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中职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柳永雨霖铃》课件ppt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李白《忆秦娥》) (杜甫《登高》)
风: 秋风带来的是凉意和凄凉。
残月: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杜牧《寄扬州判官》)
•
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这一去,经年累月, 再难相见,再好良辰 美景,也应是形同虚 设,即使心中有千般 情意,又能与谁诉说 呢?
•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 1.实写: •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 2.虚写: •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 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 •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 联想:由此及彼
——《词话丛编》
《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 体味豪 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赤壁怀古 意 象 人 事 情 感 大江乱石 惊涛峭壁 指挥若定 谈笑却敌 壮志难酬 之恨 壮 美 豪 迈 悲 愤 雨霖铃 寒蝉烟波 杨柳残月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清秋离别 之恨 凄 美 缠 绵 凄 凉
名句赏析
• 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 赏析思路: • 手法+依据+作用 • 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
•
相聚之日,每逢良辰 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 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 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 欣赏的兴致。
风: 秋风带来的是凉意和凄凉。
残月: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杜牧《寄扬州判官》)
•
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这一去,经年累月, 再难相见,再好良辰 美景,也应是形同虚 设,即使心中有千般 情意,又能与谁诉说 呢?
•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 1.实写: •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 2.虚写: •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 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 •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 联想:由此及彼
——《词话丛编》
《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 体味豪 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赤壁怀古 意 象 人 事 情 感 大江乱石 惊涛峭壁 指挥若定 谈笑却敌 壮志难酬 之恨 壮 美 豪 迈 悲 愤 雨霖铃 寒蝉烟波 杨柳残月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清秋离别 之恨 凄 美 缠 绵 凄 凉
名句赏析
• 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 赏析思路: • 手法+依据+作用 • 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
•
相聚之日,每逢良辰 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 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 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 欣赏的兴致。
中职教育语文《雨霖铃》课件

——俞文豹《吹剑录》
4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 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 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 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 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 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 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 动人的别离情景。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 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 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 (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 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 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 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情事 情态
清秋伤别 别后 良辰好景
点旨 别后生活
景物描写作用:
矛盾 对长亭晚——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 心态 骤雨初歇——必得离别,逼出“兰州催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哀景写哀
“良辰好景,千种风情”:孤寂、痛苦
词作思路梳理
离别环境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别后情景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名 句: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 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关于杨柳和月: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关于风:
“原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曹植
柳 ——留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 ——“酒醒”之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雨 霖 铃》
4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 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 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 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 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 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 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 动人的别离情景。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 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 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 (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 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 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 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情事 情态
清秋伤别 别后 良辰好景
点旨 别后生活
景物描写作用:
矛盾 对长亭晚——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 心态 骤雨初歇——必得离别,逼出“兰州催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哀景写哀
“良辰好景,千种风情”:孤寂、痛苦
词作思路梳理
离别环境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别后情景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名 句: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 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关于杨柳和月: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关于风:
“原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曹植
柳 ——留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 ——“酒醒”之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雨 霖 铃》
《雨霖铃》超级精品ppt课件

景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环境悲凉 — 寒蝉 长亭 骤雨
伤
难分难舍 —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惆怅伤感 —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融情入景 )
离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愁意浓浓 — 伤离别 清秋冷落
酒醒伤情 —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惨不成欢 —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别
(以情带景 )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意境与意象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环境悲凉—寒蝉 长亭 骤雨 难分难舍—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惆怅伤感—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共同感受
“自古”说明 了什么?为什么清
普遍情感 秋节更让人难以承
受离别之苦?
触景生情
黯然销魂者,惟 别而已矣。
——《别赋》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___李白《菩萨蛮 忆秦娥》
象 征
愁离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 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 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 人的愁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景 上阕
情
离
寒蝉 长亭 骤雨 — 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 难分难舍
别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 惆怅作感
难
(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下阕
思
夹岸杨柳 晓风残月 — 酒醒伤情
念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惨不成欢 (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柳永雨霖铃获奖课件

合作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 “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 “残月”凄迷。作者借景抒情,用这些意 象集中渲染了自己借酒浇愁、苦闷难捱旳 愁苦心情。 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虚实相生 借景抒 情
实写
词中描写旳景物
意象
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 凄切悲 凉
烟波、暮霭、楚天 沧茫落寞
虚写
上片 下片
杨柳、晓风、残月 凄清孤寂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诵读感知
1: 词人分别旳时间、地点是什么?为 何这么写? 2 :词人写了几种场面?用简洁旳语 言概括上下阕旳内容。 3 :词人分别时是怎样旳心情?渲染了 一种怎样旳气氛?
“良辰好景虚设”为何?
“良辰好景”因无人共赏而犹如 “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其中包括着怎样旳感情?
“千种风情”也因爱人不在而不愿与人 说。“清秋节”之实景能够随时令之推 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旳实情却是 随时令之推移与日俱增。读完下片回味 上片,更能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包括旳深 情。这就到达了虚实相济旳效果。
• 从眼前所见写起,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半 虚半实。
名句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旳人最难过旳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 萧瑟冷落旳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抒情方式和前面不同,此处直接抒情,又引入景物, 激发情感,到达完美旳情景交融效果。又上片旳 抒情铺垫,到此处很自然旳暴发,即不落痕迹旳 转入下片,又使情感提升。
词旳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按长短 中调:59-90字
《雨霖铃》(寒蝉凄切)PPT课件

