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复习知识点(全面)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知识点总结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滑移系: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及该面上的一个华滑移方向的组合。
纤维组织: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晶粒形状发生改变,其变化趋势大致与金属的宏观变形一致,若变形程度很大,则晶粒呈现一片纤维状的条纹。
拉深:当凸模下降与坯料接触,坯料首先弯曲,于凸模圆角接触的材料发生胀形形变,凸模继续下降,法兰部分坯料在切向压应力,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沿凹模圆角向直壁流动,形成筒部,进行拉深变形。
自发形核:在单一的液相中,通过自身的结构起伏形成新相核心的过程。
非自发形核:在不均匀的液体中,依靠外来杂质和容器壁面提供衬底而进行形核的过程。
焊接热循环:在焊接热源的作用下,焊件上的某一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焊接残余应力:由于焊接过程中的不均匀加热等因素而导致的焊接结构中存在残余应力。
温度场: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某一瞬间温度分布。
材料成型过程中的三种流:材料流,能量流,信息流。
液态金属在凝固和冷却到室温时发生:液态,凝固,固态三种收缩。
减小及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措施有:热处理,温差拉伸,拉力载荷,爆炸冲击,振动法等。
液态金属结构:液态金属有许多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组成,原子集团内部原子规则排列,其结构与原固体相似;有大的能量起伏,激烈的热运动和大量的空穴;所有原子集团和空穴时聚时散,时小时大,始终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
形核剂应具备哪些条件:失配度小,粗糙度大,分散性好,高温稳定性好。
加工硬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降低,这种现象叫。
其成因与位错的交互作用有关,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位错反应和相互交割加剧,结果产生固定割阶,位错缠结等障碍,以致形成胞装亚结构,使位错难以越过这些障碍而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这样,要使金属继续变形就需要不断增加外力才能克服位错间强大的交互作用力。
滑移变形时通常把滑移因子u为0.5或接近0.5的取向称为软取向,把u为0或接近0 的取向称为硬取向。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

材料成型技术根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铸造1、铸造:将液态金属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充填到型腔中,待其凝固冷却后,获得所需形状与尺寸得毛坯或零件得方法。
2、充型:溶化合金填充铸型得过程。
3、充型才能:液态合金充满型腔,构成轮廓明晰、形状与尺寸符合要求得优质铸件得才能。
4、充型才能得阻碍要素:金属液本身得流淌才能(合金流淌性)浇注条件:浇注温度、充型压力铸型条件:铸型蓄热才能、铸型温度、铸型中得气体、铸件构造流淌性确实是熔融金属得流淌才能,确实是液态金属固有得属性。
5、阻碍合金流淌性得要素:(1) 合金品种:与合金得熔点、导热率、合金液得粘度等物理功能有关。
(2)化学成份:纯金属与共晶成分得合金流淌性最好;(3) 杂质与含气量:杂质增加粘度,流淌性下降;含气量少,流淌性好。
6、金属得凝固方式:①逐层凝固方式②体积凝固方式或称糊状凝固方式。
