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补充习题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1)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3)体系结构标准化网络4)Internet时代各个阶段特点参加课本。

2. 说明为什么在网络中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CCP?答:在网络中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CCP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通信功能从主机中分离出来,以减轻主机的负荷。

通信控制处理机负责网络上各主机间的通信控制和通信处理,它们组成的通信子网是网络的内层,为资源子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

3. 计算机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什么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试述这种层次结构观的特点以及各层的作用是什么?答:通信控制处理机构成的通信子网是网络的内层,或骨架层,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上主机负责数据处理,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拥有者,它们组成了网络的资源子网,是网络的外层,通信子网为资源子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资源子网上用户间的通信是建立在通信子网的基础上。

没有通信子网,网络不能工作,而没有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传输也失去了意义,两者合起来组成了统一的资源共享的两层网络。

将通信子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使之变成社会公有的数据通信网,4. 为什么要研究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标准化问题?答:为了保证计算机间及网络间方便、快捷的互连互通。

5.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应包含哪些内容?答:1)物理结构:通过通信线路、通信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连成一个整体2)逻辑结构:在网络协议控制下进行信息传输3)主要目的:资源共享6. 说明在公用网络以及私用网络中计算机网络主要有哪些功能?答:服务于企业的网络•资源共享•提高可靠性•节约经费•通信手段服务于公众的网络•访问远程信息•个人间通信•交互式娱乐7. 什么叫耦合度?按耦合度的不同如何区分计算机网络和其它计算机系统?答:耦合度是处理机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

它可用处理机之间的距离及相互连接的信号线数目来表示,下表说明了按耦合度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和其它计算机系统的区别。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_习题解答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_习题解答

9.TCP/IP技术是如何对待互连网中的各个物理网络的?
TCP/IP技术的核心是互联和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在传输层,由TCP或UDP实现端到端的传输;在网络层,由IP协议实现主机的分组传输;而在数据链路层,则由链路层协议实现相邻节点数据帧的传输。
10.什么是网络时延?网络时延有哪几部分构成?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有何不同?
假设两个主机直接相连,即在同一局域网中,无需路由器的参与。假定两台计算机运行网络应用程序(如QQ聊天软件)通信,应用程序(第5层)产生的数据称之为消息(Message),通常情况下消息之前要添加相关应用协议的控制信息H5(称为首部),构成应用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当应用层的协议数据单元传递到第4层时,又要添加传输层的首部H4,形成第4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报文段(Segment)或数据报(Datagram)。然后此报文段/数据报再交给第3层(网络层),添加相应的网络层首部H3,成为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分组(Packet)。分组再向下传递给数据链路层后,添加首部和尾部控制信息,形成数据链路层PDU――帧。而第1层(物理层)由于是比特流的传输,所以无需添加控制信息,仅仅将数据帧调制解调为0和1的比特流发送到网络中。当目的主机的物理层接收到数据时,由数据链路层检查帧是否损坏,如正确无误则将帧头H2和帧尾T2去掉提取出分组,提交给网络层。网络层同样对分组进行检查,如正确则将网络层首部H3去掉提取出报文段/数据报,并提交给传输层。传输层则将根据其首部H4中的信息,判断此数据将提交给哪一个应用程序处理。最后相应的应用程序得到传输层提交的应用层数据,并采用应用协议处理该数据。
(4)OSI 的层次划分并也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
7.五层网络体系结构中,各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1复习题1.没有不同。

主机和端系统可以互换。

端系统包括PC,工作站,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网络连接的PDA,网络电视等等。

