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10大部分:1、布依族民族简介,2、布依族民族建筑,3、布依族节日,4、布依族歌舞,5、布依族服饰,6、布依族饮食、7、布依族体育运动,8、布依族婚俗、9布依族神话传说、10布依族宗教信仰。

一、布依族民族介绍:

布依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2545059人(1990年),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布依族的先民,一般被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后来由于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

二、布依族民族建筑: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筑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三、布依族节日:

1、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过去一定要杀猪作祭品,解放后,有的村寨已简化为用鸡和各种熟菜果品献祭。献祭由村寨中辈份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祭场内任何人不许说笑打闹和放屁,妇女和家中有孕妇、产妇的男子不得参加。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2、三月三: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给小孩盛妆打扮,让他们尽情玩耍。接连3天,男女青年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

火魔和送太岁,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3、牛王节:布依族有一个风情浓郁的民族节日“四月八”牛王节。这节日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古时布依族原来没有牛,耕田犁地都是用人拉。牛王在天上看到后。很同情布依人的辛劳,在春耕大忙就要到来的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降生到人间。从此,天下才有了耕牛,从此布依人才摆脱了拉犁的劳苦。为了纪念牛王的诞生,每年四月八这一天。都要给牛放假,停止做活路,让它们好好地休息。还要用苏木、黄饭花、紫荆藤、枫香叶等天然植物的浸泡汁做成红、黄、紫、黑、白的五色花糯饭,再用糯米酿制的米酒,一同慰劳耕牛。待牛吃过后,人们才设宴开张,一面用手抓五色花糯饭,一面饮酒吃肉,共庆牛王的节日。

4、六月六:节日来历有二说:一说是祭祀人类的始祖盘古。布依人认为,其子新模进一步提高了栽培技术。盘古死后,其继妻虐待新横,盘古显灵而使她悔悟。六月六是盘古逝世日。另一说是悼念为争取布依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灵。六月六是布依抗暴起义的日子。起义失败后,留下了许多孤儿寡妇,以后每到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扫除,晾晒衣服被盖,沐浴净身,宴请亲友,遗孀们总要洗晒丈夫在世时一家人所穿用的衣物,边洗晒边哭着唱述对死者的哀思,故又有人称寡妇节。有一首《哭夫调》唱道:“年年有个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别家有夫红绿晒,寡妇无夫晒孝服。

5、吃新节:又称尝新节。一般在稻谷即将成熟时,由家中男子背着口袋到田中摘少量谷穗,放于甑中与糯米一同蒸熟后供祖。扁担山及六盘水一带,还要用酒、莱和炒鱼虾一起敬祭祖宗。望谟县、册享县等地,把新糯谷取来之后,先煮熟晾干,舂去谷壳,再用开水泡胀蒸成糯米饭,布依语称为“根金毫模”。

四、布依族歌舞:

(一)歌曲

大调和小调:主要流行于红水河北岸贵州册亨、望谟、罗甸等县布依族地区。大调动用较为广泛,包括叙事、祝酒、迎宾送客、诉情说理等,有时也用于情歌;大调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因而稳重沉静。小调主要唱情歌,音调较为开展,音域也扩展到八度,因而开朗热情,带山歌风,歌手常在高音和结尾使用假声唱法,别有一番情趣。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曲调也常有所差异。

大歌和小歌:主要流行于黔南荔波、独山和三都周覃一带,是布依族民歌中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主要的区别是,大歌有向亲友致意的歌头和歌尾,四句或六句一首;小歌则只有歌尾没有歌头,一般只有四句。大歌在公众场合演唱,内容比较严肃,多用于酒歌、叙事歌或迎送宾容、祝福庆喜等,歌曲结构较大较长,故称“大歌”。小歌多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成双成对的对唱形式,歌曲结构较为短小,故称“小歌”。大歌、

明歌调和土歌调:这是贵阳郊区一带布依族对用汉语演唱和用民族语演唱的布依族民歌的统称。“明歌”用汉语演唱,按歌词内容又分“排歌”、“台歌”两类,按曲调特色又可分“四平腔”、“三滴水”、“酒歌调”三类。“土歌”指用布依语演唱,根据唱词的布依语声调行腔,话长音短,话短音少,歌腔多则三十余拍,少则十六七拍,视歌词多少伸缩,没有固定,多用于演

