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代词的发展教案

合集下载

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

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

一、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掌握词的特点和基本分类。

3. 培养学生对词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词的起源:(1)古代汉语词的起源(2)现代汉语词的发展2. 词的特点:(1)语音特点(2)形态特点(3)意义特点3. 词的分类:(1)实词(2)虚词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词汇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吗?词有哪些特点和分类?1. 讲解词的起源:(1)古代汉语词的起源(2)现代汉语词的发展2. 讲解词的特点:(1)语音特点(2)形态特点(3)意义特点3. 讲解词的分类:(1)实词(2)虚词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词的起源和发展。

2. 让学生分析一些词语,辨别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词的起源、特点和分类,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一些词语吗?二、课堂讲解1. 针对学生在上节课所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2. 进一步讲解词的运用和辨别方法。

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词的运用和辨别方法。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词的起源、特点和分类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鼓励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对词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词的构成与演变详细教案六、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词的构成方式,包括合成、派生、复合等。

汉语史教案

汉语史教案

王力著《汉语史稿》讲义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最早由科学出版社在1957年出版了上册,接着于1958年出版了中册和下册。

1980年由中华书局再版。

《汉语史稿》分为五章,第一章讲绪论,第二章讲语音的发展,第三章讲语法的发展,第四章讲词汇的发展,第五章讲结论。

其中“语音的发展”后来扩充为《汉语语音史》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语法的发展”扩充为《汉语语法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词汇的发展”扩充为《汉语词汇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语法史》与《汉语词汇史》二书亦见《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50年代)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三、参考书推介:1)重点参考书:(1)向熹《简明汉语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上册:绪论、上编之汉语语音史、中编之汉语词汇史;下册:下编之汉语语法史、结论)。

此书是继王力先生50年代《汉语史稿》之后的第二部研究汉语史的力著,总结并吸收了30年来汉语史研究的成果,对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的发展论述特别详尽。

(2)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8月。

2)一般参考书:1.舒化龙《汉语发展史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年2月2.太田辰夫著、江蓝生、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1991年5月3.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志村良治著、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9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一、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代词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词“者”和“所”。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又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对称、他称。

1、第一人称,常见的有“吾”、“我”、“予”、“余”等。

(现代汉语,“我”、“咱”可作主、宾、定、状)古的代词,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全同。

“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的用法在上古只作主语,很少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晋,我吾亲也,岂信我哉?《左传》如果作宾语,也只限于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但到了汉代以后,“吾”作宾语的用法就比较常见,如: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

《史记》上古第一人称还有朕,台(yì),卬(áng)朕可作定,也可作主。

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我的先父叫伯庸。

朕:在先秦时期用于一般人的自称,到秦始皇时便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台恐德弗类。

《尚书》我恐怕自己的品德不善。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尚书》每天进善言,帮助提高我的品德。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别人过河了我还没,我要等我的朋友。

2、第二人称,对称。

(现代“你”,可作主定、宾、状)古常见:尔、汝(女)、若、乃、而。

尔、汝、若,可作主、宾、定。

尔无我诈(欺骗),我无尔虞(防备)《左传》(尔)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论》若毒(痛苦,以之为毒。

)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苦赋,则何如?《捕》五侯九伯,女实证之,以夹捕周室《左传》“而”“乃”常作定语,不能作宾语,一般也不作主语。

吾翁即若翁,如欲烹乃翁,幸分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而……欠幸……《史记》希望肉羹“而”有时也可作主语,“乃”也有,很少。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太传》乃能从我乎?《汉书》先秦时,还有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戎”戎虽小子,而式弘(天)大。

《汉语史》助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助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助词的发展助词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和句末助词(语气助词)两类。

