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多重特征的机制性分析_王诗宗
当代中国社团官民二重性的制度分析

当代中国社团官民二重性的制度分析——以海淀区个私协会为个案1[1]于晓虹李姿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引言本文试图以海淀区个体劳动者协会为个案,用“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分析当代中国民间社团组织的“官民二重性”的缘起及其实作逻辑。
一般公认的是,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中国政府正经历着一个从市场中逐渐撤出的过程,其结果便是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空间。
而各种社会团体作为新的组织实体正在进入这一空间。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生的民间社会团体不可避免地需要现有体制的权威认可,因而与原有的组织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具有特定的官方性;同时它们又是新兴群体的利益代表,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又必然具有民间性。
这种官民二重性实际上是国家、社团以及个人三者博弈的结果,其中的“官方”性降低了个人之间组成社会团体的成本,与此同时“民间性”又使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节约了大量的行政管理成本;同时,社会团体一旦形成以后,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这种官民二重性给社会团体自身的存在以及有效运转提供了便利。
立基于交易成本概念及其相关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社团的官民二重性源自社团成员自组织成本与官方组织成本之比,而这恰恰又是这种官民二重性赋予中国社团组织以极大的活力,并有助于在政府、社团以及社团成员三方之间达致一种可欲的正和博弈状态。
本文旨在通过对海淀区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实证分析,对其“半官半民”性质的缘起与实作逻辑做出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因此,在框架安排上,本文将首先对已有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回溯,然后说明在研究实证个案时所经历的操作过程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而运用“交易成本”概念对海淀区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官民二重性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还将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1[1]本次调查以海淀区个体协会为个案进行,但是海淀区个体劳动者协会与私营企业者协会于1999年合并,合称为海淀区个私协会。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协与私协的工作仍然是分开的,因此目前的合并只具有名义上的做文章,并不影响本次调查的对象设定。
中国社会组织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关系探究:基于浙江的经验

关 键词 : 独 立性 ; 自主性 ; 组 织类 型 ; 场 域条 件
中图分 类号 : C 9 1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9 0 9 2 ( 2 0 1 4) 0 1 —0 0 1 8—0 9
之 间的关 系也应 该是 动 态和 复 杂的 。对浙 江省 的公 益型及 互益 型组 织 的 多案例 比较 研 究表 明 ,
组织 自身的类型 、 性质 和 外部场 域 对其 自主 性和 独 立性 组合 ( h y b r i d ) 方 式有 深 刻 的 影 响 , 而 透
过 这 些不 同组合及 其 变迁 , 可发现 两者的 关 系细节 。进 一 步地 , 这 些关 系及 成 因的发 现 , 可以为
无论 就社 会 组 织 的公 民 社 会 价 值 而 言 , 或 就 其在 政 府 转 型 及 公 共 服 务 中 的 功 能 而 言 , 中 国
N G O的核心 特征 及其 与政 府 的关 系均 有 理 由成 为 重要 的研 究议 题 。上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 在公 民社
会理 论 的驱策 下 , 学 界 围 绕公 民社会 的基 本标 准 , 对中国 N G O 的特征 进行 了深 入 的探 究 , 但 结 论 是
授, 博 士生导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为社 会 管 理 、 非政府组织。 基金项 目: 国 家社 会科 学基 金项 目“ 地 方 政 府 社 会 管 理 与 社 会 自治 的互 动 机 制 研 究 ” ( 编号: 1 2 B Z Z 0 4 5 ) 及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金 资 助 项 目 。
我国社会组织治理问题思考

我国社会组织治理问题思考【摘要】我国社会组织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组织的特点与治理现状,指出我国社会组织治理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管不足、规范不够、参与度低等。
随后提出加强社会组织治理的路径,包括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组织自律意识等措施。
推进我国社会组织治理现代化也是关键所在,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提升社会组织治理水平。
强调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协同治理的重要性,构建协同共治的新机制,实现社会组织治理的长远发展目标。
