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孟小冬1956年的最后一面
一代冬皇的身后沧桑

一代冬皇的身后沧桑1949年,在上海闻人杜月笙的一再邀请下,孟小冬随其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这位青帮大佬已是贫病交困,靠着他寄存在宋子文处的一笔钱应付一家开销。
杜家大厦将倾,能干的四夫人姚玉兰负责内外事务,孟小冬则陪伴于杜月笙身边,悉心照料。
这份情义,成为杜月笙在风烛残年的安慰。
杜月笙病逝于香港后,同为京剧老生的姚玉兰带着子女迁居台湾,孟小冬则留在香港,带徒授课。
1950年代,孟小冬迁居台湾,与姚玉兰一家相依相伴,从容而平静地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时光。
孟小冬的传奇经历,可以透过她留存于台湾的遗物窥见一二,尤其是她走入杜家后的恬淡生活。
今年秋拍,台湾孟小冬国剧奖学金基金会、孟小冬家人以及好友一起将她的多件遗物委托于北京银座拍卖公司上拍,汇聚成为本月底的“冬皇故物”专场。
这些旧物,包括生前使用的物品、159张老照片、绝版录音资料、珠宝、书信与字画。
其中一封孟小冬写给姚玉兰女儿杜美霞的信,信中叙述了当时在香港的孟小冬想要托人买椰子糖带给台湾“乖孙”的事情。
孟小冬笔下的“乖孙”是杜月笙与姚玉兰的外孙金祖武。
孟小冬身在台湾时,族中的孙辈大都迁居国外,男孩之中,只有金祖武留在两位外婆身边。
孟小冬在台湾刻意低调,以至于当时金祖武并不知道他的“孟外婆”曾是执余派牛耳的一代“冬皇”。
他记得,小学时,自己曾报名京剧兴趣小组,孟小冬自告奋勇为他说戏,金祖武却答以“老师自会教我”。
直到孟小冬在他12岁那年逝世,小男孩眼见党政要员、故旧门生还有新闻记者蜂拥而至,连续数日吊唁,才知道那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太太竟然曾有如此辉煌曲折的过去。
1977年,孟小冬的故旧、门生以及杜家成员组建了“孟小冬国剧奖学金基金会”,筹措到100万元新台币,每年为台湾京剧学子颁发奖学金。
现在,作为基金会的董事,金祖武觉得当年这100万元新台币的购买力已是急剧缩水,争取资金支持颇为艰难。
孟小冬家人与基金会决定将这批遗物拍卖,所得用于充实基金会的运转。
“冬皇”的另一面不论在名声正隆之时的暂别名利,向余叔岩潜心学戏5年;还是顶着舆论压力,毅然离开梅兰芳,爱穿男装的孟小冬一直好强而坚韧。
冬皇孟小冬的生平简介

冬皇孟小冬的生平简介孟小冬(1907—1977),女,北平宛平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人称“冬皇”。
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皇孟小冬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孟小冬简介一些老派的艺术家大多数是从小就出生在世家,就像京剧中的著名女老生孟小冬,她就是出生在梨园世家。
孟小冬的祖父也是徽派出生的,而传承下去的孟小冬的父亲、叔叔、伯伯都走上了京剧这条路,在这样子一个从小就受京剧影响的家中长大。
孟小冬走上的这条路是实打实的京剧进修之路,因为要传承家族技艺,从9岁开始她就去学艺。
孟小冬对于京剧方面也是下了一番苦工的,也换了很多个有名有实力的师傅,一开始她跟着自己的姑父仇月祥学艺,12岁小小年纪就登上了舞台开唱。
后来也是去了上海的乾坤大舞台,与一些名角共同演唱,孟小冬遇见这些人不仅没有胆怯,反而露出了大角风范。
这样子她的名声在当地是越来越好,大家都把她当做是明日之星,但是孟小冬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以后打算了,因为不可能不去学习新的东西,而作为一名京剧演员北京市她朝思暮想的地方,就这样孟小冬毅然北上选择寻求新的发展。
去了北京的孟小冬还是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先后向陈彦衡、陈秀华前后四五位名师请教,对谭派艺术十分感兴趣。
在钻研谭派艺术的路上,越是走得远见识也是越广,最后她的最终目标确定在新谭派也就是余派上面。
当时余派的领导者是余叔岩,他这人风骨很高而且对于京剧的唱腔处理的十分细腻,孟小冬就想向他学习,但是余叔岩没有收徒弟的意思。
直到有人给余叔岩介绍徒弟他全部都回绝了,认为孟小冬才是最接近他戏路的人,孟小冬这才得偿所愿,成为余派唯一的传人。
孟小冬的故事民国时期的女子,大多数都是走在风口浪尖上的,但是思想却是非常的开通。
好比孟小冬在京剧上的造诣也是不同于常人。
算的上是童星的孟小冬因为生长在梨园世家,自然对戏曲方面的知识十分感兴趣,而后一直苦心研究和练习。
说起孟小冬练习京剧的故事也是挺漫长的,因为一项技艺不仅是要有着足够的天赋,更多的是要有着刻苦的决心。
梅兰芳和孟小冬

梅兰芳和孟小冬梅兰芳与孟小冬,是我国民国时期戏曲界的两大名角。
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简直是天作之合。
有缘的人,自有命运的安排。
梅兰芳与孟小冬两人因戏曲而相识,因戏曲而心生情愫,最终走到了婚姻的殿堂。