惠水山歌调:俗称“好花红”调,流行于黔

中南惠水、长顺、贵阳、龙里、贵定等县(市)布依族地区,基本上概括了这一带布依族民歌的格调风貌。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缓自如。歌词一般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见物生情,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颇受人们喜爱而广为流传。近年来,音乐家们已将其曲调作为素材,改编或创作成合唱、舞蹈音乐、杂技音乐、影视音乐等,颇受群众欢迎。

盘歌:布依族传统民歌。是借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青年人初交时可利用盘歌的形式了解对方的情况,如问对方姓名,住在什么村寨等情况。老人唱盘歌,多在欢庆的场合,用盘歌互相问答,表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盘歌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另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一种形式。

十二部对歌:布依族情歌的一种,流行于贵州省望道、罗甸、册亭等县。一伙子们把情歌编成系统的节目,在结婚和立新房时,

主人请他们演唱,一般对唱的双方每边都是两人。女歌手坐在新娘房内,男歌手坐在堂屋的火塘边隔板壁对唱。内容是把平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过程做为十二问答进行详细描述。所唱的十二部对歌为;问以(序歌)、问同间减(询问)、问酥(互相赞美)、问化问马(唱十二季花果)、问送信(送信物)、问换信(互换信物)、问离(分别)、问蓬(相逢)、问定(抗婚)、问考双(打官司)、问调(相约逃婚)、问代问变(离婚逃婚都不成功,双方相约殉情,变成彩蝶双飞)。十二部对歌,想象丰富,唱词扣人心弦,可以连续唱七八天,是罗甸、望模、班亭等县布依族的主要娱乐形式,相当普遍。

笔管歌:唱时以笔管(一种横吹单簧竹管乐器)伴奏,故名。多用汉语演唱,有前奏、间奏、结尾的 4乐句乐段结构,徵调式。曲调流畅优美,有时伴奏者运用变奏手法,与歌声形成复调关系。

勒尤调:勒尤是一种双簧直吹的木管乐器,它的音调委婉深情,具有思慕想念的意味,青年们常用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求。后来填上简单的歌词,主要用“勒、哩、哦、欧”等象声词来模仿勒尤的音调,从而形成一种带有器乐性的声乐体裁,勒尤调即以此而得名。

妹调 :以sol、la、do、re4音组成,感情质朴,切分节奏的运用很有特点。

四弦胡情歌:流行于罗甸县一带,以四弦胡琴伴奏而得名。曲调基本是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宫调式,感情细腻、委婉。

浪哨歌浪哨:亦称“赶表”、“坐表”,是布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浪哨歌就是在这种场合演唱的情歌。曲调与汉族山歌调比较接近。

(二)乐器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作礼器和乐器。贵州南部、中部、西部的布依族地区,每个大寨或大姓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在布依族人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铜鼓平时保存在有威望的人家,用时才抬出来。西部地区的布依族,多把铜鼓当作神看待,两耳系红绸,表示镇压邪恶,也不让铜鼓“见天”。如果需要从甲家抬往乙家时,必须用红布包好。因此铜鼓,只能在室内敲击,而且都用于庄重的场合,如过年、办丧事和祭祀等。

勒尤:布依族吹奏乐器。又称勒浪。有木制和竹制两种。木制的上窄下宽,下端装有共鸣器,全长40—50厘米,管上凿5—6个音孔,管上端装有哨子。勒尤音色明亮、音域宽,能吹奏出八度音。它是青年男子的乐器,只能在家里或幽静的地方吹,而不准在村内当着姑娘的面吹奏

姊妹箫:是直吹单簧类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苗族地区。由于吹奏时,一种是两人各吹奏一支同音高的箫,一种是一人吹奏两支并嵌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因而得此名。常演奏的曲调有:上方调、下方调、右调、老调、花花调、芦笙调等。

笔管:是用长约三尺的“梅勒”(笔管竹)做成。吹奏时,音色浑厚,鼻音浓,类似黒管中音区。

(三)舞蹈

傩舞: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后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一台傩舞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主要角色有木鱼、跳鼓、打尺板和锣鼓手4种。傩舞的舞蹈动作原始古朴,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还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出粗犷古朴的舞姿,表达驱邪祈福的愿望。傩舞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

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的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粑棒簸箕舞:流传于布依族村寨,是布依族劳动人民每逢春节、六月六、九月重阳等节气时所跳的舞蹈,反映了布依族欢庆丰收的一个场景。选手们抬着打糍粑的器皿、簸箕,就上台来,显得亲切、温馨。

