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综合规划
村级水利项目实施方案

村级水利项目实施方案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水利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我们制定了以下村级水利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农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水利设施的不完善,许多地方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缺乏有效的水利设施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也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因此,开展村级水利项目建设对于改善农村水利条件,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
1. 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2. 改善农村生活用水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 加强农村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项目内容。
1. 新建水库或蓄水池,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问题;2. 完善村庄自来水供应系统,改善居民生活用水条件;3. 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渠道、水塘、水窖等;4. 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程,防止水土流失;5.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组织项目筹备工作,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2. 确定项目资金来源,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捐助;3. 开展项目宣传,动员村民参与,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4. 按照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工程建设;5. 加强项目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五、项目保障措施。
1. 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和工作任务;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水利意识和管理能力;3.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利用;4. 健全项目后期运行和维护机制,保障工程长期有效运行。
六、项目效益。
1. 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2. 改善农村生活用水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 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七、项目总结。
村级水利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农村水利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努力实现项目目标,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规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水利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提高农村的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合理规划水利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为了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二、水利基础设施的意义水利基础设施包括水源工程、灌溉设施、排水系统等。
它们的建设对于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
同时,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防止水灾,提高农田利用率。
因此,水利基础设施规划不仅关系到农田灌溉和农民生活用水,也关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水利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1. 综合考虑:水利规划应十分综合,综合考虑地理、水文、社会经济等因素,确保规划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2. 可持续发展:水利规划应考虑长远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3. 灵活可变:水利规划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及时调整规划,以应对不可预测的因素。
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包括水源工程、灌溉设施、排水系统的规划。
水源工程包括水库、蓄水池的建设与改造;灌溉设施包括渠道、水泵、喷灌设备等;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
这些规划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精确测量和设计。
五、水利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1. 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确定各项工程的建设顺序和时间节点,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2. 协调各方合作:水利基础设施规划需要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作,需要政府、专家、农民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支持;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水利基础设施规划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六、水利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水利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可以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2024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范文(3篇)

2024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一、总体目标2024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田水利安全,提高农业灾害防范能力,确保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品质和效益,实现农村富裕。
二、具体目标1. 提高农田基本建设水平: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农田灌溉水源、排水能力,提高水量、水质的保障能力。
2.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各地农业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农田水利布局,合理调整农田灌溉和排水设施,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田生产效益。
3.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农田水利的支撑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增长,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4. 保障农田水利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运维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农田灌溉和排水设施的监测和维护,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
5. 提高农业灾害防范能力:加强农田防洪、防虫、防旱等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灾害预警体系,提高抗洪抗旱能力,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6. 促进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农田水利技术创新,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节水节能技术水平,促进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
7. 提高农业品质和效益: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品质和效益提升。
三、重点任务1.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田灌溉设施和排水设施的建设水平。
优化农田灌溉设施布局,提高农田灌溉工程设施的效能,提高农田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
2. 完善农村水资源管理:建立农村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田水利水源治理,保护农田水库和农田水渠的水源安全,合理开发和利用农田水资源。
3. 推进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设农田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田灌溉和排水设施的远程监测和智能化控制,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和运维效率。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分析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分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点之一。