只是这场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甜蜜爱情,最终变成了一场镜花水月,两人以誓死不相见而收场。
屡遭打击的孟小冬一度遁入了空门。
直到六年后,顶着“冬皇”头衔的孟小冬再次登台,重新绽放,成为京剧界的须生之皇。
随后,她重新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在好友姚玉兰的撮合下,她嫁给了上海的青帮老大杜月笙。
杜月笙是孟小冬的铁杆粉丝,一直对孟小冬情有独钟。
孟小冬和梅兰芳离婚后,杜月笙为了给孟小冬出气,几次给梅兰芳拆台,弄得梅兰芳狼狈不堪。
在杜月笙的精心“呵护”下,孟小冬从此离开了戏曲界,把曾经的荣光藏于杜家豪宅中,从此和梅兰芳再无纠葛。
其实,孟小冬想要的只是一个懂她的人,一个真正爱她的人,一份安稳而又甜蜜的生活,因为她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冬皇”。
扩展:《梅兰芳和孟小冬》是李伶伶编著的,讲述了梅兰芳和孟小冬之间的悲剧故事的图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在2008年11月出版。
书中首次撩开孟小冬的神秘面纱,还原梅孟相恋的本来面目。
书中呈现的梅兰芳和孟小冬,是两条清晰而复杂的人生轨迹,他们都是性格鲜明而丰富的艺人,都是一流的艺术家,是当时风尚的两支标杆,却因为种种原因,一个日益走向主流社会,成为风流人物,成为大师,成为民族象征,从而抵达艺术和人生的顶峰,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完满的句号;而另一个则日益颓唐、退让,光华渐失,活力悄隐,自觉退出艺术舞台,把自己的人生归附到一个虚无的所在。
令人感慨。
长久以来,孟小冬这个名字,留在很多人记忆中的,已不单单是一代红伶,一介名优,而是一个在旧时代受封建遗毒侵害、历经坎坷的悲惨女人。
无论何时提及孟小冬,总绕不过另外一个人的名字,梅兰芳。
有人说,梅兰芳开始了孟小冬的悲剧人生;也有人说,孟小冬使梅兰芳的清白人生留下了一块阴影。
京剧女老生婚姻选择

浅谈京剧女老生的婚姻选择摘要:说起露兰春和孟小冬,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她们是民国京剧女老生,两人曾同台演出。
但是如果说起黄金荣和杜月笙,想必知道的人就多了,他们是旧上海青帮赫赫有名的“三大亨”中的前两位。
前二位女子和后二人有什么关系呢?露兰春曾嫁给黄金荣,婚后却爱上上海颜料业富商薛宝润的二公子薛恒,于是她毅然与黄金荣离婚,嫁给薛恒。
而孟小冬先是嫁给梅兰芳,后与其分手,多年之后嫁给杜月笙。
露兰春与孟小冬二人在婚姻上的选择截然相反,一个与青帮“大亨”离婚,一个最终选择嫁给青帮“大亨”,这又是为何?键词:露兰春;黄金荣;孟小冬;梅兰芳;杜月笙j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露兰春,本姓吴,祖籍山东。
八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不久,母亲带其改嫁。
母亲去世后,被人收养。
收养人张师乃是黄金荣的徒弟,张师夫妇常带她到黄府走动。
小时候的她聪明可爱,黄金荣也很喜欢她。
她对戏曲产生兴趣,黄金荣便让张师为她请师学艺。
不出几年,扮老生扮得惟妙惟肖,黄金荣便让她上了共舞台,并定艺名为露兰春。
黄金荣的吹捧,再加上露兰春的实力,她一下子成名了。
而让她始料未及的是,黄金荣看上了她。
黄金荣对她的感情不一般。
当时看上露兰春的人不在少数,其中当属当时“四大公子”之一的皖系实力派、浙江省督军卢永祥的儿子卢筱嘉。
两人相争,卢筱嘉被黄金荣的人打了,黄金荣因此入狱,经杜月笙、张啸林、夫人林桂生的多方托求,才使其出狱。
之后,黄金荣更想娶露兰春。
露兰春知道自己不得不嫁给黄金荣,便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黄家财政大权,二是要明媒正娶。
黄金荣的发妻林桂生本来就不同意,此时更加反对,但她知道黄金荣娶露兰春之意已决,便与他一刀两断,以五万元的条件离了婚。
于是,黄金荣如偿所愿,娶了露兰春。
设法博她欢心。
老夫少妻,露兰春始终不能爱上黄金荣,二人的婚姻终不得长久。
几年之后,露兰春爱上了上海颜料业富商薛宝润的二公子薛恒,并决定离开黄金荣。
梅兰芳简介资料

梅兰芳简介资料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别名梅畹华,又名鹤鸣,乳名裙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是梅派创始人,是“四大名旦”之首。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梅兰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梅兰芳简介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别名梅畹华,又名鹤鸣,乳名裙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是梅派创始人,是“四大名旦”之首,还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八岁学艺、十一岁登台,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园惊梦》、《断桥》、《黛玉葬花》等。
