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检查要领
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知识体系

测绘综合能力-行政界线测绘知识体系一、行政区域界线测绘概述(一)界线测绘的基准和比例尺界线测绘的内容包括界线测绘准备、界桩埋设和测定、边界点测定、边界线及相关地形要素调绘、边界协议书附图制作与印刷、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的编写。
界线测绘成果包括:界桩登记表、界桩成果表、边界点成果表、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边界协议书附图。
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后,应定期进行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界线联合检查内容包括:界桩维修更新、增设界桩、调整界线、重新测量界桩坐标与高程,重新修改协议书、重新测绘协议书附图等。
界线测绘宜采用国家统一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界线测绘中,边界地形图和边界协议书附图的比例尺视情况选用:同一地区,勘界工作用图和边界协议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同条边界,协议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省级行政区选用1:5万或1:10万比例尺;省级以下行政区采用1:1万比例尺;地形地物稀少地区可适当缩小比例尺;地形地物稠密地区可适当放大比例尺。
(二)界线测绘的基本精度界线测绘的基本精度包括界桩点的精度和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精度。
界桩点的精度以中误差来评定。
界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一般不应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1mm。
界桩点高程中误差一般不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上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十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0.5倍中误差)。
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地区可执行地籍测绘规范中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边界协议书附图中界桩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2mm,补调的与确定的边界有关的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5mm。
二、界线测绘的准备工作(一)边界地形图制作边界地形图(Boundary Topographical Map),一般指利用国家最新的1:5000、1:1万、1:5万、1:10万地形图作为资料,按照一定的经差、纬差自由分幅,图内内容范围为垂直界线两侧图上各10cm或5cm(1:10万)内,沿界线走向制作呈带状分布的地形图,供界线测绘工作时使用。
省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

省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省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 2011年11月08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统一全省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的技术标准,规范成果、资料,参照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勘界测绘的目的是获取和表述行政区域界线(以下简称边界线)的位置和走向等信息,为勘界和边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第三条勘界测绘包括界桩的埋设和测定、边界线的标绘、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绘制、边界线走向和界桩位置说明的编写、各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的编纂和制印。
第四条我省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由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分级组织实施。
承担本省行政区域界线测绘任务的单位应经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五条勘界测绘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作为平面坐标系统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高程系统(条件不具备的可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执行本规定和国家现行有关测绘技术规范。
第六条勘界测绘要充分利用全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和现有测绘成果,尽可能推广、应用测绘新技术。
第七条界线测绘是勘界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边界线测绘的人员应通过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第二章界桩的埋设与测定第八条界桩的制作与埋设(一)界桩类型分为三面型、双面型。
(二)界桩由界碑和底座组成。
界碑一般用钢筋混凝土按规格用模具预制成型,要求界碑底部露出不短于15厘米的钢筋,模具可用钢模或木模,做到碑体光滑、脱字清晰。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用花岗岩石、大理石等坚硬石料凿制成型;在石山地区也可凿岩为桩。
底座可在现场用钢筋混凝土浇灌。
(三)按照协商(或裁决)确定的边界线走向,勘界双方应到实地做好边界定桩工作,桩位确定后,双方代表应签署“边界线定桩表”(见附件三)。
(四)界桩应准确地埋设在选定的位置上(即定桩点上),政区名称朝向所属一方。
(五)埋设界桩前,先将坑底(坑底土层松软时应填沙石)捣固、夯实。
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勘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勘发[1996]4号
