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气象物候类谚语100条赏析(作者:孙常胜)
苏北民俗:时令季节类谚语100条赏析(作者:孙常胜)

苏北民俗:时令季节类谚语100条赏析(作者:孙常胜)301、牛马年,好种田,就怕鸡狗那二年。
这是古人根据年份对应的属相(即十二生肖)、气候、农作物产量等因素总结出来的一句谚语。
意思是说在十二生肖年份中,牛(丑)年和马(午)年这样的年份往往比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鸡(酉)年和狗(戌)年则可能会发生旱灾、涝灾、雹灾、风灾、蝗虫灾等,不利于庄稼获得好丰收,俗称“歉年”。
302、春雨贵如油。
邳州境内的春季较为干旱,春雨只占全年降雨量的10-15%左右,春季还承接着秋、冬两个少雨季节,加上春天气温回升快,水分蒸发性较强,因此很容易形成连续性干旱,这时候下点雨就像食用油一样珍贵。
这句谚语形容春雨宝贵难得。
303、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地球是倾斜的,直射点做回归运动时,农历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刚好位于赤道线上,此时,晨昏线经过南极和北极,将所有的纬线平分为两部分,一半处于昼半球,一半位于夜半球,所以此时全球正处于昼夜平分状态,而春分节气一般在3月21日左右,秋分时间恰好在9月23日前后,所以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304、春打五尽九,春打六九头。
这句谚语是说立春这天,不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
305、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走,大雁来。
燕子和大雁都是迁徙型候鸟。
在邳州境内,燕子往往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就飞往南方越冬,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大雁也从南方飞往北方过冬。
306、春寒多有雨,夏寒断水流。
春天的天气应该是温暖的,如果特别寒冷,就有可能会经常下雨;夏天应该是炎热的,如果天气一反常态,变得寒冷,旱情就会加重,可能会使河流无水可流。
307、开春三场雨,秋后万石粮。
春天一般是少雨多旱的季节,春天还是越冬作物的返青灌浆期,此时急需更多的雨水来供应农作物。
开春如果雨水充沛,自然为夏季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万石(音dan)粮,累死牛”意味着农业生产大丰收。
谚语“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08、春打六九头,耕牛遍地走。
农业气象谚语及其解析

农业气象谚语及其解析农业气象谚语及其解析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天上钩钩是指天空出现一端成为钩状的洁白云丝,这种云一般产生在锋面的前部,因此预示着锋面即将到来,将来可能有雨。
(锋面是一种气象上称为冷暖空气的交界面,这里常发生降水、大风和其它天气现象)2、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是指天空中的云彩像鱼鳞一小朵一小朵排列在天空,它不是像鱼鲤鱼斑那样大,而是较小朵的,在气象上称这种云为高积云,它多产生在低气压的前部,一般表示未来二十四小时后有低气压北上,天空不太稳定,天气将转坏,即使不下雨也要刮风。
3、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日落之处,乌云接驾,这乌云实际是一种低云,颜色黑,说明西方的或西南方、东南方的阴雨正在迅速移来,黑云向上发展,潮湿的空气从南面上来了,未来低压将移至本站,天空将要下雨了。
4、连起三场雾,小雨下不住--------连续几天有雾,说明本地正处于冷暖空气交锋地带,暖空气中水汽充沛,冷空气又导致降温,是生成雾的极好条件,而冷暖空气的交锋往往带来阴雨天气。
5、日出一点红,不雨便是风--------日出时呈红色,说明空气中水汽甚多(太阳光经过水汽时,发生散射,只有红光能够射到我们眼中),如此丰富的水汽一般是阴雨天气造成,故为风雨将临的征兆。
6、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大气中的空气也随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晚看西北,如果西北天空黑云滚滚,说明未来要有降水过程移入本地,天气将转坏。
如果西北方是晴天,则未来天气将转好。
早晨起来看东南,如东边天气好,这说明坏天气将过去,未来天气晴好;如果东边天气不好,很可能随着南边的天气向北发展,天气逐渐转坏。
7、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
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
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
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
气象物候方面的俗语谚语

气象物候方面的俗语谚语范文一: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这些谚语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避不良天气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关于天气变化的俗语。
有句话叫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意味着当日出现了美丽的朝霞时,天气多为晴好,可以外出活动,但如果出现了艳丽的晚霞,则表示天气会变得不稳定,最好待在家中。
另外,还有俗话说“八月十五看雁过,大雪必在后”,八月十五是农历的中秋节,如果在这一天天空出现了不少雁,那么意味着寒潮的来临,接下来的冬天将非常寒冷,需要做好保暖准备。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农作物种植方面的谚语。