大概情况如下:一、结构助词的发展上古汉语结构助词“之”(《马氏文通》叫介字,杨树达《词诠》叫连词)。

中古产生了“底”和“地”。

二、语气助词的发展金文中语气词“哉”出现了4次,《尚书》里用了112次,“矣、焉、乎”偶尔出现。

春秋以后语气词大大发展起来不,如“也、矣、已、耳、尔、焉、乎、与(欤)、邪、哉、夫、兮、猗”等。

语气词可表达判断、肯定、已然、限制、提示、感叹、疑问等多种语气。

到中古时,上古的许多句首、句末助词逐渐不用了。

但产生了新的语气助词,形成了新的助词系统。

(一)结构助词“的”、“地”字的歷史上古结构助词,“之”字因古汉语所述甚详,此处略讲。

中古新的结构助词,“的(底)”字产生于唐代;“地”产生于六朝。

(1)“的”字“的”字的較早形式是“底”字,見於唐宋人的語錄、話本等。

表领属或修饰关系。

例如:①烧却前头草,后底.火来,他自定。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②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條平坦底.道路。

(河南程氏遺書)③真实底.事作麽生?(《傳燈錄》)④煖底.雪,活底.花,嫩底.柳。

(宋張鎡《南湖詩餘》)大家一向都認為“底”字是從“之”字變來的,但它們的語法作用有不同之處。

“之”字必須放在名詞的前面;“底”字的後面可以没有名詞,甚至它可以放在句末,构成成名词性“底”(“的”)字短语,这种“底”不能换用“之”。

例如:①王介甫家,小底.不如大底.,南陽谢師宰家,大底.不如小底.。

(宋王铚默記)②曰:“有幾人病?”師曰:“有病底.,有不病底.。

”曰:“不病底.莫是智頭陀否?”(《傳燈錄》卷十四)③今日不好,明日好,不是將好底.换了不好底.。

(《朱子語類》)(2)“地”字六朝时,詞尾“地”字已产生。

“地”和“底”的分工是:“底”用於一般的形容詞和定語,“地”用於連緜詞。

例如:①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世说·方正》)此一節,子思吃紧為人處,活泼潑地.。

汉语史(四)疑问指示代词的发展

汉语史(四)疑问指示代词的发展
• 壺中籌掣作籖,盤內棋排成課,待卜個他心怎麼。《太
平樂府》 • 怎消除?須殢酒,更吟詩。辛棄疾《最高樓》
禪宗語錄裏有多至不可勝數的“作麼”和“作麼生”
p342,“怎”只是“作”字受了“麼”字的聲母的影 響而產生的變音(tsak mua>tsam mua),而“怎生” 是“怎麼生”省略的結果。
王力《漢語史稿》:“者”一向是被飾代詞,怎麼能
夠忽然調換了一個相反的位置,變爲定語呢?比較近 理的推測是由指示代詞“之”轉變而來。p330
上古時代近指代詞“之”可作定語: •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 周南· 桃夭》 • 之二蟲又何知?《莊子· 逍遙遊》 這種用法與後世“這”的用法十分相似。但這種用法
• 夏天將作衫,冬天將作被,冬夏遞互用,長年衹這是。
寒山《詩》
“那”情況相同。
“這”的來源
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這”的本字大概是“
者”字。“者”在古代有指示的作用,如“仁者,人 也”、“殺人者”等。文獻中指示代詞以“此”應用 尤廣,也許因爲方言緣故,“者”取“此”而代之, 後爲了避免跟文言通用的“者”相混,才有“這、遮” 等寫法。
在後代文言中並不很通行,與“這”的出現之間有很 長的時間斷層。
《玉篇》:“這,迎也。”《廣韻》:“這,魚變切。
”“這”音彥,是動詞,義爲“迎”。這個字爲什麽 能被借來當作指示代詞?
陳治文《近代指示詞“這”的來源》:“這”是“適”
的假借字,“適”的草體楷化爲“這”,與義爲“迎” 的“這”無關。但“這”是上聲字,而“適”是入聲 字,讀音差別較大,是否能通假成問題。
樂天二首》之二 • 赭會好好,更看去也。《歷代法寶記》 金元以後,“這”佔優勢,排擠了其它寫法。

初中代词备课教案

初中代词备课教案

初中代词备课教案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代词的概念,区分代词的种类;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代词替换名词,使句子意思更加明确;3. 学生能够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代词。

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代词的学习,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2. 学生能够在口语交流中正确使用代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 学生能够通过代词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代词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代词,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1. 代词的概念及分类代词是指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2.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用来代替名词表示人称,分为单数和复数两种,包括“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等。

