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解析

合集下载

2023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接连出现的爆款文化创新节目,无不证明了艺术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

屡屡对这些节目赞美、惊叹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祈》等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现代技术、精心制作的节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追溯历史,破解传统密码。

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与生俱来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包浆”韵味,这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而如何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别出心裁,表现不俗。

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苦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选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

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都离不开现代元素的融入。

《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如果说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赋予文化创新节目以“内美”,那么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修能”之用。

以《天地之中》的设计为例。

演员们于一片星河陨石中起手舞太极,再加上3D效果下配合磅礴背景音乐出现的张衡浑天仪、从飞船内部向外看到的祖国大好河山等等,无一不给人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天地之间古人头朝东睡眠习惯的自然之道

天地之间古人头朝东睡眠习惯的自然之道

天地之间古人头朝东睡眠习惯的自然之道在天地之间,人类的睡眠习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中,古人头朝东睡眠的习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这种睡眠方式不仅是一种用身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哲学思考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多角度探究古人头朝东睡眠的自然之道。

一、理论解析古人普遍认为天地之间阴阳有别,风水禄位、睡眠方向等都应该以自然界中阳气东升、阳光东升为主导。

在这种理论支配下,古代中国人相信头朝东睡觉能让身体吸收更多的阳气,达到精气神的完美状态。

例如,唐代禅宗大师慧能曾经说过:“枕向华而卧,则感于气,枕向岳而卧,则受其气,枕向水而卧,则寐于空而冷,枕向火而卧,则有谓其晋班而得疾。

”慧能大师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古人头朝东睡眠理论的典型代表。

二、医学实践睡眠对身体健康和情绪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古人头朝东睡眠的传统在医学上也得到了验证。

现代研究表明,头朝东睡觉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

因为头朝东睡觉可以避免太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刺激人体神经,有助于人放松身心,从而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三、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头朝东睡眠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就命令众官员宫内纵横走廊的方向朝向东方。

在清代,皇家陵墓均朝向东方,表示对祖先和宇宙的尊重和回归。

古人头朝东睡眠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千年,并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中,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总之,古人头朝东睡眠的传统是一种用身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之道,它不仅代表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并保持和古人一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朱熹《中庸章句》对“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朱熹《中庸章句》对“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朱熹《中庸章句》对“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

“赞天地之化育”——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赞
天地之化育”,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朱熹的《中庸章句》,也是朱熹论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核心思想。

它肯定了自然的美好,同时也把人与自然关系置于核心位置,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彼此依存,共同创造一种美好的和谐环境。

朱熹认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化育,它是一种智慧和恩典,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身修养,激发人们的智慧,使人们受天地之恩而充分发展。

人们需要以感恩的心态来感激自然,欣赏自然的美,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然的恩泽,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和谐之上。

朱熹还指出,人与自然应当建立和谐的关系,他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平衡,不损害自然的美,不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自然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朱熹的观点来看,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观念,它强调自然的仁慈赐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为主要目标。

它提倡人们以感恩的心态来欣赏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恩
泽,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维护自然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朱熹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教会了人们尊重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恩泽,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谐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人们积极参与自然保护。

希望未来更多的人能够以朱熹所提倡的“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一起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解析

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解析

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解析乾卦是八卦之首,象征着天,代表着刚健、积极、阳刚之气。

乾卦所包含的天与地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一、天的概念解析乾卦的上卦为六爻,代表天。

天象征着无限广阔、高远无垠的概念。

在《易经》中,天是最高、最伟大的存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力量。

天具有无所不容、无所不包的特性。

它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壮丽和博大,鼓舞着我们追求自身的极致和卓越。

同时,天也象征着正义、公正与公平。

在道德观念中,天往往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引导人们追求善良和公义。

二、地的概念解析乾卦的下卦为六爻,代表地。

地象征着稳固、厚实、沉稳的概念。

地是广纳万物的母亲,孕育了一切的存在。

地具有包容性和坚实性的特点。

它给予人们安全感、归属感和安定感。

地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让人们能够建立家园、聚集力量并取得成就。

地也象征着生育之力和生命的滋养,凝聚着人们对于农耕文明和土地神圣性的敬畏之情。

三、天地的相互作用乾卦中的天与地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界的运行和万物生长的规律。

天地之间的互动融合,孕育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

天地的相互作用代表了宇宙间阴阳的运动。

天具有主动、刚健的特性,地则表现出被动、温和的特点。

二者相互结合,形成了生命的平衡和和谐。

天地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也象征着人类自身内外的互动。

人作为天地之间的一员,应当与天地相应,顺应自然的规律并与之协调。

四、运用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不仅仅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应用于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和道德准则等方面。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借鉴天的特点,宽宏大量、包容一切,以开阔的胸怀对待他人。