我们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即重要的是春季的耕作和播种工作。
而在春季中,又有谚语说“春来种麻,秋来问温”,这意味着春季要及时的播种麻,而在秋季要注意气温的变化,以便最佳地收获麻籽。
另外,还有这么一句谚语:“冬种不扛枪,旱种不收粮”,这说明了在不同的季节里,需要注意不同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收成。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几个与季节和气候相关的谚语。
在夏季中,有句话叫做“三伏天不出门,桑叶也烂成纸”,这说明了夏季的酷热天气,还有需要注意的中暑等问题。
而在此时,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外出,不能让自己暴露在阳光下太长时间。
而在早春中,有谚语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意味着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需要趁早起床,享受美好的春光。
总之,这些有关天气变化、农作物种植和季节气候的谚语都是我们孜孜不倦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规避不良气候的影响,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要点分析:本文主要围绕着气象物候方面的俗语谚语来展开,包括天气变化、农作物种植和季节气候等方面。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谚语的分类和分段写作,同时要用丰富生动的词汇来描述这些谚语背后的深意。
范文二:众所周知,气象物候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反应气象物候的谚语

反应气象物候的谚语【范文一】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反应了人们对于某一领域的经验和认识。
在气象物候方面,也有许多与谚语有关的知识点,下面就来谈谈其中的一些。
1.春分雨冬降雪春分是春季的重要节点,其后的降雨可以为农作物的发芽和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
反之,在冬季降下的雪则是为了降低气温,为春季的生长积蓄水分和能量。
2.花开瓣,雨连天春天的气温上升和降雨增多,都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条件。
在这个时间段内,不少地区的花儿会开放,但易受天气影响,一旦降雨过度,便会导致瓣片败落。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衫湿透透黄梅时节是气象上的一个气候现象,通常发生在六月底至七月初。
在这个时候,气温高且湿度较大,降雨也较多。
因此,人们要注意保持衣物的干爽。
以上这些谚语都是涉及到气象物候方面的,也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是人们在长期天气观察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受,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应用的。
【写作重点分析】本文以谚语为出发点,围绕着谚语展开分析,具备重视细节和注重主题的特点。
谚语种类有多样性,但都与气象物候相关,为谚语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提供了思路。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简练而不失意境,如“花开瓣,雨连天”既表达了思想含义,又包含生动形象的意象,同时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心理共鸣。
此外,通过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衫湿透透”中加入“青衫”一词,突出了表现对象的特异性,使文本更具含情感性。
【范文二】天气变幻多端,很多时候会对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
对于此类问题,虽然无法进行控制,但可以通过一些谚语来掌握其规律和特点,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势。
1.雪后晴天,三分霜这句话意味着在雪后晴天,将有三分之一的空气降温到霜结点以下,从而形成霜冻天气。
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于在雪后出门的人们来说,特别需要注意这一点。
2.晴秋雨冬不多病秋季和冬季,阳光充足的日子并不多,加上降温和降雨等因素,容易导致人们失去抵抗力。
但是如果这两个季节天气稍有保持平稳,就会对人体免疫力、新陈代谢等造成积极的促进。
气象的农业谚语大全

气象的农业谚语大全范文1:大家好,我是一名农学生,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气象的农业谚语大全。
1. 好天下雨,坏天晴:这句谚语是指在种植过程中,适量的降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是过多的雨水会导致土壤过于湿润,不利于种植;而阳光充足的晴天,虽然有利于光合作用,但是也会导致土壤干燥。
2. 三月多雨七月旱:这句谚语是指在春季雨水较多的地区,夏季很容易出现干旱状况。
3. 雨前不松,雨后不涝:这句谚语强调了在降雨前后需要调整土壤状态,以避免因为水分过多或过少导致作物死亡。
4. 观云识气,识气看天:这句谚语是指通过观察云的形态来预测天气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一些关于气象的农业谚语,希望大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善加利用,取得更好的收成。
写作重点:在正式介绍农业谚语前,先简单解释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引出了农业谚语的主题。
在介绍谚语时,加入了一些具体的解释和案例,增强可读性。
结尾总结了谚语的作用,提醒读者好好利用。