③中间凝固方式7、收缩:液态合金在凝固与冷却过程中,体积与尺寸减小得现象称为合金得收缩。
收缩能使铸件产生缩孔、缩松、裂纹、变形与内应力等缺陷。
8、合金得收缩可分为三个阶段: 液态收缩、凝固收缩与固态收缩。
液态收缩与凝固收缩,通常以体积收缩率表示。
液态收缩与凝固收缩确实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缺陷得根本缘故。
合金得固态收缩,通常用线收缩率来表示。
固态收缩确实是铸件产生内应力、裂纹与变形等缺陷得主要缘故。
9、阻碍收缩得要素(1) 化学成分:碳素钢随含碳量增加,凝固收缩增加,而固态收缩略减。
(2)浇注温度:浇注温度愈高,过热度愈大,合金得液态收缩增加。
(3)铸件构造:铸型中得铸件冷却时,因形状与尺寸不同,各部分得冷却速度不同,结果对铸件收缩产生阻碍。
(4)铸型与型芯对铸件得收缩也产活力械阻力10、缩孔及缩松:铸件凝固完毕后常常在某些部位出现孔洞,按照孔洞得大小与分布可分为缩孔与缩松.大而集中得孔洞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得孔洞称为缩松。
缩孔得构成:主要出如今金属在恒温或特别窄温度范围内结晶,铸件壁呈逐层凝固方式得条件下。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复习提纲及复习题-精选文档

8、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的性能和用途 9、埋弧焊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10、钎焊的定义、分类及其分类的临界温度 11、电阻焊、摩擦焊的定义 12、金属的焊接性的定义及评定方法 13、焊接铸铁、铝合金、铜合金的特点及采取的措 施 14、焊接构件结构设计的原则及焊缝布置的合理性 分析。
7、模锻锻模模膛的分类及其作用 8、金属在模锻模膛内的变形过程、特点及影响金属充填模 腔的因素 9、模锻飞边和冲孔连皮的作用及去除模具的特点 10、冲压成形过程(弹壳、消音器后盖等零件)及其模具类 型 11、板料分离和成形的定义及其主要成形工艺 12、落料和冲孔的定义及其凹凸模刃口尺寸的确定。 13、板料冲裁过程与拉伸过程的异同点及其凹凸模结构、间 隙的差异。 14、自由锻、模锻及冲压零件结构设计原则
第四章 粉末压制和常用复合材料 成形过程
1、粉末压制成形定义 2、金属粉末的制备方法 3、粉末成形技术特征主要有哪些?(松装密度、流动性、 压制性) 4、粉末的压制成形过程(称粉、装粉、压制、保压、脱模 等) 5、压坯烧结的主要技术因素(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炉内 气氛) 6、烧结出现的缺陷(翘曲、过烧) 7、硬质合金的定义、分类、牌号及主要用途 8、粉末压制结构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
练习题
三、简答题 1、影响液态金属冲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的技术特点。 3、简述铸件上冒口的作用和冒口设计必须满足的基 本原则。 4、铸造成形的浇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其功能是 什么? 5、熔炼铸造合金应满足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6、试比较灰铸铁、铸造碳钢和铸造铝合金的铸造性 能特点,哪种金属的铸造性能好?哪种金属的铸造 性能差?为什么? 7、为什么铸件的壁厚不能太薄,也不宜太厚,而是 应尽可能厚薄均匀。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二、铸造1.零件结构分析:筒壁过厚;圆角过渡,易产生应力集中。
2.铸造方法:砂型铸造(手工造型)及两箱造型。
3.选择浇注位置和分型面4.确定工艺参数(1) 铸件尺寸公差:因精度要求不高,故取CT15(2) 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RMA ):余量等级取H 级。