同时,也可以借鉴地的特点,保持稳定、承担责任,为他人提供支持和依靠。

在事业发展中,我们可以借鉴天的积极向上、进取精神,勇于追求目标和突破自我。

同时,也应像地一样,保持稳健、沉稳的态度,扎实地推动工作的进展。

阅尽千帆仍少年 天地之中画大牛——记少林艺僧责诚法师

阅尽千帆仍少年 天地之中画大牛——记少林艺僧责诚法师

文/图 ︳本刊特约记者 张翼飞责诚法师少林寺艺僧院院长,俗名胡道贵,法号释延曌,字责诚。

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 2017.12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有的人把自己标榜得很传奇,但其实很是一般,甚至欺世盗名。

有的人看着一般,却非同凡响,有着真正传奇的经历。

在艺术的世界里更是如此,为了成名成家,各色人等使出浑身解数,千奇百怪,无所不用其极。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真正做艺术的人,是恬淡宁静的,是不争不吵的,是耐得住寂寞的。

机缘巧合,郑报融媒记者最近遇到一位少林寺的艺僧,惊异于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震撼于他胸怀万壑、大气磅礴的绘画作品。

因为低调内敛的性格,和对自己“依然在路上”的艺术高标准,他很少参展参赛、拍卖作品、出席活动,甚至连得意的作品都很少示人,所以知道他的,多是圈内的行家。

一位优秀的画家,应该被及时认识和发现,他同样优秀的作品,更应该被广泛地传播和欣赏。

正如千年古刹少林寺,不仅可以是隐藏在嵩山幽谷中供僧人们清修的禅宗祖庭,也可以是供善男信女、中外宾朋前来膜拜、参观,在天地之中共享的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已经五十有六,并且贯通道家和佛家,游走艺坛和禅堂,但他依然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怡然自乐、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童心,正如目前流行的一句话“愿你阅尽千帆,归来后仍是少年”。

是的,他饱经沧桑,依然少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责诚法师,老家在信阳罗山县,1961年出生于新乡市,1968年随父母调动工作移居郑州。

1973年,在郑铁四小小学毕业。

他从小便是个不安分的孩子,爬树上墙,追鸡打狗,但唯有一件事能让他安静下来,那就是画画。

在河边看水中的游鱼,他能一动不动地看一两个小时,肚子里面打好了腹稿,回到家里画得活灵活现。

1975年,他考入郑铁六中,这所学校的美术教学当时就已经颇具特色。

那时还属于“文革”动乱时期,学校的教学很不正常,经常以工代教。

一次,学校组织学生们挖防空洞,个性鲜明的责诚法师,在老师的评定中属调皮鬼之一,和几个男生一起被禁止参加劳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经典名言全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经典名言全解析

一名言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咱们的感觉而存在,为咱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算了。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动身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此刻: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大体领域③实践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体,而是进程的**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进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五、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括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六、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处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熟悉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顶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式是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方式论前提。

②现代科学研究方式及其功效丰硕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式。

八、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道德经》第05章 多言数穷 原文翻译解读

《道德经》第05章 多言数穷 原文翻译解读

第05章多言数穷【原文】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chú)狗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③?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⑧,不如守中⑤。

【注解】①仁:仁爱、仁慈。

②刍(chú)狗: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用,用后即扔。

刍,野草。

③橐(tuó)龠(yuè):古代的风箱。

④数:通“速”。

⑤中:适中的意思。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导读】老子表达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反对将天地、“道”进行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对世间万物没有特定的感情,只是任其自生自灭、自由发展。

同样,圣人治理天下也应如此,让百姓自劳自息,尊崇自然规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

太多的冗政繁令只会让人们不知所从,造成混乱。

【解析】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

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白相治理,故不仁也。

玄之的意思文言文

玄之的意思文言文

玄之的意思文言文
【导语】
“玄之”一词,在文言文中富含深意,常用来形容事物之神秘、深奥或难以捉摸。

本文旨在解析“玄之”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及其运用,以期让读者对这一古汉语表达有更深入的理解。

【正文】
“玄之”在文言文中,主要由“玄”字衍生出的意境。

“玄”字具有多重含义,其本义为深黑色,由此引申出幽深、神秘、难以理解等意。

1.玄之——神秘莫测
在文言文中,“玄之”常用来形容事物的神秘与难以捉摸。

例如:“天地之大德,玄之又玄。

”此句中的“玄之”即指天地间的道德法则深奥莫测,非人力所能完全理解。

2.玄之——深奥难懂
“玄之”亦可用于描述文辞、理论等的深奥难懂。

如:“夫子之言,玄之极矣。

”此处的“玄之”表示孔子的言论深奥至极,使人难以领会。

3.玄之——微妙难言
在文言文中,“玄之”还可用以表达某些微妙而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如:“此情此景,玄之又玄,令人感慨万千。

