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 行路难》 教案-word文档

合集下载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上下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外表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
(2)诗词背景的把握:学生对历史背景、诗人境遇等方面的了解不足,导致对诗词的理解存在偏差。
-例如:在讲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王勃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背后的家国情怀。
(3)诗词意境的领悟:学生对古诗词中寓意丰富的意境把握不够,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例如:在分析《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时,学生可能难以领悟到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1.《行路难》:学习诗中描绘的艰难险阻,理解作者李白在困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会诗中王勃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以及诗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3.《登金陵凤凰台》: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和寓意,理解作者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首诗词:《行路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登金陵凤凰台》。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感受古人在艰难困苦中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具体内容包括: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2. 激发学生对《行路难》这首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行路难》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好奇心。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行路难》的题目,提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期待和好奇心。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行路难》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行路难》的诗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2. 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李白创作《行路难》的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李白创作《行路难》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李白创作《行路难》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讨论。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行路难》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与人生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行路难》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将诗歌主题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联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行路难》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将诗歌主题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联系,并进行分享。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行路难》的学习成果。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拓展学习。

教学内容:1. 与学生一起总结《行路难》的学习成果,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拓展学习,推荐其他李白的诗歌或其他古典诗词。

教学步骤:1. 与学生一起总结《行路难》的学习成果,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行路难》语文教案

《行路难》语文教案

《行路难》语文教案《行路难》语文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路难》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行路难》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一、整体感知:《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

《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二、教学过程: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

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

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赏析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5、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

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

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

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材解读: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词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比较片面的字句记忆等方面,对古诗词的情感、意境等方面还不能赏析,特别是对古诗词中的情感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的实用价值还不能完全理解。

由于学生对诗词这种文体的情感把握还不够精准到位,于是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灵活教学,对诗歌予以逐句分析内容、手法、语言和哲理。

逐句分析之后,学生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诗词的结构和情感走向。

经过整合,诗词的情感脉络就比较清晰了。

基于具体学情,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及评价的建议,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诗词的大意。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境和意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

3.在对诗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写法:教法:1.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

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

所以对诗词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朗读,读出情与意。

因此朗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启发法:引导、启发时所设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

学法:1.朗读法:诗词中的意境需要读者通过诵读才能深刻领会,才能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韵律美。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docx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dr,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 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來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Z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Ci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债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二价值。

■投箸:zhd筷子。

■冰塞川:S&堵寒。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14 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4 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行路难(其一)教材分析《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行路难(其一)》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情调。

本诗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受到权臣排挤,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友人为他设宴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此诗。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他们的特点是热爱朗读诗歌,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不善于质疑,在学习诗歌时,只停留在表面,不善于多角度赏析诗句,深层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意,品读诗歌,体会其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在失意时仍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意,品读诗歌,体会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在失意时仍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行路难李白(唐)冰塞川、雪满山 ---------艰难险阻(比喻)垂钓、梦日 --------- 渴望重用(用典)长风破浪--------- 自信乐观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所熟知的李白的诗歌:(学生答:《静夜思》《蜀道难》《渡荆门送别》)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多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代表作有《渡荆门送别》《蜀道难》《行路难》等。

本诗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受到权臣排挤,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友人为他设宴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材解读: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词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比较片面的字句记忆等方面,对古诗词的情感、意境等方面还不能赏析,特别是对古诗词中的情感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的实用价值还不能完全理解。

由于学生对诗词这种文体的情感把握还不够精准到位,于是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灵活教学,对诗歌予以逐句分析内容、手法、语言和哲理。

逐句分析之后,学生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诗词的结构和情感走向。

经过整合,诗词的情感脉络就比较清晰了。

基于具体学情,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及评价的建议,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诗词的大意。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境和意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

3.在对诗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写法:教法:1.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

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

所以对诗词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朗读,读出情与意。

因此朗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启发法:引导、启发时所设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

学法:1.朗读法:诗词中的意境需要读者通过诵读才能深刻领会,才能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韵律美。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诗词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资料。

学生:预习字词,了解作者,课前朗读。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了解作者作品,背诵三首诗词。

2.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 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 情境导入。

设计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是谁的诗句?这是杜甫称赞李白的诗句,只有李白才能当得起这样的称赞。

诗句的意思是说李白写起文章来,才华横溢,笔力万钧,诗作写成后,连天地、鬼神都为之惊动。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也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其在《行路难》中的心境。

设计二:播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及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及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

“诗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2. 解题。

(1)《行路难》中的“路”是什么意思?明确:道路,仕途之路,人生之路。

(2)“难”字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3)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很多诗人均用过此题,李白以此为题创作了三首诗。

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3.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少年时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4.背景资料。

(多媒体出示)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年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

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5.生字、新词。

(多媒体出示)金樽(zūn)斗(dǒu)十千珍羞(xiū)投箸(zhù)冰塞(sè)川太行(háng) 歧(qí)路沧(cāng)海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箸:筷子。

安:哪里。

【设计意图】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时代背景,疏理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指导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并要求其他学生评议,教师适时让参与评议的学生读诗,学生完成之后教师范读。

全文节奏划分示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参考译文:金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封冻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我又身处何方?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设计意图】多次诵读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翻译的过程,让学生对这首诗形成整体感知,为下面理解诗歌做铺垫。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精读精析诗句。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昂贵。

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学生设想这样的情景:李白就要离开京城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

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

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问:诗人为什么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呢?明确: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小结:这四句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他,而且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长安,这不正像行路时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性格软弱之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现出不甘消沉的状态,而要继续追求理想。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时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他在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问:诗人在这里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代圣贤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了诗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也是他发出的最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精读精析归纳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合理联想,进而准确了解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1.何为典故?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明确:典故指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运用典故即用典。

(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诗人借用姜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边的典故,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像古人一样为朝廷所重用,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制作知识卡片:名称:典故及用典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意。

用典的效果:精练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体现着我们的文化传统。

示例:《行路难》运用了姜尚垂钓碧溪和伊尹乘舟梦日边的典故。

3.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典故的认识。

示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完璧归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例举对诗中用典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