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应变策略
翻译工作中的口译技巧与文化适应

灵活调整表达方式
根据目标语听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 能力,灵活调整表达方式,以更贴 近他们理解的方式传达信息。
文化信息的传递
准确传达文化信息
在口译过程中,确保准确 传达文化信息,避免信息 丢失或扭曲,以免造成误 解或负面印象。
强调文化特征
在传递文化信息时,应强 调文化的特征和独特性, 使目标语听众能够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
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准确传递文化信息,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 和友谊。
04
口译中的跨文化沟通技巧
语境理解与重构
理解源语言语境
口译者需准确理解源语言中的语境, 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以确保准确 传达意思。
跨文化沟通实践与反思
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
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商务谈判、文化交流等 跨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反思与总结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
案例一:商务谈判中的口译
总结词
准确传达、灵活应变
详细描述
在商务谈判中,口译员需要准确传达双方的 观点和意图,同时灵活应对突发情况,如对 方发言突然中断或话题转移。口译员应具备 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以便快速准确 地理解双方意图,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总结词
跨文化交流、语言生动形象
详细描述
在旅游翻译中,口译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 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含义。同时, 他们还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传达旅游景点的魅力 和特色。这需要口译员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便与游客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国际贸易中商务韩国语口译的难点及应对策略

专业术语
商务韩国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要求 口译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词汇和知识 储备,以确保准确传达信息。
行业知识
不同行业领域使用的专业术语和表达 方式各不相同,要求口译人员具备广 泛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洞察力。
口译现场的压力与应变能力的挑战
压力
口译现场通常面临时间紧迫、气氛紧张等压力,要求口译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 素质和抗压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
心理素质
商务韩国语口译要求译员具备冷静、自信的心态,能够应对紧张的谈判氛围和突发情况 。
应变能力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如讲话者口音不清、讲话内容跳跃等 ,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和调整,确保口译的顺利进行。
04
商务韩国语口译实践中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应对文化差异的口译实践
多模态翻译技术的
发展
多模态翻译技术将进一步发展, 实现语音、手势、表情等多种形 式的翻译服务,提高跨文化交际 的效率和效果。
商务韩国语口译在国际贸易中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视野
商务韩国语口译将在国际贸易中 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具备 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促进国际间的商业交流和合作
。
高质量服务
案例三:应对现场压力的口译实践
总结词
现场压力是商务韩国语口译中不可避免的因素,需要 译员具备高度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详细描述
在商务谈判、展览会、商务会议等现场环境下,译员常 常面临紧张的氛围和时间限制,需要快速、准确地完成 口译任务。为应对现场压力,译员应加强心理素质的培 养,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译员还应具备良好的 应变能力,能够灵活处理现场突发情况,确保口译的顺 利进行。在口译实践中,译员可以多参与模拟场景训练 ,加强自己的实战经验,提高应对现场压力的能力。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商务交流的频繁与日俱增,商务英语口译在跨国企业间的合作与沟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商务英语口译的策略,以帮助口译员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更有效地进行翻译工作。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口译目的论,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商务英语口译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口译员需根据交际目的、文化背景、语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口译策略,确保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
三、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与挑战商务英语口译具有专业性、即时性、文化敏感性等特点。
口译员需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语言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商务场景。
此外,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也可能带来误解和沟通障碍,对口译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一)准确理解与表达策略口译员需准确理解源语信息,把握语境和背景知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在表达方面,口译员应使用地道的商务英语,避免歧义和误解。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二)文化敏感性与适应性策略文化差异是商务交流中的一大挑战。