参考表2-6,余量值取5mm ,标注为GB/T 6414-CT15-RMA5(H)(3) 铸件线收缩率:因是灰铸铁件及受阻收缩,取0.8%(4) 起模斜度:因铸件凸缘端为机加工面,增加壁厚式,斜度值1°(5) 不铸出的孔:该铸件6个φ18孔均不铸出(6) 芯头形式:参考图2-39,采用水平芯头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1、基本原则:1) 铸件的结构形状应便于造型、制芯和清理2) 铸件的结构形状应利于减少铸造缺陷3) 对铸造性能差的合金其铸件结构应从严要求2、铸造性能要求:1) 铸件壁厚应均匀、合理(外壁>内壁>肋(筋))2) 铸件壁的连接(圆角过渡、避免交叉和锐角、避免壁厚突变 )3) 防止铸件变形(结构尽量对称)4) 避免较大而薄的水平面5) 减少轮形铸件的内应力 (避免受阻收缩)3、铸造工艺要求:1)外形铸件外形分型面应尽量少而平;避免局部凸起或凹下侧凹和凸台不应妨碍起模;垂直于分型面的非加工面应具有结构斜度2)内腔尽量采用开放式、半开放式结构;应利于型芯的固定、排气和清理3)大件和形状复杂件可采用组合结构三、塑性成形金属塑性成形的方法:锻造、冲压、挤压、轧制、拉拔自由锻1、零件结构分析2、绘制锻件图 (余块、余量、公差)3、确定变形工序(镦粗、冲孔、芯轴、拔长、弯曲、切肩、锻台阶)4、计算坯料质量(mo= (md+mc+mq) (1+δ))和尺寸 (首工序镦粗:D0≥0.8 拔长:D0≥ 零件结构的自由锻工艺性1)应避免锥形或楔形,尽量采用圆柱面和平行面,以利于锻造2)各表面交接处应避免弧线和曲线,尽量采用直线或圆,以利于锻制3)应避免肋板或凸台,以利于减少余块和简化锻造工艺4)大件和形状复杂的锻件,可采用锻—焊,锻—螺纹联接等组合结构模锻1、零件结构分析(分模面、结构斜度、圆角过渡、腹板厚度)2、绘制锻件图(余块、机械加工余量、锻件公差、模锻斜度、模锻圆角)3、确定变形工步(镦粗、拔长、滚压、弯曲、预锻、终锻)4、修整工序选择(切边、冲连皮、校正、热处理(正火或退火)、清理) 30V max Dy零件结构的模锻工艺性1)应有合理的分模面,以保证锻件从模膛中取出又利于金属填充、减少余块和易于制模2)与分模面垂直的非加工面应有结构斜度,以利于从模膛中取出锻件(圆角过渡,利金属流动,防应力集中)3)应避免肋的设置过密或高宽比过大,利于金属充填模膛4)应避免腹板过薄,以减小变形抗力以及利于金属填充模膛5)应尽量避免深孔或多孔结构,以利于制模和减少余块6)形状复杂性件宜采用锻—焊、锻—螺纹联接等组合结构,以利于模具和减少余块冲压(冲裁、弯曲、拉深、缩口、起伏和翻孔)冲裁:落料模:D凹≈(Dmin)D凸≈(D凹-Zmin)冲孔模:d凸≈(dmax)d凹≈(d凸+Zmin)弯曲:工件内侧圆角半径≥凸模圆角半径、弯曲件毛坯长度拉伸:拉深间隙、拉伸模尺寸、毛坯直径、拉深次数冲压工序:1)带孔平板件:单工序:先落料后冲孔,连续模:先冲孔后落料2)带孔的弯曲件或拉深件:热处理、拉深/弯曲、冲孔3)形状复杂的弯曲件:先弯两端、两侧,后弯中间模具:单工序模、复合模、连续模1、零件结构分析:孔边距过小,宜加大2、冲裁间隙:取大间隙Z/2=(10%~12.5%)δ故Z=0.30~0.38mm模具刃口尺寸:落料模:D凹≈(Dmin)=33.2 D凸≈(D凹-Zmin)=32.9冲孔模:d凸≈(dmax)=26.7 d凹≈(d凸+Zmin)=273、冲压工序选择工序类型:平板件,冲孔和落料工序工序顺序:大批量,先冲孔后落料4、模具类型:精度要求不高且为大批量生产,采用连续模零件结构的冲压工艺性1)材料:尽量选用价格较低的材料2)精度和表面质量:3)冲压件的形状和尺寸1)冲裁件:①形状尽可能简单、对称②圆弧过渡、避免锐角③注意孔形、孔径、孔位2)弯曲件:①形状②h、a、c≥2δ、l≥r+(1~2)δ、R/r≥0.5δ③冲孔槽防止孔变形④位置3)拉深件:①形状②转角l≥R/r+0.5δ、R≥2~4δ、r≥2δ③位置④组合工艺、切口工艺四、连接成形焊接头力学性能:相变重结晶区、焊缝金属区、母材、不完全重结晶区、熔合区、过热区焊接残余应力:调节1)设:减少焊缝的数量和尺寸并避免焊缝密集和交叉;采用刚性较小的接头2)工:合理的焊接顺序(先内后外、先短后长、交叉处不起头收尾)、降低焊接接头的刚性、加热减应区、锤击焊缝、预热和后热2、消除:1)去应力退火2)机械拉伸法3)温差拉伸法4)振动法3、焊接残余变形控制和矫正:(收缩变形、角变形、弯曲变形、扭曲变形、失稳变形)1)设:尽量减少焊缝的数量和尺寸,合理选用焊缝的截面形状2、合理安排焊缝位置2)工:反变形法、刚性固定法、合理选用焊接方法和焊接规范、选用合理的装配焊接顺序材料的焊接性:(材料的化学成分、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件结构类型、服役要求)焊接性评价:碳当量、冷裂纹敏感系数公式金属材料的焊接:1、碳钢:(①淬硬组织、裂纹;②预热和后热;③低氢型焊条、碱度较高的焊剂;④去应力退火或高温回火)1)低碳钢、强度低的低合金结构钢:各种方法,无需采用任何工艺措施方便施焊2)中碳钢:①易②③④小电流、低焊速和多层焊。