2.假设爱丽丝是国家A的大使,想邀请国家B的大使鲍勃吃晚餐。

爱丽丝没有简单的打个电话说“现在我没一起吃晚餐吧”。

而是她先打电话给鲍勃建议吃饭的日期与时间。

鲍勃可能会回复说那天不行,另外一天可以。

爱丽丝与鲍勃不停的互发讯息直到他们确定一致的日期与时间。

鲍勃会在约定时间(提前或迟到不超过15分钟)出现再大使馆。

外交协议也允许爱丽丝或者鲍勃以合理的理由礼貌的退出约会。

3.联网(通过网络互联)的程序通常包括2个,每一个运行在不同的主机上,互相通信。

发起通信的程序是客户机程序。

一般是客户机请求和接收来自服务器程序的服务。

4.互联网向其应用提供面向连接服务(TCP)和无连接服务(UDP)2种服务。

每一个互联网应用采取其中的一种。

面相连接服务的原理特征是:①在都没有发送应用数据之前2个端系统先进行“握手”。

②提供可靠的数据传送。

也就是说,连接的一方将所有应用数据有序且无差错的传送到连接的另一方。

③提供流控制。

也就是,确保连接的任何一方都不会过快的发送过量的分组而淹没另一方。

④提供拥塞控制。

即管理应用发送进网络的数据总量,帮助防止互联网进入迟滞状态。

无连接服务的原理特征:①没有握手②没有可靠数据传送的保证③没有流控制或者拥塞控制5.流控制和拥塞控制的两个面向不同的对象的不同的控制机理。

流控制保证连接的任何一方不会因为过快的发送过多分组而淹没另一方。

拥塞控制是管理应用发送进网络的数据总量,帮助防止互联网核心(即网络路由器的缓冲区里面)发生拥塞。

6.互联网面向连接服务通过使用确认,重传提供可靠的数据传送。

当连接的一方没有收到它发送的分组的确认(从连接的另一方)时,它会重发这个分组。

7.电路交换可以为呼叫的持续时间保证提供一定量的端到端的带宽。

今天的大多数分组交换网(包括互联网)不能保证任何端到端带宽。

计算机网络基础章节习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章节习题
D、广域网的核心技术是线路交换技术
我的答案:D得分: 5.0分
3系统可靠性最高的网络拓扑结构是()
A、总线型
B、网状
C、星型
D、树状
我的答案:B得分: 5.0分
4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
A、ARPANET
B、ISDN
C、CERNET
D、Internet
我的答案:A得分: 5.0分
5以下关于虚电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第一空:
40000bps;40kbps
7网络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和无线与卫星通信信道。
正确答案:
第一空:双绞线
第二空:同轴电缆
第三空:光纤;光缆
8已知:数据传输速率为14400bps,多相调制的相数k=16,则调制速率为()。
正确答案:
第一空:3600baud;3600波特
A、数据链路层
B、应用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我的答案:B得分: 5.0分
二.填空题(共9题,45.0分)
1ARPANET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和()。
我的答案:得分:5.0分
第一空:通信子网
第二空:资源子网
2主机之间传输介质长度D=1000km,电磁波传播速度为2*m/s,数据长度为1*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ps,,则传播延时为(),发送延时为()。
我的答案:得分:5.0分
第一空:硬件
第二空:软件
第三空:数据
5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和()。
我的答案:得分:5.0分
第一空:语义
第二空:语法
第三空:时序
6报文分组交换可以分为()交换和()交换。
我的答案:得分:5.0分

《计算机网络原理》补充习题(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1.一座大楼内的

《计算机网络原理》补充习题(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1.一座大楼内的

《计算机网络原理》补充习题(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1.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__________A.PANNC.MAND.WAN2.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__________A.硬件、软件、数据B.主机、外设、软件C.硬件、程序、数据D.主机、程序、数据3.网络协议主要要素为__________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C.语法、语义、同步D.编码、控制信息、同步4.Telnet指的是__________。

A.万维网B.电子邮件C.文件传输D.远程登录5.负责电子邮件传输的应用层协议是__________。

A.IPB.PPPC.FTPD.SMTP6.IP协议提供__________服务?A.无连接服务B.面向连接的服务C.虚电路服务D.以上都不是7.以下哪个应用是基于SMTP协议的应用?__________A.文件传输B.电子邮件C.PING程序D.应用层8.提供远程管理网络设备功能的网络管理标准是__________。

A.RARPB.FTPC.SNMPD.UDP9.在下列给出的协议中,哪个不是TCP/IP的应用层协议?__________A.HTTPB.FTPC.TCPD.POP310.网络分层中,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分界线位于__________。

A.表示层B.会话层C.网络层D.传输层11.Web使用__________协议进行信息传送。

A.HTTPB.HTMLC.FTPD.TELNET12.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是__________。

