长辈或朋友的赞赏,自然而然地,我们也就很难相信自己有多棒。
进入学校后,“镜子”从先前的亲友扩展到老师和同学,此时,如果我们还想保有积极正向的自我认同,就不能只是在家里或邻里表现得让人称赞而已了,还得遵守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各种规范,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学校这个场域里他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