材料成形复习提纲

材料成形复习提纲
一、引言
1.材料成形的定义和重要性
2.材料成形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二、材料成形的基本原理
1.材料变形与本构关系
2.材料变形的影响因素
3.材料成形的力学行为
三、塑性成形
1.压力与应力
2.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
3.塑性成形的分类和工艺
4.塑性成形的优点和局限性
四、焊接成形
1.焊接工艺的分类和原理
2.焊接接头的设计和准备
3.焊接材料和设备的选择
4.焊接质量控制和检验
五、热处理技术
1.热处理的目的和作用
2.热处理的分类和工艺
3.热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4.热处理过程控制和参数选择
六、表面处理技术
1.表面处理的目的和作用
2.表面处理的分类和工艺
3.表面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4.表面处理过程控制和参数选择
七、材料成形的质量控制与检验
1.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原则
2.常用的成形质量检验方法
3.质量缺陷的分析和处理
八、新型材料成形技术
1.新型材料与成形技术的关系
2.新型材料成形技术的研究进展
3.新型材料成形技术的应用前景
九、结语
1.材料成形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2.对材料成形的思考和展望。
合工大版《材料成型原理》课程学习笔记

焊接冶金学1.★熔合比(dilution) 的影响焊缝金属中局部熔化的母材所占的比例称为熔合比。
Ab-熔化母材的面积Ad-熔敷金属的面积C0=θCb+(1- θ)Ce --(1)若考虑焊条中的合金元素有损失,而母材中的合金元素无损失,则焊缝金属中合金元素的实际浓度Cw为:Cw= θCb+(1- θ)Cd --(2)式中符号含义:Cb -该元素在母材中的质量百分浓度(%)Ce-该元素在焊条中的质量百分浓度(%)Cd-熔敷金属(焊接得到的没有母材成分的金属)中该元素的实际质量百分比(%)一含Ni9%的钢板,采用成分为80%Ni-20%Cr的焊丝进行焊接,若熔合比为40%,试问,焊缝中合金元素的大致含量是多少?焊缝成分中,母材贡献40%,焊丝贡献60%。
熔渣碱性的强弱程度。
碱度的倒数即为酸度。
分子理论对碱度的定义:提供自由氧离子O2-接受自由氧离子O2-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如SiO2。
理论上,当B>1时,为碱性渣当B<1时,为酸性渣当B=1时,为中性渣3.合金过渡系数是指合金元素在熔敷金属中的实际含量与它在焊材中的原始含量之比,反映了合金元素利用率的高低。
=Cd/Ce =Cd/(Ccw+kbCco)式中:Cd ------合金元素在熔敷金属中的含量Ce-------合金元素的原始含量(焊条中的)Cco-------合金元素在药皮中的含量Ccw-------合金元素在焊芯中的含量Kb-------药皮重量系数(单位长度上药皮与焊芯的质量之比) 在同一种焊材中,不同元素过渡系数不同。
同一种元素在不同的焊材中过渡系数也不同。
焊缝金属化学成分的计算药皮类型主要成分典型型号,牌号备注氧化钛型(或钛型)TiO2 E4313(J421)氧化钛钙型(钛钙型)TiO2,碳酸钙E4303(J422)钛铁矿型钛铁矿E4301(J423)氧化铁型铁矿石E4320(J424)纤维素型有机物E5011(J505)低氢型大理石,萤石E5015(J507)石墨型石墨EZNi(Z308) 铸铁焊条盐基型氟盐,氯盐用于铝合金焊条B=∑∑碱性氧化物的摩尔分数酸性氧化物的摩尔分数bb dAA Aθ=+η=Cd/Ce =Cd/(Ccw+kbCco) Cw= θCb+(1- θ)Cd已知η, Ccw ,kb ,Cco 可求出 Cw 。
