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及生物学发展
基于诺贝尔奖视角培育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基于诺贝尔奖视角培育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朱慧贞郎小霞包鹏科(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三中学,甘肃定西)一、诺贝尔奖与高中生物学学科的联系2017年颁布的《考试大纲》对“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进行了调整,将“生物学重要事件”调整为“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的研究历程往往离不开生物学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及理论。
经统计100年以来的诺贝尔奖成就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关联章节达到了28个,其中必修部分22个,选修部分6个。
本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与诺贝尔奖关联的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整合。
二、基于诺贝尔奖视角培育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的可行性分析《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生物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四部分构成。
任何一个诺贝尔奖成就都散发着科学工作者科学思维的火花,都是其科学探究过程的浓缩,这个过程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符合生命观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的探索和尝试。
诺贝尔奖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引入价值不仅在于其科学素养,还有其丰富的人文价值。
探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大多是一个长期的、枯燥的、不断否定又不断被修正完善的过程。
科学家凭着对科学研究的无限热忱,对生命现象的无限好奇,冲淡了科学研究本身的枯燥与艰难。
其中不乏有趣的事例,摩尔根团队为了让果蝇发生变异,煞费苦心,甚至陪着果蝇不睡觉,一睡觉就摇瓶子,熬了两年也没看到一只突变的果蝇;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却有玛丽·亨特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有富兰克林穷其一生,却未能分享这份殊荣的遗憾;也有屠呦呦以身试药,索克(发明了小儿麻痹症灭活疫苗)在自己三个年幼的孩子身上试药,这些看似疯狂的举动,实则是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是为了大我牺牲小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挖掘诺贝尔奖里的人文情怀,涵养学生情操,历练其深厚的家国意识及社会担当,才能更好地追求科学精神。
简述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简述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1.2006年10月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Andrew Z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机制——双链RNA引起基因沉默”。
安德鲁·法尔出生于1959年,美国公民,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
克雷格·梅洛出生于1960年,美国公民,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
基因组通过将细胞核内DNA的蛋白质合成指令发送到细胞质的蛋白质合成部位而运作。
这些指令通过信使RNA(mRNA)传达。
1998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撰文指出,他们自己发现了一种可以降解某一特定基因的mRNA的机制。
这种RNA干扰的机理在RNA分子作为双链出现时被激活。
双链RNA激活使携带有与双链RNA相同遗传编码的mRNA分子降解的生化机制。
当这种mRNA分子消失,相应的基因便会沉默,它所编码的蛋白质也不会合成。
RNA干扰发生在植物、动物和人类中,它在调节基因表达、参与病毒感染的防御以及保持跳跃基因的可控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RNA干扰已经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一项广泛应用的方法,用以研究基因功能,将来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2.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2006年10月4日宣布, 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 以奖励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
罗杰·科恩伯格1947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他曾经在剑桥的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罗杰科恩伯格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目前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1974年,他观察到组蛋白H3和H4 在溶液中形成(H3)2(H4) 2形式的四聚体, 同年提出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是由1个组蛋白八聚体和DNA 的200 个碱基对组成,并于1977年对这个染色质模型作出补充,是迄今为止最基本的一种染色质模型。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历史发展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历史发展近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已经经历了多次革命性的进步和突破,为人类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奇迹和发明。
而作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则成为了科学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诺贝尔奖的创立、评审标准以及历届获奖者的代表性成果等多方面,探讨它对科学的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诺贝尔奖的创立与演变1895年,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去世,在遗嘱中设立了“诺贝尔基金会”,并规定每年使用其财产的5%来颁发奖金,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最初的诺贝尔奖是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文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协作下评选产生,分别授予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四种奖项。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正式颁发,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好友、著名物理学家玻林和玻尔共享了物理学奖,瑞士化学家雅各布斯·贝林格与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路特则分别获得化学奖。
