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散文阅读(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散文阅读(含答案)部编版九年级散文阅读【练习一】阅读《合欢树》,完成1-7题。
合欢树史铁生①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
”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最后想学。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
”她提醒我说。
我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
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了出去。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④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
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
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新人教版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一. 草 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
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
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
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______,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
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
地里斯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
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_______。
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______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
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
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
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
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
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
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
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
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
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文章一:愚人节的来历和习俗愚人节是每年的四月一日。
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开玩笑、开骂、开些小小的玩笑。
愚人节有多久的历史?它的起源有哪些传说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愚人节的来历和习俗。
愚人节的起源有着一些神秘的故事。
有人说,愚人节起源于罗马时代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
而在这个节日的前一天,人们会邀请他们最喜欢的人做客,让他们尽情享受美食和欢乐。
而第二天,也就是四月一日,人们则会嘲笑这些做客人的无知和轻信。
因此,这天也就成为了愚人节。
另一种说法是愚人节与宗教有关联,据说耶稣受难节后的第三天是复活节,因此当时的基督教徒不再庆祝新年。
而新年这个日期刚好是四月一日,所以那些庆祝新年的人就成了“愚人”。
除了起源有着许多传说,愚人节还有着一些独特的习俗。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开玩笑和恶作剧了。
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愚弄身边的人,比如假装某些事情发生了,或者给人们布置一些难以完成的任务等等。
这些玩笑通常是无害的,目的是让人们放松心情,享受快乐的氛围。
当然,作为一个开玩笑的节日,没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很常见的。
人们会提出一些看起来很真实,却又让人捉摸不定的问题,以考验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
所以无论愚人节的起源是什么,它都成为了世界各地庆祝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笑一笑,不仅可以消遣,也可以增添了快乐的氛围。
愚人节的习俗是相对固定的,但是玩笑的形式却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短信等新技术也可以开展很多新颖的愚人节活动。
所以,无论是哪种形式,愚人节都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惊喜的节日。
愚人节的到来,恰逢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欢笑和阳光。
无论怎样庆祝愚人节,希望大家都能以一颗轻松愉快的心态迎接这个节日,感受笑声的温暖。
文章二: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它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的天文时间划分法,它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行划分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期末分类复习课内阅读附答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期末分类复习课内阅读附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共10题)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从本文对论点的处理方式来看,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
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毕淑敏作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毕淑敏作品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柔和毕淑敏⑴“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⑵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
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⑶再说“柔”这个字。
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
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
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做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⑷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
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
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⑸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⑹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
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
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⑺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
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⑻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⑼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一、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第5--8题。
(18分)①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
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
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低调”絮语①所谓低调,就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后,不得意忘形、盛气凌人,不忘乎所以、目空一切,而是以平淡的心态对待成功,谦和待人,谦虚处世。
②博学多才的启功先生是低调的。
他一直反对别人称他为“大师”。
他在66岁时曾写下《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低调的。
他拒绝上任何名人录,当中央领导同志去看望他,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并号召全国所有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他连连摆手说:“向我学习,不敢当!”③“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真正的大师、大家,都是低调的谦谦君子。
他们的低调,绝不是一时的装样,而是源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中谦和不自傲的品格。
④说低调是一种品格固然不错,然而我却要说,低调首先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
这种人是生活的智者,他们知道自身的渺小,因而懂得敬畏大自然,懂得敬畏人世间一切永恒和博大,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他们的谦虚和低调,是在清醒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衍生的人生姿态。
⑤《克雷洛夫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马车上装着两只木桶,一只盛满美酒,一只空空如也。
一路上,盛满美酒的桶沉默不语,空空如也的桶则不停地大喊大叫,又唱又跳,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
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是:肚里愈没有货,叫喊得愈凶。
“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低调的人之所以能保持低调,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学问和见识。
⑥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
他们深知,一切的成功靠的都是自己诚实的劳动和不懈的追求,当别人投机取巧、大肆张扬的时候,他们做的都是诚实诚恳的蓄势待发的工作。
因此,他们总是能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成功。
而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他们又立即把目光投向更高远的目标。
他们没有时间张扬自己,更没有心情去卖弄显摆,自吹自擂。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实证着“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的道理。