合工大材料成型复习题

第二章1、什么是金属液的充型能力?影响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三个?金属液充满铸型型腔,获得轮廓清晰、形状准确的铸件的能力金属的流动性、铸型条件、浇注条件2、影响金属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金属的凝固方式有哪三种?合金成分、合金的质量热容、密度和热导率逐层凝固、糊状凝固、中间凝固3、何种金属的流动性最好?该金属呈何种凝固方式?灰铸铁逐层凝固4、影响充型能力的铸型条件有哪三个?铸型的蓄热系数、铸型温度、铸型中的气体5、铸造时,金属的收缩可分为哪三个阶段?什么收缩阶段易产生缩孔和缩松?什么收缩阶段易产生应力、变形和裂纹?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阶段易产生缩孔和缩松,固态收缩阶段易产生应力、变形和裂纹。
6、何种合金易缩孔,何种合金易缩松;多出现于铸件的哪些部位?缩孔:纯金属、共晶合金和凝固范围窄的合金凝固呈逐层凝固,易产生缩孔。
位置:铸件最后凝固部位缩松:凝固温度范围较宽的金属。
位置:铸件的轴线附近和热节部位。
7、什么是铸造应力?什么是热应力?铸件上何处产生拉应力?何处产生压应力?铸造应力: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由受阻收缩、热作用和相变等因素引起的内应力热应力: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不同部位由于温差造成不均匀收缩而引起的铸造应力。
先冷处受压,后冷处受拉8、P88 思考作业题2-5,2-69、缩孔和缩松的防止措施主要有哪两种?1)采用顺序凝固原则顺序凝固是使铸件按规定方向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依次凝固的原则,通常用于收缩较大、凝固温度范围较小的合金2)加压补缩将铸型置于压力罐中,浇注后使铸件在压力下凝固可显著减少显微缩松10、减小和消除热应力的方法有哪几种?1)合理设计铸件结构铸件壁厚应均匀且减少热节。
壁与壁间的连接应尽量采用圆角过渡,以免因产生应力集中而开裂。
2)采用同时凝固原则使型腔内各部分金属液温差很小,同时进行凝固。
将内浇道开于薄部,必要时在厚部或热节处设置冷铁。
适用于收缩较小的合金、倾向于糊状凝固的合金、气密性要求不高的铸件、壁厚均匀的薄壁铸件3)去应力退火一般为Ac1-(100~200) ℃,经保温后随炉冷却至200~300℃后出炉空冷11、何时产生热裂纹?何时产生冷裂纹?试分别简述热裂纹和冷裂纹的特征。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材料成型技术是指利用压力、温度和时间等因素,通过给予物质以一定的形状,以获得具备特定功能和要求的制品的一种技术方法。
材料成型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制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材料成型技术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1.材料成型的分类:材料成型可分为热成型和冷成型两类。
热成型是指在高温下进行的成型过程,包括热压、热拉伸、热挤压等。
冷成型是指在常温下进行的成型过程,包括冷弯、冷挤压、冷拔等。
2.材料成型的原理: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材料施加力和热量,使其发生塑性变形,进而得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制品。
材料成型的力学过程包括拉伸、挤压、弯曲、剪切等。
热量作用主要是为了降低材料的硬度,提高其变形能力。
3.材料成型工艺:材料成型的工艺包括模具设计、加工设备的选择与调试、成型过程的操作等。
模具是材料成型的关键工具,模具的设计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形状和尺寸的要求。