通过综合应对策略,我们有望实现更加高效、规范和民主的社会组织治理模式,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组织治理、特点、问题、路径、现代化、协同治理、应对之策、新机制、发展目标。
1. 引言1.1 我国社会组织治理问题思考在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治理中,社会组织的多样性、独立性和自治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地位。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制度缺陷,社会组织在发挥职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融资困难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治理,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协同治理,完善相关制度和法规,推动社会组织治理的现代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和有效的社会组织治理路径,构建协同共治的社会组织治理新机制,实现社会组织治理的长远发展目标。
通过加强社会组织治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 正文2.1 社会组织的特点与治理现状社会组织是指由公民自愿组成,依法独立运行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其特点主要包括多样性、自治性和服务性。
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体现在种类繁多,涵盖了慈善组织、行业协会、文化团体等各种形式。
社会组织具有自治性,即社会组织拥有独立的管理结构和决策权,不受外部政府干预。
社会组织的服务性体现在其为社会提供各种公益服务和社会福利。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治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组织管理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我国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研究综述从系统的角度对我国有关非营利组织监管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一个系统的概述,旨在为大家展现一个清晰的对非营利组织监管问题的研究体系。
标签:社会组织;监管;系统;研究综述1 导言自十六届六中会提出要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之后,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组织在我国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一契机之下,我们可以预见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将会以一种更为蓬勃、健全的姿态出现,学术界也将掀起社会组织研究的新高潮。
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要使社会组织的发展法制化、规范化,它们才能真正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
因此,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对已有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清晰未来研究发展的基点,使未来研究在批判借鉴中得到发展,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宏观层面的研究在这里,我将对社会组织监管问题宏观层面的研究概括为对其指导思想的研究。
这里的指导思想是指贯穿整个监管体系、指导整个监管过程的一种理念,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当前我国在对社会组织的监管问题上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指导思想,但纵观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和监管现状,由于对社会组织不信任而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在许多领域对其进行高强度的控制的观念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组织的自主发展和社会职能的有效实施。
我国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组织监管的指导思想这一概念,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但许多学者都對这种当前普遍存在于对社会组织监管中的观念进行了批判。
如张忠军在批判当前我国对社会组织立法的指导思想时就说到:“现有法律制度在指导思想方面, 表现出”严格管理、从严控制、限制发展“的色彩,……。
现有的法律制度的核心是重政府管理, 关注政府权力的行使; 轻权利保障, 公民的结社自由权利事实上受到了较多限制。
”3 中观层面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组织监督问题的研究在中观层面上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就是法制体系、行政体制和监管机制,这三个方面是我国社会组织存在的大环境,无论是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还是讨论社会组织的发展,都需要在这三个大环境下展开。
中国NGO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在组织建构上几乎大同小异。
• 有的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会长,有的由 中央编制部门核定编制、由组织部门安排 干部任免,基本上按照党政机构设置一定 的行政级别和工资级别,由财政拨款解决 经费问题,许多组织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 方的纵向层级网络体系。
一些GONGO的官方背景