口译员应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适应不同的商务环境。
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灵活处理文化信息,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三)即时应变与沟通策略商务口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要求口译员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
口译员应具备即时应变能力,遇到不懂的词汇或复杂的句子结构时,应灵活处理,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此外,口译员还需与说话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支持。
五、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商务口译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合理的口译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翻译质量。
例如,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口译员可采用解释性翻译或文化背景介绍等方法,帮助说话者和听者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在实际工作中,口译员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应对技巧

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应对技巧作者:刘英丽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4期[摘要]一位优秀的译员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功底,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译员需要掌握一些应变技巧,从而使各种突发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
[关键词]口译员文化差异应对技巧口译是一门专业要求很高的职业。
虽然很多懂两国语言的人能做简单的口译工作,但是要想承担正式的口译任务,成为一名优秀的译员,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功底,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技巧。
一、译前准备:制定基本策略口译员面临的任务可能是一次导游、一次访问、一场演讲、一通即兴发言、一场外交会晤或一项学术研讨。
译员必须根据具体任务来确定适当的对策,采取具体方案。
一般要了解讲话者的情况(国际、身份、口音、习惯等)和听话者的情况及听话者和讲话者的角色关系(师生、宾主、主仆等),交际场合(时间、地点、性质、级别),交际方式、程序、谈话内容、题目(有时无预定话题),可借助的手段(有无扩音设备,有无书面材料)、所涉及的专业与词汇等。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制定应答方案,并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变更。
但是,由于口译过程中内容的突现性和变动性,口头交际的情景性和直接性,译员一般难以对内容有整体的事先掌握,口译具有的这种不可预知的过程性,需要译员掌握一些应变技巧。
二、灵活协调应变口译和笔译虽然同属翻译工作,但两者各有特点。
其理论、技巧和要求也各有不同。
口译的最大特点是当场见效。
它对措辞很少有时间进行推敲,甚至根本不容推敲。
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下又是不可能借助任何工具书的。
译员要善于在短促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住两种语言的反复转换。
而且对于到访的形形色色的外国人,译员经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或因道德修养而使翻译陷入尴尬境地。
《口译前的准备策略》课件

信息重组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可能需要将 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重组,以更符 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 式。
语言表达技巧
01
02
03
准确传达
译员应能够准确地将源语 言的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 的听众。
流畅表达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应保 持语言的流畅性,避免出 现停顿、重复或语法错误 。
语言知识储备
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水 平和表达能力,减少语言障碍对口译的影响 。
听力训练
通过听力训练来提高听力理解和反应速度,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口译内容。
语境理解
在口译过程中,注重语境理解,根据上下文 和语境来推断和解释口译内容,减少语言障 碍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在开始口译之前,了解口译的主题和相关背景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你 更好地理解口译的内容,预测可能涉及的词汇和概念,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了解口译的场合和参与者
总结词
考虑语境和受众
详细描述
了解口译的场合(如会议、演讲、商务谈判等)以及参与者(如听众的背景、需 求和期望)有助于你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确保口译内容能够准确地传达 给目标受众。
制定口译的计划和时间表
总结词
合理安排时间和工作量
详细描述
制定详细的口译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分配工作时间,确保你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练习和休息。这 有助于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避免在口译过程中出现时间紧迫或工作量过大导致失误的情况。
03
语言知识的准备
提高语言水平
听力训练
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等 方式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提高口译口语水平的关键技巧与策略

提高口译口语水平的关键技巧与策略口译是一项需要高度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工作,而提高口译口语水平则是每位口译从业者都追求的目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种提高口译口语水平的关键技巧与策略。