加工设备的选择与调试要根据材料的成型要求和加工量来确定。
成型过程的操作要严格控制力和热的加工参数,保证制品的质量。
4.材料成型的性能影响因素:材料成型的性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型工艺的参数、设备的性能等。
材料的性能对成型工艺的选择和制品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成型工艺的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等也会对成品的性能产生影响。
设备的性能如精度、刚度、压力等也会影响到成型的结果。
5.材料成型的应用:材料成型技术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建筑等。
汽车制造中的车身、发动机零部件等都需要经过冲压成型、挤压成型等工艺。
航空航天中的飞机壳体、涡轮叶片等也需要通过成型工艺进行制作。
电子产品中的外壳、散热器等也需要通过成型技术来获得所需的形状。
建筑领域中的钢结构、混凝土构件等亦需要经过成型工艺来生产。
综上所述,材料成型技术是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材料成型的分类、原理、工艺、性能影响因素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材料成型技术,提高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第二章铸造一、铸造的定义、优点、缺点:铸造指熔融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金属零件或毛坯的成型方法。
优点:铸造的工艺适应性强,铸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几乎不受限制;工业上常用的合金几乎都能铸造;铸造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设备投资少;铸造适于制造形状复杂、特别是内腔形状复杂的零件或毛坯,尤其是要求承压、抗振或耐磨的零件。
缺点:铸件的质量取决于成形工艺、铸型材料、合金的熔炼与浇注等诸多因素,易出现浇不到、缩孔、气孔、裂纹等缺陷,且往往组织疏松,晶粒粗大。
二、充型能力的定义、影响它的三个因素:金属液的充型能力指金属液充满铸型型腔,获得轮廓清晰、形状准确的铸件的能力。
影响因素:①金属的流动性;②铸型条件;③浇注条件。
三、影响流动性的因素;纯金属和共晶成分合金呈逐层凝固流动性最好;影响充型能力的铸型的三个条件;浇注温度和压力对充型能力是如何影响的:影响流动性的因素:①合金成分:纯金属和共晶成分的合金,结晶过程呈逐层凝固方式,流动性好;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呈中间凝固方式,流动性较差;凝固温度范围过大,铸件断面呈糊状凝固方式,流动性最差。
结晶温度范围越窄,合金流动性越好。
②合金的质量热容、密度和热导率:合金质量热容和密度越大、热导率越小,流动性越好。
影响充型能力的铸型的三个条件:①铸型的蓄热系数:铸型从其中金属液吸收并储存热量的能力。
蓄热系数越大,金属液保持液态时间短,充型能力越低。
(在型腔喷涂涂料,减小蓄热系数)②铸型温度:铸型温度越高,有利于提高充型能力。
③铸型中的气体:铸型的发气量过大且排气能力不足,就会使型腔中气压增大,阻碍充型。
浇注温度和压力对充型能力的影响:①浇注温度:提高浇注温度,延长保持液态的时间,从而提高流动性。
温度不能过高,否则金属液吸气增多,氧化严重,增大了缩孔、气孔、粘砂等缺陷倾向。
②充型压力(流动方向上的压力):充型压力越大,流动性越好。
但充型压力不宜过大,以免金属飞溅,加剧氧化,气体来不及排出产生气孔、浇不到等缺陷。
四、铸造时液态和凝固收缩易产生缩孔和缩松;固态收缩易产生应力、变形和裂纹:液态收缩(金属在液态时,由于温度降低而发生的体积收缩)和凝固收缩(熔融金属在凝固阶段的体积收缩)易残生缩孔和缩松;固态收缩(金属在固态时由于温度降低而发生的体积收缩)是铸件产生铸造应力并进而引起变形、裂纹等缺陷的主要原因。
五、何种合金易缩孔,何种合金易缩松;多出现于铸件的哪些部位:缩孔易出现于纯金属、共晶合金和凝固温度范围窄的合金(凝固时呈逐层凝固方式)。