水利设施的建设与规划对于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规划进行分析。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规划需要从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因为水利设施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建设工程,更是一个综合规划与产业布局的问题。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以确保水利设施的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
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和需求。
建设目标应该立足于解决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农田灌溉效率,确保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面临的气候变化等问题,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以适应未来的需求。
其次,在选择建设水利设施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比如,在山区地势较高的地方可以考虑修建水库等水源保障设施,而在平原地区可以优先考虑修建灌溉渠道等设施,以提高灌溉效率。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规划还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应用,在传统水利设施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农田灌溉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除了技术创新,还需要注重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
农村水利设施的运行和维护需要在规划中考虑到,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水利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此外,在规划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建设水利设施时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消耗,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保证农业生产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规划还需要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和人口流动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适时调整水利设施建设布局,与当地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同时也要考虑到不断发生变化的人口流动情况,根据人口流动的变化调整水利设施的建设计划。
在完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后,还需要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正,确保水利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
农田水利规划

农田水利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在农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旨在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农田水利规划的意义、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田水利规划的意义农田水利规划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首先,农田水利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农田水资源的利用,确保农业生产用水的供给。
其次,规划可以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再次,规划可以优化农田水利设施的布局,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因此,农田水利规划对于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田水利规划的主要内容农田水利规划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通过对当地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农田灌溉的水源和供水能力。
这样可以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 农田灌排系统规划:根据农田的地理特点和土壤类型,规划农田灌排系统的布局和设计。
确定灌溉主干渠、支渠、闸门等建设方案,保证农田水利设施的高效运行。
3. 技术标准与管理要求:制定农田水利设施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包括灌溉水质的要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等。
4. 农田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规划:针对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老化和不足,制定设施的更新改造规划,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
5. 灌溉用水定额和管理制度:制定灌溉用水的定额和管理制度,确保灌溉用水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
三、农田水利规划的实施步骤农田水利规划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对区域的水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价,包括水源、水质、水量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为农田水利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系统规划设计:根据水资源的调查结果和农田的地理特点,进行农田灌排系统的规划设计。
确定灌溉设施的布局、设计主干渠、支渠、闸门等,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3. 技术标准与管理要求:制定农田水利设施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确保灌溉、排水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符合规范,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
2024年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方案要点

2024年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方案要点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规划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灌溉规划方案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2023年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灌溉规划,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原则:(1) 科学性原则:灌溉规划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基础,确保农田的水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2) 可行性原则:在制定灌溉规划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农田灌溉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3) 可持续性原则:灌溉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避免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4) 综合性原则:灌溉规划要综合考虑农业、环境、经济等因素,从多个角度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三、主要内容1. 需水量测算:根据农田作物的需水量、降水量等因素,测算出2023年各农田的总需水量。
2. 水资源调配: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水资源状况和农田需水量,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调配。
重点关注干旱地区的灌溉需求,适当增加水资源供给。
3. 灌溉方式优化:根据农田的地形条件和作物的需水情况,优化灌溉方式。
推广合理的滴灌、喷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水量的损失。
4. 灌区划分和管网建设:根据农田的土壤和作物的特点,科学划分灌溉区域,建设合理的灌溉管网。
确保水资源能够有效地输送到农田。
5. 灌溉设备更新:对老化和不合理的灌溉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
推广高效节水的灌溉设备,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6. 水质保护和治理:加强对灌溉水源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的要求。
加大治理力度,对存在的水质问题进行整治。
7. 灌溉管理和技术培训:加强灌溉管理,建立灌溉档案和监测体系。
组织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传授灌溉管理知识和技术。
四、实施计划1. ____年-____年:开展需水量测算和水资源调研工作,制定2023年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方案。