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获奖者是德国生物学家、免疫学家柯赖尔、瑞典生理学家冯·贝林、瑞典临床医生克雷吉。
而此后的文学奖,则先后颁给了法国诗人萨丁、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等人。
从那时起,诺贝尔奖逐渐成为了科学界的重要标志和奥斯卡奖的平民版,影响力逐渐扩大到了全世界。
而自1901年以来,已经授予了数百名获奖者,覆盖了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和文学四个领域。
另外,自1969年开始,诺贝尔奖还增设了经济学奖,奖金金额高达百万美元,每年约有五个获奖人。
二、评选标准与程序对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荣耀的意义常常胜过奖金的总额。
甚至被评委们视为“世间最佳”的一些成果,更是被使用者和受益者所津津乐道,成为了科学领域普及和应用的基础。
而获得诺贝尔奖,更是需要通过各自领域的严格评审和推荐程序,才能越过重重障碍,成为响叮咚当的奖项。
对于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高评价,评委们往往根据一些杰出的标准进行打分。
与细胞相关的诺贝尔奖项的内容及意义

与细胞相关的诺贝尔奖项的内容及意义与细胞相关的诺贝尔奖项的内容及意义1. 介绍与诺贝尔奖项相关的背景和意义诺贝尔奖项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颁发给对人类知识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创立于1901年的诺贝尔奖项共有六个类别,其中最与细胞相关的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
这两个奖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致力于探索和解释细胞的组织和功能,对细胞生物学领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诺贝尔奖项与细胞生物学的关系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最基本单位——细胞的学科,它涉及到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活动等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发现,为细胞生物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其中一些突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的高度认可。
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细胞相关的突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常授予那些对生物学和医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细胞生物学领域,该奖项经常颁发给开创性的发现和突破。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安德鲁·茨恩贝格和罗杰·科恩,以表彰他们在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它对于维持健康和发育的平衡至关重要。
4. 诺贝尔化学奖与细胞相关的突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那些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一些突破与细胞有密切关联。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马丁·卡普纳、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沙普雷,以表彰他们在细胞和生化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自噬的研究。
自噬是细胞通过降解和再利用细胞组分来维持自身稳态的过程,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5. 细胞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意义细胞科学的发展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深远影响。
对细胞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基本过程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世界上许多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和细胞的异常功能和损伤密切相关。
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是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之一,旨在表彰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自从1901年首次设立诺贝尔奖以来,已经有许多位杰出的生物化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生物化学领域的进步,而且在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概述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按照具体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
化学奖主要奖励在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反应机制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而生理学或医学奖则奖励在生物过程中发现或解释基本机制的科学家。
2.获得生物化学领域诺贝尔奖的科学家2.1 弗里德里希·贝尔兴和约阿希姆·斯奈德(2002年化学奖)弗里德里希·贝尔兴和约阿希姆·斯奈德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他们对离子通道的发现和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的成果在细胞生物学和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揭示了细胞膜功能以及药物治疗和药物研发的新途径。
2.2 朱勒·霍夫曼(2012年化学奖)朱勒·霍夫曼因其发现和开发质谱法的方法而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质谱法是一种分析化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中。
朱勒·霍夫曼的成果在药物研发、代谢物分析和疾病诊断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2.3 不伦·马维兹(2009年化学奖)不伦·马维兹因其发展了重组DNA技术并在基因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重组DNA技术的出现革命性地改变了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4 克里斯蒂安·德餐·杜夫尔(2017年化学奖)克里斯蒂安·德餐·杜夫尔因其对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冷冻电镜技术可以通过高分辨率图像揭示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解析蛋白质复合物和细胞器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年诺贝尔奖看生物学科(1985-2019)

从历年诺贝尔奖看⽣物学科(1985-2019)诺贝尔奖是我们中国⼈的梦想。
中国已获得两个诺贝尔奖,第⼀个是2012莫⾔的诺贝尔⽂学奖,第⼆个是2015屠呦呦的诺贝尔⽣理或医学奖。
今天,带⼤家⼀起了解⼀下⽣物领域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
⽣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常⼴泛,有⽣理学、遗传学、⽣物化学、细胞⽣物学、分⼦⽣物学等等。
让我们⼀起来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从⽽更好地理解这个学科。
