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 发展 , 创造更丰富的 社会物质财富, 以奠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 质基础 。其次, 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保证人
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 促进党和人民群众 以及执政 党和参政党、 中央和地方 、 阶层之 间、 民族之 间 各 各 等方面关系的和谐 ,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 重要保证 。第三 , 还要切实加强 思想道德建设。因 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 ~个 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 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只有这三个方面互相协调、 互相配合 、 互相促进 , 才 能实现社会和谐 。 第三, 自觉运用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认为 :在人们 的生产 “ 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 , 就会有 一定 的交换和消费形 式。……, 就会有 相应 的市 民社会。有一定 的市民 社会 , 就会有 不过 是 市 民社会 的 正式 表 现 的相 应 的 政治国家 。[(3 在此 , ”] 2 ) 马克思是从社会经济生活 中解释国家问题 的, 也就是说 , 社会决定 国家, 国家 来 自于社会 。但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又异化为社会的 异己力量 , 反过来控制 了社会 , 从而出现了国家与社 会的一体化现象 。但社会发展 的最终趋势是 , 国家 将逐步把本来属于社会 的职能归还于社会 , 并最终
第二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体现唯物辩
的全 面协调发 展 。因此 , 必须 以联 系 、 展 以及对立 发
证思维的基本精神 。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各领域 谐状态是社会基本 矛盾各方面的相互 匹配 、 相互适
统一 的观点来指导 和谐社会 建设 , 处理好 经济、 政 治、 文化 、 社会生活等各系统 、 因素之 间的相互关 各 系, 努力消除社会各领域、 因素之 间的各种矛盾 , 各 尤其要消除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利益矛盾 。 第三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体现马克思 主义的人学底蕴。人是手段 , 也是 目的, 但归根到底 还是 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应视人 民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和谐社会是在不断地出现和解决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中前进,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新矛盾观,正确认识和谐在对立统一规律中新的重大作用及其新特点新观点,至关重要。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新型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性质社会,其基本矛盾就有根本性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社会制度是新的,而且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结构、组成也都是崭新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上层建筑方面,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共产党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起着指导作用,等等。
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非对抗性的,其产生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新型社会矛盾,即以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为主体的新型社会矛盾,我称之为社会主义新矛盾观。
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二、新矛盾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新矛盾观的“新”,表现在何处,有什么新特点?新特点之一: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和谐)有新内涵、新含义——“用和平的方法”进行非对抗性的斗争。
任何社会都是个矛盾结构,由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组成,缺一不可。
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就有不同的属性和内涵。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不是敌对阶级社会那种对抗性斗争,而是非对抗性斗争,人民内部矛盾要“用和平的方法”、“民主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容许申辩和辩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和谐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仿佛和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神话,是党执政理念的神话。
4、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6、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和谐社会的三个要素

和谐社会的三个要素――附录:中国到了建立新价值观的时候张维迎摘要:和谐社会包括三个要素:第一,要有一些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基本价值观念;第二,要有一个行为规则;第三,要有社会组织形态的保证。
作为和谐社会核心之一的新价值观,在经过近代一百多年、尤其是近20多年改革的经验积累,到了建立的时候。
和谐社会,是人类存在以来就一直追求的目标。
我认为,和谐社会包括三个要素:第一,要有一些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基本价值观念;第二,要有与核心价值相一致的游戏规则,或者说行为规范;第三,要有社会组织形态的保证。
以历史实践为例,中国古代在儒家理想的和谐社会中,仁、义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礼是它的核心行为规范,家庭是它的核心组织形态。
通过家庭这个组织,保证了儒家崇尚的核心观念的推行、行为规范的维系,所以,儒家对于家庭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一直十分强调。
一、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念,那么,我们对于是非就会失去评判的标准,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的看法会南辕北辙,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是不可能达到和谐的。
这就好比在数学界要达成和谐,则数学家之间必须承认一些基本公理,比如,都承认1+1=2,如果有一部分人不承认这个前提,认为是1+1=3,然后得出了不同的结果,那样的话,就没有办法讨论了。
今天,我们想建立和谐社会,那就需要建立一些基本的核心价值。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个人基本权利的尊重,这种对人的基本权利尊重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对产权的尊重。
事实上,产权不仅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个人自由的基础。
一个社会如果对个人的产权不能有很好的法律保护和文化心态上的尊重,那么,人们就会热衷于争夺他人的财产,就可能带来更多的冲突而不是和谐。
所以,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很难看到一个不尊重产权而能保持和谐的社会。
对产权的尊重进一步延伸就是对企业家地位的尊重。
在经济生活中,有一些活动面临不确定的前景,是需要冒风险的,应付这些不确定性和冒风险的行为本身就应该得到一定的补偿。
构建和谐社会要谨慎处理三重关系