出现于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
缩松易出现于凝固温度范围越宽的金属。
出现于铸件的轴线附件和热节部位。
六、缩孔和缩松的防止措施。
顺序凝固的定义和应用场合:防止措施:①采用顺序凝固原则(设置冒口、冷铁);②加压补缩;顺序凝固是使铸件按规定方向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依次凝固的原则,经常是向着冒口(设置于铸件厚部)或内浇道(设置于铸件厚部)方向凝固。
对于热节部位,可设置冷铁以保证铸件顺序凝固。
应用场合:收缩较大、凝固温度范围较小的合金,如铸钢碳硅含量低的灰铸铁、铝青铜等合金、壁厚差别较大的铸件。
七、收缩应力的危害和减小措施:危害:铸件上某部位的收缩应力和热应力之和超过其抗拉压强度时,就可能产生裂纹。
减小措施:采取提高型芯砂的退让性,合理设置浇注系统和及时开箱落砂等措施。
八、热应力产生的原因。
能正确判断出铸件上何处产生拉应力、何处产生压应力:原因: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不同部位由于温差造成不均匀收缩而引起的铸造应力。
细杆受压(—)、粗杆受拉(+)细的部分拉长、粗的部分压短,细的一半在外侧。
九、减小和消除热应力的方法。
同时凝固的定义和应用场合:减小和消除:①合理设计铸型结构,壁厚均匀,减小热节,壁与壁间采用圆弧过度。
②采用同时凝固原则:使型腔内各部分金属液温差很小,同时进行凝固的原则。
内浇道开于薄部、铸件厚部或热节处设置冷铁。
③去应力退火。
应用场合:同时凝固适用于收缩较小的合金(碳硅含量高的灰铸铁)和结晶温度范围宽倾向于糊状凝固的合金,同时也适用于气密性要求不高的铸件和壁厚均匀的薄壁铸件。
十、能正确判断出铸件上何处产生何种变形,防止铸件变形的两种措施:防止变形措施:①减小和消除铸造应力;②反变形法;十一、冷裂纹和热裂纹的特征,何时产生、防止措施:热裂:特征:断面严重氧化、无金属光泽、裂纹沿晶粒边界产生和发展,外形曲折而不规则。
何时产生:铸件在凝固后期或凝固后在较高温度下形成的裂纹。
冷裂:特征:穿过晶粒延伸到整个断面,有金属光泽或微呈氧化色,多为直线或圆滑曲线,常出现在受拉伸的部位,特别是应力集中处。
何时产生:铸件凝固后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裂纹。
防治措施:减小和消除铸造应力、严格限制铸铁和铸钢中硫、磷的含量,以降低其脆性。
十二、合金的铸造性能的定义,常用铸铁和钢的铸造性能及用其生产合格铸件需采取的措施:金属的铸造性能是指金属在铸造过程中获得外形准确、内部健全的铸件的能力。
灰铸铁:灰铸铁铸造性能优良,凝固温度范围窄,铁液流动性好。
凝固时有石墨析出,收缩小。
灰铸铁产生铸造缺陷的倾向最小。
生产时,采用同时凝固原则,无需设置冒口。
球墨铸铁:铸造性能位于灰铸铁与铸钢之间。
铁液流动性较差。
收缩量大,易产生缩孔、缩松缺陷。
生产时,设置冒口和冷铁,采用顺序凝固原则。
铸钢:铸钢的铸造性能差。
流动性差,易产生冷隔、浇不到、夹杂、气孔等缺陷。
收缩远大于铸铁,易产生缩孔、裂纹等缺陷。
生产时,设置冒口和冷铁,采用顺序凝固的原则。
十三、砂型铸造的造型方法可分为手工造型和机器造型两大类,各自的应用场合。
十四、铸造工艺图定义和作用、铸件图和铸型装配图的作用。
铸造工艺图:表达铸件分型面、浇冒口系统、浇注位置、工艺参数、型芯结构尺寸、控制凝固措施等的图样。
铸件图:又称为毛坯图,反映铸件实际形状、尺寸和技术要求的图样,是铸造生产、铸件检验和验收的主要依据。
铸型装配图:表示合型后铸件各组元间装配关系的工艺图。
十五、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定义、选择原则,能正确选择:浇注位置是浇注时铸件在铸型内所处的位置。
①重要加工面和主要工作面应处于底面或侧面;②大平面应尽可能朝下或采用倾斜浇注;③薄壁部分应放在铸型的下部或侧面;④收缩大的铸件,为便于设置冒口,厚实部应位于上方。
分型面是铸型组元间的结合面。
①铸件的机加工面和基准面;②应尽量减少分型面数量,采用平面作为分型面;③尽量减少型芯、活块的数量;④主要型芯应尽量放在下半铸型中。
十六、铸造工艺参数:铸件尺寸公差、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RMA)、铸件线收缩率、起模斜度、最小铸出孔和槽尺寸、芯头和芯座。
