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合集下载

布依族历史文化研究

布依族历史文化研究

布依族历史文化研究布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研究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不仅能够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还能够帮助保护和传承布依族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布依族的历史沿革、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布依族的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础,每个家族由父系血统和姻亲关系组成。

家族中,由长者担任家族的领导人,对家族事务和争议进行调解。

布依族的社会地位通常由家族的辈分来决定,家族的辈分越高,地位越高。

除了家族之外,布依族还有以村为单位的组织,村由长老会议担任领导,协助处理村级事务。

在生活方式方面,布依族依靠农耕为生,劳动分工明确,男子主要负责田地的耕种和养殖,女子则以织布、烹饪和家务为主。

在食物方面,布依族以米饭、玉米、红苕、蔬菜和野菜为主食,辅以酸辣和香辣的调味品。

布依族还有丰富多样的节日和礼仪,如新年、祭祖、婚礼和葬礼等。

这些节日和礼仪不仅体现了布依族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也是他们与祖先和自然界相连的重要方式。

不仅如此,布依族还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手工艺和建筑等方面的文化遗产。

布依族的音乐和舞蹈通常是以鼓、簧笛、竹笛等乐器为伴奏,舞蹈节奏鲜明有力,富有原始野性和农耕生活的特点。

布依族的手工艺品包括编织、染色、陶瓷等,其中以手织布最为著名,布依族的手织布色彩斑斓、纹理独特,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此外,布依族的传统建筑也是一大特色,布依族的房屋通常以木材、竹子和石头为主要材料,形状独特且体现布依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对布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也能够为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和支持。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为广大布依族群众带来更好的发展和繁荣。

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

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

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布依族婚俗研究调查报告————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的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的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的实地实地实地调查为例调查为例贾 敏导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具特色。

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服饰、饮食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研究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我国的民族研究及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为此,笔者对布依族婚俗进行了专项调查。

以实地研究的方法,从布依族青年恋爱、订婚、结婚等过程中不同的风俗习惯入手,探究了布依族的婚姻习俗。

并对布依族婚俗的过去、现状及未来发展作了详细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有逐步被汉化的趋势。

布依族的婚俗正从过去的传统、复杂、感性变得更趋向现代、简单、理性。

方法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洛省村村民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具体做法是:先以洛省村的八个组的名单为抽样框(八个组分别是:洛省一、 洛省二组、 纳相一组、 纳相二组、 浪改组、 纳岩组、 落艾组、喜乐组),随机抽取一个组。

这个组就是笔者进行实地研究的基地。

最后抽到的是洛省二组,由于在调查中也有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从洛省二组中80户人家中随机抽取的50户。

2,资料收集方法此次调查主要采取实地研究方法收集资料。

从2010年1月27日开始,作者就与同伴一起前往丫他镇洛省村进行实地研究,吃住都与村民一样。

亲身体验布依族生活,实地了解当地的婚姻习俗。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也采用了结构式访问中的当面访问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比较简单,问题包括您多少岁结婚、您和恋人之间是否有定情信物、结婚时您印象最深的仪式是什么等等。

3,资料整理与分析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由笔者利用Excel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

实地研究收集的资料主要由笔者及同伴进行核实、整理,最后进行归类。

布依族文化传承调研

布依族文化传承调研

布依族文化传承调研一、调查(实践)的目的(意义或背景)布依族传统文化是布依族复合文化的基础,他与汉文化一同被纳入了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之中。

布依族文化在历史上是自为的,而不是自觉的,他没有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重视,没有给予充分的发展机会,没有人去发现它的独特价值。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大批专家学者对布依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系统的整理和充分的研究,布依族自身也在努力探寻本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

二、调查(实践)的内容与方法实地调查与网上查阅三、调查(实践)的结果与分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布依族民族特色,调查布依族文化传承。

(一)布依族资料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布依族位于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其中布依族居住的地方有黄果树瀑布、荔波世界自然遗产著名大景点,民族美食有五色糯米饭,褡裢粑,粽子等。

布依族在建设房屋上也有一点的讲究布依先民的房屋建造,沿袭古代的“干栏”式建筑,“干栏”的建筑历史,最早见于《魏书》“盖南蛮之别种,其科类甚多,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这说明布依族先民居住的地方是依山傍水,山下是林木茂密。

“依树积木”、“以枝构棚”、“架木为巢”,在树上巢居,这是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原始雏形。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布依族“干栏”式的民居建筑,其结构、造型、建筑技术、工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和传统,但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布依族社会文化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迁。