构建和谐社 会的主体
高尚金指出,决定》 《 强调, 我 们要构建 的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 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 共同享有的 和谐社会。 这就回 了 答 构建和谐社 会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决定》 《 提 出, 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 形成 “ 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 构建和谐社会要靠全体人民, 是为 了 全体人民。 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 体, 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 所以国有企业, 国家银行, 国 家财政 ,这种三位一体的体制不 能再继续下去 了。 实践证明, 政府 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这种体制不 适 应经济发展。浙江是人多、 地 少、 资源少、 国家投入少 , 一多三 少 的省份,但是为什么它的经济 发展很快 ,人 民比较富裕 , 0 2 5 0 年 浙江 的人 均 G P为 30 D 4o美 元, 比全国人均高一倍。 而且社会
题》 这篇划时代的著作中, 在马克 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 出了关
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这个理 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 二块理论 基 石。 毛泽东把他在民主革命时期
所写的名 著《 矛盾论》 的观点,方面都存在着矛 盾,矛盾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动力;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社 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 还首次论述 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 两类不 同性质的矛盾;我们今 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
2×6 1 . 1 () .21
构建 和谐社 会要 谨慎 处理三重关 系
李剑阁指出, 落实六 中全 要 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任务 目标, 必须处理好长期历史任 第一, 务和重大现实课题的关系。 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于建设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长期历 史任务,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大现实课题。 要立足当前, 着眼 长远, 把当前和长远紧密地结合起 来, 统筹加以考虑。 第二,必须处理好需要和可 能的关系。 当前 , 我国仍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面临的基本矛 盾仍然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和相对 落后的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是需要我 们清醒看待的问题。 初级阶段的基 本矛盾会长期存在 , 因此, 需要和 可能之间的矛盾也会长期存在。 第三,必须处理好突 出重点 和兼顾一般的关系。 因此, 应该把 有限的资源放在重点领域和重点 人群身上, 解决一些最迫切 问题。 摘自 中国经济时报》O 6 1 .l 《 2 o . 3 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石_改革_发展_稳定

价值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石———改革、发展、稳定Three Cornerstones of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Reform;Development;Stability车慰婷Che Weiting(大庆市萨尔图区委党校,大庆163000)(Daqing Satuer District Party School,Daqing163000,China)摘要:改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质量所呼唤的;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并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Abstract:Reform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he development is the high quality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calls for;stability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so we shoul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of reform,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关键词:和谐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关系Key words:harmonious society;reform;development;stability;relations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44-020引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是我国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只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懈最求的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孔子有“和为贵”,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孟子也曾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几千年以来,我们总对“和谐”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西方自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与理论,蕴含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严重的阶级矛盾与阶级对立,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马恩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自此以后,社会和谐成了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追求。
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存在 ,而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是一个社会性动物 ,而社会也无非是“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根据马克思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及其观点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要注意处理好社会上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与协调 ,理顺分配关系 ,保障人们的劳动和就业的基本权利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人际协调与沟通 ,从经济利益、政治权利、文化教育等方面 ,对人的生存、人的自由、人的尊严等人类基本的价值加以尊重和维护 ,在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彼此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
当然 ,这既需要个人在遵守社会基本规范下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 ,也需要社会为此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氛围 ,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广义地说,是不断发展着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思想成果之一,本身就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是与整个体系熔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因而是以这整个体系为理论基础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社会燃烧理论、社会激波理论和社会行为熵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寻求人与人关系的突破。
刚才为什么讲循环经济,突然又讲到人了?大家可以看科学发展观里头我一直认为它实际上就是两大主线的体现,人与自然,刚才我们讲的是人与自然,能源、环境,我们还要顾及到人与人,假如我们资源也够了,能源也够了,但是社会不安定,那生产力能保持得了吗?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飞鸟的两翼,人与自然是一翼,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一翼。
这里的解释我们想从世界上比较新的理论给大家汇报。
社会怎么才能和谐?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本质是探求人自身心理、行为所自发遵循的规则,我们整个社会本身文明进化的,以及衡量这种文明的群体性的社会态势,是我们说的社会和谐。
最根本就是它的利益分配,就是利益间如何能够平衡起来。
(一)社会燃烧理论这是社会动乱或者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机理。
自然界的燃烧三元素,第一有燃烧物质,没有燃烧物质燃烧什么呢?第二,燃烧的助燃剂,氧气或者空气。
第三得有点火温度,没有就起不来。
所以说所有社会不和谐不稳定也是这三类,社会的燃烧物质是什么?两大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争水争地争石油争能源,人和自然的矛盾引发了人和人之间的争论,另外人和人之间分配不公平,或者利益不到位等等。
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共同积累,就像一个燃烧物质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成为燃烧物质。
同时要有助燃剂,什么是助燃剂?是国民心理水平,同样是一件事,放在这群人里头没什么反应,但放在另外一群人里面他们就跳起来了。
当然还包括媒体,媒体本身的引导,正向的、负向的、以偏概全、以小代大、以个别的代替一般的,再用一些情绪性的语言,最后就会把燃烧物质的助燃能力提高了。
那当然还得有点火温度,必须有某一件事情引发,大家就起来了。
像前一次广州游行反对日货,实际上就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等引起的,当然我们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也反对他们不认账,我们要考虑理性而适当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理论研究一个深层次的重大课题。
这里,仅从理论支撑角度,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
一是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了社会形态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代替资本主义对抗性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将是一个和谐社会。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的设想提前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为我们经过长期努力,现在已经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而不是标新立异和离经叛道。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是“构建”,“构建”不等于“已是”;我们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在和谐度上有差别。
二是社会主义矛盾理论。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划时代的著作中,创立了完整的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说是打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门的一把钥匙。
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他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些具体方针方法。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