雯当姆:是翁昂布依族人民从生产劳动嬉戏中演绎出的民间舞蹈,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雯当姆”意为“矮人舞”,舞者在肚皮上画上夸张的五官,用箩筐当“帽”扣住上半身,下半身“穿”上土布衣服,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矮人”便诞生了。“雯当姆”是翁昂布依族人民从生产劳动嬉戏中演绎出的民间舞蹈,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雯当姆”意为“矮人舞”,舞者在肚皮上画上夸张的五官,用箩筐当“帽”扣住上半身,下半身“穿”上土布衣服,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矮人”便诞生了。

布依转场舞:以击钹镲、敲锣鼓为节奏,男女青年手拉着手,人数不限,在村寨的集中点的晒坝里,时而围圈狂舞,时而纵横翩跹,时而穿针走线,时而蹲着奔腾……舞姿奔放、自如、细腻、潇洒、大方。舞蹈象征着布依人民驱逐邪恶,丰收在望,幸福吉祥。如今也象征着布依青年男女相互传情,相互沟通的好开端。

五、布依族服饰:

衣着: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

男性:男装分为老年装和成年人装。老年装是:头裹头帕 (黑底或兰底的花格),上身穿青或三道长衫,下身穿青或兰色吊档直筒裤,脚穿布底鞋。成人是:头裹头帕(黑底或兰库白花格),上身穿对襟衣,下穿兰色吊档直筒裤。

女性: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布依族女装头包盘盘帕或牛角帕,头帕色为白色和青底花格,根据气候不同选择头帕形式,热天,大多数包白色的盘盘帕(凉爽) 冷天包花格的牛角帖保温(包头的形式还有美丽的传说)。上装是窄领、宽胸、右侧开扣,肩部用三寸青布盘肩开镶花边,衣袖是宽衣袖、袖口用5寸青布接成并镶有花边,边幅前后呈弧形。胸前匹拴青布作底绸缎作心而像上各种图案的花围腰,围腰带很讲究美观用绸缎缝制并绣有各种美丽图案,打活结于身后,使其垂吊尺许,走动时,腰带飘舞十分潇洒。下身穿青色吊档直筒裤。脚穿绣花布底尖尖船式布鞋。生活的用自纺、自织帕土布自缝而成。

盛装:布依女的盛装上衣,头帕形状,式样与生活装一样,但盛用布料色彩十分讲究,布料用绸缎,色彩要艳丽。下身穿绸缎缝制的长裙。脚上穿着与生活装没区别。盛装用银作衣扣,戴耳环,手上戴银彩玉手镯等饰品。

妇女的服饰因地而略有差异,如在八达河聚居区,七八个岁以上的妇女,仍保留有传统购布依族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着青色的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衽无领衣缝处要镶一道两寸左右宽的边,上衣的下角边处还要攘绣各式的彩色滚边,习惯上内衣的袖口较外衣长而小,而外衣袖口则大而短。内外衣袖口处所绣织的花纹图案十分讲究,鲜艳美观,看上去两袖大小相同、长短协调,袖口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格外醒目受看。当年老一辈多数均穿蓝黑色百榴长裙,有的也系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裙,脚上还要穿一双十分精美的翘鼻子满花绣鞋,俗称“猫鼻子花鞋”(布依语叫“海兰高”)。整套服装可以说是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术于一体。正因为全身上下都是出自布依妇女灵巧的双手,因而筹集和缝制这一身服饰常常作为衡量一个布依妇女是否聪慧能干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年妇女的包头,有彻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或矮领,并在沿右按前下方处镶嵌二至三道带色的布边,领前的结扣处喜用银泡纽扣作装饰,两手袖口处仍保持了老一辈传统的风格,下身已改穿长裤,唯脚下的满花鞋逐渐变成半月型或鞋尖处绣小花。改变后的布依女腋饰仍显得净洁淡雅、古朴庄重。未婚女青年的服饰,除总体上与中年妇女相似外,只是还喜欢在包头布的末尾处镶绣极为鲜艳的花纹图案,坦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银头智之间,显得洒脱大方、俊俏美观。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扁担山一带和镇宁城关、安西的部分地区妇女上穿大襟短衣,下穿蜡染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上装以黑色为底色,在袖口、衣脚、两襟边沿配上织锦和蜡染图案。领口和托肩用印章做花。衣服没有扣子,用衣带系于右侧。未婚的姑娘头戴方形织锦花帕,并以假发和青丝合编成辫子缠绕花帕在头上,在花帕的右边垂吊丝线做的耍须,并插上各式细小的花朵。婚后,头上改戴用竹笋壳做的“假壳”。

