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实词解释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2022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2022年中考进入备考阶段,为帮助同学们在语文文言文阅读中取得高分,店铺为大家分享2022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11、比①比,《说文》“密也”。
本义,靠得很近。
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
③比较、比拟。
④及,等到。
⑤法律术语,同“例”。
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①“鄙,边邑也。
”“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
(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见识浅陋。
(庸俗,浅陋。
)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④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⑤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
⑥比较:鄙;敝3、兵①兵,《说文》“械也”。
军械、武器。
(本义,兵器、武器。
)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
铸兵。
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
战士或军队。
③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
兵力(作战能力)4、病①病,《说文》“疾加也”。
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比较:病;疾5、察C①察,《说文》“复审也”。
“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
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
(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
(深透;透彻。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
中考150个文言实词

中考150个文言实词
一、概述
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实际意义的词语,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要熟悉的基础词汇。
中考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也相当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以应对考试的要求。
二、150个文言实词
下面列出了中考中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供大家参考学习:
1.即:就是,表示依附,相当于“就”、“便”
2.乃:表示转折、因果关系
3.皆:都,表示全体
4.且:表示不定的意思,相当于“还”
5.与:和,表示共同性
6.并:和,表示并列
7.不及:不如
8.亦:也
9.匪:不
10.非:不是
11.而:和,表示递进关系
12.见:认识到,知道
13.乃:表示因果关系
14.为:充当
15.何:什么
16.而已:表示事情的结束
17.不胜:不能
18.称:叫做
…(以下省略)
三、使用方法
掌握这150个文言实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读文言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经典著作,多接触文
言实词的使用场景,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
2.背诵文言文诗词:背诵文言文诗词是学习文言实词
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反复背诵,可以加深对文言实词的
理解和记忆。
3.制作闪卡:将这些文言实词制作成闪卡,反复复习,
帮助记忆。
四、总结
掌握150个文言实词对于中考文言文的学习至关重要。
通
过多读文言文、背诵文言文诗词以及使用闪卡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词汇。
希望大家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能够重视文言实词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考语文必背180个文言文实词,拿去不谢!

文言文是很多初一新生头疼的语文项目,因为以前接触的少,对拗口的读法和晦涩的语义都不好把握,今天为您总结了180个文言文实词的含义,无他,直接背过,包你文言文学习越来越轻松。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 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
毕:①尽(毕力平险) ②全部(群响毕绝)7。
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 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
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 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 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 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
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 ②惩罚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 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④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1 比①并列,靠近②比较,相比2 鄙鄙陋,目光短浅3 兵①兵器,武器②兵士,军队4 病①疾病,生病②疲劳,困苦不堪5 察观察,明察,识别6 彻穿透7 乘①坐,驾战车②趁着,引申为“冒着”8 从①跟从,跟随②顺从,听从9 当①对着,面对②在,正在③当前④占着,把着⑤应当⑥dàng相抵,当作10道①路,途②思想,道理,主张③说,谈论11得①得到,获得,找到知道,了解看到②得当,合适③能够,可以12定①安定,稳定②平定13伐①砍伐②进攻,征伐14犯①侵犯②触犯,冒犯③冒着15方①方形②方圆,周围③地域,区域16负背,以背载物17赋①征收,敛取②赋税18覆①覆盖②颠覆,灭亡19更更换20故①缘故,原因②故意,特意21顾①看望,拜访②回头看22观①看,观赏②观察,考察23归①返回,归来②归还24好hào喜欢,喜好25号①háo大叫,呼啸②háo大声哭26还①返回②同“旋”,回转,掉转27惠恩惠,给人以好处28及①赶得上②至,到③趁着,等到……时29极极点,尽头30计①计算,计量②统计,汇总31加超过,虚夸,以少报多32假借,借来33间①间隙,中间,期间②jiàn隔开,间断③jiàn参与34简挑选,选择35见①看见②往见,拜见,参见36节气节37竭①竭尽,尽力做某事②枯竭,完38尽完,没有了过完毫无保留39进①向前,前进,上进②进献,献上40居①居住②处于③停留④在时间词前,过了⑤相处41举①提拔,举荐②发动③全42具①具备,具有②详细43俱在一起,一起44聚征集45苦愁苦,被某事物所苦46类类似,相象47良①精良,美好②贤善,贤良48临①面对,对着②靠近③正当,将要49虑①思想,心思②顾虑,担心50论①议论,述说②学说,观点,论断③判定,定罪51漫①满,弥漫②不可辨认52灭①暗,看不见②灭亡,消灭53名①名称,名字②有名气,着名54明①明亮,光明②照亮③明智,贤明55命①命令②指派,差遣;吩咐③使命56谋①咨询,谋议,考虑②商量,谋划,出主意57难①不容易②nàn灾难,祸殃58平①平坦,无凹凸②铲平,削平③公正,公平59戚悲伤,忧伤60启开,打开61奇①奇特,特别②jī零数,余数62强①壮健,强盛,强大②qiǎng勉强63清①凄清,冷清②清爽64请请求,请允许我65穷极,尽,走完66秋日子,时期67求①寻找,寻求②要求,谋求68取①拿②索取③获得,开出69去①离开②除掉,去掉③损失,失去70全①完整②保全71任①责任,职责②任用,委任72入①进入,与“出”相对②交纳,进献③收入,收进73塞①sāi充满,塞满②sè阻塞,堵塞74善①好,好的,善良的②善于,擅长75少①数量小,不多②shào年幼,年轻76舍①放弃,离开②shè房屋,住宅77身自己,身体,生命78生①草木生长,长出②使……活③生活,生计④对读书人的称呼79胜①超过,胜过②忍得住,能承受80师军队81施①施行,实施②设置,安放82实诚实,真实83食①吃②食物③同“饲”,给吃,供养84使①命令,派遣②出使③致使,让85属①类,类属,一类②同“嘱”,嘱托86说①说,讲,告诉②同“悦”,喜悦,高兴③古代的一种文体87素白色的88汤①热水,开水②同“烫”,用热水焐③shāng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89通①达,到达②通过,畅通90痛悲痛91亡①灭亡,消亡②使……遭到灭亡92望①远看②对着93为①替②做,作雕刻写③任,担任,充当④变为,成为⑤当作,作为,认为⑥是94徙迁移95狭窄,不宽阔96鲜鲜艳97向以前,原来98效①见效,奏效,有成效②任务,重任99信①言语真实,诚实②信用,守信用③相信,信任100兴①xīng起,兴起②xīng兴盛,复兴101行①行走②做,实行,从事③品行④háng军队行列102形①身体②形状,样子③表露,表现103修①整治,修理,修建②长104徐缓慢,缓缓105许①同意,答应,允许②表约数,上下,光景106寻①找寻,寻求②顷刻,不久107业①事业,功业②职业108遗①遗留②wèi给予,赠送109夷平坦110贻赠送,送给111异①不同②奇特的,与众不同的③其他的,别的④诧异112易①变换②换,交换113诣往,到……去见114益①增多,增加②益处,好处,得益115阴山之北,水之南116引引用117应①理睬,响应②答应,回答118盈①满②充足,增长119游①游水,在水中浮行②出游,游览120余①我,我的②遗留,剩下的③其他,此外④整数后表不定余数121语说话,谈论122缘沿着123远①遥远,空间距离大②久远,指时间漫长③深奥,深远④不接近,疏远124云①说②如此,这样常与“尔”连用③云朵“云”的简体字125阅①看,观览②经过,经历126责责备,责罚127章①印章②花纹128知知道,懂得129止①停止,停留②阻止,劝阻130治惩治,治罪131致取得,得到132质质地,本体133众①众人②多,众多134专①专一,专心②独有,独占135走跑,逃跑136足①脚②足够,充足,满足③值得,配137作①起来,振作,兴起②发出,表现出③制作,写作④劳作,劳动⑤做,充任138坐①坐②座位③触犯,犯罪139卑鄙地位低下,见识鄙陋140布衣平民,百姓141菲薄轻视,小看142间隔断绝往来143交通彼此相通144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145阡陌田间小路146驱驰奔走效劳147痛恨痛心惋惜148问津问路,探访,探求149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50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以下是一些中考文言文必考的实词和例句:
1.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备:完备,详尽。
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薄:迫近,接近。
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4.策:马鞭。
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5.称:称赞,著称。
如“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6.辞:推辞。
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7.驰:疾行,指马飞快地跑。
如“愿驰千里足”(《木兰诗》)
8.出:在国外。
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次:停留,驻扎。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0.当:掌管,主持。
如“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考到的实词和例句,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因地区和年份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在复习文言文时,多读多背,积累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熟练运用。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1、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灌:注入;河:指黄河。
)2、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泾:通“径”,直流的水波;涘:水边;辩:通“辨”,分辨。
)3、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面向,朝向;端:尽头。
)4、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
(旋:旋转,掉转;面目:面孔。
)5、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
)6、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闻:听说,知道;莫:没有;若:比得上。
)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长久,永远;方:道。
)8、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阳:水的北岸。
)9、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要,快要;面:面对着。
)10、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1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面,达于汉阴,可乎?”(室:家人;谋:谋划,商量;汝:你们;险:形容词用作名词,这里指险峻的大山;指:通“直”;阴:水的南岸。
)12、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
)13、以君之力,曾不以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以:凭;曾:竟,却;如---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哪里;置:放。
)1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龀:换牙;跳:蹦蹦跳跳。
)1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变换;节:季节;始:才;反:通“返”,返回。
)16、甚矣,汝之不惠。
(甚:太,过分;惠:通“慧”,聪明。
)1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毛:草;其:放在“如-----何”的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1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固:固执,顽固;彻:指思想的改变;若:像,比得过。
)1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焉: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2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穷匮:穷尽;加增:增加(高度);苦:愁,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句中的“域”是名词(疆域)用作动词,意思是“限制”; ②句中的“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 累”(使形之劳)
词类活用
陈胜王 (《陈涉世家》) 为王 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扩大 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解为:以……为美;认为……美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理解为:认为……有利可图
一词多义
例如:期
君与家中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 约定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期望
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讷谏》)
期限
满
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俗地说,古字 通假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使 用的现象。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 初中阶段只要大家能够辨析通假字即可。
文言实词解释
文 言 实 词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辨析
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 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 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复习方法】 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一定要打破课与课的界 限。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能结合一般的语言习惯,掌握一 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如,因词性不同,感情色彩的不同,所形容或 所表现的对象性质的不同都可能形成词义的差别,或者同一个字读 音不同意义也会不同等。
古今异义辨析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 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的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经 发生了变化,词义或者扩大、缩小、转移或感情色彩等 都发生了变化等,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江”在 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如“涕”古代专 指眼泪,今义则为鼻涕。 【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 复习时着重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古今对照即可。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中考篇目中有 40 个左 右通假字,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 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通假字-举例
为天下唱(倡) 亲戚畔(叛)之 (《陈涉世家》) (《〈孟子〉二章》)
故患有所不辟也(避) (《鱼我所欲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愚公移山》)
规律:通假字读音按本字读 通假字字义按本字解释
古今异义
例如:
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偏爱;今义:个人的。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古义: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今义:品质卑劣。
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 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的主要有:名词、动词、 形容词活用现象; 其中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 法、动词的使动用法难度较大。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 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 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 复习时要注意积” 名 词: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例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无案牍之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