本文将从背景、表现、原因和意义四个方面,探讨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现象。

布依族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百越民族,后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布依族地区多处于高原山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布依族地区也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布依族社会文化开始发生变迁。

风俗习惯的变迁布依族传统风俗习惯丰富多彩,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消失。

例如,传统的布依族婚礼繁琐复杂,但现在许多年轻人选择简洁的婚礼形式;传统的布依族服饰以手工刺绣为主,但现在机绣已经普遍流行。

布依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社会发展,许多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

例如,传统的布依族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不再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流行文化开始盛行。

布依族传统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但随着现代思想的渗透,许多年轻人对传统宗教信仰持怀疑态度,甚至放弃信仰。

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布依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许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布依族社会文化发生了变迁。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的文化不断取代旧的文化。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布依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布依族社会文化发生了变迁。

市场的需求也是导致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变化,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布依族社会文化发生了变迁。

有利于布依族的发展虽然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为布依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布依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为布依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布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一些地区。

布依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布依族文化的概况。

1.历史与起源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滇池地区。

布依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经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2.语言与文字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布依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多采用汉字和拉丁字母进行书写。

3.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样,主要有原始宗教、萨满教、道教、佛教等。

其中,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以自然神研究和崇拜为核心的,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山川和土地。

4.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布依族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农业为生。

他们往往居住在山区,有独特的田野、山林和房屋布局。

布依族的社会结构以大家庭为单位,有父系血缘的血缘关系,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连续性。

5.艺术与手工艺布依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发展相对较为发达,包括织布、染色、木雕和银饰等。

布依族的织布技艺独特,他们使用土家族传统的蓝色染料,制作出色彩鲜艳且富有纹饰的布料。

6.服饰与饮食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多采用手工染色和手工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布依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同时也有大量的野菜和山珍作为辅助食物。

7.舞蹈与音乐布依族的舞蹈和音乐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舞蹈多以群舞形式表演,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布依族的音乐多采用笛子、板胡等乐器演奏,曲调优美婉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节日与庆典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龙船节和赛龙舟活动。

这是布依族社区居民家族之间相互赠礼、商谈婚嫁等重大事宜的时机,亦有舞蹈、歌曲、竞赛等形式的庆典活动。

总之,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社会实践报告布依族

社会实践报告布依族

一、前言布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等地。

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布依族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资料收集,对布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

二、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布依族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同样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布依族文化,我们有责任深入了解这一民族文化,为布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活动目的1. 了解布依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探索布依族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3. 体验布依族的风土人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4.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活动过程(一)前期准备1. 组建团队:由10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队长、1名副队长、1名记录员和7名队员。

2. 制定活动计划:包括行程安排、访谈对象、资料收集等。

3. 联系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了解布依族的相关政策和保护措施。

(二)实地考察1. 前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参观布依族村寨。

2. 与当地村民进行访谈,了解布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3. 观看布依族传统舞蹈、音乐表演,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资料收集1. 收集布依族的历史文献、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资料。

2. 拍摄布依族村寨、传统建筑、服饰等照片。

3. 记录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材料。

五、活动成果(一)布依族历史与文化布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可追溯到古代的僚族。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布依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服饰、建筑、节日等各个方面。

(二)布依族传统习俗1. 服饰:布依族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建筑:布依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坡度大,具有防雨、防晒的特点。

3. 节日:布依族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六月六”等,其中“三月三”是布依族最盛大的节日,有歌会、赛龙舟等活动。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一、本文概述《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现象的文章。

布依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布依族社会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变迁的过程、动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布依族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地理分布、人口数量、历史沿革等,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随后,文章将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布依族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因,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政策导向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

通过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为推动布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希望通过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全面研究,增进人们对这一民族群体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布依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二、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回顾布依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之一,其社会文化变迁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布依族自身的发展,也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布依族的社会文化变迁,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布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其社会文化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原始社会阶段,布依族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形成了原始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

在这一阶段,布依族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以及部落间的竞争和合作。

随着农耕文化的传入和发展,布依族进入了农业社会阶段。

农耕文化的普及使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家族制度逐渐兴起,成为布依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这一阶段,布依族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的崇拜、对农耕的重视,以及家族间的互助和团结。

民族文化实践调查报告(2篇)

民族文化实践调查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现状、传承与发展,我们组织了一次民族文化实践调查。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民族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一)调查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

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民族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承断层、商业化、同质化等。