1961年8月8日凌晨5点梅兰芳去世,享年67岁。
梅兰芳演绎了京剧的灵魂,是民族的大师,国粹的塑造者,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梅兰芳生平事迹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
1904年8月17日(农历7月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
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
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1914年再次来沪,演出了《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 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京剧大师梅兰芳与名伶孟小冬的风流情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京剧大师梅兰芳与名伶孟小冬的风流情史导语:孟小冬名若兰,字令辉,艺名小冬。
她祖籍山东济南,1908年12月9日出生在上海一个京剧世家。
祖父孟七,是与谭鑫培同时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孟小冬名若兰,字令辉,艺名小冬。
她祖籍山东济南,1908年12月9日出生在上海一个京剧世家。
祖父孟七,是与谭鑫培同时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净演员,为了生计,率家从北方迁到上海。
他的5个儿子都子承父业,进入京剧行。
孟小冬的父亲叫孟鸿群,因排行老五,人称孟五爷,工文武老生及武净,孟小冬是他的长女。
孟小冬生长在这样一个京剧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对演戏十分爱好,同时又表现出戏曲天分。
孟鸿群认准女儿是可造之材,打小就让她勤学苦练,并且拜师学艺。
孟小冬因聪慧好学,进步很快,1914年,才只有6岁的孟小冬,便开始搭班去无锡演出了。
8 岁那年,她又正式拜舅父(一说姑父)仇月祥学习孙(菊仙)派老生,12岁时在无锡新世界正式登台,14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因扮相俊美,嗓音洪亮,引人注目。
这期间,她不但应工老生,连武生也唱。
1924年,孟小冬辗转北上,先至天津,后到北京。
1925年6月5日夜,孟小冬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三庆园首演,剧目为全本《探母回令》,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这一年的8月,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场盛大的义务戏,大轴是梅兰芳、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倒二是余叔岩、尚小云的《打渔杀家》,倒三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的《上天台》,连马连良、荀慧生等名角的戏都排在前面,可见这场演出对孟小冬来说意义何等重大。
从此,她在京城声名鹊起,以后的营业戏卖座几乎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相持平。
正值妙龄的孟小冬生一双大眼,鼻子直挺,嘴唇饱满,从五官到脸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上海皇帝杜月笙五房太太的结局 大太太幽禁十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上海皇帝杜月笙五房太太的结局大太太幽禁十年
导语: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个风云际会的场所,穷苦人家的孩子杜月笙,硬是凭借着一流的削苹果技术,迅速成功青帮大佬,问鼎上海皇帝。
在其飞黄腾达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个风云际会的场所,穷苦人家的孩子杜月笙,硬是凭借着一流的削苹果技术,迅速成功青帮大佬,问鼎上海皇帝。
在其飞黄腾达之时,与众多女人有染,但杜月笙一生却明媒正娶了五个老婆。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五位老婆的人生大结局吧。
1、大太太沈月英