![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勘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勘发[1996]4号](https://img.taocdn.com/s3/m/f861fce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7.png)
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勘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总体方案》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勘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勘发[1996]4号1996年3月1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面勘界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勘界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制定了《勘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总体方案》。
现印发你们,请贯彻执行。
勘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总体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全面勘界工作的决定,按照全国勘界工作会议的部署,制定勘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全面勘界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的原则,依法勘界,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次全面勘界,不是重新调整行政区划,而是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办法》及有关规定,明确行政区域界线走向的位置,即核定法定线,法定习惯线,解决争议线。
二、组织领导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是全国勘界工作的领导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勘界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承担勘界任务。
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国勘界的日常工作;各省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办与毗邻省的勘界实施工作。
三、总体任务规划全国省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尚有59条,约4.9万公里未正式勘定,涉及33个三省边界线交会点(以下简称“三交点”)、17个边界线起止点没有确定。
全面勘界的总体规划是:从1996年开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省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任务。
综合能力笔记-第6章 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第六章第1节行政区域界线测绘概述知识点一:界线测绘的基准和比例尺界线测绘的内容包括界线测绘准备、界桩埋设和测定、边界点测定、边界线及相关地形要素调绘、边界协议书附图制作与印刷、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的编写。
界线测绘成果包括:界桩登记表、界桩成果表、边界点成果表、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边界协议书附图。
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后,应定期进行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界线联合检查内容包括:界桩维修更新、增设界桩、调整界线、重新测量界桩坐标与高程,重新修改协议书、重新测绘协议书附图等。
界线测绘宜采用国家统一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界线测绘中,边界地形图和边界协议书附图的比例尺视情况选用:同一地区,勘界工作用图和边界协议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同条边界,协议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省级行政区选用1:5万或1:10万比例尺;省级以下行政区采用1:1万比例尺;地形地物稀少地区可适当缩小比例尺;地形地物稠密地区可适当放大比例尺。
知识点二:界线测绘的基本精度界线测绘的基本精度包括界桩点的精度和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精度。
界桩点的精度以中误差来评定。
界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一般不应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1 mm。
界桩点高程中误差一般不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上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十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0.5倍中误差)。
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地区可执行地籍测绘规范中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边界协议书附图中界桩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2 mm,补调的与确定的边界有关的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5 mm。
第六章第2节界线测绘的准备工作知识点一:边界地形图制作边界地形图(boundary topographical map),一般指利用国家最新的1:5 000、1:1万、1:5万、1:10万地形图作为资料,按照一定的经差、纬差自由分幅,图内内容范围为垂直界线两侧图上各10 cm或5 cm(1:10万)内,沿界线走向制作呈带状分布的地形图,供界线测绘工作时使用。
山东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工作具体规定