细胞⽣物学有 1/3 以上的获奖项⽬与细胞⽣物学研究有关,所以你懂的。
那么细胞⽣物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呢?概括地说,细胞⽣物学是研究细胞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这个有点抽象,直⽩点说,⾸先要发现各种结构和功能各异的蛋⽩质、DNA、RNA、糖类、脂类化合物等。
然后研究这些⽣命分⼦在细胞内外是如何组织起来和相互作⽤的。
这些分⼦位于哪些区域,是线粒体,还是核糖体、溶酶体,哪些分⼦和哪些分⼦结合或靠近等等。
可能你会说都知道了⼜有卵⽤。
那还真是挺有⽤的,⽐如新药研发。
药物都必须作⽤于细胞活动的特定环节,假如这个药物结构特别,没法进⼊,那就必须和细胞表⾯的特定受体结合,⽐如 G 蛋⽩偶联受体,从⽽发挥药效。
●诺奖获奖项⽬1985 年: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的发现。
1986 年:发现⽣长因⼦。
1989 年: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
1991 年:发现细胞中单离⼦通道的功能。
1992 年:发现可逆的蛋⽩质磷酸化作⽤是⼀种⽣物调节机制。
1994 年:发现 G 蛋⽩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
1999 年:发现蛋⽩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
1998 年:发现在⼼⾎管系统中起信号分⼦作⽤的⼀氧化氮。
2001 年: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
2009 年: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体。
2012 年: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
2013 年:发现细胞重要运输系统—囊泡传输系统的奥秘。
2016 年:细胞⾃噬研究。
神经⽣物学神经⽣物学是当今⽣命科学领域最具活性的学科之⼀,有⼈称之为 21 世纪的明星学科。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年来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

历年来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896)的遗言设立的科学奖,自1901年开始设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1969年又增设经济学奖。
本文例举了从1901年到2005年研究领域与生物学有关的全部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及其研究成就。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包括酶门科学。
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
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在1917) 毕希纳 (1860~德国生物化学家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 18971907年获奖。
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
于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1955) ~诺思罗普 (1891~萨姆纳 (1887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诺斯罗普年首次提纯了酶,19291926萨姆纳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于 1946年获奖。
1 / 19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于 1957 年获奖。
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
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 / 19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
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秘。
三人于1997年获奖。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美国化学家鲍林40年代中期以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蛋白质。
后提出纤维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及蛋白质是具有多肽链结构的物质,打开了通往蛋白质与分子奥秘的大门。
3 / 19英国生物化学家显微镜下的胰岛素结 ) 桑格(1918~电子显微镜下的氨基酸晶年代测定出牛胰岛素分子中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并证明了其内40 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蛋白质结构的奥秘,年获奖。
于1958部氨基酸的结合方式,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奠定了基础。
1997) (1917~肯德鲁~佩鲁茨(1914 )英国分子生物学家( 左) 英国生物化学家个原120001960年首先测定出血红蛋白分子的原子结构,证实它由约年获奖。
蛋白质精密结构的发现,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子组成,于1962 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 / 19莫尔(1913~1982) 斯坦(1911~1980)美国生物化学家英国生理化学家1939年莫尔、斯坦合作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阐明了酶的活性与底物作用的机理; 1958年研制了用于测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自动分析仪,为测定酶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作出了巨大贡献。
于1972年获奖。
安芬森(1916~1995) 美国生物化学家1948年确定了核糖核酸酶分子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证明了化学合成酶的可能性,并阐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于1972年获奖。
桑格(1918~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拍摄的中的碱基排列顺序 X 射线衍射照片60年代确定了核糖核酸()中各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和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为测定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于1980年再次获奖。
5 / 19P.伯格(1926~ ) 美国生物化学家1972年把两种剪切后的分子连接组成新的分子,首创了基因重组技术,于1980年获奖。
吉尔伯特(1932 ~ ) 美国化学家1975至1977年发明了精确测定中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于1980年获奖。
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测定和基因重组技术的诞生,标志着生物工程时代的到来。
6 / 19奥尔特曼(1939~ ) 美国化学家切赫(1947~ ) 美国化学家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不仅为探索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于1989年获奖。
M. 史密斯 (1932 ~ 2000) 加拿大生物化学家发明了寡聚核苷酸基定点的突变技术,于1993年获奖。
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穆利斯(1945~ ) 美国生物化学家发明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于1993年获奖。
