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五_人教新课标-精选文档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一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一人教新课标〔一〕国学片段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耳中常闻顺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假定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我是小助手势利:指势力和利欲,纷华:指繁华的风景。
不近:不去接近。
洁:品格高尚。
不染:不受感染。
智械机巧:运用心计权谋。
高:品格高尚。
顺耳:逆耳,使人听了不快乐的话。
拂心:不顺心。
砥石:指磨刀石。
鸩毒:鸩,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有剧毒,泡入酒中可制成毒药,成为古时分所谓的鸩酒。
我是小翻译面对人世众多追逐名利的恶行,不去接近是品格高尚的,但是接近了却不为之所动的人,品格更为高尚;面对权谋阴谋,不知道它奸滑手腕的人固然是高尚的,而懂得了却不去用这种手腕者,那么无疑愈加高尚可贵。
耳中可以经常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心中常想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样才是修身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方法;假设听到的句句话都是顺耳的,遇到的件件事都顺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终身葬送在毒酒中了。
考考你的智慧1.从〝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一句中,你可以想到的花是2.我们可以把〝耳中常闻顺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一句总结为。
3.〝言言悦耳,事事快心;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用关联词把两句连成一句。
4.请你对〝耳中常闻顺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停止反驳,辩证的了解这一句。
弘扬传统文明品行高洁——屈原春秋时期,弱小的秦国不时想着把楚国和别的诸侯国消灭了,统治中国。
作为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十分热爱他的祖国,热爱楚国的百姓,他就给楚怀王献计献策,如怎样抵抗秦国,捍卫自己国度的平安。
屈原还选拔了一些有身手的人来管理国度的一些事情,为国度出力,楚国的国力在逐渐上升。
而楚国的一些士大夫,看到屈原如此受宠,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就特别恨屈原,经常在怀王的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五_人教新课标-精选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五(一)国学片段冠称元服,衣曰身章。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曰履曰舄曰屣,悉鞋之名。
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
簪缨缙绅,仕宦之称;章甫缝掖,儒者之服。
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我是小助手冠称元服:冠为帽子,戴在头上,头为元首,所以冠就为元服。
身章:身体的象征和标志。
《左传·闽公二年》:“衣,身之章也。
”弁: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
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
后泛指帽子。
冔[xú]:殷代的冠名。
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履:本义为行走,后用来指鞋子。
舃: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
屣:一般的鞋子。
上公:周代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等级是八命,被加封为诸侯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九锡:君王赐的九种物品。
三加:士人行冠礼先行戴缁布冠,再戴皮弁,最后戴爵弁,称为三加。
簪: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缙绅:同“搢绅”。
章甫缝掖:孔子穿戴过章甫冠和缝掖衣,因此用章甫缝掖来指代儒生。
章甫,古代冠名。
缝掖,一种衣服。
我是小翻译冠是戴在头上的服饰,称为元服;衣是穿在身上的文采,称为身章。
冕、弁都是帽子的名称;舃、履都是鞋子的名称。
士人成年行冠礼,要换三次帽子,称为三加。
上公的命服有九等,皆君主所赐叫做九锡。
簪缨、缙绅都是仕宦享有的荣光。
章甫、缝掖皆为读书人所穿的衣服。
布衣就是白丁、平民的称呼;青衿乃是生员、秀才的名称。
考考你的智慧1.给下面的字分别注上读音并选择正确的解释。
(1)弹冠()相庆A.超出众人,居第一位B.帽子(2)冠()军A.超出众人,居第一位B.帽子2.短文中表示是鞋子的词有几个?分别是什么?3.“布衣”和“青衿”分别指的是什么人?弘扬传统文化汉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二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二(一)国学片段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
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
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我是小助手好色:美景。
时和:天气和顺。
啭:鸟的叫声。
头角:比喻才华出众,即“崭露头角”。
兢业:即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尽心尽力的意思。
潇洒:形容行劝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敛束:收敛约束。
秋杀:与春生相对,气象凛冽、毫无生机。
我是小翻译春天来临的时候,天气和顺,花草树木争奇斗艳,为大地铺上一层美丽的景色,连鸟儿也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
一个读书人如果能通过努力侥幸出人头地,又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却不思考为后世写下不朽的篇章,为世间多做几件善事,那么他即使能活到百岁,也如同没有在世上活过一天一样。
做学问的人要抱有专心治学的心思,行为谨慎勤于事业,还要有大度洒脱不受拘束的情怀,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趣味。
如果一味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过着极端清苦拘束的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只像秋天一样充满肃杀凄凉之感,而缺乏春天般万木争发的勃勃生机,如何去滋育万物成长呢?考考你的智慧1.“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是()A.疑问句B.设问句C.反问句2.士君子应该,。
3.读过选文第二段,你觉得我们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呢?弘扬传统文化王冕学画古代有一位著名的画家王冕,幼年家境贫寒,很小就放弃读书,靠给地主放牛帮父母减轻负担。
不能到私塾读书的王冕非常喜欢画画,但是家里没有钱供他买画笔和颜料,他只能用木棍在沙地上面画,但但画的特别认真。
有一天下午下过雨,王冕在湖边放牛,微微的湖风吹动碧绿的荷叶,又将清清的荷花香吹遍四野,荷叶上面晶莹的水珠在傍晚阳光的照耀下泛出七彩耀眼光芒,牛儿在湖边吃草的时候,王冕就蹲在一边用木棍画画,巧妙的笔法将眼前的景象画的栩栩如生,他愈加欢喜。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人教新课标〔一〕国学片段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颇牧,乃武将之多奇。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