山东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工作具体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妥善、科学,准确地勘定县级行政区域界线(以下简称勘定县界),统一勘界技术标准,规范成果资料,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6〕32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1996〕32号文件做好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的通知》(鲁政发〔1996〕122号)精神,参照《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结合山东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勘定县界是有关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在毗邻县、县级市、市辖区之间明确划定行政区域界线(以下简称边界线),并用现代技术手段形成准确反映实地边界线走向的文件、资料和地形图。
第三条县级边界的划定,原则上以行政区域管辖的现状为基础,除特殊情况外不作行政区划变更。
边界线走向原则上与自然资源权属相一致,特殊情况必须分开的,在划定边界线的同时,要明确跨越边界线的自然资源权属。
第四条勘定县界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的原则,采取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方法,依法勘界。
第五条勘定县界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省勘界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具体组织,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勘界工作涉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下,承担勘界的具体任务,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
勘定县界实行牵头负责制,市(地)之间县级边界线及边界线交会点、起止点的勘定工作牵头单位,由省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市地内县级边界线及边界线交会点、起止点的勘定牵头单位,由市(地)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
第六条勘界测绘采用全国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执行本规定和国家现行有关测绘技术规范。
未完成1980年西安坐标系改算工作的市(地),在勘界测绘中可仍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作为平面坐标系统。
已完成了坐标改算工作的市(地),在界桩成果表中要附以新旧坐标对照表,以便使用。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与勘界的方法与技巧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与勘界的方法与技巧引言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变更调查与勘界工作成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重要一环。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与勘界的方法与技巧,对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与勘界的一些主要方法与技巧。
一、地面实测与测量数据获取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与勘界的第一步是进行地面实测并获得测量数据。
地面实测的方法可以采用全站仪、GNSS等测量仪器。
全站仪能够通过光学、电子、激光等多种方式进行测量,并且能够将测量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连接,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处理效率。
GNSS则适用于大范围的地面实测,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具有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得地面实测的数据后,还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的质量检查、数据的配准与融合以及数据的模型生成等。
数据的质量检查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比对测试点和参考点来验证数据的精度。
数据的配准与融合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得到完整、一致的地理信息。
数据的模型生成则是根据实测数据生成地形模型、地貌模型等,为后续的土地变更调查与勘界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三、地类分类与变更调查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与勘界的关键步骤是地类分类和变更调查。
地类分类是将土地按照其功能或用途进行划分和分类,常见的地类包括农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等。
变更调查则是调查已有土地利用的变更情况,例如农田是否转为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是否存在违规占用等。
在地类分类和变更调查时,需要结合实地调查和已有数据,以确保准确性和全面性。
四、勘界工作与界址标勘界是土地变更调查与勘界的重要环节,它确保了土地利用的边界清晰和界址标的准确标注。
勘界工作可以采用测绘工具、导线以及相关仪器设备。
在勘界工作中,界址标起到了界定土地利用范围的关键作用。
界址标可以采用石墩、大地钉、标志牌等形式,通过测量仪器进行定位和标注。
界线测绘的基本知识

3)界桩的编号 *界桩的编号由八位数组成,一条边界线为一编号单 元,以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顺编。 xxxx + xxx + x 边界线编号 界桩序号 界桩类型 (4位) + (3位) + (1位) *同号双立界桩分别用AB标示 例如 3643001A,3643001B *同号三立界桩分别用CDE标示 例如 3536002C,3536002D,3536002E
4)界线测绘的内容 准备工作(接受委托、明确要求、收集资料、制定方 案) 边界点(界址点)、边界线、界址线的决定(实地勘定 或图上标定),产权双方或有关方协议或政府部门决定 由委托方或政府部门在实地指界或标于地形图上,标于 图上的以实地判图的方法或坐标放样的方法在实地标定 边界点和界址点的位置。 界桩埋设 边界点(界址点)测定 边界线(界址线)调绘 边界协议书附图的标绘 边界点位置和边界线走向的说明 图集的编纂和印制