募役区和江龙区妇女上身穿青色紧身斜襟短衫,下着白底蓝花蜡染百褶长裙,裙长至脚跟。五色锦绣花朵图案的青布围腰。少女用织锦包头,留一根长辫。未婚者梳拱桥形发髻,往后垂,再由前往后插一根银簪。

城关区的大山、江龙区的关山、六马区的乐纪等地的妇女上穿大襟长衫,披漫肩,下穿长裤,腰间先系上白色的腰带,再扎上绿色布带短围腰。在袖口、裤脚以及围腰上都绣有各种图案。姑娘婚前梳辫子,婚后绾髻带簪子。六马区和募役区的沙子、牛田等地的妇女上穿大襟右衽短衣,下穿宽脚长裤。

布依族服饰也反映了其传统文化心态及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每逢节日,布依族人民就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服饰展示出来,作为美的竞赛。男女青年在表示爱慕时,姑娘们常用自织的布匹和衣服、手帕、鞋等作为信物。

六、布依族饮食:

花江狗肉:花江狗肉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花江狗肉吃法讲究,把炖好的狗肉切成片或块,用碗装好,将滚烫的原狗肉汤冲进碗内,加入姜、葱花、胡椒粉、芫荽等。再给一盘佐料丰富的辣椒水,边蘸边吃,又烫又辣、又香又麻,清爽可口,味道鲜美,吃了不会增加脂肪,对高血压患者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年迈体弱者及夜尿多的小孩,吃了有强身补气、止夜尿的作用。

六马狗肉:镇宁六马狗肉源于山青水秀的六马布依之乡,讲究“杀、烫、烧、顿、切、吃”,剔骨煮醮而食,早已驰名中外。狗肉用六马清澈的河水炖煮而成,加进灵芝、党参、桔梗等中草药为佐料,用炭火熏烤的六马朝天椒为蘸料,融色、香、味于一锅。六马狗肉具有壮腰健肾滋阴壮阳,对胃寒、尿床、风湿等病状的食疗特效。

镇宁狗灌肠:狗灌肠是用狗肠、狗软骨、脑髓、血肺、糯米、狗肉、香料等拌在一起,灌在狗肠里煮熟而成,味道极其鲜美。

五色糯米饭:布依族人五色糯米饭,此五种色彩是纯天然的色彩,是布依族人民到山上采五种特殊的有色植物,然后用水煮出色,再把糯米放入五种不同色的植物水中染成不同的色彩后上火蒸熟。其具备色彩艳丽、糯香可口等特色。

镇宁波波糖:镇宁波波糖是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颇具特色的一种民族传统食品,始于是清朝咸丰年间。是用糯米加工的饴糖和去皮炒熟的芝麻粉末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它香甜、易化,所以又叫“落口酥”。

安顺裹卷:卷粉皮改刀成方块,平放入盘中,抹上秘制辣椒酱,放入折耳根、芫荽、海带、豆芽、酸萝卜、花生、黄豆。两面对角包上即食。色泽白亮透明,辣香冰凉爽口。而且材料中还有安顺特有的腐乳汁,更具地方特色。

油炸鸡蛋糕:贵州安顺、镇宁一带特色小吃。用大米、黄豆涨发后掺入米饭,磨成浆,装入模具至半,再加入调味肉馅,复装浆至满,炸成金黄色取出压破,淋上辣酱或折耳根即食。形似蛋糕,外脆内软,味美色鲜。

安顺素剪粉:“剪粉”是安顺市一道地方名小吃,因为它是用剪刀将粉皮剪成一截一截的而得名。做法也比较独特,通常把大米磨成浆,用勺均匀摊在平底大盘上,送进蒸笼蒸熟,取出将蒸熟的粉皮卷好用剪刀剪成一公分长短即成剪粉,放入碗中配上油炸花生仁、香葱、姜末、盐酸、酱油和醋,再浇上特制的辣椒油,清淡爽口、麻辣鲜香。

镇宁搭梁粑:搭梁粑为长方形,用的是芭蕉叶所包裹,打开叶子后,紫红色的米非常诱人,味道也很香,咬上一口,非常的糯,不会粘牙,里面除了糯米还包入了芝麻、红糖、花生等制作成的馅儿,很是香,香气扑鼻