十七、能正确绘制铸造工艺图。
十八、合金的铸造性能和铸造工艺对零件结构各有何要求,具有改错能力。
铸造性能:1、铸件壁厚:①铸件壁厚应适当;②铸件壁厚应均匀;③内壁厚度应小于外壁;2、铸件壁的连接:①转角处应采用圆弧过度;②避免壁交叉和锐角连接;③应避免壁厚突变;3、防止铸件变形:力求壁厚均匀、结构对称或设置加强肋;4、避免较大的水平面;5、减小轮形铸件的内应力;铸造工艺:1、铸件外形:①应利于减少和简化铸型的分型面;②侧凹和凸台不应该妨碍起模;③垂直于分型面和非加工面应具有起模斜度。
2、铸件的内腔:①内腔形状应利于制芯或者省去型芯;②利于型芯的固定、排气和清理;③大件和形状复杂的可采用组合结构。
第三章金属的塑性成形一、塑性成形的定义、优点、缺点:金属的塑性成形是利用外力使金属发生塑性变形,使其改变形状、尺寸和改善性能、获得型材或锻压件的加工方法。
优点:①塑性成形使金属组织致密、晶粒细小、力学性能提高;②材料利用率高切削工作较小;③生产效率高;④毛坯或零件的精度较高。
缺点:制件形状较简单,模具投资较高。
二、单晶体塑性变形:滑移;多晶体塑性变形:晶内滑移;晶粒间的相对滑动和转动。
三、回复、再结晶定义、再结晶温度:回复:将冷成形后的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使原子回复到平衡位置,晶内残余应力大大减小的现象。
再结晶:塑性变形后金属被拉长了的晶粒重新生核、结晶,变为等轴晶粒的现象。
回复温度约为(0.25-0.30)T熔(T单位K)再结晶温度约为(0.4)T熔(T单位K)四、冷成形、热成形、温成形的温度界限及应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为热成型,回复温度以下的为冷成型,位于回复温度到再结晶温度之间的为温成形。
冷成形应用:冷轧、冷锻、冷冲压、冷拔等,常用于制造半成品或成品。
热成形应用:热轧、热锻、热冲压、热拔等,常用于毛坯或半成品的制造。
温成形应用:温锻、温挤压、温拉拔等,用于尺寸较大、材料强度较高的零件或半成品制造。
五、镦粗与拔长的锻造比的计算式,锻造流线的形成原因,设计零件流线如何分布会较合理: 拔长:100>==L L A A y 镦粗:100>==H H A A y塑性杂质随着金属变形沿主要伸长方向呈带状分布,这样热锻后的金属组织就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称为锻造流线。
锻造流线分布:工作时最大正应力方向与流线方向一致,切应力方向与流线方向垂直,且流线沿零件轮廓分布而不被切断。
六、塑性成形性的衡量标准,影响因素:材料的塑性成形性常用塑性和变形抗力综合衡量。
影响因素:1、材料本质的影响:①化学成分,纯金属塑性成形性优于合金、钢中合金元素越多,塑性成形性越差。
②金属组织:固溶体组织优于机械混合物、细晶组织优于粗晶组织、热成型组织优于冷成型组织和铸态组织。
2、变形条件的影响:①变形温度(温度越高塑性越好);②应变速率(速率变大塑性从变差到变好呈抛物线);③应力状态(压应力多,塑性好,切应力多塑性差)七、自由锻造的特点、应用范围:自由锻即用简单的通用性工具,或在锻造设备的上、下钻间直接使坯料变形而获得所需的几何形状及内部质量锻件的加工方法。
自由锻设备的通用性好、工具简单;可锻大型件,锻件组织细密、力学性能好。
但操作技术要求高,生产效率低;锻件形状较简单、加工余量大、精密度底。
应用范围:自由锻主要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且是特大型锻件唯一的生产方式。
八、正确绘制自由锻造的锻件图。
正确选择变形工步:锻件图是在零件图基础上考虑余块、机械加工余量、锻件公差等因素绘制的。
工步:盘块类:锻粗—冲孔;局部锻粗—冲孔;轴杆类:拔长;拔长—切肩—锻台阶;局部镦粗—拔长;圆筒类:锻粗—冲孔—芯轴拔长;圆环类:锻粗—冲孔—芯轴扩孔;弯曲类:拔长—弯曲;九、自由锻造零件结构设计:改正错误结构:①应避免锥面或楔形,尽量采用圆柱面或平行平面,以利于锻造;②各表面交接处应避免弧线或曲线,尽量采用直线或圆,以利于锻制;③应避免肋板或凸台;④大件和形状复杂的锻件,可采用锻—焊、锻—螺纹连接等组合结构,以利于锻造和机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