A.比特B.字节C.帧D.分组13.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是__________A.物理层B.网络层C.会话层D.表示层14.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__________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D.运输层15.下面协议中,用于WWW传输控制的是__________A.URLB.SMTPC.HTTPD.HTML16.下面协议中,用于电子邮件email传输控制的是__________。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一、选择题1、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D.运输层2、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层上完成的?()A.网络接口层B.互连层C.传输层D.应用层3、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网络接口层B.互联层C.传输层D.应用层4、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B.网络层C.会话层D.表示层5、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A.硬件、软件、数据B.主机、外设、软件C.硬件、程序、数据D.主机、程序、数据6、网络协议组成部分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C.语法、语义、定时关系D.编码、控制信息、定时关系二、填空题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Internet采用_______协议实现网络互连。

3、ISO/OSI中OSI的含义是________。

4、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和________ 和________。

5、TCP/IP协议从上向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层。

6、为了实现对等通信,当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到另一个节点前,必须在数据的头部(和尾部)加入____________,这种增加数据头部(和尾部)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7、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划分应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8、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从低到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七层。

9、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版--第一章习题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版--第一章习题

《计算机⽹络》谢希仁版--第⼀章习题1-01 计算机⽹络可以向⽤户提供哪些服务?视频、即时通信、声⾳、游戏等。

本质上是提供连通性和共享。

连通性:⽹络上各⽤户可以相互交换信息,就跟这些⽤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互联⼀样共享:指资源共享。

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硬盘等硬件共享。

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分组交换:采⽤存储转发技术。

将报⽂(要发送的整个数据)分成若⼲数据段,每个数据段加⼊控制信息组成的头部Header,构成若⼲分组。

因为头部中加⼊了⽬的地址和原地址等信息,分组可以在⽹络中独⽴地选择路径,完成转发。

分组交换在开始之前不必占⽤⼀条端到端的通信资源,分组到达⼀个路由器之后,先后进⾏存储、查表、转发等。

省去了建⽴连接和释放连接的步骤,因此效率更⾼。

分组交换的优点:灵活、可靠、⾼效、迅速分组交换的缺点:时延、额外开销1-3 从多个⾓度⽐较电路交换、报⽂交换、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电路交换:因约定了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的保障,对传输⼤量数据效率⾼。

建⽴连接(占⽤通信资源)->通话(⼀直占⽤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若要连续传送⼤量数据,且传送时间远⼤于连接建⽴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效率较快。

优点:时延⼩,缺点:利⽤率低* 报⽂交换:⽆需预约带宽。

动态地逐段利⽤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的效率⾼。

优点:利⽤率⾼缺点:时延⼤、占⽤资源(内存)多* 分组交换:具有报⽂交换的⾼效、迅速的特点,且分组⼩,路由灵活,⽹络存活性较好。

时延: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交换。

效率:分组交换=报⽂交换,灵活性:分组的长度远远⼩于报⽂的长度,灵活性好1-4 为什么说英特⽹是⾃印刷术以来⼈类通信⽅⾯最⼤的变⾰?融合其他通信⽹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作⽤,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

1-5 因特⽹的发展⼤致分为哪⼏个阶段?请指出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补充习题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补充习题

第一章补充习题1.考虑从主机A到主机B发送一个F比特的大文件。

A和B之间有两段链路,并且链路不拥塞(即没有排队时延)。

主机A将该文件分为每个为S比特的报文段,并为每个报文段增加一个40比特的首部形成L=40+S比特的分组。

每条链路的传输速率为R bit/s。

求从A到B移动该文件所花时间最小时的S值(忽略传播时延)。

2.假设用户共享一条1Mb/s的链路,每个用户传输的要求为100kb/s,但是每个用户仅有10%的时间需要传输数据。

a)当采用电路交换时,能够支持多少用户?b)以下假定采用分组交换。

求出给定用户传输的概率?c)限定40个用户。

求出给定时刻,实际有n用户同时传输的概率。

d)求出有11个或更多用户同时传输的概率。

3.在现代分组交换网中,源主机将长的应用层7.5M bits报文(如一个图像或音乐文件)分段为较小的分组并向网络发送。

接收方则将这些分组重新组装为初始报文。

我们称之为报文分段。

下图1-24中从源发送到目的地。

假定途中的每段链路是1.5Mbps。

忽略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

a.考虑从源到目的地无报文分段地发送该报文。

从源主机到第一台分组交换机移动报文需要多长时间?记住,每台交换机使用“存储转发”机制交换,从源到目的主机移动该报文需要多长时间?b.现在假定该报文被分段为5000个分组,每个分组1500个比特长。