心灵寄托
将个体情感与大自然相结合, 形成内心寄托的表达方式。
篇章段落解析
1
第一至第四首
以描绘秋天的景色为背景,展现游子思
第五至第七首
2
乡之情。
游子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愿望和对世俗纷 扰的厌倦。
名家点评和影响力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中评价《雨霖铃》"情与景交融,虽无丝竹之乐,而毫无可乐而进可悲者矣。"
陈季常
《雨霖铃》(寒蝉凄 切)PPT课件
凌霄芝麓,宜其秀也。
作者简介
柳永
明代文学家,才情出众,擅 长诗词曲赋,代表作《雨霖 铃》成为千古绝唱。
生平
生于公元1574年,卒于公元 1623年,辗转于浮沉,一生 辛酸苦楚。
文学成就
柳永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 优美,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雨霖铃》的背景和起源
《雨霖铃》是柳永创作于明代的一首抒发离散之思的词作,以歌咏思乡、告 别离愁的方式表达了人们游子心中的乡愁情结勾勒出七首, 每首句数五言,并且全詩行满十句。
2 风格特点
激昂豪放的情感,质朴简洁的语言,以及平 淡中流露出的深情,成为柳永作品的显著标 志。
诗意解读和主题分析
乡愁
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离 别之情。
离散之思
反映了游子失去家园的痛苦以 及对归隐山林生活的憧憬。
将《雨霖铃》列为晚唐诗歌的代表之作,并称赞其"节俭淋漓,柔婉词美,意境深远。"
影响力
《雨霖铃》作为柳永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至今仍广为流传,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 响。
结论和要点
1 《雨霖铃》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与情感,也流传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雨霖铃》课件(共27张PPT)中职语文外研版基础模块下册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 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 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 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 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 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 纹!
二
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
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萧瑟。
萧瑟之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 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 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 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 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 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 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 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 基调:“凄切”。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 又是送别的见证人, 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 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 月天。”
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 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 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 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 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 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 切风光。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 一起的悲欢离合。
二 解题提示
词的起源
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又称“长短句”、“诗余”、 “曲子词”、“歌词”。
词的长短
创作风格
小令(58字以内)、中调
婉约派和豪放派。
二
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
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萧瑟。
萧瑟之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 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 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 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 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 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 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 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 基调:“凄切”。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 又是送别的见证人, 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 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 月天。”
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 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 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 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 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 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 切风光。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 一起的悲欢离合。
二 解题提示
词的起源
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又称“长短句”、“诗余”、 “曲子词”、“歌词”。
词的长短
创作风格
小令(58字以内)、中调
婉约派和豪放派。
雨霖铃柳永课件.pptx

情
第8页/共22页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愁善感的人离别时都会很伤心 更何况在这让人不能承受的冷清凄凉的秋天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这一次分开,经过的将是一年或更多年的 气、好风景,也会因无人共赏而形同虚设。
分离,我料想即使有好天
离别了恋人,丛然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像谁诉说呢
第3页/共22页
词牌介绍
• 柳永创作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 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 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是 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当时他的这 种复杂心情。
第4页/共22页
教学目标
• 1.体会词中情感
• 2.把握两种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3. 学习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第14页/共22页
•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 么? 同意。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吧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 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 孤零惆怅的心境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 实写。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境,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
第7页/共22页
雨霖铃优秀ppt课件