一、扩大词汇量词汇量是口译表达的基础,拥有丰富的词汇库可以使口译员更加准确、流利地表达所听到的信息。
扩大词汇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报纸和书籍来学习行业术语和常用表达。
此外,积累并记忆一些常用的短语和惯用语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培养听力技巧听力是口译的基础,提高听力水平可以帮助口译员更好地理解和捕捉原文的信息。
为了提高听力技巧,可以多听一些相关的录音或文章,并训练自己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口译培训班或者研讨会,通过模拟口译的练习来提高听力反应速度。
三、注重口语训练口译是表达能力的体现,为了提高口译的表达能力,口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口语训练可以通过模拟口译的练习来进行,可以找一些相关的文章或者录音进行模拟,尽量准确地表达听到的内容。
同时,可以多参加一些口语交流活动,和其他口译员或者母语人士进行口语交流,提高口语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口译作为一项专业工作,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于口译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口译员需要了解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和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原文信息。
因此,口译员需要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参加相关专业培训,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学术文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五、保持练习与反思口译是需要不断练习和实践的,只有通过实际的口译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口译水平。
因此,口译员需要不断保持练习的机会,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口译比赛或者模拟口译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口译技巧。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从而不断提高口译水平。
综上所述,提高口译口语水平需要口译员在词汇量、听力技巧、口语训练、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保持练习与反思等方面下功夫。
口译实践中的临场应变技巧

1. 没听清、听漏了或者没听懂
由于口译现场环境、讲话人语速、语音等因素,或者由于译者译前准备有疏漏、在现场一时疲惫分神等原因,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要分清这部分内容是否重要、是否影响对其他部分的理解,如果是次要内容,并不影响大局,可以省略不译或采取模糊处理的办法。
如果是关乎全文的关键性内容,就必须认真对待。
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如果方便得体,最好立刻询问讲话人,或者请教现场的相关专家,不能硬着头皮往下译,造成误解,影响会谈和交流;如果是非常正式的场合或者大会发言,只能先用比较中性或模糊的话过渡,然后集中注意力,恃机调整补救。
2. 错译
最优秀的译员在现场口译中也难免出错。
认识到自己译错了以后,不要惊慌,也不要说“对不起,我译错了”或者I’m sorry. I made a mistake. 这样不仅会让听众产生理解混乱,还会损害译员和译文的可信度。
这时可以重译,并且对正确的译文采取重音重复的办法,就象平时说话要强调某事一样。
或者以解释的语气和方式,用I mean, …或“就是说”、“确切地说”引出正确的译文。
3. 不会译
不会译是由于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没听懂,此时可以按本文的第一种情况处理;二是听懂了,却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此时可先直译,再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虽然译文难免生涩,原文韵味丧失殆尽,但不会造成误解,也不会影响交流的进程。
口译中遇到习语、典故、诗词、幽默或专有名词时,如果没有充。
《2024年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商务英语口译作为跨国商务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商务英语口译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升口译质量,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口译目的论,即“目的决定手段”,强调任何翻译活动都应以实现翻译目的为首要任务。
在商务英语口译中,这一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明确翻译目的:在商务口译过程中,译员需明确双方交流的目的,以便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这包括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行业知识以及交流的具体目标。
2. 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根据翻译目的,译员需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实现准确、流畅的翻译。
3. 注重语境与语域:商务口译涉及的专业性强、语境复杂,译员需关注语境与语域,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商务英语口译策略研究针对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和目的论的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口译策略:1. 专业知识储备:译员应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行业知识和语言知识,以便准确理解源语,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2. 文化意识培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意识,有助于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避免文化冲突,提高翻译质量。
3. 预判与应变能力:译员需具备预判能力,预测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同时,面对突发情况,译员应保持冷静,灵活应变。
4. 交互式翻译:在商务口译过程中,译员应与双方保持良好互动,确保信息准确传递。
如遇疑问或不确定之处,可及时与双方沟通,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5. 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语言和专业知识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商务口译的重要能力。