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姜太私有«六韬»,黄石私有«三略»。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毛遂讥众、碌碌无奇。
我是小助手韩柳欧苏: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
起翦颇牧:指秦国大将白起、王翦,赵国大将廉颇、李牧。
范仲淹:北宋时任延州知州进攻西夏,治军严整,西夏人谓其:〝胸中有百万甲兵〞。
项羽:于秦末年起兵,率江东八千子弟渡江作战。
孙膑:战国时齐国军事家,著«孙膑兵法»。
吴起:战国时魏国军事家,擅长带兵,著有«吴子兵法»。
穰苴(ráng jū):田穰苴〔生卒不详〕,又称司马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战国时齐国军事家,著有«司马法»。
尉缭:战国是魏国军事家,著有«尉缭子»。
六韬:兵书,有文、武、龙、虎、豹、犬五局部。
相传为姜太公所著。
三略:兵书,相传亦为姜尚所著,汉代黄石公加以完善,传与张良。
我是小翻译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是文人中最著名的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是武将中的多奇智的人。
范仲淹能文能武,胸中有数万甲兵;项羽渡江作战时,带过去八千江东子弟。
孙膑和吴起,用兵的谋略值得人们夸奖;穰苴和尉缭,用兵的计谋朋友难以猜想。
姜太公曾经写过«六韬»,黄石公曾经写过«三略»。
韩信领兵打仗,兵越多越好,没有限制;毛遂助平原君压服楚王后,挖苦同去的其他人碌碌无奇。
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面字的意思。
著:奇:三略:2.〝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中的〝数万甲兵〞是概数还是实数?这个数目是为了表现什么?3.〝韩柳欧苏〞指的是谁?他们区分是什么朝代的诗人?你能写出一首代表作的名字吗?弘扬传统文明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册)第一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册)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增广贤文》(七)第61则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第62则家中不和邻里欺,邻里不和说是非。
第63则年年防饥,夜夜防盗。
第64则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好学者如蒿如草。
第65则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第66则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第67则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终受恶人磨。
第68则会使不在家豪富,风流不在着衣多。
第69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70则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第71则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第二单元如梦令【北宋】曹组门外绿阴千顷。
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
风动一庭花影。
如梦令【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南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增广贤文》(八)第72则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旧窝池。
第73则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第74则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第75则人生知足何时足,到老偷闲且自闲。
但有绿杨堪系马,处处有路通长安。
第76则既坠釜甑,反顾何益?已覆之水,收之实难。
第77则见者易,学者难。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第78则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第79则道路各别,养家一般。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第80则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第81则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1、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五年级下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

五年级下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问刘十九作者:白居易【唐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译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赏析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
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酬张少府作者:王维【唐代】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解⑴酬:回赠。
⑵唯:亦写作“惟”,只。
好(haò):爱好。
⑶自顾:看自己。
长策:好计策。
⑷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⑸吹解带:吹着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⑹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⑺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终南山作者:王维【唐代】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解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人教新课标〔一〕国学片段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吴皋。
福建省属闽中,湖广地名三楚。
我是小助手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
都邑:现代行政区划的称号,各代划分规范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
夏禹治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
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引导的战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处置了水患。
金台:又称燕台、黄金台。
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筑建土台,上置黄金千两,礼聘天下名士。
武林:杭州西边有武林山〔灵隐山〕,因此现代又称武林。
豫章:现代郡名,汉初设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带,后用豫章指代江西。
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吴皋:这里指吴国的边界。
皋,岸,水边的洼地。
江西在春秋战国时曾是吴越两国的接壤地域,所以用吴皋来指代江西。
闽中:现代的郡名,辖区相当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的局部地域。