因此,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现状,探索传承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目的1. 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现状,包括传承、保护、发展等方面;2. 分析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3. 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4. 为政府、社会、个人提供参考意见,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一)调查方法1. 实地考察:深入民族地区,实地考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情况;2. 访谈:与民族地区政府、文化工作者、传承人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建议;3.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二)调查过程1. 确定调查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西藏等地;2. 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内容、方法、时间等;3. 实地考察:深入民族地区,了解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4. 访谈:与当地政府、文化工作者、传承人等进行访谈;5.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6.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一)民族文化现状1. 传承方面:我国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传承方式多样,如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实物传承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如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单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本报告共分为10大部分:1、布依族民族简介,2、布依族民族建筑,3、布依族节日,4、布依族歌舞,5、布依族服饰,6、布依族饮食、7、布依族体育运动,8、布依族婚俗、9布依族神话传说、10布依族宗教信仰。

一、布依族民族介绍:布依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2545059人(1990年),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布依族的先民,一般被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

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

“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后来由于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

二、布依族民族建筑: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建筑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

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

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淳厚。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

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

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

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

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

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

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

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

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三、布依族节日:1、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

过去一定要杀猪作祭品,解放后,有的村寨已简化为用鸡和各种熟菜果品献祭。

献祭由村寨中辈份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

祭场内任何人不许说笑打闹和放屁,妇女和家中有孕妇、产妇的男子不得参加。

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

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

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

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2、三月三: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

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

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

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

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给小孩盛妆打扮,让他们尽情玩耍。

接连3天,男女青年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

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3、牛王节:布依族有一个风情浓郁的民族节日“四月八”牛王节。

这节日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古时布依族原来没有牛,耕田犁地都是用人拉。

牛王在天上看到后。

很同情布依人的辛劳,在春耕大忙就要到来的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降生到人间。

从此,天下才有了耕牛,从此布依人才摆脱了拉犁的劳苦。

为了纪念牛王的诞生,每年四月八这一天。

都要给牛放假,停止做活路,让它们好好地休息。

还要用苏木、黄饭花、紫荆藤、枫香叶等天然植物的浸泡汁做成红、黄、紫、黑、白的五色花糯饭,再用糯米酿制的米酒,一同慰劳耕牛。

待牛吃过后,人们才设宴开张,一面用手抓五色花糯饭,一面饮酒吃肉,共庆牛王的节日。

4、六月六:节日来历有二说:一说是祭祀人类的始祖盘古。

布依人认为,其子新模进一步提高了栽培技术。

盘古死后,其继妻虐待新横,盘古显灵而使她悔悟。

六月六是盘古逝世日。

另一说是悼念为争取布依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灵。

六月六是布依抗暴起义的日子。

起义失败后,留下了许多孤儿寡妇,以后每到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扫除,晾晒衣服被盖,沐浴净身,宴请亲友,遗孀们总要洗晒丈夫在世时一家人所穿用的衣物,边洗晒边哭着唱述对死者的哀思,故又有人称寡妇节。

有一首《哭夫调》唱道:“年年有个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别家有夫红绿晒,寡妇无夫晒孝服。

5、吃新节:又称尝新节。

一般在稻谷即将成熟时,由家中男子背着口袋到田中摘少量谷穗,放于甑中与糯米一同蒸熟后供祖。

扁担山及六盘水一带,还要用酒、莱和炒鱼虾一起敬祭祖宗。

望谟县、册享县等地,把新糯谷取来之后,先煮熟晾干,舂去谷壳,再用开水泡胀蒸成糯米饭,布依语称为“根金毫模”。

四、布依族歌舞:(一)歌曲大调和小调:主要流行于红水河北岸贵州册亨、望谟、罗甸等县布依族地区。

大调动用较为广泛,包括叙事、祝酒、迎宾送客、诉情说理等,有时也用于情歌;大调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因而稳重沉静。

小调主要唱情歌,音调较为开展,音域也扩展到八度,因而开朗热情,带山歌风,歌手常在高音和结尾使用假声唱法,别有一番情趣。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曲调也常有所差异。

大歌和小歌:主要流行于黔南荔波、独山和三都周覃一带,是布依族民歌中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

主要的区别是,大歌有向亲友致意的歌头和歌尾,四句或六句一首;小歌则只有歌尾没有歌头,一般只有四句。

大歌在公众场合演唱,内容比较严肃,多用于酒歌、叙事歌或迎送宾容、祝福庆喜等,歌曲结构较大较长,故称“大歌”。

小歌多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成双成对的对唱形式,歌曲结构较为短小,故称“小歌”。