语文阅读精选及部分答案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预览(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两个邮递员王安忆再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邮递员是一个清秀的男孩,说话十分温和,对人也亲切。
每当谁家有汇款或者挂号信,他便在楼下一声一声殷殷地叫着,等那人终于被叫醒,从窗口伸出头来答应着,他就总是说:“你慢慢的好了,不要紧的。
”在我们的信箱前边,时常的排满了自行车,他就一辆一辆小心地搬开,挤身进去往信箱里投信。
我出了新书,便按了信封上投递员的名字签了名送给他,我觉得,假如他喜欢我的书,我会很高兴。
他接过书便欣喜而温文地道谢。
有时候,我从外归来,见他骑了绿色的自行车迎面而来,这样的时候,他就腼腆地低了头,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从我身边过去,只在万不得已时,他才对我说话:“王安忆,你的挂号我交给你家邻居了。
”当我要谢谢他时,他便红了脸逃跑似地骑车走了。
后来,他不再来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帽沿压在眼睛上,英俊的脸上长出一些青春痘。
人们见了他就问道:“那个小孩怎么不来了?”他说:“对了,他不来了。
”人们便惋惜地说:“那孩子多么好啊!”毫不掩饰对男孩的怀念,却也并没怎么使他难堪。
他总是每日两班按时来送信,有时候会把一叠信交给某个顺路的居民,请他帮忙捎上去,挨家发一发。
如那人稍有难色,他就说:“帮帮忙啊!”有挂号和汇款时,他便在底下声嘶力竭地叫喊,一声比一声紧,催命一般,等人气喘吁吁拿了图章赶下来,他就埋怨道:“我这样叫,难道你还听不见吗?”有一回,我盖了图章,他将挂号递给我时问道:“你是王安忆?”“是的。
”我说。
“那你是政协委员啦?”他很激动似地嚷,然后又正色道:“那你对我们的工作提提意见?”过后,在马路上或弄堂里遇到他,他就会大老远地喊道:“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放在你的信箱里了。
”或是:“政协委员,今天没有你的信。
”还有些时候,则说:“政协委员,上班去啊!”我被他喊得十分难堪,要制止他,他却已一溜烟地快乐地骑远了。
有一次,他在递交了挂号信件时又一次要我给他的工作提意见,我就夸了他一句,不料他立即兴奋地说道:“那你给我写一篇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附录答案(一) 《敬业与乐业》阅读“第一要敬业”到“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回答以下问题。
1.选文作者的观点是2.什么是“敬”?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该敬业?答: 4.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论证,其目的是什么?答: 5.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答: 6.“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
答:7.《敬业与乐业》文中作者说“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这跟我们平常所说的每个人做事对社会的贡献有大小之分,有没有矛盾?为什么?答:(二)《傅雷家书》阅读“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到“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回答下列问题。
1、你知道克里斯朵夫的原型是谁吗?他具有怎样的个性?答:2、“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句中,为什么特别插入“新中国”一词?这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3、“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中,加点的“这种”指代什么内容?答:4、请在省略号处,再填一句与上下文意境、情感相一致的古诗句。
答:(三)《故乡》阅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回答问题。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
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
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5.下面对“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这是用的_______修辞。
7.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李华从《故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A)____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B)_____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8、在文中ab处应填上的词语是: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9、加点的“一气”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10、“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两个“偶像”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说最末句构成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有”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___________________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2、针对“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中的“别人”,有人认为是指杨二嫂,也有人认为是指兵匪官绅一类人物。
你的观点如何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我的叔叔于勒》阅读“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到结束1.文中“我父亲脸色已经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对菲利普的描写属于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2.文中“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连用有什么作用?答: 3.于勒接到“我”给的小费赶紧表示感谢,这一细节说明4.选文最后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 5.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答: 6.文章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答: (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到“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回答文后问题。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答: 2.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答: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答: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答: 5.“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答: (六)《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1、第1、2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错误论点和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1、2两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中国人”的含义是不同的。
试任选两个“中国人”词语,联系上下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章6-8段,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能再能举出证明作者观点的一、两件事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5、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七)《智取生辰纲》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正在那里凑钱。
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
”“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
多少浩瀚被蒙汗药麻翻了!”……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1、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文中画线句子采用的是和描写,反映杨志的性格特点是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一个客人把钱还人。
()我一了不说价。
()4、七个客人中有三个亲兄弟,他们是他们的绰号依次是5、你认为杨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试着分析一下。
(八)《范进中举》阅读“范进看了众人”到“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邻居各自散了”,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段中“我这半日,如在梦里一般。
”这句话指的是什么情景?2、范进中举前,被胡屠户视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中举后,胡屠户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说他是“天上的星宿”。
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从中可以看出胡屠户是个怎样的人?3、范进回家之前,院子里早有人在望了:范进回家之时,又有人簇拥着,没有人会视而不见。
胡屠户为什么还要高叫一声“老爷回府了”?4、范进中举后就成了“老爷”,范进家没变,却成了“府”,还未坐定,就有张老爷来拜,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九年级上册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参考答案(一) 《敬业与乐业》1.我们要敬业。
2.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来。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4.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答对意思即可)。
5.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6.示例:看大门的尹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7.不矛盾。
因为两种说法侧重的角度不一样。
前者是就劳动价值同等和职业神圣的角度说的;后者是从人的才能和工作性质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有所不同的角度说的。
(二)《傅雷家书》1、贝多芬。
不向命运低头,顽强抗争。
2、表现出对新中国的无比热情。
3、磅礴的气势、进取的精神。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等。
(三)《故乡》1.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2.D 3.D 4.B 5.A6.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借喻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