湖广:元朝时曾置湖广行省,辖区相当于今湖北省和湖南省。
三楚:湖南、湖北旧属楚地,楚地分为东楚、西楚、南楚,合称〝三楚〞。
我是小翻译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
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谓却各有不同。
北京古时称幽州或称燕国,别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业,别名又叫金陵。
浙江从前称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国;豫章、吴皋都是旧时江西的称谓。
福建一省古时统称七闽,湖广中央旧名叫做三楚。
考考你的智慧1.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五
(一)
国学片段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遭媒孽之祸。
我是小助手
阻:阻止。
独见:独到的见解。
快:称心如意、高兴、痛快。
急:急切。
谗、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媒孽:借故陷害人而酿成其罪。
我是小翻译
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的猜疑而影响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固执己见而不听从别人的忠实良言,不要因为贪恋小的私欲而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要借公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好人不能急着和他亲近,也不应当事先就去赞扬他的美德,为的是防止遭受奸邪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要想摆脱坏人,不要事先揭发他的恶行,以免受到报复和陷害。
考考你的智慧
1.“毋私小惠而伤大体”一句蕴含的成语是:。
2.“毋任己意而废人言”一句告诉我们对待别人的意见应该。
3.第二段告诉我们对待善人和对待恶人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弘扬传统文化
伯乐荐贤
战国时期,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大了!相马的活就不在劳驾您了,你看在您的子孙和门生之中有谁可以派去寻求天下的好马?”伯乐答道:“一般的好
马可通过形体状貌辨识,天下特出的好马,似乎若有若无,又似乎若隐若现。
像那种好马跑起路来不仅特别的快,而且不会有尘土飞扬,也不会马蹄的脚印。
我的儿子和门徒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只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
有一个曾和我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名叫九方皋,这个人他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您可以召见他,让他去完成使命,一定不负所望。
”
秦穆听了伯乐胡举荐,就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九方皋返回,向秦穆公报告说:“在沙丘地带,已经得到了一匹好马。
”穆公问:“什么样的马?”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
”秦穆公甚是高兴,随即派人前去牵来,一看心中不由发愣,原来却是一匹黑色公马。
秦穆公十分不高兴,便召唤伯乐前来说:“糟糕,您给我举荐的找马人!毛色公母都认不得,又如何知道什么马?”伯乐长长地叹息道:“哎!他竟然达到了这种地步吗?看来他相马的本领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秦穆公不明白,看了看伯乐,伯乐说道:“像九方皋所观察的,是天地间的奥妙,他得到了那马的精微,却放弃了它的粗糙,观察其内部而忘却其表象,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考察了他所应当考察的地方,抛弃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
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可宝贵啊!”
后来,秦穆公派专人驯养,不久使用,果然是一匹天下特出的好马。
秦穆公因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便用这个道理去招募人才,果然,秦国人才济济,各方贤士归心。
(二)
国学片段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
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我是小助手
千载一日:千年仿佛一日,比喻永恒不变。
青云:比喻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白雪:古代曲名,五十弦瑟乐曲名。
比喻稀有杰作。
血气之私:血本指有血液和气息的动物,此指感情,即个人意气。
我是小翻译
事业和文章都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圣贤的精神却可以亘古不变;功名利绿和荣华富贵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移,只有高尚的气节却能千年不朽。
所以,一个道德学问都很高尚的君子是不可以用一时的事业功名来换永恒的精神气节的。
节操和正气足以胜过高官厚禄,生动感人的文章足以胜过白雪名曲,如果不是用道德准则来贯穿其中,那么终究只不过是血气冲动时的个人感情,或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吧了。
考考你的智慧
1.第一段话中说明变化的是,不变的是。
2.“节义傲青云”中青云的意思是,含有“青云”,并和此意义相同的词有、。
3.第二段话说明节义与文章的基础是。
4.说一说你对第一段话的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
义释曹操
诸葛亮火烧曹营,将曹操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曹操带着几骑护卫落荒而逃。
诸葛亮算定曹操会往华容道的方向逃窜,便派赵云、张飞等沿途堵截,并立下军令状,命关云长扼守华容道,务必将曹操手到擒来。
临行前,诸葛亮对关羽很不放心,怕他报恩放行,关羽说:“欠曹操的,在解白马之围,已经回报了。
如今对阵,必不放过。
”
曹操狼狈不堪的在华容道遇到关羽时,要关羽放他一马,关羽回答:“前恩已报,你我两不相欠,多说无益。
”曹操情急下大声喊道:“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将军是否记得?”此话一出,关羽本已举起的大刀,缓缓地放了下来,寻思道:“是啊!没有曹操的认可,我怎能过五关斩六将,从容地逃离虎穴呢?此事发生在解白马之围之后,如此岂不是欠债未还吗?”曹操见他面有难色,适时补上一句:“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听到此话,关羽心防尽除,曹操便这样死里逃生了。
救曹操一命的“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典故,出于《左传》。
庾公之斯、子濯孺子都是春秋时代的神箭手。
郑国大夫子濯孺子奉命攻打卫国时,反遭卫国的
庾公之斯的追击。
在危急时,子濯孺子旧伤复发,手无举弓之力,只好坐以待毙。
无奈之下,子濯孺子问车夫追来的人是谁?一听到是庾公之斯,他松了一口气。
车夫觉得奇怪:庾公之斯是卫国第一神箭手,且箭无虚发、从不失手,怎么子濯孺子不担心性命难保呢?子濯孺子解释说:“庾公之斯曾经向尹公之他学箭,而尹公之他的箭术则是我传授的。
庾公之斯是君子,必会手下留情。
”果然庾公之斯追来时,叹道:“我不愿用您的箭术伤害您。
”接着把箭头敲掉,向子濯孺子射了四支没有箭头的箭,草草交差了事。
当曹操说出“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典故时,义重如山的关云长,终究还是挡不住曹操的情义经,就这样纵虎归山了。
参考答案
(一)1因小失大 2.认真思考3.略
(二)1事业文章、功名富贵精神与气节 2.比喻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平步青云青云直上 3.德性.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