从源主机到第一台交换机移动第一个分组需要多长时间?第一个分组从第一台交换机发送到第二台交换机,第二个分组从源主机发送到第一台交换机各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第二个分组能被第一台交换机全部收到?c.当使用报文分段时,从源主机向目的主机移动该文件需要多长时间?将结果与(a)部分答案进行对比解释之。

d.讨论报文分段的缺点。

4.In modern packet-switched networks, the source host segments long, application-layermessages (for example, an image or a music file) into smaller packets and sends the packets into the network. The receiver then reassembles the packets back into the original message.We refer to this process as message segmentation. Figure 1.24 illustrates the end-to-end transport of a message with and without message segmentation. Consider a message that is68 bits long that is to be sent from source to destination in Figure 1.24. Suppose each10link in the figure is 2 Mbps. Ignore propagation, queuing, and processing delays.a. Consider sending the message from source to destination without message segmentation.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move the message from the source host to the first packet switch?Keeping in mind that each switch uses store-and-forward packet switching, what is the total time to move the message from source host to destination host?b. Now suppose that the message is segmented into 4,000 packets, with each packet being2,000 bits long.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move the first packet from source host to the first switch? When the first packet is being sent from the first switch to the second switch, the second packet is being sent from the source host to the first switch. At what time will the second packet be fully received at the first switch?c.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move the file from source host to destination host when messagesegmentation is used? Compare this result with your answer in part (a) and comment.d. Discuss the drawbacks of message segmentation.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原理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1、选择题
•RFC是(A)。

•A、因特网标准的形式•B、一种网络协议•C、一种网络文件格式•D、一种网络技术•在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中,工作在第三层的是以上的网络间连接设备是(B)•A、集线器
•B、网关
•C、网桥
•D、中继器
•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B)。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 、表示层•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参考模型的(C)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路层
•D、传输层
•在TCP / IP协议族的层次中,解决计算机之间通信问题是在(B)
•A、网络接口层
•B、网际层
•C、传输层
•D 、应用层•下列功能中,属于表示层提供的功能是(D)
•A、交互管理
•B、透明传输
•C、死锁处理
•D、文本压缩
•TCP/IP参考模型的网际层用于实现地址转换的协议有(A)
•A、ARP
•B、ICMP
•C、UDP
•D 、TCP •无证实的服务包含的服务原语是(C)•A、请求和响应
•B、请求和证实
•C、请求和指示
•D 、请求和应答
•ARPANET是INTERNET的前身,它是一种(C)网络。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混合交换•传输时延10ms,带宽100Mbps的网络,其时延带宽积为(B)。

•A、107 bit
•B、106 bit
•C、105bit
•D、104bit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就是层次结构和(A )的集合。

•A、协议
•B、接口
•C、模型
•D 、服务•计算机网络是由(D)构成的。

•A、数字网络和模拟网络
•B、局域网和广域网
•C、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D、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表现在(D)方面。

•A、硬件资源共享、用户资源共享两个•B、软件资源共享、用户资源共享两个•C、用户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两个•D、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用户信息交换三个•在OSI/RM中,物理层的功能是(B)。

•A、建立和释放连接
•B、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C、在物理实体间传送数据帧
•D、发送和接收用户数据
•对等实体在一次交互作用中传送的信息单位称为(C),它包括(A)两部分。

•(1)A、接口数据单元B、服务数据单元•C、协议数据单元D、交互数据单元•(2)A、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B、接口信息和用户数据
•C、接口信息和控制信息D、控制信息和效验信息•上下邻层实体之间的接口称为服务访问点SAP,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也称为(B),通常分为(B)两部分。

•(1)A、用户地址B、网络地址•C、端口地址D、网卡地址
•(2)A、网络号和端口号B、网络号和主机地址
•C、超网号和子网号D、超网号和端口地址
•(C)不是通信协议的基本元素。

•A、格式
•B、语法
•C、传输介质
•D、计时•在OSI/RM中,实现端到端的应答、分组排序和流量控制功能的协议是(C)。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 、会话层
•在OSI/RM中,(B)实现数据压缩功能。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会话层
•D 、网络层•以太网中的帧属于(B)协议数据单元。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应用层
•SDLC、HDLC和LLC都是在OSI/RM的(A)层上操作的协议。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邮件服务和目录服务是通过(D)层提供给用户的。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
•以下各种网络设备中,不是工作于数据链路层的设备是(A)。