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水利建设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水利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水利建设规划是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水利建设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实施步骤、影响因素、收益、问题与挑战、发展趋势、保障措施、政策支持、示范案例以及总结展开讨论。
一、水利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是为了合理规划、布局和安排水资源利用,提高灌溉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建设规划对于防灾减灾、增产节地、节水增效、改善民生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水利建设规划的目标水利建设规划的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农田灌溉率和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水利建设规划的内容水利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利设施规划设计、水资源配置方案、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投资估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内容,涵盖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四、水利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水利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包括调研分析、编制规划、论证评审、批准实施、监督检查等环节,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单位通力合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五、水利建设规划的影响因素水利建设规划的影响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农业需求、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综合考虑,科学规划。
六、水利建设规划的收益水利建设规划的实施可以提高耕地灌溉率和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七、水利建设规划的问题与挑战水利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技术水平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挑战,需要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解决相关问题。
八、水利建设规划的发展趋势水利建设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推动水利设施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村全面振兴。
九、水利建设规划的保障措施水利建设规划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加强技术研究与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和运营。
农业部发布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

农业部发布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促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健康发展,满足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农业部发布了最新的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
一、规划背景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设施老化、覆盖范围不全等。
因此,为了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制定并发布了此次规划。
二、规划目标农业部发布的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旨在全面提升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质量和效益,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具体目标如下:1.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覆盖网络。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覆盖面积,确保每一块农田都能得到充分的灌溉和排水。
2.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农田水利设施的老化部件,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3. 优化灌溉和排水系统。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优化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4. 提升农田水利设施的抗灾能力。
考虑到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规划中将注重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防洪等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规划实施为了确保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农业部将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农业部将与财政部门合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的效益。
2. 强化监管与评估。
农业部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监督与检查。
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措施。
3. 加强宣传与培训。
农业部将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的宣传力度,并组织相关培训活动,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四、规划成果预期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的实施将带来以下成果:1. 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文件备案编号:)农村水利综合规划工程名称: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编制日期:年月日目录1 综合说明 (1)2 基本情况 (6)2.1自然条件 (6)2.2社会经济状况 (11)2.3自然灾害情况 (12)2.4农业生产现状 (14)3 农村水利现状及存在问题 (15)3.1农村水利现状 (15)3.2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做法与成效 (22)3.3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6)3.4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31)4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4)4.1水土资源总量 (34)4.2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 (37)4.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0)4.4水土资源供需评价 (40)5 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42)5.1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42)5.2指导思想 (42)5.3发展原则 (43)5.4发展目标 (44)6 工程建设规划 (46)6.1工程建设标准 (46)6.2总体布局 (46)6.3工程建设规划 (47)7 工程管理与服务体系 (55)7.1建设管理 (55)7.2服务体系 (56)7.3水利信息化管理 (57)8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9)8.1投资估算 (59)8.2资金筹措 (60)8.3分期实施计划 (61)9 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价 (63)9.1经济影响评价 (63)9.2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64)9.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及方法 (65)9.4环境影响评价 (66)10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68)附表: (70)附图: (70)1 综合说明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领导,统筹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把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要求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以县为单位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次批示要求迅速编制完善县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规划为依据,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按照规划扎扎实实抓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枣阳市决定编制《枣阳市农村水利综合规划》。
枣阳市地处鄂西北,版土面积3277km2,2007年末耕地面积150.32万亩,总人口109.83万人。