1. 2. 3. 4. 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 共青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中国扶贫基金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 会
• 1970 年代以后,是经济力兴起的时代,各种民间 企业经济影响力乃开始成形。 • 1980 年代开始到2000 年,民间社会运动组织在 1980 年代开始,才俨然成形,并开始发挥制衡政 治力和经济力的作用。
社会力对抗政治力与经济力
• 据统计,三分之二的NGO都是在1980 年代才成立 的,也就是说,1980 年代是台湾民间社会组织或 第三部门发展的黄金年代。 • 一方面向权威体制(政治力)抗争,要求民主改 革,争取自主结社、言论空间和改变政府行事风 格和政策方向。
分级登记与双重管理体制
• 分级登记 • 要求在该组织运作的那一级政府进行注册 登记与管理
• 双重管理 • 民政部门负责登记管理 • 政府有关部门和政府授权组织负责业务主 管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 1989年颁布。 • 1998年修订。 • 第二条
• 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我国公民行使结社权 利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 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
2. 城市单位制的瓦解:社区建设 3. 草根NGO组织的大量产生。 4. GONGO的进一步发展。
GONGO的产生
• 政府组织的非政府组织(Government Organized NGO)。 • 为了适应精简政府的需要,将工作人员从政府 部门分流到GONGO。这些机构也成为从正规 体制中退休下来的人员发挥余热的去处,而其 原属的部委和部门则给予了它们充分的信任。 GONGO与其母体部门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6.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_王诗宗

与结构性视角构成明显不同的, 能动性视角的本质是工具观或能力观, 因而该 视角更加关注社会组织在特定情境下的决策过程与实际运作, 也就是组织有无这个 能力驾驭局面,自我管理。这也就是所谓的组织自主性或自治性问题, 故而社会组 织 是 否 有 自 主 性 , 成 为 能 动 性 视 角 最 关 注 的 特 征 。①
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
特指政治权力而非其他组织的权力。所以,从结构性视角出发,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便是权力的边界问题,即国家对于社会组织的权力,是否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各 部门间的边界,从而建立起了一种类似于国家自身科层制内部的 “指令体系”。由 此 理解,权力边界问题便是社会组织的独立性程度问题,因 此 ,社 会 组 织 的 独 立 性 , 成为了结构性视角最关注的基本特征。
再议村民委员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显然,如果我们将上述四个社会组织所应满 足的条件代入到村委会当中,不管从其设立的初 衷、权力来源、组织形式和职权范围,与乡镇政府 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事的事务的性质,设立及其成 员加入退出上是否具有自愿性等方面来看,都不 是一种社会组织,而更像是基层政府机关。
首先,公社体制废除后的村民自治制度,其实 质是党支持农民当家做主,在农民的主动参与中 确立其主体地位,并将分散的农民吸纳到国家体 制中来,以此建立对国家的认同,达到国家治理与 村民自我管理的协调,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发展。⑭因此,建立村民自治制度、设立村 委会的初衷是要把村民自治作为民主训练班,继 而推动更大地域范围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⑮这里 的民主是一种包括培育公民文化和素质,提高参
2020 年第 3 期
法治研究
再议村民委员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黄柳建 **
摘 要:就村民委员会的性质而言,通说将其定性为社会组织(非政府机关)。这不仅与村民 委员会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且也导致了理论上的混淆和实践上的混乱。本文认为,不管从概念、 规范、事实、价值这四个维度,还是从域外情况来看,将其理解为基层地方政府都更为准确和适当。 在概念上,社会组织的特征属性难以代入到村民委员会当中,它并非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在规范 上,村民委员会作为社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一部宪法相关法相悖;在事实上,经过 现代国家建构之后,广大乡村地区已无具备社会自治的基础和条件;在价值上,如果将村民委员会 定性为基层地方政府,则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地方自治的成长。最后,世界多数国家 也都将其村级组织视为基层地方政府。 关键词:村委会 社会组织 基层地方政府 村组法 现代国家建构
中国社会组织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关系探究:基于浙江的经验