”这里的“玄之”描绘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氛围。

4.玄之——变化无常
此外,“玄之”还可以表示事物变化无常、不可预测。

如:“世事如梦,玄
之又玄。

”这里的“玄之”指的就是世事的变幻莫测。

综上所述,“玄之”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既可表达神秘、深奥之意,也可描绘微妙、变化无常之境。

掌握这一词汇的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文之美。

【结语】
通过对“玄之”一词在文言文中含义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的精妙与深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天地之中,老家河南”一语成了河南全省频率最高的对外形象宣传。

什么叫“天地之中”?为什么说大多数中国人的老家在河南?
“天地之中”,从方位上说,就是上天和大地的中间。

在人为万物之灵的宇宙间,天地之中的“中”字指的就是人类。

于是“居中为尊”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观念。

古代“天地人乃三才”的说辞,也许就是这样来的。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地域特征。

中字的起源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

据考证,五千年前人文始祖伏羲在河洛一带仰天俯地“演八卦、画太极”,是肇造汉文“中”字之始。

太极图形就是中字的最初写法。

殷商之前的先人们,把圭表这一天文器具叫作“中”。

西周以后依据有飘带的“中”字写法,又创造出了个专指圭尺的“圭”字,而把“中”字赋予了另外更多的含义。

其次,天地之中孕育了中国。

早在三皇五帝的邦国时代,开放富庶的中原是邦国联盟共主的活动中心。

在他们看来,要想统领四夷,就必须“居天下之中”。

于是,他们就以“中”观星量天,求得北极星为“天中”,河南的嵩山阳城为“地中”。

并且神秘地认为,天中与地中相对应的地方,就是王者与上帝通话以达“君权神授”之地。

在此建都立国,就能号令四方诸侯,阜安万民。

这个建都立国的神圣之地,就是嵩山河洛一带的阳城、洛邑。

由“中”与“国”组成“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洛邑),与“四方”对称。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主要指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

西周时,“中国”主要包括宋、卫、晋、齐等中原诸侯国,此义的“中国”后来在地域上不断向四周拓展。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天地之中就是中国,或者说孕育了中国。

中华五千年的建国立都文明史,在河南境内延续了长达四千余年。

数千年来,华夏子族不但与涌入中原的四夷边民交汇融合,而且又一批批迁徙四方,和当地部族联姻交合,传播“中”字文化。

由此大中华就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根在河洛,老家河南”的理念。

再次,天地之中是内涵丰富的哲学理念。

受居中为尊的观念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将“中”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理念。

孔子所谓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反映出古人居中为尊的观念,强调为政以德才能像北辰一样居于中心位置。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道学经典,“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冲气以为和”是其第一要义。

在道家看来,“中”即为“度”,要知止知足,行为要有节制限度,治国应该爱惜民财。

《道德经》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甚即贪淫声色,奢即糜烂生活,泰即豪华宫馆。

抛掉此三者,天下就风清政廉,社会自然太平。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首次把“中”与“庸”连为词组,提出了“中庸”的概念,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宋
代理学家程颐给“中庸”下的定义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强调不偏不倚的“中”是永恒不变的定理。

孔子的嫡孙子思作《中庸》,集中论述“中”的哲理,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要大力推广中和之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求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协调发展。

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经过印度龙树祖师的“中观论”和六祖慧能“坛经”的“中”化,融成了完全中国化的大乘禅宗。

它的核心观念是“中道”。

虽然佛学各派对“中道”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把它当作教派的最高真理,与真如、佛性并提。

中原不但是中国道、儒、佛三大教派的祖庭源头,也是三大教派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三者由于学术以“中和”相通,彼此虽有纷争,但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

隋唐以降,三教的学者力推道、儒、佛“合一”。

到了宋代,程颐、程颢二兄弟在嵩阳书院创立新儒学,集三教之大成,进一步突显中和理念,最终实现了三教合一。

“中和”理念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与平衡、复杂多样事物之间的统一与融合,认为由“中”而致“和”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源泉。

要“中和”,关键是“无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把握住度;要“时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要“和而不同”,多元一统。

以人为本是中和理念的根基。

正如《左传》上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孔子曰:“仁者人也。

”中和理念所体现的主旨,
是他人至上,包容诚信、公平正义;追求的目标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数千年来,中和这一主旨和追求,已经沉淀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了思想和言行的主导。

建筑学上的中轴对称,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音乐美学的声韵谐和,为人处世的宽厚包容等,无不闪烁着中和的魅力。

为什么叫“天地之中”
在中国人的早期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之中心则在中国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登封一带,登封的嵩山是天地的中心。

中国早期王朝将这里作为建都之地,以象征皇权神授。

据统计,从周武王开始至清代末年,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巡狩、祭祀、封禅嵩山的帝王就有72位。

以“天地之中”理念为动力,中国古代礼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均热衷于在嵩山建立核心基地,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代表作品汇聚于此并得到了真实保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