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在21世纪,生物化学将在分子、细胞等水平上利用交叉渗透等多学科手段,对核酸、蛋白质和基因组、核糖体、生物膜等大分子体系,以及免疫、遗传、发育、衰老、死亡等重大生命现象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诞生了一门新学科——分子生物学,它的任务是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生命。
它的诞生本身,即表明7 / 19 了人类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从描述现象深入到阐明生命体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规律。
德尔布吕克(1906~ 1981) 德裔美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卢里亚(1912~1991)赫尔希(1908~1997)意大利裔美国生物学家美国遗传学家1943年德尔布吕克、卢里亚和赫尔希合作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1952年又分别发现在上述复制机制中起决定作用的遗传物质是,于1969年获奖。
他们的发现不仅启发沃森、克里克建立了双螺旋结构模型,而且意味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8 / 19沃森(1928~ )美国生物学家;克里克(1916~2004)英国生物物理学家1953年沃森、克里克在英国生物学家富兰克林(女)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于1962年获奖。
这一模型的建立,揭开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秘密,从遗传物质结构变化的角度解释了遗传性状突变的原因,并标志着遗传学完成了由“经典”向“分子”时代的过渡。
奥乔亚(1905~ 1993) 科恩伯格(1918 ~ ) 电子显微镜下的西班牙裔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1956年科恩伯格分离并提纯出了聚合酶, 1957年奥乔亚与科恩伯格人工合成了和,他们于1959年获奖。
他们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人类首次掌握了制造遗传物质的方法,为改变基因、控制遗传特征,进而为治疗癌症和各种遗传疾病开辟了道路。
9 / 19雅各布(1920 ~ ) 莫诺(1910 ~1976) 基因采集设备法国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家法国生物学家1961年雅格布与莫诺合作提出了“信使核糖核酸”和“操纵子”概念,阐明了在遗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和乳糖操纵子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调节控制机制,于1965年获奖。
霍利(1922 ~ 1993) 美国生物化学家1963年提出了确定核酸结构的技术。
1967 年确定了丙氨酰转移核糖核酸()的核苷酸顺序及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于1968年获奖。
这一成果对于后人深入研究蛋白质合成的机理及探索生命奥秘起了重要作用。
霍拉纳(1922 ~ ) 印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1960~1966年,破译了的全部基因密码,并在蛋白质合成机制、信使核糖核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于1968年获奖。
遗传密码表。
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着10 / 19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尼伦伯格(1927~ ) 美国生物化学家60年代发现了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自然指令,打开了用化学方法破译基因密码的大门,于1968年获奖。
分子生物学发展的直接结果之一,便是导致了人类对于遗传基因中、分子的深入认识和重组技术的诞生。
用“广泛而深远”来形容它对医学、生物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丝毫也不过分。
它已经并将继续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里最令人瞩目的前沿学科。
三、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当人类了解了动植物品种的优劣和自身的某些疾病是由于遗传基因所导致的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要根据人类的需要试图改变遗传基因。
于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便应运而生了。
阿尔伯(1929 ~ ) 瑞士微生物遗传学家11 / 19. 史密斯(1931~ ) 内森斯 (1928 ~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1965年阿尔伯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具有切割基因功能的限制性内切酶,并于1968年成功分离出I型限制性内切酶;1970年史密斯分离出了型限制性内切酶;同年内森斯使用型限制性内切酶首次完成了对基因的切割。
他们于1978年获奖。
这一研究成果为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人工基因重组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标志着基因工程的诞生。
科学家们正在制备限制性内切酶,通过凝胶电泳可观察到分子经过剪限制性内切酶被称为是基因工程切后形成的片断中的“分子剪刀”12 / 19米尔斯坦(1927 ~ ) 科勒 (1946 ~ )阿根廷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德国免疫学家1975年米尔斯坦与科勒合作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技术,于1984年获奖。
单克隆抗体技术几乎对生理学和医学的所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诞生导致了科学家于1981年首次检测出了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人。
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艾滋病病毒。
1996年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多莉”诞生生物工程技术是当今生物高新技术的前沿,它将为医学、农牧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等日益迫切的问题带来全新的思路。
四、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与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它与诺贝尔奖同龄。
它为人类揭示了物种延续与变异的奥秘,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某些病因和培育所需要的新物种。
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次授予了遗传学家,这不仅意味着遗传学与生理学、医学的密切关系,而且表明了该奖对于整个生命科学的高度关注。
13 / 19摩尔根(1866~1945)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发现了基因突变现象从1908年开始进行著名的果蝇实验,从中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发展了染色体遗传理论,证实了染色体与遗传基因的关系,并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于1933年获奖。
H·J·缪勒(1890~1967)(右)美国遗传学家20年代在果绳实验中发现用X射线照射可人工诱使遗传基因发生突变,于1946年获奖。
这一研究成果导致了辐射遗传学的诞生,并有助于深入认识生物遗传进化的机理,同时也成为人工培育优良品种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