中国社会组织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关系探究:基于浙江的经验费迪;王诗宗【摘要】众多中国社会组织(NGO)缺乏独立性,但拥有一定自主性;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必须将独立性与自主性作为两个分离的概念加以使用.按照既有的理论结论或推论,中国NGO以放弃独立性的方式赢得自主性,因而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然而,考虑到组织场域条件及组织自身的性质,组织获得自主性的具体能动行为方式应该是差异化的,这样独立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动态和复杂的.对浙江省的公益型及互益型组织的多案例比较研究表明,组织自身的类型、性质和外部场域对其自主性和独立性组合(hybrid)方式有深刻的影响,而透过这些不同组合及其变迁,可发现两者的关系细节.进一步地,这些关系及成因的发现,可以为今后中国社会组织性质的精确描述和机制性解释探究打下必要的基础.【期刊名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4(030)001【总页数】9页(P18-26)【关键词】独立性;自主性;组织类型;场域条件【作者】费迪;王诗宗【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1无论就社会组织的公民社会价值而言,或就其在政府转型及公共服务中的功能而言,中国NGO的核心特征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均有理由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公民社会理论的驱策下,学界围绕公民社会的基本标准,对中国NGO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但结论是符合公民社会独立性标准的NGO是少之又少的*Fisher,J.,Nongovernment:NGOs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World.West Hartford,CT: Kumarian..1998.,这也导致了“半公民社会”、“国家引导的公民社会”等一系列概念的出现。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变得日益强大,这又直接印证了它们作为“国家体系之外的另一种推动力”*Ma,Q.,Defining Chines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 Volunt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02,13(2).真实地存在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界对这组概念相互关系的看法并不一致 , 至少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 第一种观点强调两者存在着 高 度 一 致 性 或 相 互 替 代 性 。 早 期 的 海 外 学 者 在 对 中 国社会组织进行分析时 , 往往带有 “ 独立即自主 ” 的思维定势 。 在这些研究者看来 ,
⑥ 此 一 观 点 获 得 了 近 期 部 分 研 究 的 支 持, 例 自主性之间存在着各种组 合 的 可 能 性 。
如 , 对温州商会的最新分析表明 , 在与政府 合 作 作 为 主 流 的 情 况 下 , 对 组 织 的 独 立
⑦ 费迪等学者针对浙江省的案例分析指出 , 性与自主性间关系的判断往往是困难的 ; ⑧ 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间可能存在着 U 型关系 。
③ 马秋莎的 研 究 集 中 探 讨 了 国 家 社 会 关 系 下 社 会 组 织 的 独 立 性 自主性程度的差异 。
( , 并没有对其与自主性的差异和关 系 进 行 详 细 说 明 。 沿 着 这 一 分 析 逻 辑 , 可 程度 ) 发现 , 形式上的高独立性并不必 然 意 味 着 实 际 上 的 高 自 主 性 , 看 似 独 立 的 草 根 组 织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治的互动机制研究 ” ( 批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准号 :1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跨部门合作的风险及 其 2 B Z Z 0 4 5 控制研究 ” ( 批 准 号 :7 非营 利 组 织的 政 治关 联 及 其 行 为 研究” ( 批准 1 1 7 3 1 8 3) 以 及 “ ) 的资助 。 号 :7 1 3 7 3 2 3 0 ① ② ③ ·4 2· :U 例如 R.K r a m e r, V o l u n t a r A e n c i e s i n t h e W e l a r e S t a t e,B e r k e l e n i v e r s i t o f y y y g f , , C a l i f o r n i a P r e s s1 9 8 1 p . 2 8 8 2 9 2. - p 参见王浦劬 、 莱斯特 · M. 萨拉蒙等 :《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 中国与全球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经验分析 》 0 1 0年。 Y. L u, N o n-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O r a n i z a t i o n s i n C h i n a: T h e R i s e o D e e n d e n t A u t o n o m g f p y,
对独立性与自主性的系统 区 分 逐 步 催 生 了 第 二 种 观 点 。 例 如 , 在 综 合 梳 理 多 元 ) 指 出, 就 整 体 来 说 中 国 的 社 会 组 织 是 介 主义和法团主义理 论 后 , 马 秋 莎 ( Q. M a ) ;但是在具 于独立与不独立之间的一种半 官 组 织 ( u a s i o v e r n m e n t a l o r a n i z a t i o n -g g q — —实 质 上 就 是 不 同 社 会 组 织 体情境下社会组织与政府的 关 系 存 在 非 常 大 的 差 异 性 —
在国内外社会组织特征及其 与 政 府 的 关 系 研 究 中 , 独 立 性 与 自 主 性 概 念 曾 经 被
① 而 在 晚 近 的 研 究 中,无 论 是 萨 拉 蒙 等 人 的 社 会 协 同 理 论, ② 还 不加区分地使用 。 ③ 均 质 疑 了 两 者 的 同 一 性。 按 照 前 者 的 论 点, 组 织 是立足本土的依附式自主 概 念 ,
一 、 研究回顾与分析框架
独立性与自主性这 一 组 相 互 勾 连 的 概 念 构 成 了 当 前 中 国 社 会 组 织 研 究 的 重 心 。 学者们之所以在中国情境下不遗 余 力 地 探 讨 这 组 概 念 , 一 方 面 出 于 解 释 转 型 时 期 社 会组织在国家社会关系中所处地 位 及 其 现 实 作 用 的 需 要 ; 另 一 方 面 则 源 于 部 分 研 究 者对托克维尔传统基本预设的 执 着 信 念 , 即 制 度 化 的 独 立 且 自 主 的 社 会 组 织 , 是 推