译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双方的文化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
四、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为了验证上述口译策略的有效性,本文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多个商务口译实践案例,发现以下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1. 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具备丰富商务知识的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能更准确地理解源语,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译应变策略口译是指用口头表达方式将原语信息转换为译语信息的一种即席翻译活动。
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以语言为工具,在不同的语言交流者之间起媒介作用,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将说话者的意图表达出来,帮助交际双方克服语言障碍。
口语语言是通过空气传播,转瞬即逝的,这就决定了口译活动具有: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
口译的这三大特征决定了译者不可能像笔译者那样,有足够的时间揣摩玩味原文,更无法“一名之立,旬月踟躅”。
它只能在很短时间内正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并迅速地解码和编码,最后“出口成章”。
为了做到这一点,译者不仅应该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外语思维能力、母语表达能力、广阔的知识面、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
所谓的应变能力,指的是译者能够在不影响原语主要信息,不影响说话者主要意图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原语进行调整,适当地处理好原语中的难点,使其更符合于当时当地的情形和场合,并使交际顺利地进行。
李越然曾经指出,影响口译活动的因素有制约性因素和自由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并在瞬息间彼此相互转化。
译者在从事不同语言的转换时,一方面是必须再现原语,另一方面是如何再现原语。
前者是制约因素,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后者是自由因素,译者处于相对的自主地位。
在接受外部语言信息的时候,制约因素是权威,是信息输入,译者被动。
但语言转换一开始,从属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自主,自由因素是相对权威,被动中有相当多的主动。
而口译应变能力就是这种主动性的外在表现,应变策略则用于指导这一能力的策略。
口译种类包括法庭口译、商务口译、外交口译、科技口译等等。
因此,从理论上说,为了应对不同的口译场合与不同的口译任务,译者必须是一个“活的百科全书”(WalkingEncyclopedia),不仅要精通口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而且应该对这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译者也应该具备丰富的经济、政治、商务、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
但是,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正如一句俗语“隔行如隔山”。
于是,译者在口译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囿于口译工作的环境、时间、方式,不可能求教于他人。
此时,译者就必须借助应变策略加以变通,以取得最佳的口译效果,真正地使口译成为一种基于释义的活动(meaning- based t ranslation) 。
口译种类繁多,要想找到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策略简直不可能。
本文仅就口译中可能涉及的五种应变策略进行论述。
1 “洋”为“中”用借用译语中现成的、受众(addressee) 耳熟能详的表达法来替代原语信息。
有一位译者在陪同美国客商游玩时,恰逢清明节。
看到路上来来往往的扫墓者,美国客商非常纳闷,便问译者, “Is this a special day forthe Chinese ? What’s that for ?”。
或许是情急,译者一时想不起贴切的译文,便灵机一动,说:“It’s a t raditional Chinese‘Memorial Day’for worshiping at ancestral graves. ”美国客商听后,恍然大悟,连声说:“I see. Isee.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个忠实的翻译,因为Memorial Day 是指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原定为5 月30 日,现为5 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大多数州作为法定假日) ,而中国的清明节则是祭祀祖先(包括民族英雄,烈士等) 的传统节日。
两者显然不同,但在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字眼时,或许是一种“救急”的应变策略。
同样,据说有一位译者在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使用了“Romeo and J uliet”;在翻译“诸葛亮”时,使用了“Chinese Solomon”。
当然,这种作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假如交际双方谈论的重心是这种语言的文化涵义,即谈论的重心是“清明节”的来龙去脉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诸葛亮”的故事或由此改编而成的剧本时,那么,我们最好还是采用传统的译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再者,译者也不宜使用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歪曲原语的译法,如翻译杜甫、韩愈等著名诗人的姓名时,就不宜根据他们的字,如杜子美和韩昌黎将其音译为“J immy Du”和“Charlie Han”。