大歌、小歌都是三度二度音程连续重叠使用。

明歌调和土歌调:这是贵阳郊区一带布依族对用汉语演唱和用民族语演唱的布依族民歌的统称。

“明歌”用汉语演唱,按歌词内容又分“排歌”、“台歌”两类,按曲调特色又可分“四平腔”、“三滴水”、“酒歌调”三类。

“土歌”指用布依语演唱,根据唱词的布依语声调行腔,话长音短,话短音少,歌腔多则三十余拍,少则十六七拍,视歌词多少伸缩,没有固定,多用于演唱传统的古歌。

惠水山歌调:俗称“好花红”调,流行于黔中南惠水、长顺、贵阳、龙里、贵定等县(市)布依族地区,基本上概括了这一带布依族民歌的格调风貌。

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缓自如。

歌词一般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见物生情,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颇受人们喜爱而广为流传。

近年来,音乐家们已将其曲调作为素材,改编或创作成合唱、舞蹈音乐、杂技音乐、影视音乐等,颇受群众欢迎。

盘歌:布依族传统民歌。

是借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

青年人初交时可利用盘歌的形式了解对方的情况,如问对方姓名,住在什么村寨等情况。

老人唱盘歌,多在欢庆的场合,用盘歌互相问答,表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

盘歌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

另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一种形式。

十二部对歌:布依族情歌的一种,流行于贵州省望道、罗甸、册亭等县。

一伙子们把情歌编成系统的节目,在结婚和立新房时,主人请他们演唱,一般对唱的双方每边都是两人。

女歌手坐在新娘房内,男歌手坐在堂屋的火塘边隔板壁对唱。

内容是把平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过程做为十二问答进行详细描述。

所唱的十二部对歌为;问以(序歌)、问同间减(询问)、问酥(互相赞美)、问化问马(唱十二季花果)、问送信(送信物)、问换信(互换信物)、问离(分别)、问蓬(相逢)、问定(抗婚)、问考双(打官司)、问调(相约逃婚)、问代问变(离婚逃婚都不成功,双方相约殉情,变成彩蝶双飞)。

十二部对歌,想象丰富,唱词扣人心弦,可以连续唱七八天,是罗甸、望模、班亭等县布依族的主要娱乐形式,相当普遍。

笔管歌:唱时以笔管(一种横吹单簧竹管乐器)伴奏,故名。

多用汉语演唱,有前奏、间奏、结尾的 4乐句乐段结构,徵调式。

曲调流畅优美,有时伴奏者运用变奏手法,与歌声形成复调关系。

勒尤调:勒尤是一种双簧直吹的木管乐器,它的音调委婉深情,具有思慕想念的意味,青年们常用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求。

后来填上简单的歌词,主要用“勒、哩、哦、欧”等象声词来模仿勒尤的音调,从而形成一种带有器乐性的声乐体裁,勒尤调即以此而得名。

妹调 :以sol、la、do、re4音组成,感情质朴,切分节奏的运用很有特点。

四弦胡情歌:流行于罗甸县一带,以四弦胡琴伴奏而得名。

曲调基本是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宫调式,感情细腻、委婉。

浪哨歌浪哨:亦称“赶表”、“坐表”,是布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浪哨歌就是在这种场合演唱的情歌。

曲调与汉族山歌调比较接近。

(二)乐器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作礼器和乐器。

贵州南部、中部、西部的布依族地区,每个大寨或大姓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

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

在布依族人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

铜鼓平时保存在有威望的人家,用时才抬出来。

西部地区的布依族,多把铜鼓当作神看待,两耳系红绸,表示镇压邪恶,也不让铜鼓“见天”。

如果需要从甲家抬往乙家时,必须用红布包好。

因此铜鼓,只能在室内敲击,而且都用于庄重的场合,如过年、办丧事和祭祀等。

勒尤:布依族吹奏乐器。

又称勒浪。

有木制和竹制两种。

木制的上窄下宽,下端装有共鸣器,全长40—50厘米,管上凿5—6个音孔,管上端装有哨子。

勒尤音色明亮、音域宽,能吹奏出八度音。

它是青年男子的乐器,只能在家里或幽静的地方吹,而不准在村内当着姑娘的面吹奏姊妹箫:是直吹单簧类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苗族地区。

由于吹奏时,一种是两人各吹奏一支同音高的箫,一种是一人吹奏两支并嵌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因而得此名。

常演奏的曲调有:上方调、下方调、右调、老调、花花调、芦笙调等。

笔管:是用长约三尺的“梅勒”(笔管竹)做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