用词分析:用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语言生动活泼,易于记忆。
适当加入了具体案例和场景,使文本更具事实性和可读性。
范文2:大家好,我是一名学习气象学的农学生,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根据气象变化来合理农耕。
1. 春耕时期: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但是种植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定。
在南方,一般在2月中旬开始春耕,而北方则要等到3月下旬。
2. 夏季种植:夏季气温高,降水较多,但也有干旱的情况。
为防止土壤干旱,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灌溉等方法来保持土壤湿度。
3. 秋收季节:秋季气温逐渐下降,但是收获时间也要因地制宜,如南方会提前一到两个月收,北方则要在霜降前尽快收获。
4. 冬季耕种:在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可以种植小麦、大豆等旱作物,而在南方则可以选择种植油茶、火麻等树种。
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农耕方面的气象知识,希望大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更好地利用气象信息,取得更大的收成。
写作重点:本文的主题是如何利用气象信息来指导农业生产。
有关气象物候方面的谚语

有关气象物候方面的谚语1.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例子:哎呀呀,如果早上看到满天朝霞,那可别轻易出门哟,说不定待会就下雨啦!你想想,朝霞就像是老天爷在提醒你呢!就像你看到前面有个大坑,难道还会傻傻地往前走吗?而晚霞呢,那就是告诉你,好天气要来啦,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玩耍啦!2.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例子:嘿,你要是看到天上有那种鱼鳞一样的云彩,哇塞,那这谷子就尽管放心地晒吧,根本不用去翻它!这就好像是老天爷给你开了绿灯一样,明晃晃地告诉你“大胆晒,没事”,是不是很神奇呀!3.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例子:你说这鸡呀都晚归巢了,鸭子却欢快地叫着,这不是在给咱暗示风雨要来了嘛!这就好像我们感觉到要变天了会加件衣服一样,动物们也有它们的方式呀!咱可得留点心呀,别傻乎乎地被雨淋咯!4.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例子:哇,看到蚂蚁们忙忙碌碌地搬家,蛇也在道路上穿梭,这不明摆着告诉咱们明天会下大雨嘛!这多明显呀,就像朋友约你明天一起出去玩,你肯定会提前有个准备呀!5.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例子:哎呀呀,如果一直晴天突然起了大雾,那肯定要转阴啦!反过来要是一直下雨突然大雾了,那肯定要变晴啦!这就和人一样,一直开心也会偶尔难过,一直难过也会迎来开心呀,多有意思呀!6.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例子:哈哈,如果先听到雷公轰隆隆地唱歌,那别怕,就算有雨也不会太多啦!这雷公就像是个调皮的孩子,先咋呼一下,其实没多大事儿呢,是不是很有趣呀!7. “夜星繁,大晴天”。
例子:晚上抬头看看,星星多得数都数不过来,那肯定是大晴天呀!这就像考试拿了满分一样让人高兴呀!咱可得抓住机会出去玩呀!8. “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
例子:你瞧那山,如果山顶被云雾遮住像戴了顶帽子,那就是要下雨啦,如果云雾在半山腰,那就是没雨哟!这多形象呀,就像人穿衣服一样,不同的搭配代表不同的情况呢,真神奇呀!我觉得气象物候方面的谚语真的很有趣呀,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呢,能让我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就知道天气的变化,太实用啦!。
气象物候的谚语

气象物候的谚语范文一:气象万千,物候丰富。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关于气象和物候的谚语也是琳琅满目。
这些谚语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是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总结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有关气象和物候的谚语。
一、气象谚语1.春九冬十:指春季增长速度较快,而冬季增长速度较慢。
用词分析:这里“春九冬十”的数字是较为常见的表示方法,而且用音数相同的数字进行对比,显得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2.仲夏斩衣:仲夏指夏至时期,斩衣则是指热天时裁去增加皮肤感觉闷热的多余衣物。
用词分析:这里的“斩衣”比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夏季炎热的气象现象。
3.瑞雪兆丰年:雪虽然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雪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适量降雪会为作物增加有益的水分和不同寻常的气候环境,为缓解地球生态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用词分析:这里的“瑞雪”一词非常恰当地表达了这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好处,同时也有一定的美感,让人们不由地联想到雪中纯洁的世界。
二、物候谚语1.芒种蚕头:芒种前蚕桑瓜熟,芒种后蚕去树头。
用词分析:芒种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气之一,这里的“芒种蚕头”就是在这一时期进行养蚕的良好时机。