2 言内明示口译中要将原语的内涵和外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用明明白白的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在介绍美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时,一位IT 人士谈到:“The current e-commerce landscape featuresa number of important guidepost s that can helpdirect the innovative garage dreamer down afeasible path to success. ”(斜体为笔者所加)在这句话中,garage dreamer 对于一个不熟悉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的译者而言,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们知道,电子商务亿万富翁在创业之初,往往由于手头拮据,资金不足,只能勉强在旧车库里创业,但他们对未来都充满了憧憬和幻想,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中许多人才脱颖而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有了这一层文化语境(cultural situation) 的知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因此,在译文“目前的电子商务发展态势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它们将为颇具创新精神的‘车库幻想家”指明一条成功之路。
”加上一句, “所谓garage dreamer (车库幻想家) 指的就是那些‘从车库里发家的电子商务巨头’”。
电脑技术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也丰富了我们的词汇。
如:“While othe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feraccredited online courses ,Jon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s currently the only accredited university that exist s completely online without accompanying t raditional ‘ brick andmortar ’classrooms. ”从上下文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谓的“brick and mortar”classroomss (“砖瓦水泥型”教室) ,指的是具有物理形态的传统教室,因为它不同于网络学校所开设的“虚拟教室”(virtual classrooms) 。
此外,还有“bricks and mortarschools”(指传统学校) 的说法。
有了这一层理解后,整句话大致可以译为:“虽然其它大学也提供经认证的在线课程,但是Jones 国际大学则是目前完全存在于网上、完全没有传统(“砖瓦型”) 教室的唯一一所获得认证的大学。
”3 以“图”代“言”在口译活动中使用符号、方程式、图表、图纸、视听手段或PowerPoint 等工具来加深受众印象,或将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的概念或程序表示清楚的一种应变策略。
这一应变策略尤其适用于科技口译。
我们知道科技英语语言本身的难度并不大,难就难在概念的解释和专业术语的运用。
译者为了能够驾轻就熟地处理好科技口译,不仅要注意积累有关术语和新词汇,而且要懂得利用辅助手段,提高口译质量。
辅助手段还能让科技口译新手对许多术语都不感到陌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参加国际科技研讨会的多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译者在了解说话者所谈的内容之后,完全可以借助视听手段,使口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知道,一幅图表、一个公式有时可能比千言万语、反复讲解更为直观,更具说服力。
在交际过程中,形象思维的作用往往要大于抽象思维,往往更有助于理解错综复杂的概念。
而今科技已相当发达,很多会场都设在多媒体会议室,译者完全可以利用它,将说话者提及的难点、重点用图表或公式直观地表示出来。
即使不具备这些设施的地方,译者也可在必要时要求说话者将费解的话用简约的公式表示。
在一次风险资金筹集会中,译者就利用事先准备好的PowerPoint 将网站的运营模式加以描绘,再辅以口译,使整个运营模式清晰可辨。
所以,当会议正式开始后,即使对B- to-Bto-C(即商家对商家对客户的电子商务) 一无所知的受众,也能大致猜出这一术语的意思。
再如,在一次国际食用菌培植培训班上,译者在解释食用菌培植中的预湿(pre-watering)和发酵(fermentation) 过程中,将预湿和发酵的全过程用一目了然的示意图表现出来。
结果不仅使整个讲座生动精彩,而且加深了与会者的印象,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另外,译者一碰到化学元素,就用与会者熟悉的符号加以表示,避免了生硬的字字对译。
再如,一位美国管理学专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大谈核心竞争力,该专家旁征博引,例证充分,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这其中也不乏译者做出的努力。
譬如,他在谈及“真实竞争环境”时,译者根据自己的总结,使用PowerPoint画了一张草图,使与会者对产业竞争者( Indust ry Competitors) :潜在的市场进入者( PotentialEnt rant s) ^供货商( Suppliers) ^买主(Buyers)^替代品(Substitutes) 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4 删“繁”就“简”在保持原语主旨不变的前提下,删除部分冗余信息,使译语凝练、紧凑地再现原语风采。
众所周知,中国人和英美人无论在文化传统,还是在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上都有很大不同。
汉民族习惯于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因此,中国人在遣词造句时,大都讲求工整对称,讲求“音美”、“意美”、“形美”。
英美人士则侧重抽象思维,强调客观,突出个性。
后者的这一思维习惯反映到语言形式上就是重形合、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句式严谨、表达缜密、注重逻辑、用词简洁的网络结构。
由此还产生了“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 ”或所谓的“KISS”标准。
( 即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stupid”指简明易懂,无须费神———引者注) 。
因此,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外化为语言时,常常以意合为连贯的手段,偶尔也难免会出现华丽词藻堆砌的现象。
这类句子一旦译成英语之后,大多显得十分臃肿,令人无法卒读。
比如: 在谈到福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时,一位领导人这么说:“??福建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历史上英才辈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集闽学之大成的滔滔宏论,如黄钟大吕,际地极天,其讲学之地武夷山有‘道南理窟’之誉。
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造就了叱咤风云,人共仰戴的英雄人物,李纲、蔡襄、李贽、郑成功、林则徐等硕儒名臣,如日中天,光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