枣阳市是湖北省年降水量最少地区之一,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素有鄂北“旱包子”之称,旱灾是制约枣阳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放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干群艰苦奋斗,现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71座,固定提水泵站1586处,机电井899眼,堰塘当坝32526处,初步形成了大岗坡、石台寺、华阳河、熊河、沙河、吉河六大灌溉防洪体系。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72万亩,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枣阳市是湖北省粮食主产区重点县之一,2004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06-2008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粮食生产是我市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我市经济支柱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搞好农村水利建设十分必要。
尽管枣阳市农村水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先天配套不足、后天缺乏维护资金、工程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工程设施完好率低,防洪、灌溉标准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旱涝灾害仍是当地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农村水利发展仍然处在爬坡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水利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比,与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
为此,要大力开展农村水利综合建设。
发展目标:到2020年,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75%,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水库达到相应设计防洪标准,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87.06万人;新增灌溉面积4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0km2,疏浚治理河道长度260km。
总体布局:枣阳市灌溉发展以泵库联合运行的2座大型灌区和12座中型水库灌区为主,重点发展渠道防渗衬砌节水灌溉;进行泵站更新改造、水库除险加固、机井维修配套和堰塘当坝整治,利用全市广泛分布的蓄提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运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努力恢复和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以农村饮水安全为龙头,实施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结合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中小河道治理,实施河、沟、渠、田、林、路生态建设和山丘区水土保持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内容:灌区干支渠开挖疏浚196km,衬砌1512km,维修和配套各类渠系建筑物3350座;泵站更新改造1467处2066台89754kw;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22座,其中小(一)型55座,其中小(二)型137座,未注册30座;堰塘当坝改造19421处,新建1303处;机井修复899眼;田间斗农毛渠开挖疏浚5520km,衬砌10939km,维修和配套各类渠系建筑物21983座;排水沟开挖疏浚4172km,维修和配套建筑物18643座;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1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87.06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0km2;河道整治260km。
投资估算:经测算,本规划共需投资982295万元,其中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投资47490万元,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投资80970万元,泵站更新改造投资52183万元,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投资77629万元,小型水源建设投资188107万元,田间工程投资273987万元,排水沟工程投资33425万元,农村饮水安全投资42534万元,水土保持投资50970万元,河道整治投资130000万元,管理设施投资5000万元。
资金筹措:本规划投资规模大,涉及面广,要积极筹集工程建设资金,努力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对枣阳市水利建设的专项投入,以及其他部门基础设施项目用于水利的投资;同时按照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比例争取市级财政配套资金,还要加大县级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行和鼓励“一事一议”投入及其他社会投入,着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投入、保障有力的资金格局。
国民经济评价:经计算,各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2.34%,经济净现值ENPV=274157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49。
由经济评价指标可知,本规划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说明从国民经济角度来看,该规划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环境影响评价:本项规划虽然在施工期间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局部影响,但随着施工的结束和各种保护措施的实施,其不利影响将逐渐减少,且可恢复,不会对农田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
工程的有利影响远大于其不利影响,故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本规划是可行的,且效益显著。
总体来看,本项规划既是防治旱涝灾害的兴利工程,又是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良性发展的环境工程,规划实施后将有利于改善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实施保障措施:把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纳入各级领导考核内容,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监管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节约使用,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实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好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工程质量和群众满意;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高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采用行之有效且适合当地建设和管理条件,并经工程实践验证和鉴定合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全市农民和社会各界对农村水利工作的认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的实施。
2 基本情况2.1 自然条件2.1.1 地理位置枣阳市地处鄂西北,介于东经112°30′至113°00′和北纬31°40′至32°40′之间,是更始帝刘玄、东汉光武帝刘秀故里,素有古帝乡之称,自秦设县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汉代科学家张衡誉为“龙飞白水,松子神陂”的宝地。
北与河南省的桐柏、唐河、新野三县交界,南和宜城市接壤,东与随州市,西与襄阳区毗邻。
南北长78km,东西宽53km,版土面积3277km2。
汉丹铁路从市境中部横穿而过,东下武汉,西行四川。
公路四通八达,东西有316国道和汉十高速公路,南北有寺沙省道,各乡镇均通柏油路,村村有沙石或砼路,交通十分便利。
2.1.2 地形地貌枣阳市位于全国地貌第二阶梯东部边缘,地形地貌大体可分为低山丘陵、漫岗、河畈平原三种类型。
东北部属桐柏山余脉,最高点是新市的玉皇顶,海拔778.5m,由北向南侵蚀加剧;南部是大洪山余脉,北侧为侵蚀、剥蚀地貌,山峦起伏,同属低山丘陵,最高点是耿集的代古鼎,海拔551.2m;西北部、中部和东部是起伏的漫岗,号称九十九条岗,与襄(阳)北、河(口)北组成我省著名的“三北”旱包子地区,由于受地表的切割,形成波状起伏的地貌。
整个地形,东北部和南部高山,中部低洼,向西倾斜,形成簸箕口形状。
滚河(含沙河、熊河等支流)和黑青河流域的窄长地带为河畈平原,海拔高程70—110m,最低点是蔡阳的瓦子岗,海拔高程70m。
全市共有平原49.82万亩,岗地233.9万亩,丘陵206.1万亩,分别占版土面积的10%、48%和42%。
2.1.3 水文气象枣阳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温和,夏热冬冷,冬干夏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严冬酷暑时间短。
年均气温枣北14.9℃,枣中15.4℃,枣南15.3℃。
极端最高气温为40.8℃,平均最高气温为31.9-32.8℃。
极端最低气温为-15.1℃,平均最低气温为-2—-3℃。
全市相对湿度为72%,多年平均无霜期229天,≥10℃的积温为4899℃,日照时数为2100h,太阳辐射量在108-114千卡/cm2之间。
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年平均风速 2.6m/s,最大风速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