用词生动,形象,非常易于人们的理解和记忆。
2.冬至到,日子长:冬至是一年中最短的白天,但是从这天开始,白天就会日渐长,这正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
用词分析:这里的“冬至到,日子长”短小精悍,恰当地把握住了冬至以后白天渐渐变长这一时节的特点,让人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变化。
3.寒露秋分身似箭:这句话意味着夏天炎热过后,随着秋分将要到来,时间渐渐紧凑,气温也越来越低,告诉人们该如何调整和预防自己的身体状况,以达到健康生活的目标。
用词分析:这里的“身似箭”非常形象,说明了该时节的特点和特征,非常易于人们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对有关气象和物候的谚语的总结,这些谚语非常的实用,既能描绘出天气预报,又能提醒和帮助人们适应时令变化,从而保持健康,享受生活。
农时和气象的谚语大全

农时和气象的谚语大全第1篇:农时和气象的谚语大全1、种是金,地是银,错过季节没处寻。
2、立冬不倒股,个如土里捂。
(指小麦)3、枣芽发,种棉花。
4、伏里豆儿,指不就儿。
5、伏雨歪,伏雨抠(读k6u),有了伏雨收愁。
6、庄稼上了场,先打种子粮。
7、墙头土,鼓三鼓。
8、立秋*天同,寸草结籽粒。
9、深栽茄子浅栽莱,黄豆不砘出得快。
10、稠谷稀麦恼煞人。
11、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12、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13、种地不下粪,等于瞎胡混。
14、重茬谷,守着哭。
15、棉花锄八遍,桃子结成串。
16、谷子高梁顶破瓦,麦子耩到黄泉下(有的说“犁镜下”)17、深耕加一寸,顶上一茬粪。
18、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19、早种不早管,增收是空喊。
20、萝卜白菜葱,不怕大粪攻。
21、土地不深翻,麦根没处钻。
22、麦苗耩黄泉谷露糠同,芝麻耩到地皮上。
23、二八月打雷,遍地招贼(虫)24、七成收,八成丢。
25、立秋下雨,百日无霜。
26、选拔好良种,才有好收成。
27、夏播无早,越早越好。
28、寸草铡三*,没料也上膘。
29、春雨贵似油,保墒抢时候。
30、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31、渴不急饮,饿不急喂。
32、驴怕晒,牛怕淋,马怕满天星,牛怕肚底*。
33、三月清明榆不名。
二月清明老了榆。
(榆:指榆钱)34、冬耕深一寸,等于多上粪。
35、雪打菊花心,柴米贵似金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气象农谚的谚语大全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1、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大雨不久就来到。
2、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3、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4、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5、泥鳅跳,风雨到。
6、东虹日头,西虹雨。
7、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8、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9、久晴大雾*,久*大雾晴。
10、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谚:气象物候类谚语100条赏析(作者:孙常胜)201、六月的天,孩儿的脸。
六月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一样变化无常,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晴就晴,说下雨就下雨。
202、西风不过晌,过晌成成涨。
根据古人总结的经验,偏西风一般刮半天可能就停止了,如果过了中午,还继续刮风,有可能越刮越大。
203、云彩往东一阵风,云彩往北一阵黑,云彩往南雨涟涟,云彩往西披蓑衣。
这四句俗语总结出云的走向影响天气变化的道理。
云往东飘,往往一阵风就过去了,一般不会有雨;云往北刮,天空往往黑暗一会就没事了;云往南走或向西飘去,天气就可能下雨。
另外,“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披蓑衣;云行南,水涨潭;云行北,好晒麦。
”说的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注:蓑衣,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防雨的雨具,一般是由一种极不易腐烂的水草编织而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与斗笠配合起来使用,可以全身遮雨。
)204、春雾黄风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
春天出雾很容易起大风,夏天出雾极易产生炎热天气,秋天出雾很有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冬天出雾一般会有雪降临。
205、夏天连上三场雾,大雨要倾注。
夏天如果连续上雾,可能会有大雨出现。
206、秋天连上三场雾,黄河变成路。
秋天如果连续出现三场以上的大雾,很可能会出现大旱。
古人用“黄河变成路”来比喻天气干旱的程度很严重。
207、西南雨上不来,上来淹锅台。
我市是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一般刮东南风有可能带来雨水,而西南季风常常不会带来雨水,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一旦风向逆转,常常会出现大到暴雨的天气,故有“西南雨上不来,上来淹锅台”之说。
