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变文》故事流变及文化内涵PPT
街头艺人之始祖伍子胥介绍PPT课件

因纸片易烂,就换成了扁圆形小木头块; 为了区别,又染成红黑两色;又据“奇”的谐音,把“奇”叫做“棋”,
还写了一本《棋谱》传给了他的儿子。 后人认为棋虽如布阵,但两军作战只是一种象征,故称之为“象棋”。
人,西汉政治家、财政大臣, 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 于心算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 (前120年)起,在武帝大力支 持下,先后推行盐铁官营、币 制改革和屯田戍边等政策,这 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 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 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 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 础。因擅长会计和财政计算, 被尊为会计业之始祖。
响之渐未苦 所
, 故 尊 他 为
妙 ” 。 吴 道 子
渐 掌 握 了 绘 画
能 成 功 , 后 遂
穷 困 , 起 初 曾
改 )
。 盛 唐 时 期
米芾(1051-1107年) 北宋书法家 画家 宋四家之一
米芾。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裱画对于书画也是如此。书画不经装 裱只是一件半成品,经过了装裱才成 了成品。书画装裱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西汉 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如湖南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 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 带。北宋书画家米芾(被宋徽宗诏为书画 学博士)兼善装裱,并著《论鉴赏装裱 古画》一书。故,米芾既是书画名家 又善装裱,且为书画装裱著书立说, 尊他为装裱行业之始祖,应无异议。
李昂(809―840年),唐朝
的第十六代皇帝。他当政时, 官员和宦官争斗不断,是唐朝 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 文宗李昂本人是恭俭儒雅,喜 欢读书,首印历书,下发民间 指导农耕,年画等也应运而生, 被尊为年画业之始祖。
《伍员之死》ppt3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本为楚国人。 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 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 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 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辅佐吴王阖 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 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 东南地区一强国。
4.列举本文的艺术特色? 【名师指津】 从人物刻画、叙事人称、对比手法等角度去 分析。 我的理解:(1)就人物刻画来说,作者饱蘸笔墨,略貌取神, 重点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2)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人 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主人公的赞誉和惋 惜之情。 (3)通过对比手法,用太宰伯嚭的丑恶形象,突出忠奸的天壤 之别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丰满。
④日夜为.言于吴王 ___介__词__,__替______
①以.伯嚭为太宰 __介_词___,__把__
②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 _带__领__,__率__领__
_动__词__,___
(5)以 ③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__连__词__,__表__目__的__,__可__译__为__“__来__”___ ④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_连__词__,__相__当__于__“__而__”_ ⑤必树吾墓上以.梓 ___介__词__,__把_____
一、字音
伯嚭.(pǐ) 劓殄.(tiǎn) 微伺.之(sì)
夫湫.(jiǎo) 俾.无遗育(bǐ) 鞅.鞅(yànɡ)
会.稽(Kuài) 专愎.(bì) 鸱.夷革(chī)
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
![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https://img.taocdn.com/s3/m/1e7ed7650b1c59eef8c7b45c.png)
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2003 年第2 期敦煌研究NO1212003 (总第78 期) DUNHUANG RESEARCH TOTAL 78—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伍子胥故事的演变黄亚平(青岛海洋大学中文系, 山东青岛766071)内容摘要:伍子胥复仇故事,春秋末年即开始流传于民间,后经史学加工改造写入正史,遂有了两个系统,即民间口耳相传系统和史传记载。
两系统在流传过程中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使故事不断趋于完善。
关键词:伍子胥故事;演变;史传系统;民间系统中图分类号: 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4106(2003)02 -0093 -04伍子胥(? ~前484) ,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楚大夫伍奢次子, 有传。
伍子胥为《史记》父兄复仇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大报仇故事之一,后世文人加工和民间艺人渲染,使其成为文学、戏曲著名的题材,长盛不衰。
概而言之,伍子胥故事的演变可以分成交相渗透而又各自独立的两大系统:史传系统和民间系统。
史传系统主要以《左传》、、、等史书所载为《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主线;民间系统则以敦煌变文、元杂剧为代表。
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复仇故事主要内容有:11 楚平王为子娶秦女为为妇,闻其美貌,遂自纳为妃,伍奢直言极谏而被囚,楚平王诈书召回伍奢子尚,并杀奢、尚父子,伍子胥被迫逃亡。
这是故事的起因。
21 伍子胥在逃亡中,先从太子建到宋、郑,太子建被郑定公和子产害死后与建子胜奔吴。
在去吴的路上,他历尽艰辛,侥幸过了昭关,不明其身份之渔夫渡他过江; 在半路上生病,他不得已而“止中道,乞食”。
收稿日期:2001-05-1131 伍子胥到吴后,起初不被重用,于是他荐专诸于公子光,而与胜退耕与野,阖庐上台后才召子胥“与谋国事”。
试论《伍子胥变文》之思想内涵

