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20836复习过程
高中语文《劝学》文言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劝学》文言知识点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高中语文《劝学》作者:荀子【先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荀子文言知识点总结

劝学荀子文言知识点总结一、修身养性荀子在《劝学》这篇文章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经过艰苦的修炼,才能够让自己的本性转为善。
他提出了“志士不忘在学”的观点,希望人们能够不断地修炼自己,不断地钻研学问,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荀子强调了自己的理想境界,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克制自身的恶性。
对于学习的态度,荀子提出了“志士宁死不辱”的观点,也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品质,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二、学习的方法在《劝学》这篇文章中,荀子还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他认为,学习应以实践为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才能够真正掌握学问。
荀子提出:“学至诚,则明”,也就是说,只有真心实意地学习,才能够深刻地领悟学问的真谛。
荀子还强调了学习的态度,他认为,学习需要敬畏,需要恭敬,需要认真对待。
他认为,只有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够不断地进取,才能够真正打开学问的大门。
同时,他还提出了学问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领悟学问。
三、礼乐教化荀子在《劝学》中提出了他的礼乐教化的思想。
他认为,通过礼乐,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可以对人的思想进行引导,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和品德。
他主张,只有通过礼乐教化,才能够对人的恶性进行抑制,对人的善性进行培养。
荀子认为,礼乐是一种道德的教化工具,通过礼乐,可以对人的良心进行教化,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
他认为,只有通过礼乐,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国家需要制定完善的礼乐制度,以实现对人的道德教育的全面引导。
四、王道政治在《劝学》这篇文章中,荀子还对王道政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国家需要通过道德化的教育和政治体制的建设,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他提出,只有通过王道政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荀子主张国家需要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对人的恶性进行惩戒,对人的善性进行引导。
劝学知识点归纳

劝学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
二、通假字。
1.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2.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 博学。
-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 参。
- 古义:验,检查。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今义:加入。
3. 疾。
- 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如“声非加疾也”。
- 今义:疾病;快。
4. 假。
- 古义:凭借,借助。
如“假舆马者”。
-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
-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如“金就砺则利”。
- 今义:金子,黄金。
6. 爪牙。
- 古义:爪子和牙齿,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如“蚓无爪牙之利”。
-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向上、向下。
2. 名词用作动词。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使……快。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 其曲中规:“曲”,弯曲的弧度。
- 登高而招:“高”,高处。
4. 形容词用作动词。
-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
- 积善成德:“善”,善行。
五、一词多义。
1. 绝。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以为妙绝(极了)-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2. 强。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3. 假。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4. 望。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望也(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六、特殊句式。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一)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
2.輮(之)使之然也。
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考点知识整理

《劝学》考点知识整理《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下面为大家带来《劝学》考点知识整理,快来看看吧。
《劝学》考点知识整理1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如:用心一也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如:蟹六跪而二螯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3.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四、一词多义1、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2、强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3、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4、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5、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一)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劝学的文学及文体常识归纳整理:《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劝学知识点:【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4.重点虚词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对,向。
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的”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因果:而神明自得,因而;也可以理解成顺承关系表假设:锲而不舍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者,助词,者也构成判断句式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禾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一)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 “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省略句1 •輮(之)以(之)为轮。
2 •輮(之)使之然也。
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知识点归纳

《劝学》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出处。
二、通假字。
1. “輮以为轮”中“輮”通“煣”,使弯曲。
2. “虽有槁暴”中“有”通“又”,“暴”通“曝”,晒。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知”通“智”,智慧。
4. “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 博学。
-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今义:学问渊博。
2. 参。
- 古义:检验。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今义:加入;参考等。
3. 金。
-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如“金就砺则利”。
- 今义:金子,黄金。
4. 爪牙。
- 古义:爪子和牙齿,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如“蚓无爪牙之利”。
-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5. 用心。
- 古义:因为心思。
如“用心一也”。
-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每天,作状语。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向上、向下,作状语。
2. 名词用作动词。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游水。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 “其曲中规”中的“曲”,弯曲的弧度。
- “登高而招”中的“高”,高处。
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輮以为轮”中的“輮”,使……弯曲。
5. 数词作形容词。
- “用心一也”中的“一”,专一。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表判断。
2. 状语后置句。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正常语序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六、重点实词、虚词。
1. 实词。
- 劝:劝勉,鼓励。
- 学:学习。
- 青:靛青。
- 中:合乎。
- 绳:木工取直用的墨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
)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
2.輮(之)使之然也。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
(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对于,介词)
2、而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1)、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
此句也可表顺承。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4.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5.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取独)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的)
6.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4)因求假暂归(假期,休假)
(5)假以雄权(授予,给予)
7.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八、文学常识
1.荀况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
曾游于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卿废,便安家于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
荀卿之儒与孟轲之儒在思想上有许多显著不同。
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性善论),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
正是基于他对人性的这样的认识,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功能和人的后天学习的作用。
这也是他把《劝学》置于其著作第一篇的原因。
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唯物主义观点。
2.《荀子》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点,《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大。
九、荀子名言名句
1、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