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框架图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学科基础
哲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社会基础
课程子系统

课程概念



课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


课程设计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课程编制
馈 修 改
课 程 操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教学子系统
教学的基本概念
教 学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研究任务



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

学科发展问题
教育目的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目标分析
教育环境分析



学习心理分析





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方法设计
修 改
教学方法设计
课堂管理
教学发展性评价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目录
第一部分 概论 绪论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学科发展问题及展望 第四节 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系统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基础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 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国外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课程概念 第二节 教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理论

高中政治知识框架总结结构全图(必修1-4)

高中政治知识框架总结结构全图(必修1-4)

1 《知识结构全图》使用说明: (1)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层层掌握,理清知识脉络。

(2)查漏补缺,标注知识掌握中的弱点,加强记忆。

(3)区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增强应试能力。

符号表示:A —理解、略记;B —理解、强记;C —理解、强记、运用。

(4)第一遍以阅读为主,第二遍以回忆为主。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经济生活每一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独立,所以以“课”为单位组建知识板块。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价值尺度的含义A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B 流通手段的含义B 商品流通的含义B (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A 、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A )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B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B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C 外汇产生过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及原因A 、优点B 、含义B 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C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B 爱护人民币A 电子货币(产生原因、具体表现)B 现金结算使用纸币,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工具B 货币产生的原因B 货币的含义B 、本质B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B 神奇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含义B 、要求(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B 世界货币:前提(国际市场)B 、表现(三个方面)、要求(金银、某种纸币)B支付手段:产生原因B 、表现B货币的发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 信用卡:含义A 、银行卡的发放B 、作用B 、使用要求A 支票:含义A 、使用要求A 、种类B 外汇的含义B 、汇率的含义B 我国汇率的表示: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元∕100外币C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C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C 、意义C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正确认识货币 正确对待货币 总的来说,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有决定性因素(如价值),有非决定性因素(如供求);有直接因素(如价值和供求变化、金属货币价值的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下纸币币值的变化),也有间接因素(如气候和地域的变化引起供求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起供求的变化);间接因素还包括主观因素(如消费预期引起供求的变化)。

哲学及其理论体系构架

哲学及其理论体系构架

哲学及其理论体系构架Chapter 1: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哲学的基本定义和特征- 哲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Chapter 2: 哲学的主要分支和理论体系- 本体论:关于存在和实在的问题- 伦理学:关于道德和价值的问题- 知识论:关于认识和真理的问题- 逻辑学:关于思维和推理的问题- 美学:关于艺术和审美的问题Chapter 3: 哲学的思辨方法和重要哲学家- 哲学的思辨方法和基本工具- 古代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中世纪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洛克、康德等- 当代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福柯等Chapter 4: 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和应用- 哲学对科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理性主义等- 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契约、利己主义等- 哲学对文化的影响:启蒙运动、存在主义等- 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等Chapter 5: 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的意义和价值:人类思维的高度和深度- 哲学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拓展人类认识和提高人类素质- 哲学的未来发展:探索未知和回答未解之谜Chapter 1: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智慧、存在、真理、美与世界和宇宙等大问题的学科。

它的主要特征是思辨性、抽象性、系统性和反思性。

哲学源于对本质问题的求索和对宇宙、人类和自我的思考。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早的哲学家被称为预苏格拉底哲学家,他们开始提出如何解释自然和人类存在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承续了几个世纪之后,逐渐演变为当今哲学的结论和问题。

哲学是一门探索本质、本原、本体等问题的学科,涉及众多的问题,包括存在、实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世界本身的本质特征、人类价值观念、自由意志、善恶、美等等。

哲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

哲学是对思维和人性的探究,也是关注人类智慧和生命的探讨,它对文化、社会、心理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

哲学期末考复习(第一、 二单元)

哲学期末考复习(第一、  二单元)

误区警示
× )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 )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4、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
结论:重点归纳: ★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______的学说。 2、哲学是_____和______的统一。 3、哲学是对_______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是一定社会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哲学全书基本框架
唯物论 4、5课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第6 课
辩证法 7-10课 历史唯物主义 11、12课
辩证唯物论 = 唯物辩证法 = 辩证唯物主义=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
哲学全书基本框架
唯物论 4、5课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回答3~8题。 3.所有唯心主义都认为 ( ) A.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世界是不可知的 4.“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个 (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5.“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种观点属于 (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 A.“客观实在性” B.“理念” C.“灵魂” D.“原初物质” 7.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 ( ) 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②物质利益高于一切 ③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 ④世界是可知的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8.近代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 ①认识世界可知性 ②机械性 ③形而上学性 ④不彻底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体系每单元的总体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体系每单元的总体框架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第一单元线索: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哲 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唯物 物质决定意识。