208、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转换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冷空气南下到达我市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后,转为偏北风,冷热空气交流,天气转阴有雨。
209、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变。
俗话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层的形状、高低和走向直接反映出天气的变化特点。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指天空中云层一致时,天气就比较晴朗,如果高云层和低云层方向不一致,天气就会发生变化,正在下雨时可以突然晴天,天气晴朗时也可能会突然下雨。
这句话比喻时势变化很快,很难预料。
210、六月六,晒龙衣。
农历六月初六,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逢这一天,只要天气晴朗,各家各户都会把家里穿过用过的衣服、被褥搬出来,放到烈日下暴晒,一是为了去掉霉气,二是防止虫蛀,便于保管储藏。
211、春寒多有雨,夏寒断水流。
春天的气温一般比较温和,但是如果气温反常,出现寒冷,那么这一阶段的雨水很可能比较多;夏天的气温应该是比较高的,但如果一段时间内气温较低,很可能会出现大旱少雨的天气。
212、打过春别欢喜,还有四十五天冷天气。
一般情况,立春过后,再过一个半月气温才会逐渐升高。
213、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交了八月节,晌午一阵热。
进入农历七月,气温往往是白天热,夜里有点凉;而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后,一般是中午热一阵,其余时间比较舒适。
214、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春之后,下一场春雨,气温就会慢慢升高一些;立秋之后,下一场秋雨气温就会低一些。
215、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八定贫富。
节气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干旱和洪涝灾害已经面临大限,到了该偃旗息鼓的时候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庄稼是丰收还是减产,基本可以确定这一年是贫还是富。
216、冬前冬后,冻破石头。
冬至前后,是一年当中中最寒冷的季节,老百姓用“冻破石头”来形象地比喻天气寒冷的程度。
217、月亮烤火,三天不下雨找我。
夜晚的月亮看上去朦朦胧胧像长毛一样,或者周围有一层晕圈,近期可能会出现大雨天气。
谚语“月亮发毛,大雨滔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18、星星眨眼,大雨不远。
夜空中的星星如果出现若隐若现、忽明忽暗的现象,说明天气要变,很可能会下雨。
219、雾收不起,雨下不止。
连续出现雾天,很可能会出现连阴天。
220、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夏天如果先打雷,即使有雨也是阵雨,雨量一般不会太大。
22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这句谚语流传范围非常广,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象预报经验,反映出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意思是当年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层遮蔽(也可能是阴雨天),看不到月亮,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会下雨或下雪。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裂石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2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有时候,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出现一道光圈,色彩五彩斑斓,老百姓叫它“风圈”或“风歌朗”,气象学上称为晕。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白天太阳周围出现“风圈”,夜里可能有雨;月亮周围出现“风圈”,第二天可能会刮风。
223、有雨艾山“戴帽”,无雨艾山“束腰”。
这是我市艾山地区附近的百姓千百年来总结出的一套气象经验,意思是说如果艾山上空出现云层,像帽子戴在山头一样久久不散,近期可能有雨;云层如果出现在艾山的“腰部”,则表明近期天气晴好。
224、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夏天的早上,气温相对稳定,很少有尘埃,如果天空中有鲜艳的红云,老百姓称之为“早霞”,这表示低空中含有许多的水滴,有云层存在,随着太阳升高,热力对流逐渐向平地延伸,云层会增厚,雨天将逐渐来临,下雨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加,这就是“早霞不出门”的原因。
而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照晒,低空大气中的水分一般会很少,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因此这时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表明云层中干燥的粒子、尘埃对阳光反射所致,说明空气中含水量较少,近期不可能有雨水降临,故有“晚霞行千里”之说。
225、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
这条谚语所指的“鲤鱼斑”云彩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能够透光的高积云,这种云层明亮洁白,一块块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云块与云块之间可见蓝天或阳光。