3. 物主代词物主代词用来表示所有关系,分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如“我的、你的、他的、她的、它的、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我的书、你的手机、他的帽子”等。

4. 指示代词指示代词用来代替名词表示距离或顺序,分为近指和远指两种,如“这、那、这些、那些”等。

5. 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用来构成疑问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如“谁、什么、哪儿、哪个、多少”等。

6. 反身代词反身代词用来表示动作的反射或回指主语,如“我、你自己、他自己、她自己、它自己”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谜语引出代词的概念,让学生猜测谜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代词的分类,通过查阅课本和资料,了解各类代词的用法。

3. 课堂讲解针对各类代词进行详细讲解,举例说明代词的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代词的作用。

4. 互动环节进行代词填空练习,让学生在句子中正确使用代词,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代词的使用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古汉语语法教案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古汉语语法教案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古汉语语法教案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
2.掌握古代汉语代词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的代词系统,询问学生现代汉语中有哪些代词,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Step 2:介绍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
1.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相对较简单,常用的代词有“之”、“尔”、“若”等。

2.“之”可以用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有多种用法,如
“彼之道,亦我之所知也”、“君王之道,其如日月之明也”等。

3.“尔”通常用来代替指示代词,表示“你”、“你们”,如“尔等
勿行此事”、“尔令何如?”。

4.“若”通常表示“如此”、“这样”,也可以作为代词使用,“若
之何?”表示“怎么办?”。

Step 3:讲解古代汉语代词的变化规律
1.古代汉语的代词变化较为复杂,有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具体
含义。