蓝球鸽蛋:将干竹荪的网部发透洗净,每个荪网内装入一个去壳的鸽蛋和火腿、鸡片、冬菇、玉兰片等配料,用韭菜叶锁紧网口,艺术性地逐个排列在窝盘或大碗中,加高汤蒸透,即成形状玲珑剔透、滋味鲜香甜嫩的黔味佳肴。由于鸽蛋在竹荪网内,

恰似篮球运动健儿随身携带的篮球,故名篮球鸽蛋。

碗耳糕:又名“娃儿糕”,形状像一个小茶碗,因用“碗耳糖”制作,小孩特别爱食,故名。碗耳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本地的传统著名风味小吃,它呈金黄色(也有白色),有弹性、个大、绵、香、甜、略带甜酒的发酵味,非常可口。制作方法是将大米浸泡、淘洗、磨成浆、过滤,然后发酵,掺些熟芡,红塘液化过滤,掺在打好的米浆里,加碱拌匀蒸成熟糕即成。

安顺荞凉粉:是安顺居民、最宠爱的小食之一。它是以荞麦磨浆熬制后做成,安顺荞凉粉浇以腐乳、红油、炸黄豆、脆花生等后搅拌食用。吃一口香辣浓冽,极富刺激。吃一口香辣浓冽,极富刺激。如果是用铜制漏匙拉成细丝,腐乳改为香醋,则称为“醋丝丝”,味道就比较清淡了。

豆腐圆子:呈圆球状,内空心。外酥,内香软多汁,入口回味无穷。店家有专门配的作料(折耳根,辣椒等配制的酱汤),通常的食用方法是用勺或筷子把豆腐丸子压成碗状,然后放入作料。一口一个,鲜香无比。

伍仁冲冲糕:用糯米面加水和成颗粒,放进特制的大锡壶上用蒸汽蒸熟,再放进荸荠粉里冲开水搅拌,然后加上玫瑰糖、芝麻、核桃、花生粒、冬瓜条等佐料,食之味美香甜,松软可口。

油炸粑稀饭:先将米面搅熟成糊状,盛入碗中,再从滚油中将炸得黄脆的糯料豆沙粑捞起放进去,然后舀上一勺黔中特产“引子”,浇上一瓢滚油便可。油而不腻,内酥外软,十分可

口。油炸粑稀饭属传统早点,用糯米、豆沙、面浆、苏麻粉制成,干稀搭配,油而不腻。

安顺麻饼:是选用优质原料精心配制,手工捏制,土灶烘烤而成。制作时,先用面粉、饴糖、油、碱、苏打制成皮料,洗沙加冬瓜糖制成馅心。用皮料包馅心沾芝麻入烤盘,用土炉烘烤而成。安顺麻饼风味独特,皮酥心软、甜味柔和、香气诱人、色泽金黄、外酥内软,口感舒适、营养丰富、回味绵长。

布依鸡八块:布依迎客名菜。布依族待客时,将鸡头敬主客,表示尊重;其它部位敬众宾客,表示祝福;鸡腿主客各一支,表示平等友好。吃鸡头的客将脑髓完整取出向众人展示,表示尊重感谢。布依族宰鸡待客,将鸡头、脚、翅分成八块,摆盘整形,余下鸡汤与鸡块装入汤碗中,小红椒加调料制成蘸水食用。汤清香,肉鲜嫩。

安顺一锅香:安顺屯堡传统菜,又名什锦杂烩火锅。白菜、青菜、粉丝放入锅中加汤调味打底;将炸好的山药、炒三丝、豆腐果对角摆在底料表面后,将糟辣肉片,辣子鸡摆四周,扣肘摆在中心,加温即可食用。荤素搭配,辣香、酱香、清香口味。

水晶凉粉:又称冰粉。用木瓜籽加工而成,用料齐全、讲究,除撒放核桃仁、花生粒外,玫瑰糖、冬瓜片、红枣等配料是少不了的。酷热天气,喝上一碗清凉爽口,驱暑解渴。

关岭达尔粑:又名“饵块粑”,是关岭当地的传统年品佳食,其特色是洁白柔韧,切细不断,柔和爽口,经煮不烂,“下锅有

煮头,进嘴有嚼头”。

七、布依族体育运动:

抵杠:是布依族的一个民间体育项目,流行于安顺市一带。相传清朝末年,布依族首领柏登扬为了族人能更好适应艰辛的生存环境,增强族人的体质,便在黄腊一带开展赛马、抱石、射箭、抵杠等一系列体育活动,“抵杠”项目从此沿袭至今。“抵杠”主要讲究巧劲和桩功,锻炼人的臂力、腕力、腰劲。比赛要求双方选手各蹲在小圆内,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对方挑、摆、推、压出大小圆,就能获得满分。在当年,胜者是力的象征,是姑娘崇拜追求的偶像。

野性斗牛:是布依族人在欢度传统节日“四月八”时的重大田野活动,是布依族人最隆重的原始节日。“野性斗牛”就是将水牯牛赶到宽广的土坝子上让它们自行搏斗,不加任何约束和限制。为了搏斗的胜利,牛的主人在农历"四月八"前的一个星期,要给牯牛以特殊的供养。要用米糠、包谷粉、酒渣等精料让牛美美地吃、好好地睡,不再用斗牛去犁田耕地。到了四月八这天,主人先是用土酒悄悄地将牛灌醉,被灌了土酒的斗牛就会变得异常的兴奋。于是,双方都灌了酒的斗牛,眼一红便顶着主人提前削尖的角子凶猛地冲向对方。一场场力与力在碰撞、一场场角与角在刺杀!灌了酒的斗牛没有畏惧者,而灌了酒的主人也只有荣誉感。于是,斗牛场上就会天昏地暗、尘土飞扬,于是,就会有牛被打倒、有牛就会惨败而狂奔,于是胜利者就可以尽情去追,

追赶得漫山遍野的人群纷纷退让,追得笑声、叫声、喊声漫山遍野的流淌。

扭扁担:是布依族村寨的一种赛手劲、比毅力、比技巧的体育活动。这项活动用的扁担是农家挑东西用的扁担,俗称“水扁担”。只要有三人就能开展活动,两人竞赛,一人当裁判。参赛人越多气氛就越热烈。首先,将扁担放在地上,扁担的正面(有担爪的面)朝上。两人分别面对面站立在扁担两端,弯腰用已确定的一只手抓起扁担站立,两人的掌心向下。裁判发出“开始”的口令后,双方顺时针方向扭扁担,将扁担扭转180度,扁担反面朝上结束,扭转扁担者为胜。此项活动一般采取三战两胜制。

龙灯舞: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布依族地区山峦起伏,溶洞众多,有不少碧水龙潭,民间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人们格外喜欢龙,崇拜龙,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龙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制作的工艺技巧,以龙头最为讲究。工艺精巧的龙,舞动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布依族舞龙,配有锣、鼓、铙、钹、唢呐等乐器伴奏,一般由寨老舞龙头,先向上跃举一步,然后才按乐曲节奏追逐先导的绣球左右翻滚,龙身,龙尾随着摆动。舞完一圈,龙头又向上跃举一步,龙身又再次翻

滚舞动,有的观众则鸣放鞭炮或用烟花喷射龙身取乐,一时龙灯有如腾云驾雾之势,妙趣横生,蔚为壮观。布依族舞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龙,各村寨都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各家各户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龙、烧龙,形式隆重。

其余体育活动:布依族民间传统体育丰富多采,据粗略统计,大约有40多个项目。主要流传在贵州布依族聚居区及云南、四川部分布依族地区,而且都比较盛行。这些体育项目源远流长,起源最早的已有2000多年,最近的也有100来年了。

布依族的传统体育,究其来源,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富有民族特色。纺花赛、织布技巧、拍线球等项目,来源于农业生产中的耕织劳动;登山、爬山寻踪、骞马、射驽、射箭等项目,来源于狩猎活动;游泳、划龙舟、划竹排、划三板船、打水枪、水上飘石、游水追鸭等项目,来源于渔业劳动;打石仗、抱花腰(摔跤)、武术、铁链器械、投标杆等项目,来源于古代布依族先民为保卫自己的安全和劳动果实而进行的农民起义、抗暴斗争等活动;丢花包、扔绣球、踢花毽、打陀螺、荡秋千、舞狮子、踩高跷、跳独脚等项目,来源于男女社交、婚丧礼仪、节日喜庆等民族风情的娱乐活动。

从活动形式看,布依族传统体育可以分为竞技型、表演型和竞技兼表演三种类型。竞技型多在有组织的各种比赛场合中进行,如抢花炮、扳手劲、抱花腰、赛龙舟、划竹排、斗牛、赛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