试论《伍子胥变文》之思想内涵摘要:《伍子胥变文》是一书《敦煌变文论文录》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是从古至今所传颂的佳作,变文故事情节围绕伍子胥父兄被杀害、其被迫逃亡,开始艰难复仇,最后终于报仇的情节所展开。
《伍子胥变文》这部经典之作,值得反复探索研究。
它在思想内涵、价值取向、人物塑造、写作手法等方面保持延续着变文所固有的特点,但《伍子胥变文》作为改编于历史题材的变文来看又有自身独特魅力所在。
本文将对该变文展开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变文;故事梗概;思想内涵;写作手法一、伍子胥简介及变文故事梗概(一)、伍子胥简介伍子胥生平;名员,字子胥,楚国人,军事家。
春秋末期著名的吴国大夫。
在史书《左传》等有关书籍中都有他个人生平的相关记载。
(二)、变文故事梗概1、逃离楚国变文开篇首先讲的是楚国丞相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为伍尚在郑国为官,小儿子名为伍子胥在梁国为官。
他们的伍奢是一个有谋略、有胆识并且很正直的人。
因不满于楚平王的做法、颠倒伦理而正义劝诫,使楚平王大发雷霆,又有奸臣蛊惑楚平王,便把他的父亲关进了监狱,在奸臣的蛊惑下想一并处死两个儿子。
幸好伍子胥识破他们的狡计,才躲过一劫。
但他的两个亲人却被残忍杀害。
为了活命伍子胥逃亡。
在浣纱女、捕鱼人等的援助下,逃难到吴国,变文故事情节紧凑而严密,叙述过程简单而准确。
塑造了伍子胥顽强坚毅、面对艰苦奋不顾身的人物形象。
2、奔吴复仇、成吴霸业伍子胥有着聪明的才智和过人的谋略,吴王在他的辅佐下治理吴国,使得吴国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伍子胥被吴王封为吴国的丞相。
因而起头招募精兵强将,报楚平王杀父兄之仇,终于完成了伐罪楚国,为父兄复仇的心愿。
二、伍子胥变文的思想内涵(一)、惩恶扬善的正义主题中国自古以来不论是变文、小说、白话文都极力推崇及表现一个惩恶扬善的正义主题。
在小说中劝善通过人物情节、故事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通过扬善来诱导读者、从而达到劝善、行善的目的。
变文则称之为话本的源头,变文与小说有着极度密切的联系。
[讲解]选秀课考试论文——伍子胥列传
![[讲解]选秀课考试论文——伍子胥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a40dcf9b1711cc7931b716f8.png)
[讲解]选秀课考试论文——伍子胥列传选秀课考试论文——伍子胥列传.txt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女人在约会前,一定先去美容院;男人约会前,一定先去银行。
伍子胥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最为著名的篇目之一,其具有强烈的悲剧性,让世人总仍不住为其不平,并对他的命运深表同情。
似乎没有太过追究他引敌国入侵对楚国人民的造成的灾难和损失,把他列为忠臣,地位似乎过高。
《伍子胥列传》分为两部分,前面一部分是他报仇雪恨,有着武侠小说中的快意恩仇。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对于受害者,都抱有一种同情心,希望看到坏人遭报应,好人得生存。
《伍子胥列传》是历史题材,他在吴国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于是有了实力回来复仇,然而遗憾的是,伍子胥,没有能手刃仇人,只能鞭尸三百,也许我们大家都被他的复仇意识感染,忽视了死者为大;也是因为楚平王太昏庸,对于一个昏君,世人向来是没有好感,故而,伍子胥鞭尸也就可以理解,甚至是解气。
由于《伍子胥列传》带有浓厚的复仇情绪,人们在众多作品中看到了复仇情结,并对复仇文学的主人公都有着同情,故而对伍子胥也没有那么多的责难。
昔日伍子胥离楚奔吴,没有人谴责,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征战,战乱迭起。
而各诸侯国相互间征战也好,联合也好,表面上总是尊奉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的,而实际上各国为了争得一统天下的资格,都为争夺人才而广开门路,故人才的流动司空见惯,朝秦暮楚的情况也不时出现。
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无不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纵横家如张仪,苏秦,在各国来去,希望得到各国诸侯的重用,从而获取官位,厚禄;改革家如吴起,商鞅,都不是在自己的国家功成名就的,而是说服明君,运用自己的方法。
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故而当时,人们在诸侯国之间来去自由,合则留,不合则去,均是在周王的土地上行走。
“一国不容即便出走他国,也是春秋、战国时代很流行的一种风气”。
高中语文 第一册第五单元 第18课 勾践灭吴课件2 新人教版

译文:
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 “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 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 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者苦胆, 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 吃饭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 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 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 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 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 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 访的宾客,救济穷困的人,慰问死者家属, 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ppt课件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国,在励精图 治之前,勾践还做了些什么?
1.责己请更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 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 请更!”
ppt课件
2.抚恤百姓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
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 补民之不足。
ppt课件
3.亲当国耻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 亲为夫差前马。
ppt课件
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 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 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 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 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 国。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 剩下五千人。
ppt课件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 终于此乎?”(……)吴既赦越, 越王勾践反国。
ppt课件
卧薪尝胆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 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 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 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 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ppt课件
卧薪尝胆
论《伍子胥变文》中的儒佛交融