•A、调制解调器
•B、网卡
•C、以太网交换机
•D、网桥•在计算机网络中,能将异种网络互连起来,实现不同网络协议相互转换的网络互连设备是(D)。

•A、网桥
•B、集线器
•C、路由器
•D、网关
•TCP/IP是一个协议族,它的体系结构分为4层
:应用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和(B),为
了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传送数据,IP 协议
需要确定源主机和目的主机是否在同一个网络
中。

如果不在同一个网络时,则必须通过(A
)进行通信。

•(1)A、会话层B、传输层C、网络层D、
表示层
•(2)A、网关或路由器B、中继器C、集线
器D、终端匹配器
2、填空题
•1、OSI/RM在网络层具有(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而TCP/IP的网络层只有(无连接)服务。

•2、OSI的会话层处于(传输层)层提供的服务之上,为(表示层)层提供服务。

•3、在对等层之间进行通信所使用的规则的集合称为(协议)。

协议和层次结构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4、两个最重要的网络参考模型是(OSI/RM )参考模型和(TCP/IP)。

•5、OSI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分为(7)层,从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6、相邻层之间服务是通过层与层之间的(SAP)提供的。

•7、在ISO/OSI 参考模型中,同层对等实体间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称为(协议),相邻层间通过(接口)提供服务,服务通过(服务原语)来实现。

(传输) 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用户之间端到端的信息传送,它利用(网络)层提供的服务来完成此功能。

•8、通信子网包括哪几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9、OSI参考模型采用了七层的体系结构,在物理层上所传的数据的单位是(比特),在数据链路层所传的数据的单位是(帧),在网络层上所传的数据的单位是(分组),在传输层上所传的数据的单位是(报文)。

•10、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和分布系统中互相通信的(同等层实体)间交换信息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关键成分中(语法)是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语义)用于协调和进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定时是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1、按网络的(分布范围)方式分类,网络可以分为WAN、LAN、MAN;按网络的(交换方式)方式分类,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按网络的(拓扑结构)方式分类,网络可以分为星型网、总线网、环型网、树型网、网型网;按网络的(传输媒体)方式分类,网络可以分为双绞线网、光纤网、无线网。

•12、存储转发交换包括(报文交换)和
(分组交换)。

•13、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
、(环型)、(星型)和(网状)。

3、综合题
•1、假设需要传送的数据为2560b,每个分组为256b,其中头部开销为16b,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链路数为4,每个链路上的延迟时间为0.1s,数据传输率为2560b/s,线路交换建立连接的时间为0.2s,在分组交换方式下每个中间节点产生25.6b的延迟时间。

(1)求传送所有的数据,线路交换所需要的时间。

(2)求传送所有的数据,分组交换所需要的时间。

•答:(1)线路建立时间=0.2s;传播时延=4×0.1S=0.4s;数据发送时延
=2560b/2560b/s=1s,所以,总的传输时间=0.2+0.4+1=1.6s 。

•(2)对于分组交换:数据发送时延
=2560b/2560b/s=1s;传播时延
=4×0.1S=0.4s;中间节点的处理延迟=3×(25.6b/2560b/s)=0.03s;中间节点转发分组的时延=3×(256b/2560b/s)=0.3s,所以,总的传输时间
=0.03+0.4+1+0.3=1.73s 。

•2、广播式网络中是否需要设置网络层?为什么?
•答案:广播式网络可以不需要设置网络层。

原因如下:
•广播式网络是属于共享广播信道,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可以不要网络层。

•3、一个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一个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
•(1)通信子网:它由一系列通信、交换节点和链接这些节点的通信链路组成。

•(2)网络中的所有主机:用于向网络中的用户提供各种服务。

•(3)网络中使用的协议:这些协议用于网络中主机与子网或主机之间的通信。

•4、简述计算机网络拓扑定义,回答计算机网络拓扑主要是指哪方面的拓扑结构。

•答: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络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反映网络各实体间的结构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主要是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拓扑设计是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各种网络协议的基础,它对网络性能、系统可靠性与通信花费都有重大影响。

•5、某网络系统协议有N层。

应用程序生成M 字节的报文。

网络各层都会加上H字节的协议头,试求该系统有效的数据传输率。

•答:系统传输的数据量为M,而该系统有N 层,每层需要增加H字节的协议头,因此各层总共附加的字节数为H*N。

•因此:有效的数据传输率=有效数据/总数据=M/(H*N+M)。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