*三行政区划边界线交汇处(三线交点)界桩的编号 xxxxxx + x + x 三行政区域代码 界桩序号 界桩类型(一般用s表示) (6位) + (1位) + (1位) 三边界线交汇为一点时,界桩序号为0,交会多点时 从1顺编 例如:3436420s(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点) 假如交多点则与 3436421s,3436422s,……
10.0(5.0)
2.0 5.0 10.0
5.0 10.0 20.0 40.0
5.0 10.0 20.0 40.0
20.0(10.0) 20.0
7)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精度 边界协议书附图中坐标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 超图上±0.2mm,(中误差±0.1mm ) 补调的有关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 间距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5mm(山地和高 山地区以及特殊困难地区不超过±0.75mm ) (在技术设计书中规定)
土地测绘中的技术要点与操作细节

土地测绘中的技术要点与操作细节土地测绘是一项关系到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房地产开发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工作。
在土地测绘的实践过程中,技术要点和操作细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立体测量、GPS测量、影像测量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讨论土地测绘中的技术要点与操作细节。
立体测量是土地测绘中常用的一种测绘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立体像对测绘对象进行三维坐标的测量。
在进行立体测量时,需要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和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测量仪器包括三角测量仪、经纬仪、自动水准仪等。
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保持仪器的稳定,避免外界干扰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测绘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三角高程测量、水准测量等。
GPS测量是现代土地测绘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测量技术,它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信号进行测量,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地理信息定位。
在进行GPS测量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GPS接收机,并在测量前准确设置接收机的参数。
操作时应选择开放的测量点,避免高大建筑物或树木等遮挡物对信号的干扰。
在选择控制点时,应考虑地形、地物遮挡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以确保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影像测量是利用航空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测绘的一种技术。
在进行影像测量时,需要使用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如ENVI、Erdas等。
首先,要确保影像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包括校正、配准、融合等处理。
在进行特征提取和测量时,可以利用影像的灰度、纹理、形状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测量。
此外,还可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展示,进一步提高测绘数据的效果和应用价值。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土地测绘中重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
在进行GIS操作时,首先要建立和管理空间数据,包括地理坐标系统、地物信息、属性数据等。
然后,可以利用GIS软件进行数据的查询、分析和可视化操作。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应根据具体的需求合理选择和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如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多属性决策分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检查要领邓思胜一.界线测绘的目的和任务1.界线测绘的目的界线测绘的目的是获取和表述行政区域界线(以下简称界线)的位置和走向等信息,为勘界和边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界线测绘的内容界线测绘的内容包括界线测绘准备、界桩埋设、边界点测定、边界线及相关地形要素调绘、边界协议书附图标绘、边界点位置和边界线走向说明的编写、各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的编纂和印刷等。
这里描述的边界点系指边界线走向的转折点,包括描述弧段边界线的特征点。
3.界线测绘的成果界线测绘成果包括:界桩登记表、界桩成果表、边界点成果表、边界点位置和边界线走向说明、边界协议书附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等。
勘界测绘成果的的基本要求是:各类图表清晰易读、项目填写齐全,文字叙述简明确切,地理名称标注准确,简化字和方言译音正确,一切原始记录和计算成果均正确无误,精度符合规定要求。
勘界测绘成果的检查主要是图(边界协议书附图)、文(边界线走向说明)、表(界桩登记表)的检查。
二.界桩登记表的检查界桩登记表的内容主要包括:边界线编号、界桩编号、界桩类型、界桩材质、界桩所在地、界桩坐标、界桩高程、界桩与方位物的相互位置关系、界桩位置略图、备注、测绘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名及勘界有关各方负责人签名等。
主要检查1.坐标系统一致性检查:界桩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与界线用图中界桩所在图幅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是否一致。