学 主义 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 基本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 概 派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 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论 主义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态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与时代↓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思想、方向)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 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 主义哲学 构成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中国化的重 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 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 “三个代表” 主题 社会主义 重要思想 本质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2020/3/27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020/3/27三、唯物辩证法(世界怎样存在)唯物辩证法线索图: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概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论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发展观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2020/3/27矛盾与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中国哲学十五讲》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中国哲学十五讲》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 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性与天道:孔子的哲 学
一 关于《论语》 二 “不可得而闻”
三 “性相近也” 四 说和乐
五 通向幸福的道 路
六 立与达
七 论仁 八 天何言哉
第二讲 以无为用:《老子》 的哲学
一 从《老子》 1
第一章说起
2
二 有生于无
3 三 无之以为
第十一讲 一物两体六 人性论
五感
七 性与心
第十二讲 形上定体:程颐的 哲学
一 形上形下 二 体用一源
三 生生之理 四 道无无对
五 公与仁 六 人性论
七 主敬 八 格物致知
第十三讲 理气动静:朱子的 哲学
01
一 体用
02
二 太极
03
第十三讲 理气动静: 朱子的哲学
017
第十四讲 自作主宰: 陆九渊的哲学
018
第十五讲 心外无理: 王阳明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流派,在世界哲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 位。本书不过分纠结、拘泥于分析框架,而是遴选出中国哲学史上代表性的人物和论题,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 性为基本依归,以流畅、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梳理出问题线索,帮助学生在尽快建立起关于 中国哲学的知识地图,提供思想锚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本书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 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 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 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暑期合格考衔接课第6讲:哲学专题讲解(3课)(学生版)

暑期合格考衔接课第6讲:哲学专题讲解(3课)(学生版)

暑期合格考衔接专题:哲学知识要点总览(第3课)(1)命题形式: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60分钟;卷面分100分。

(21、 经济学并不是单纯的考学生死记硬背能力,而是需要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现实、用所学知识认识与解决问题。

2、 特别是要结合上海市政治考试的考纲进行备考。

对于经济学而言,有关于市场调节、宏观调控以及道德与法律保障、对外开放、国家财政与税收、产业发展、生产要素是综合题的常考知识点。

当然也会结合其他经济知识点出现在客观题中。

3、 因经济学中的考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件,故需注意积累与扩展。

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主要是围绕经济学、政治学、哲学这三大板块进行命题。

本专题主要是依据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考纲的具体要求,从宏观上对政治学这个板块进行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并且结合历年的模考真题及其等级考试真题,进行必考点、高频考点及其重难点知识点的和备考策略的讲解分析。

1.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的命题原则和特征:(1)体现政治认同,渗透法制意识;(2)结构分布合理,内容覆盖面广;(3)富有创新探索,考察思维品质;(4)注重价值引领,关注时事热点。

2.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全卷共22题,包括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其中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三部分占比约为4:3:3。

3.整合历年模考真题不难发现:(1)选择题(18分):选择题共20题(1—16题为单选题,17—20题为选择最佳答案题型),哲学板块集中在第12—16题中的其中4题,占比12分;第17-20题中2道小题,占比6分。

(2)材料分析题(10分):集中出现在材料分析题的第2个小题上,侧重运用哲学板块具体知识点的原理和方法论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者观点进行评析和评价。

4.2019年政治等级考试考纲预览(重点关注标注★的知识点)二、哲学常识模块(一)基础型课程部分考情分析构建哲学板块的知识结构网络图,考前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要把具体的知识点回归教材,特别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主要原理和方法论,切莫混淆。

哲学知识框架图

哲学知识框架图

1、世界的物质性及方法论P282、意识的本质P35○1○2○33、意识的能动性作用(1)○1○2(2)○1○2及方法论P38—40辩证唯物论 4、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1○2及方法论P40(4、5课)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方法论○1○26、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2○3P4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44○1○2○3○4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及方法论○1○2P45(6课)3、真理的特征○1○2○3及方法论P46—474、认识的特征○1○2○3及方法论P48—49辩证唯物主义 1、联系普遍性○1○2○3及方法论P54(2-3单元) 2、联系客观性及方法论○1○2P55—56 联系观 3、联系多样性及方法论P56—57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及方法论P57—585、系统优化的方法6、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发展7、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1、发展普遍性及方法论P602、发展实质及方法论P63发展观 3、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及方法论P64—654、发展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P65—665、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7、 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8、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 1、矛盾含义P67基本属性及方法论P67—68(7、8、 2、矛盾普遍性○1○2P69及方法论 马哲 9、10课) 矛盾 3、矛盾特殊性○1○2○3P70及方法论P73 (唯物) 4、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1○2及方法论P71—725、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P72—73及方法论、区分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7、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含义辩证否定观 特征实质方法论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观 2.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历史唯物主义 (11课)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主体)①②③④(第4单元) 1.人生的价值及评价标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观、价值观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2课)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社会历史性特征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