2.代词的变化包括音变和形变两种方式。

(1)音变:代词的声母、韵母、声调等发生变化,例如“尔”变化为“宜”、“若”变化为“惹”等。

(2)形变:代词的字形发生变化,例如“之”有时变成“卮”、“尔”有时变成“耳”等。

古汉语语法教案 古汉语的词序及其发展

古汉语语法教案 古汉语的词序及其发展

在指示代詞當中,“是”是比較能夠保持原貌 的結構。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自由地放 在動詞前面。如: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 (huò,煮),爲絺(chī,細葛布)爲綌(xì , 粗葛布),服之無斁(yì ,厭煩)。(詩經· 周 南· 葛覃)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 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僖4)
被動句裏,於字結構也須放在動詞的後面: 郤克傷於矢。(左成2)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於人。(孟滕上)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 秋水) 比較句中,於字結構也在動詞之後: 季氏富於周公。(論語· 季氏) 子貢賢于仲尼。(論語· 子張) 苛政猛于虎也。(禮檀下) 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梁 上)
詞組“是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以是”, 意爲因此。“以”字放在“是”的前面。因 爲“以”本是動詞,而“是”是指示代詞, 所以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 語· 里仁) 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 累萬,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 (墨子· 辭過) 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 詣,文王誅潘止。(荀子· 宥坐)
古漢語的詞序及其發展
本講主要內容
一、賓語前置的問題 二、處所狀語與工具狀語的語序問題 三、可能式的語序問題
一、賓語前置的問題
主—動—賓的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 漢語的詞序。但是在上古漢語裏,有一些 特殊的現象,就是賓語可以放在動詞的前 面。但是這種結構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這 個前置的賓語必須是一個代詞。
介詞“以”“與”來自于動詞,所以疑問代 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 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 之哉?(論語· 八佾) 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 德充符) 我何以過人哉?(莊子· 田子方) 請問何以至於此?(莊子· 達生) 既已非之,何以易之?(墨子· 兼愛中) 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 其民也。(荀子· 議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第二人称 。上古的第二人称代词统一为“尔” 、“汝”两个。 “尔”渐作“你”。新出现的有:
“卿”“官”“仁”“尊”等。 C.第三人称 。 A. “其”的用法扩大; B.(六朝)新出现的有:渠、伊、己、子(佛经翻译中) 、他 (别人)。 这些人称代词应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纯然指人的人称代 词,即第一、二人称 ; 第二类是兼指事物的人称代词, 即第三人称。 (三)近代(元明清) 其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生了新的复音代词,二是有些 代词在形式上规范了。 1.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我”仍是第一人称的基本形式。约在宋代,北方口语里 产生了“俺、俺们,咱(倃) 、咱家、咱们,洒家”等第一人 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
上古第二人称代词“尔”到中古时写作“你” ,当时应用 不广,一般仍用“汝” 。元明以后 ,“你”几乎成为唯一形式。
新出现“您”(“你们”的合音),可用于第二人称复数,相当 于“你们”,也用于第二人称单数,相当于“你” 。 第三人称代词
逐渐合一 ,主要是用“我”字,赵岐注《孟子》,注中改原文 “吾” 而用“我”为明证。 (P50 页)
2. 余、予,读音和用法都无区别。“予”后起。它们都可作主、 宾、定语。“台”也可作主、定、宾语; “卬”作主、宾语。如:
①非台.yí小子敢行称乱。(《书·汤誓》)( 称乱:作乱 ) ②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匏有苦叶》) ③公曰:季子欺余.!(《左传·成十七年》 ) ( 二) 第二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有 6 个,“女、乃”来自商代, “尔、而、戎”是周 代产生的。“女”与“汝”音义皆同。“乃”是泥母,“尔、而、戎” 是日母,语音上是双声关系。 (1) “乃”见于商卜辞,用于定语,少数作主语 。 ①公曰:“乌呼 ! 君,惟乃.知民德。”(《书·君奭》)(作主语) ②古我先生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书经·盤庚》)( 作定语 ) ③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籍传》) (2) “而范) ( “而”作定语 ) 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记》 )( 定 语)
2.. “吾”和“我”的区别 。 “我”字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在先秦,“ 吾”字用于主语和定语,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例如:
补: 方亦侵我.西鄙田。(《菁》 1)( 定语 ) ①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论语·述而)(我宾吾 主) ②如有用 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陽货) ( 我为宾,吾 为主 ) ③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 吾主我宾 ) ④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左转·恒公六年) ( 我主吾定 ) 补:赂吾.以天下,吾滋不从也。 (《左传·昭二十六年》 ) (说明:此观点亦欠正确。 ) 到了汉代以后,“吾”字可用于宾语 。例如: ①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 .,勇又不如吾.。(《史记·郦生陸贾 列传》) ②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极欲。(《史记·郦生陸贾列传》 ) ③余在,天下谁敢害吾.者?(《论衡·感虚》) ①足下昔称吾.於颍川。(嵇康《绝交书》) ②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蜀志) 但向熹《简明汉语史》说,汉以后,口语里“吾”和“我”
近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最主要的是 “他”,“伊”也用得较多。 “伊家”产生于宋代,元明曲中通用。
(以上内容的学习要求:了解概况。 )
人称代词的发展
( 一) 第一人称代词 甲骨卜辞 里有“我、朕、余” 3 个,后有“吾”、“台”(音 “怡”)等; 1. “朕”字 在上古汉语里,“朕”可作主语、定语和宾语;例如: ①《大丰簋》:“隹朕.又(有)慶。”(“朕”作主语) ②《诗经·周颂·访落》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艾:阅 历) ③无废朕.命。(诗经·大雅·韩奕) ( 作定语 ) ③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 《书·盘庚》)( 作宾语 )
《汉语史》代词的发展
人称代词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上古(商至两汉语) 。 A. 第一人称 :甲骨文里有“我”、“余(予)”、“朕”三个;后 有“吾”、“台”(音“怡”)等; B. 第二人称 :甲骨文“乃”、“汝(女)”两个;后有“若”、“而”、 “戎”等; C.第三人称 :“其”、“之”、“厥”等。 (二)中古(六朝至宋) 。 A. 第一人称 。(六朝后)“余”、“予”在口语里消失,新出现 的有: 1. (秦汉)“身”字,如,《尔雅·释诂》::“身,我也。” 2. (六朝)有“鄙” 、“民”、“下官”;方言词有(北) “奴” (或作“驽”,宋后只作女人自称)字, (南)“侬”“阿”字。如: ①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李煜《菩萨蛮》) ②阿.见子敬,尚使人不能已。 (《世说·赏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