[ 摘 要 ] < 伍子胥变文> 在佛教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 其中却深蕴着儒家的传统思想与文化. 如儒家的
“ 天人感应” “ 、 孝道” “ 、 惩恶劝善 ” 等思想, 体现 出儒佛 交融 的特点。考其缘 由 , 于佛 教作 为一外 来文化 , 想在 在 要
儒 家思 想 文化 深厚 的本 土生 存 、 展 , 须要 对 共 同 的 伦 理 内容 给 予 强 调 和 突 出 , 短 两 者 之 问 的 距 离 , 发 必 缩 以努 力 寻
的 作品 变文 均作于 唐五代, 保存在敦煌写本之中。
作为一篇讲唱历史故事的 讲史性变 < 文, 伍子胥变文> 广 泛地吸收了前代史书与传说中的材料。有关伍子胥的记载,
早出现 国 ・ 在《 语 吴语》 。后来西汉司马迁< 中 史记》 中的 汉武帝于元鼎六年( 11 将西至龙勒阳关, 前 1 年) 东到渊 最 《 伍子胥列传》《 、范泽蔡睢列传>东汉赵晔《 , 吴越春秋》 中的 泉( 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 , 今哈密市)南连西羌( , 今青
互的融合与相互的影响, 而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强 水、 土这“ 火、 五行” 上去。董仲舒在此基础上, 更是以“ 天人
势入侵并取而代之。其实, 这种手法, 在隋唐时代并不少见,
感应” 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学说。他认为, 凡是同类的事
[ 作者简介 ] 黎聪 , , 男 广东湛江人 , 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 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湛江师范学 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 系教师。
文的宣唱。而到了中唐以后, 则开始大量采用民间传说、 历
伍子胥亡 史故事和时事为题材。这也使变文具有宗教性、 文学性和趣 首卷首篇。作品主要叙述春秋时楚平王荒淫无道, 为父兄复仇, 吴王信谗而死于忠谏的故事。 后因 味性 合一的 特色。 于是, 它在唐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浓 命吴国
《伍子胥变文》横排

伍子胥变文昔周国欲末,六雄竞起,八□诤(争)侵。
南有楚国平王,安仁(人)治化者也。
王乃朝庭万国,神威远振,统领诸邦。
外典明台,内升宫殿。
南与天门作镇,北以淮海为关,东至日月为边,西与佛国为境。
开山川而地轴,调律吕以辩阴阳。
驾紫极以定天阙,撼黄龙而来负翼。
六龙降瑞,地像嘉和,风不鸣条,雨不破块。
街衢道路,济济锵锵,荡荡坦坦然,留名万代。
楚之上相,姓仵(伍)名奢,文武附身,情存社稷。
手提三尺之剑,清(请)讬六尺之躯。
万邦受命,性行淳直,议(仪)节忠贞,意若风云,心如铁石,恒怀匪懈,宿夜兢兢。
事君□致为美,顺而成之;主若有僣,犯颜而谏。
伍奢乃有二子,见事于君。
小者子胥,大名子尚。
一事梁国,一事郑邦,并悉忠贞,为人洞达。
楚王太子,长大未有妻房。
王问百官:“谁有女堪为妃后?朕闻国无东宫,半国旷地,东海流泉溢,树无枝,半树死;太子为半国之尊,未有妻房,卿等如何?”大夫魏陵启言王曰:“臣闻秦穆公之女,年登二八,美丽过人。
眉如尽月,颊似凝光,眼似流星,面如花色。
发长七尺,鼻直颜方,耳似珰珠,手垂过膝,拾指纤长。
愿王出敕,与太子平章。
傥若得称圣情,万国和光善事。
”遂遣魏陵,召募秦公之女。
楚王唤其魏陵曰:“劳卿远路,冒涉风霜。
”其王见女,姿容丽质,忽生狼虎之心。
魏陵曲取王情:“愿陛下自纳为纪后。
东宫太子,别与外求。
美女无穷,岂●(妨)大道。
”王闻魏陵之语,喜不自升(胜),即纳秦女为妃,在内不朝三日。
伍奢闻之,忿怒。
不惧雷电之威,披发直至殿前,触圣情而直谏。
王即惊惧,问曰:“有何不祥之事?”伍奢启曰:“臣今见王无道,虑恐失国丧邦。
忽若国乱臣逃,岂不由秦公之女!与子娶妇,自纳为妃,共子争妻,可不惭于天地!此乃混沌法律,颠倒礼仪。
臣若谏交,恐社稷难存!”王乃面惭失色,羞见群臣。
“国相,可不闻道,成谋不说,覆水难收;事已〔如〕斯,勿复重谏!”伍奢见王无道,自纳秦女为妃,不惧雷电之威,触圣情而直谏:“陛下是万人之主,统领诸邦,何得信受魏陵之言!”(下阙)孝之心,□果救吾之难,幽冥悬……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