如提供多套成果的,应填写与界桩所在图幅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致的成果。
2.界桩所在地的检查与界线《定桩表》对照检查,两者必须一致。
3.界桩方位物的检查界桩方位物的选择原则:a)每个界桩的方位物不少于三个;b)方位物必须明显、固定、不易损毁;c)方位物应利于判定界桩点的位置;d)以大物体作为方位物时,要明确量测点在方位物的具体部位。
4.界桩方位物的测定界桩点至方位物的距离,一般应在实地量测,精确到0.1m。
当界桩点附近缺少永久性地物和地貌特征点,且对点位的精度要求又不很高时,可从图上量取,取位到图上0.1mm。
界桩至方位物的磁方位角测定精度0.2度,注记到0.2度。
方位物编号按界桩点至方位物的磁方位角从小到大顺时针编排。
主要检查方位物的编号、磁方位角、距离的量取及其在界桩位置略图的表示是否正确,必要时外业检查。
5.界桩位置略图的检查:界桩位置略图应标绘出边界线、界桩点、界桩方位物、边界线周边地形等。
界桩位置略图在实地按照其相关位置用铅笔绘制,室内着墨整饰。
界桩符号用直径1.5mm的圆圈表示,界线符号用0.3mm的实线表示,方位物方向线用0.1mm的实线绘出,图内其他要素一般按照所参照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符号绘制;界桩符号、界桩编号、界线符号、图内方位物编号以及行政区划名称用红色,其他要素用黑色标绘。
这里应当对界桩的测定坐标展点检查。
看界桩点位是否偏离界线。
出现偏离的,应当检查内业计算或野外对照界线标绘图纸判断是否实地界桩未埋设在界线上。
前者必须返工,后者应当在界桩登记表和走向说明中作出说明。
检查方位物在略图上的表示。
略图绘制的检查,必要时进行野外检查。
6.各项签名是否齐全7.附录的界桩实地相片的检查。
看相片是否拍出界桩全貌,一式两份(三交点三份)是否同一界桩的不同立面。
三.边界线走向说明的检查1.边界线走向说明的编写边界线走向说明是对边界线走向和边界点位置的文字描述,是边界协议书的核心内容。
边界线走向说明与边界协议书附图配合使用。
边界线走向说明的编写以明确描述边界线实地走向为原则。
叙述应简明清楚,采用通用的名词术语,地名准确,译名规范,并与边界协议书附图和实地情况相一致。
边界线走向说明应根据界线所依附的参照物编写,参照物包括各种界线标志(如界墙、界桩、河流、山脉、道路等)、地性点、地性线、地形特征点等。
边界线走向说明根据界线所依附的参照物的实际情况分为若干条,每条可分为若干自然段。
每一自然段一般是对相邻两界桩间边界线情况的文字描述。
边界线走向说明中的距离及界线长度等数据,均以米(m)为单位,实地测量的距离,精度为1米时,精确到米;精度为0.1米时,精确到0.1m;图上量取的距离精确到图上0.1mm。
边界线走向说明的编写内容一般包括每段边界线的起讫点、界线延伸的长度、界线穿越的界桩的编号及数量、界线依附的地形、界线转折的方向、两界桩间界线长度、界线经过的地形特征点等。
2.边界线走向方位的描述边界线走向说明中涉及的方向,采用16方位制(以磁北方向为基准)描述。
16个方位的含义如下:a).北348°45′~ 11°15′b).北偏东北 11°15′~ 33°45′c).东北 33°45′~ 56°15′d).东偏东北 56°15′~ 78°45′e).东 78°45′~101°15′f).东偏东南101°15′~123°45′g).东南123°45′~146°15′h).南偏东南146°15′~168°45′i).南168°45′~191°15′j).南偏西南191°15′~213°45′k).西南213°45′~236°15′l).西偏西南236°15′~258°45′m).西258°45′~281°15′n).西偏西北281°15′~303°45′o).西北303°45′~326°15′p).北偏西北326°15′~348°45′边界线走向说明的检查应对照边界协议书附图,逐段检查。
检查中应注意16方位的正确运用,对界线经过的参照物正确描述。
对“U”形弧段应明确其开口方向,描述中所用的距离是否准确,文字书写正确等等。
四.边界协议书附图的检查1.边界协议书附图的基本要求边界协议书附图是以地图形式反映边界线走向和具体位置,并经由界线双方政府负责人签字认可的重要的界线测绘成果。
边界协议书附图应以双方共同确定的国家最新版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用图,应根据量测的边界点坐标或相关数据、协商确定或裁定的边界线及边界线的标绘成果、地物调绘成果整理、绘制而成。
边界协议书附图的内容应包括边界线、界桩点及相关的地形要素、名称、注记等,各要素应详尽表示。
2.边界线标绘的检查a).边界线标绘的内容确定了的边界线、界桩点位置,都应准确地标绘在经调绘整理后的地形图上。
b).边界线标绘的方法边界线标绘一般要求在边界调绘的基础上进行,对地形要素变化不大的地区,也可与边界调绘一并进行。
对有明显分界线(如分水线、道路、河流等)且地形要素变化不大的边界地段或以边界点连线作为边界线的地段,也可由界线测绘双方在室内直接将边界线标绘在地形图上。
c).边界线标绘的技术要求边界线用0.3mm红色实线不间断表示,以线状地物中心线为界且地物符号宽度小于1.0mm时,界线符号在线状地物符号两侧跳绘;界桩符号用直径1.5mm红色小圆圈表示;界桩编号用红色注出。
d).边界线标绘的精度界桩点、界线转折点及界线经过的独立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一般不应大于图上±0.4mm。
界桩点位置应该根据成果表展绘检查。
3.边界调绘图的绘制的检查a).边界调绘地形图的内容不能满足需要时,需对界线两侧一定范围内与确定边界线以及界桩位置有关的地物、地貌及地理名称注记进行补测、修测。
b).边界线与边界带状地形图的测绘要求与方法:边界线的标绘应根据边界双方协商确定或上级裁定的边界线.在实地进行;高山困难地区,具有明显分界地性线(如分水线、合水线)且地物、地貌变化不大的边界地段,如双方能够在室内准确判明边界线走向和位置时可由勘界双方在室内在正射影像图或地形图上标绘,难以判明的应到实地调查标绘。
c).边界线的调绘尽可能利用现势性好的1 : 1万正射影像图。
调绘的范围为边界线两则各2公里。
d).一般地区地形图测制时间或正射影像图的摄影时间超过三年以上,高山地区超过八年以上,则应对边界线两则各2公里范围进行补测、修测。
补测的主要内容为与边界线和界桩点位置有关的永久性地物、地貌,如关隘、河流、沟渠、堤塘、桥梁、涵洞、道路等。
e).带状地形图的要素包括:界桩点、边界线、等高线、水系、交通、及其附属建筑物、居民地、地名、及与边界有关的独立地物等。
f).精度要求:界桩点、界桩拐点及界线经过的独立地物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平面误差一般不大于图上±0.2毫米;修测、补测的其它与确定边界线有关的地物地貌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平面误差一般不大于图上±0.5毫米,同时应保证界桩点与各类地物点相关位置的准确。
g).植被要素用绿色,地貌要素用棕色,水系要素用蓝色,其他要素用黑色绘出。
各类要素符号的规格与所利用的地形图一致。
这与边界线的标绘合称“5色清绘”。
调绘方面应注意其精度、有无错漏、清绘是否完善等。
边界协议书附图的检查主要检查界线的标绘,界桩点位置展绘是否正确;边界调绘及其清绘是否完善等。
五.界线测绘其他资料的检查1.界桩编号示意图;2.观测手簿、计算手簿;3.技术总结;参照其他有关检查方法。
边界线定桩表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