对以上三种观点的演变历程作综合考察 , 可获得以下两点认知 。
: , G.Wh i t e, P r o s e c t s f o r C i v i l S o c i e t i n C h i n a A C a s e S t u d o f X i a o s h a n C i t h e "T p y y y , , , A u s t r a l i a n J o u r n a l o C h i n e s e A a i r s n o . 2 9 1 9 9 3 . 6 3 8 7. p p - f f f :S J a n u s F a c e o f B u s i n e s s A s s o c i a t i o n s i n C h i n a o c i a l i s t C o r o r a t i o n i n M. P e a r s o n, T h e p , E n t e r r i s e s, h e A u s t r a l i a n J o u r n a l o C h i n e s e A a i r s, n o . 3 1 1 9 9 4, . 2 5 4 8 . F o r e i n - "T p g p p f f f Q.M a, T h e G o v e r n a n c e o f NGO s i n C h i n a s i n c e 1 9 7 8: H o w M u c h A u t o n o m ? " y N o n r o i t a n d V o l u n t a r S e c t o r Q u a r t e r l v o l . 3 1, n o . 3, 2 0 0 2, 3 0 5 3 2 8. - p p. p f y y, : A A u t o n o m o f C h i n e s e NGO s N e w P e r s e c t i v e, h i n a: A n Y.L u,T h e "C y p J o u r n a l, v o l . 5, n o . 2, 2 0 0 7, 2 0 3.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1 7 3 - p p. Y. L u, N o n-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O r a n i z a t i o n s i n C h i n a: T h e R i s e o D e e n d e n t A u t o n o m p p. g f p y,
③ 。 如按照这一逻辑 , 中西方的社会组织均不拥有所谓的 “ 独立性 ” 或 “ 自主性 ”
伴随着各类理论视角的引入 以 及 经 验 材 料 的 累 积 , 学 界 对 于 组 织 独 立 性 和 自 主 性的认识 , 逐步完成了从 “ 一维 ” 到 “ 二维 ” 的 转 变 。 立 足 于 多 元 主 义 和 法 团 主 义 的经验研究者 , 在分析过程中均体验到单一维度的独立/自主概念在描述现实状况时 ; 例如 , 戈登 · 怀特 ( ) 发现 , 看似 不 独 立 的 社 会 组 织 可 表现出的 “ 悖论 ” G. Wh i t e 以影响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 , 他据 此 提 出 了 组 织 在 结 构 性 自 主 与 功 能 性 自 主 间 存 在
④ 在 此 基 础 上, 有 学 者 在 经 验 层 面 对 独 立 性 与 自 可能比官办组织更加缺乏 自 主 性 。
, 同时具 主性概念进行了区分和界定 , 并指出在资源或制度上依附于政府 ( 不独立 ) 备较高的自主 性 的 组 织 是 当 前 的 中 国 第 三 部 门 的 主 要 构 成 部 分 , 这 一 现 象 被 称 为 “ 。 ⑤ 依附式自主 ” 在对 “ 依附式自主 ” 成因 的 探 究 中 , 形 成 了 第 三 种 观 点 。 王 诗 宗 和 宋 程 成 通 过 对结构与能动两大研究传统的 融 合 , 从 理 论 层 面 梳 理 了 独 立 性 与 自 主 性 概 念 , 并 从 多层次制度逻辑的角度强调 , 在 其 他 场 域 因 素 存 在 的 情 况 下 , 社 会 组 织 的 独 立 性 与
② 因 此, 这 两 个 词 仅 是 同 一 概 一个形式上独立于政府的 组 织 , 必 然 可 以 实 现 自 治 。
念的不同称呼而已 ; 同时 , 即便有 学 者 模 糊 地 意 识 到 独 立 性 与 自 主 性 间 存 在 一 定 的 差异 , 也往往认定两者存在着非 常 高 的 正 相 关 性 , 由 此 得 出 低 独 立 性 必 然 伴 随 着 低 自主性 , 高独立性必然带来高自主性的基本思路 。 然而 , 有学者利用经验数据指出 ,
中国社会组织多重特征的机制性分析
王诗宗 宋程成 许 鹿
摘 要 : 中国社会组织的现实状况及晚近的理论成果均表明 , 社会组织的独立性 和自主性是一组相互关联但本质上不能互相替代的概念 , 而两者间的实际组合关系却 是复杂多样的 。 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 , 是建构或完善关于中国社会组织特征的通 则式解释的必要步骤 。 通过整合资源依赖理论和制度逻辑视角 , 可以在组织层次探讨 影响独立性与自主性间关系的多重机制 , 并借助于混合研究设计 , 使用相关数据对上 述机制进行验证 。 实证结果显示 : 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的资源独立性越高 , 其自主性 /行动认同 ) 越高 , 组织自 结构认同 越大 ; 社会组织对经典第三部门理念的认同度 ( 主性越大 ; 组织的行动认同能够正向调节独立性与自主性间的关系 。 进一步的案例研 究佐证了上述结果的价值 。 这表明 , 其他机制往往可以替代 、 抵消或者制约资源依附 所带来的影响 , 在现实情境中组织独立性与自主性间的关系并无单一定论 。 关键词 : 中国社会组织 社会机制 资源依赖 政府规制 ; 宋 程 成, 浙 江 大 作者王诗宗 , 浙江大学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教 授 ( 杭 州 3 1 0 0 5 8) ;许 鹿,贵 州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教 授 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 生 ( 杭 州 3 1 0 0 5 8) ( ) 。 贵阳 5 5 0 0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