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2化学基础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综合考点2024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综合考点2024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综合考点2024
以下是2024年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综合考点:
1. 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反应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置
换反应等)以及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

2. 酸碱理论:了解酸碱的定义、酸碱指示剂、pH值的计算以及酸碱中和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氧
化还原反应(如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元素周期
表中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趋势。

5.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了解化学键的类型(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及其特点,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分子间力的影响。

6.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了解化学反应速
率的影响因素和速率方程式的推导。

7.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方式(如纯物质、混合物等)及其与性质的关系,了解共振结构、构象异构和环状共轭体系等概念。

8. 化学能量与化学热力学:了解化学能量的转化与热力学定律,包括焓、焓变、内能
等概念的理解和计算。

这些是综合了2024年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考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化学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1.1 原子的基本结构1.1.1 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1.67262×10^(-27)千克。

中子: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1.67493×10^(-27)千克。

电子:带负电荷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9.10939×10^(-31)千克。

1.1.2 原子的基本特征原子的质量数A: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原子序数Z:原子核中质子的总数,也称为元素的序数。

核电荷数:原子核中质子的电荷数,通常用“+”表示。

1.1.3 元素的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原子序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元素,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例如,碳的同位素有^12C、^13C、^14C等。

1.2 原子的电子结构1.2.1 电子云模型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电子不以确定的轨道围绕原子核运动,而是以概率分布的方式存在于原子周围的电子云中。

1.2.2 原子的电子排布在填充电子时,按照以下顺序填充: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按周规律,4s轨道会比3d轨道先填满。

1.3 原子能级和电子排布1.3.1 壳层和能级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三个规律:泡利不相容原理、奥卜规则、三个量子数规则。

1.4 周期表1.4.1 周期表的历史和构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其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表格状排列,以周期性的形式显示元素的性质。

周期表的构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元素,按照元素的性质分布到不同的列和行中,形成周期和族。

1.4.2 周期表的元素分类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将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

1.4.3 周期表的元素性质和规律周期性规律: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1.5 元素的结构特征1.5.1 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性质金属的特点:电子云比较宽松,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导热性。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 A P X(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必修二化学是高中化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方面。

以下是本人对必修二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一、化学物质的分类
1. 按元素组成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汽油、柴油等。

2. 按化合物构成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碳、氢、氧等。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硫酸等。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 酸碱中和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
3. 置换反应
4. 加成反应
5. 消解反应
三、化学计算
1. 摩尔质量计算
2. 密度计算
3. 质量分数计算
4.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四、化学实验
1. 气体的制备
2.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3. 实验安全
4. 实验装置
以上是对必修二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细节和把握重点,只有不断地练习和巩固,才能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硅及其化合物 Si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排第二,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只有以化合态存在的硅,常见的是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ⅣA族,硅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易失去电子又不易得到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1、单质硅(Si):(1)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

(2)化学性质:①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只能跟F2、HF和NaOH溶液反应。

Si+2F2=SiF4Si+4HF=SiF4↑+2H2↑Si+2NaOH+H2O=Na2SiO3+2H2↑②在高温条件下,单质硅能与O2和Cl2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3)用途: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以及半导体材料等。

(4)硅的制备:工业上,用C在高温下还原SiO2可制得粗硅。

SiO2+2C=Si(粗)+2CO↑Si(粗)+2Cl2=SiCl4SiCl4+2H2=Si(纯)+4HCl2、二氧化硅(SiO2):(1)SiO2的空间结构:立体网状结构,SiO2直接由原子构成,不存在单个SiO2分子。

(2)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

(3)化学性质:SiO2常温下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不与水、酸反应(氢氟酸除外),能与强碱溶液、氢氟酸反应,高温条件下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①与强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生成的硅酸钠具有粘性,所以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试剂瓶存放NaOH溶液和Na2SiO3溶液,避免Na2SiO3将瓶塞和试剂瓶粘住,打不开,应用橡皮塞)。

②与氢氟酸反应[SiO2的特性]:SiO2+4HF=SiF4↑+2H2O(利用此反应,氢氟酸能雕刻玻璃;氢氟酸不能用玻璃试剂瓶存放,应用塑料瓶)。

③高温下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 CaSiO3(4)用途:光导纤维、玛瑙饰物、石英坩埚、水晶镜片、石英钟、仪器轴承、玻璃和建筑材料等。

3、硅酸(H2SiO3):(1)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物,能形成硅胶,吸附水分能力强。

高一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注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律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律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复习要点1.周期表的结构。

理解地点、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依据“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元素推测和确立几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形式。

2.难点聚焦二、周期表结构1.位、构、性三者关系结构决定地点,结构决定性质,地点表现性质。

确立决定2.几个量的关系反响反响周期数 =电子层数推测主族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数地点性质| 最高正价 |+| 负价 |=8推测3.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 而又小于 8的元素必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 2 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 0 族 (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 除外 )。

⑵在周期表中,第Ⅱ A 与Ⅲ 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三种状况:①第 1~3 周期 (短周期 )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 4、 5 周期相差11;③第6、7 周期相差 15。

⑶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 为周期序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1) 22种,偶数周期中为(n2)22种。

⑷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二种状况:①第ⅠA、Ⅱ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该周期元素的数量=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ⅣA~Ⅶ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下一周期元素的数量 =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⑸设主族元素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 b,则有:① a/ b<1 时,为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②a/ b=1 时,为两性元素 (H 除外 ),其最高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③a/ b>1 时,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

无论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元素中, a/b 的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反之, a/ b 的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必修2化学基础知识点
高一必修2化学基础知识点之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a.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
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所有燃烧反应;
B.中和反应;
C.大多数化合反应;
D.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A.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B、中和热测定实验。

高一必修2化学基础知识点之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
(1)_概念:(2)工作原理:a.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b.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5)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6)原电池的电极反应:a.负极反应:X-ne=Xn-;b.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防护:
a.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

如:不锈钢。

b.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

(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电化学保护法: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锌锰电池)
a.负极:Zn-2e-=Zn2+
b.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2)充电电池
a.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b.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

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
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高一必修2化学基础知识点之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2、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2)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4)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原子与原子b.原子与其离子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1)“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2)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