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优秀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7篇

《范进中举》教案7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3篇

1、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下面是2.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使交流面更广。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导读导议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人物。
2.通过填表的辅助性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曾经在网上上出现这样一则“拜神帖”,帖子的具体内容是:“范进,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从发帖日起,此后几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
一些社交网站上还出现所谓的“考神公共主页”,全部都是祈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留言条数超过15万,主页粉丝也超过44万人。
这位“考神”何许人也?是否值得如此“膜拜”?今天,让我们来一窥“考神”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背景了解范进,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范进中举》优秀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导语】《范进中举》节选⾃长篇讽刺⼩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说吴敬梓家。
该书还塑造了⼀个有名的吝啬⿁的形象严监⽣。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 3.学习⼩说的对⽐⼿法。
(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 儒⽣周进,考了⼏⼗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
⼀次在贡院撞号饭,⼝吐鲜⾎,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出于怜悯,替他捐了个监⽣进场考试。
从此他步步⾼升。
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个考了⼆⼗多次的⽼童⽣引起了周进的⾼度注意,周进顿⽣怜悯,为其填了个第⼀名,这个⽼童⽣便是范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主预习 1.⾛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安徽省全椒县⼈,清代⼩说家。
出⽣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幼聪明,才识过⼈,不善于治理家业,喜欢慷慨资助别⼈,与朋友歌吟豪饮。
⼆⼗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直不利。
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国⽂学⼀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个主⼲,可是有⼀个中⼼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成功地展⽰了⼀幅以封建儒⽣的⽣活和精神状态为中⼼的⼗⼋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朗读课⽂,读准下⾯加点字的字⾳。
带挈(qiè)体统(tǒng)劈⼿(pī) 醉醺醺(xūn)商酌(zhuó)尖酸(suān) 攀谈(pān)桑梓(zǐ)簇拥(cù) 侥幸(jiǎo)权变(quán)轩敞(xuān) 4.词语解释 带挈:挈带。
⽂中指提携,意思是“让⼈沾我的光,得到好运⽓”。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分恭顺。
作揖:拱⼿⾏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4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4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1.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星宿(Xiu)斋公(zhai )醉醺醺(xun )带挚(qie)啐cui )簇拥(cu)侥幸(jia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3.阅读全文,理清小说情节。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商酌:商量斟酌。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癞虾螟(lai ha ma )阎王(yan)攥(zuan)二、导入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
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样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样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
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范进中举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分析: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分析: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
批判中见同情:,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浏览课文,概述范进中举的主要情节。
(重点)
2、结合具体语境,抓住文中人物范进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重
点、难点)
3、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里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
正屋是母亲住着,妻子住在披房里。
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去集上卖了,买几升米来煮粥吃。
师:这是《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家境的描写和范进母亲的一句话,由此你发现范进是一个怎讲的人?
生:穷困潦倒
师:对于我国古代一个无权无势、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范进来说,想要改变命运就只能参加科举考试。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科举考试。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进的科举之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科举之路啊?
生:漫长、曲折、艰辛
师:54岁的范进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他中举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范进中举》,去看看中举后的范进在干什么?
二、故事梗概
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范进一直遭到四邻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讽刺(开端),后来终于考中了举人(发展),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高潮),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结局)。
三、范进其人
师:故事情节是围绕范进展开的,其实,他在书中的第一次出场是这样的: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
广东虽是天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麻布直裰(duō),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师:就这段描写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衰老、寒酸、贫穷、瘦弱等
师:除此之外,结合课本内容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热衷功名、懦弱迂腐、圆滑世故(书本中对应语段)
师:范进考取举人,他难道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吗?
生:有的学生附和,有的表示反对。
师:三则材料补充
1、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
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
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看。
”范进磕头下去了。
2、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
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
怪不得不进学。
”丢过一边不看了。
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
”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
……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
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
”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
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
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
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
谒见那日,著实赞扬了一回。
3、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qú)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
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
’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
’”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
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
学生通过阅读这三个文本发现,范进其实并无真正的才华,是考官的同情才提携他,他的中举具有偶然性和运气的成分。
三、范进其疯
范进的“喜极而疯”让人印象深刻,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关注描写范进发疯部分,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生:可笑(动作、语言、细节描写)
师:你只是觉得范进非常好笑吗?
生:不,他可笑,更可悲。
师:这是一个“笑中带泪”的人物形象,因此鲁迅先生评价本文的语言也是忧愁悲哀的。
请你结合阅读感受,谈谈你如何理解范进的“戚”?
生:结合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不同谈。
师:总结: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在漫长的34年中,将全部身心投入科举考试中。
考了20多次,却依旧屡屡失败。
一直穷困潦倒,受尽嘲讽与屈辱。
然而让读书人孤注一掷的科举考试,却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八股取士对于才华的衡量并不可取,是对士人精神的祸害与压迫。
四、知人论世
“功名富贵无凭无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
——吴敬梓
师:为什么作者吴敬梓能得出如此深刻的结论呢?他本人和科举考试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走进在“作者其人”(PPT)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进仕之路,然而父亲被贬官,抑郁而死。
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侵夺族遗财产,这使得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萌生了与仰仗祖业和门第过寄生生活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的念头,他由激愤变为任达放荡,以阮籍嵇康为榜样,追慕建安文人风雅,反抗虚伪的礼教
吴敬梓也曾想走科举荣升之路。
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
29岁时,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廪报到试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
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加深。
36岁时,曾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参加了地方级的考试,但到了要赴京应试时,却以病辞。
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再不应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
师:从中可见,作者就出生于科举世家,而他也层想走科举荣升之路。
但几经波折后,最后放弃了科举。
作者看透了科举取士的弊端,塑造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实则是揭示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精神上的荼毒。
描写范进中举发疯和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以及周围人对他态度的转变,抨击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师:周进撞向号板,放声大哭;范进喜极而疯,丑态百出;严监生临死前还唯恐废了灯油而不肯合眼…吴敬梓呈现给我们一幅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儒林百态。
五、结语
《儒林外史》这本书中还有许多悲喜交加的故事,在令人发笑的窘态之中,又蕴藏着深切的悲哀,想要了解更多的笑中带泪的故事,就然我们一起回到这本书中去仔细体味吧。
六、作业
阅读《儒林外史》向同学们介绍《儒林外史》中一个人物,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