沈月英系杜月笙的原配夫人,江苏苏州冶长泾河南张华村人,由于沈月英不能生育,遂领养一子,名杜维藩,但此子进门后,杜月笙事事顺利,所以爱得胜过己出。
沈月英的母亲原为黄金荣夫人的梳头娘姨,后由黄家做媒,将沈月英嫁给杜月笙。
杜月笙发迹后妻妾成群,但对沈月英仍相当看重,出资在冶长泾造了一座石拱太平桥。
沈母亡故后,杜月笙还为丈母娘修了一个大坟。
后来,杜月笙又娶了两房姨太太,刺激了沈月英,结果就与表哥通奸,可惜被杜月笙发现,如此,沈月英被杜月笙幽禁十年,下场是相当的不堪入目。
2、二太太陈帼英
杜月笙发迹后,喜欢嫖赌,对抱着女人的细腰跳华尔兹、普鲁斯并不感兴趣,他喜欢的是抱着赤裸裸一丝不挂的女人上床,所有跳舞的目的,主要是找女人上床,就这样陈帼英成了他的猎物。
陈帼英原为兼职陪舞赚钱的女学生,由于杜月笙经常进入风月场所,在跳舞时结识杜月笙,被杜月笙看上,15岁的陈帼英嫁给了杜月笙。
1949年,陈帼英本打算迁居台湾,还特意到台湾转了一圈看房子,孰料在香港与
生活常识分享。
孟小冬——洒脱而决绝的女子

孟小冬——洒脱而决绝的女子
一直以为梅兰芳是个女的,今天终于搞清楚了他的性别。
孟小冬是看上了他的才华,还是当时年少无知呢?据说是情投意合的,但是梅兰芳的有些所作所为太让人看不惯了。
一直那么有名的梅兰芳,今天在我看来也只不过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在孟小冬嫁给他之后,他也是高兴的,至少在世人看来是的。
孟小冬那么优秀,而梅兰芳是有家室的人,我认为他是配不上她的,但是在爱情里,又有什么配不配得上之说呢?
在梅兰芳枪击案之后,梅兰芳抛下孟小冬和自己其他的两房夫人躲到了上海。
我可以想象到当年孟小冬心中的失望与哀愁。
在梅兰芳大大姑母死后。
按照传统,孟小冬也应该去,但是当她去的时候,门卫却不让她进去,最终,她心如死灰,和梅兰芳离婚了。
她也重新走上了舞台,从新开始拜师学艺,最终她后来的成就比结婚之前更加高。
在接下来的生命中,孟小冬不曾与梅兰芳说过半句话。
这样的决绝,
是多大的爱引起,是多大的恨使然?
如花美眷,朱颜似水流年。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
她的爱情,让人扼腕,让人叹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孟小冬1956年的最后一面
吕铭康
(刊于:《半岛都市报》2011、1)
近日,我的新著《青岛与京剧》(青岛出版社出版)寄赠已是91岁高龄的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马少波。
他在接到书的次日(2月7日)早晨,就给我打来电话表示祝贺,赞扬我的书是实事求是地记载了青岛与京剧的深远渊源,并鼓励我继续努力。
马少波是我国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之一,早在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并且还是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届时,梅兰芳都是任院长。
马少波不仅是与梅兰芳共事多年,而且他是作为党的书记。
正鉴于此,2月24日上午我给马少波打去电话,特意求证梅兰芳与孟小冬1956年5月在香港见面的具体详情。
思维敏捷的马少波记忆犹新地告诉我: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中国京剧访日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欧阳予倩任副团长兼总导演、马少波任副团长兼秘书长。
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
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就在中国京剧访日代表团抵达香港准备在此转机日本时,孟小冬托人捎话给梅兰芳,希望彼此能够见上一面叙谈一番。
接着,梅兰芳就把此情告知了时任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的马少波。
他考虑此乃人之常情,应当满足他们的愿望。
此时,孟小冬的丈夫杜月笙已于1951年在香港病逝。
鉴于当时的出访纪律以及防备国民党特务的破坏捣乱,马少波就陪同梅兰芳乘车到孟小冬的住宅,三人在客厅握手后,孟小冬就邀梅兰芳进入内室,两人单独交谈,大约有半个小时,马少波就一直在客厅等候。
这是梅兰芳与孟小冬于1927年分手后的首次会面畅谈,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
1947年,杜月笙60大寿时,上海的中国大戏院组织了10天的堂会。
梅兰芳和孟小冬都应杜月笙之邀请到上海演出,但他们没有同台——10天的大轴,梅兰芳占8天,孟小冬占2天,有意识回避了见面的尴尬。
而后,梅兰芳与孟小冬先后于1961年和1976年病逝。
马少波还告诉我,梅兰芳与孟小冬此次会面的情况,当时一直是绝对保密的。
主要是考虑到梅兰芳的家属。
时至今日,就应该实事求是地公诸于众了。
2009、2、27下午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