就纵然有满腹的深情蜜意,又能同谁倾诉呢?
鉴赏宋词基本方法
1、把握信息:题目、作者、写作背景。 2、理解字面意思:注释、文言知识积累。 3、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间接抒 情(找意象,悟词意)——写了什么景?抒了 什么情?(意象、意境)。
4、风格(豪放、婉约);手法(虚实、 情景交融)
5、多读、反复读、熟读成诵。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 逢这冷落凄凉的晚秋时节,这离愁哪能经受得 今了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 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 遇到好天气、好风景,却无人共赏,也如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残月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 杜牧 《寄扬州判官》
总结
▪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霖铃》抓住了秋天的典型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晓风、残月渲染了 凄清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的惆 怅和痛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上实 下虚(上阕实写惜别情景,下阕虚写 羁旅长愁 ),前呼后应,层层深入,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 绪。
诗词鉴赏基本方法
1、把握信息:题目、作者(联系词人生 平和写作背景)
2、理解字面意思。(注释、文言知识 积累)
3、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间接 抒情(找意象,悟词意)——写了什么景?抒 了什么情?(意象、主旨句)。
4、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情 景交融)
5、多读、反复读、熟读成诵。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鉴赏宋词基本方法
1、把握信息:题目、作者、写作背景。 2、理解字面意思:注释、文言知识积累。 3、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间接抒 情(找意象,悟词意)——写了什么景?抒了 什么情?(意象、意境)。
4、风格(豪放、婉约);手法(虚实、 情景交融)
5、多读、反复读、熟读成诵。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 逢这冷落凄凉的晚秋时节,这离愁哪能经受得 今了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 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 遇到好天气、好风景,却无人共赏,也如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残月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 杜牧 《寄扬州判官》
总结
▪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霖铃》抓住了秋天的典型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晓风、残月渲染了 凄清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的惆 怅和痛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上实 下虚(上阕实写惜别情景,下阕虚写 羁旅长愁 ),前呼后应,层层深入,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 绪。
诗词鉴赏基本方法
1、把握信息:题目、作者(联系词人生 平和写作背景)
2、理解字面意思。(注释、文言知识 积累)
3、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间接 抒情(找意象,悟词意)——写了什么景?抒 了什么情?(意象、主旨句)。
4、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情 景交融)
5、多读、反复读、熟读成诵。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面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思考:开头三句,有哪些作用?
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 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 (雨后阴冷的黄昏)
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1、别前不胜凄凉———
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 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 归期难 料,犹如生离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 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
名句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 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抒情方式和前面不同,此处 直接抒情,又引入景物, 激发情感,达到完美的 情景交融效果。又上片的 抒情铺垫,到此处很自然的爆发, 即不落痕迹的 转入下片,又使情感提升。
2、别时伤感茫然———
画面二:“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1)意象选择的特点,与作者的感情有什 么相似之处?
烟波——千里 浩淼绵长 暮霭——沉沉 浓重压抑 楚天——阔 空阔辽远
愁思绵长 愁思浓重 愁思无际
泼墨山水,一片苍茫
画面二:“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2)除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别的情感?
情——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矛盾
恋人在都门外的长亭摆下酒筵给他 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 思,为什么?
这七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 与典型心理: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一 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矛盾何其尖锐。
情——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心中千言万语要 和对方说,却激 动地哽咽,什么 都说不出来了。 动作神态的细节 刻画是情感的集 中表现 ,真挚动 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慰别)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愁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惨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景别) ?听得道一声‘去也' ,松了金釧;遥 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苦别)
雨 柳霖
永
铃
? 了解宋词相关的知识。 ?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 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 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 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 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 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 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 柳 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 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 情 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 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 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 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画面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意象: 寒蝉——— 蝉夏生秋死,寒蝉(秋蝉)叫声时断时续, 短促,简直是临死前哀鸣,给人凄凉之感,往往都是和 “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 长亭——— 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五里一 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饮酒饯别。雨 后黄昏的长亭更给人凄迷之感。 “何处是归程?长 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 骤雨——— 秋雨增添了寒意,天凉心更凉。“秋风秋雨 愁煞人”
格。
? 体会诗歌的感情,并把握其意境。 ? 品味诗歌的语言。
词的有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 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 即歌词, 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即词是诗的一种, 所以又称“长 短句”、“诗余”、“曲子词”、 “歌词”等。
小令:58字以内
词 按长短 中调:59-90字
的
长调:90字以上
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 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 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 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 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 哀伤的成分。
整体感知
朗读该词
问题:词中哪句 话集中表现了作 者和恋人离别的 心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
骤对寒 雨长蝉 初亭凄 歇晚切
暮念 霭去 沉去 沉千 楚里 天烟 阔波
,
画面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 霭沉沉楚天阔。”
思考: 1、作者想象了什么样的景色?给我们营造 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一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3、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一句动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 法,
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 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 蒙辽阔的意境。
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 孤独寂寞 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彼此留恋挂念, 不忍离去的心情。同时,又为下片写 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 上下片的过渡衔接自然。
分 类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豪放派
按风格 婉约派
风格比较
豪放派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 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 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 女恋情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 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 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 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 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 妓,经常流连于 秦楼楚馆, 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 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 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 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 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江淹 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 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 句词句,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
古代描写离别的诗词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壮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梦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泪别)
合作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 “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 “残月”凄迷。作者借景抒情,用这些意 象集中渲染了自己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 愁苦心情。 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