据气象学原理分析,这种云层含水量较少,相对稳定,它的存在一般是无风、无雨、好天气的征兆,古人通过对天气情况长期观察积累,总结出“斑斑云,晒死人”、“天上斑斑云,明天晒死人”、“天上鱼鳞斑,晒得地皮翻”。
这些谚语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226、东北风不倒,还嫌雨少。
根据气象学原理分析,东北风一般发源于北方海洋洋面,是冷的气流,虽然风中所含的水蒸气较少,但它在南下过程中,与南方暖湿气流结合,形成对流,因而会出现降雨。
如果东北风持续不停,则雨水也一直会下个不停,这就是“东北风不倒,还嫌雨少”的道理。
但据笔者长期观察统计,我市刮东北风降雨的机率还是比较低的,一般在15%左右。
另外,谚语“东北风,雨祖宗”、“东北风,雨太公”、“东风不倒起响声,有雨不要问先生”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
227、十月天短,梳头洗脸。
这句谚语是我市人民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节令经验,意思是说,在一年当中,要数十月的天气是最短暂的,农作物该收获的已经收获了,该播种的已经播种了,勤劳的人们放下了往日的繁忙,慢慢腾腾地起床,初冬无风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给人的感觉是身上暖洋洋、心里是亮堂堂的,梳梳头、洗洗脸、刷刷锅、洗洗碗,一天的光景就过去了。
“十月天短,刷锅洗碗”、“十月天短,无风就暖”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228、乌云接驾,不阴就下。
傍晚时分,即将要落下的太阳如果被黑云遮住,说明最近几天不是阴天就是下雨。
与“云彩接太阳,明天不晒场”意思一致。
229、日落乌云天,半夜听雷声。
夏日的傍晚,太阳落入乌云之中,一般情况下夜里会下起雷阵雨。
230、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这句谚语说的是傍晚的夕阳如果像胭脂一样红,第二天的天气很可能会发生变化,不下雨也会刮风。
与谚语“日落西天红,无雨便是风”是一个意思。
231东虹日出西虹雨,南虹北虹卖儿女。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雨后的东方天空中如果出现彩虹,则表明未来一段时间里会是晴天;彩虹如果出现在西边,还将会是阴雨天气。
但是,彩虹如果出现在南北天空的话,未来时间将会出现大旱或大涝等极端天气,庄稼收成不好,形成歉年,老百姓就要靠卖儿卖女过日子。
232、雨中有蝉叫,预告晴天到。
夏天,如果在雨中听见有蝉在鸣叫,预示着雨天快要结束,晴天就要来到了。
233、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要来到。
夏秋之季,燕子低飞,有蛇在道路上爬行,这些自然现象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到来。
234、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第十九天到二十七天。
“三伏”一般指初伏、中伏、三伏,也就是在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这个时间段。
经验表明,一年当中三九天最冷,三伏天最热。
235、天河东西下,搁下犁和耙。
天河,又称银河,银汉等,是夜间横跨在星空中的一条乳白色的亮带,在晴朗的夜空可以清晰地看到。
天河南北,预示着进入秋季,是种荞麦的季节;天河东西,是说每当看到银河在星空中呈现东西方向时,表明秋收秋种已经结束,该进入农闲时节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赶在天河东西方向前,完成农作物耕种,不然就会错过了农时;天河东西,也是进入初冬的时节,天气转凉,小孩容易冷,该给孩子们准备过冬的衣服了。
“天河南北,好种荞麦”、“天河东西,小孩冷得唧唧”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236、云压云,雨淋淋。
天空中如果出现乌云一层一层地叠加,表明降雨的可能性很大。
237、湖里黍秸凑,小孩要穿旧袄头。
当农田里有玉米或高粱堆成的黍秸垛的时候,说明天气变冷,该给小孩加厚衣服了。
238、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西风不晴天。
特别干旱的季节,即使刮东南风或东北风,天气也不一定会下雨;雨涝的季节,即使刮西南风或西北风,一时半会也不会晴天。
239、水缸出汗蛤蟆叫,大雨要来到。
夏天,水缸外面如果出现层层水滴,蛤蟆、青蛙不停地聒噪,表明很可能是要下一场大雨。
240、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期间,我市大部分地区一般会下一些小雨;重阳期间如果无雨,九月十三日前后很可能会下雨;如果九月十三也不下雨,说明这个冬天可能雨水就很稀少。
说起这句谚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话说在邳州境内,有个古镇叫土山镇,曾经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
话说有一年秋天,蜀国大将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将他的青龙偃月刀砍得没法用了,钝的要命。
这时,关羽正好收了周仓当马前步将,就让周仓给他磨磨刀。
这年秋天,天气大旱,许多地方因为久旱无雨,庄稼失收,该收的没法收,该种的没法种,老百姓天天烧香拜佛,祈求上苍降雨,关羽一路走来,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
走着走着,关羽与周仓来到土山镇上一个沙岗上,他们环顾四周,这里既没有一条小河,也未见一个池塘,更没有发现一眼水井,天空中连云彩也不见飘动。
关羽没法磨刀,仰天长叹道:“百姓遭难,我也遭殃,想磨刀都没有水,真是天不助我也啊!”关羽的嗓门又大,这一声长叹,久久回荡在四周。
关羽的长叹惊动了上天,玉皇大帝闻讯后速派雷公、云母、东海龙王前来帮忙。
晴空万里的天上顿时浓云密布,雷电交加,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周仓一见,喜出望外,连忙冒雨在一块大青石头上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