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的可考历史,依据是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

河姆渡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了1000年。

2、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一只距今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

3、音乐教育形成于周朝,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4、孔子曾以《诗经》作为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诗经》共350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的精华。

5、西周时期使用的乐器已有70种。

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

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

7、“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是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8、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

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9、历代燕乐中,像隋唐燕乐那样建立起多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宏大体制及其取得的高度成就,是绝无仅有的。

10、大曲的结构较为复杂,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和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1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一.名词解释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

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

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

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民乐的改革。

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

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1938年夏作于延安。

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

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

中音史资料

中音史资料

中音史资料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8000年可考历史的文物是什么?骨笛2、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周朝3、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是哪种分类方法?八音分类法金土石革丝木夸包竹4、我国最早论说音乐本质为“他律论”的文献是哪几部?《乐论篇》、《富国篇》、《乐记》。

5、“减字谱”是哪种乐器的记谱法?古琴6、宋代词人中,著有附曲谱的词集并流传至今者是哪位?姜夔7、“新法密率”的发明者是?朱载土育8、1927年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那所?国立音乐院9、儿童歌舞剧(可怜的秋香)的创作者是中国儿童歌舞剧题材的首创者是哪位?黎锦辉10、最早在国外演出的中国管弦乐曲是哪位?黄自怀旧11、乐府的设置可以上溯到哪个朝代?秦朝12、旬况《城乡片》属于什么形式的音乐?说唱形式13、先秦时期,“非乐”观点的提出者是谁?墨子14、隋朝公迁七部乐中,属于汉族传统民间音乐是那部?《神奇秘谱》15、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是那部?《神奇秘谱》16、在昆山腔的发展过程中,将昆山土戏改为广水唐腔的人是哪位?魏良辅17、音谱《台湾歌曲》的作者是谁?江文也18、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哪部?长恨歌19、在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中,首次把世界音乐划分三大乐系”“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亚刺伯乐系》的人是谁?王光祈20、唐代的音乐理论著述有哪些?《北堂书钞》《教坊记》《乐府杂录》《通史》《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21、宋元时期流行流行的说唱形式主要有哪些?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22、姜夔自度曲的代表作有哪些?《扬州慢》《杏花天影》23、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有哪些?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乔吉甫24、元代散曲的体制形式有哪些?小令带过曲散套25、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曲有哪些?平沙落雁渔樵问答26、京剧发展史上涌现的著名旦角有哪些?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27、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有哪些?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28、萧友梅的作品有哪些?《小夜曲》《新霓裳舞曲》《问》《南飞之雁曲》《五四纪念爱国歌》29、冼星海的作品有哪些?《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30、中国古文献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有哪些?理解1乐府1 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骨笛 1986,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猛禽较骨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7孔居多,音阶结构至少六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科学鉴定距今9000年,是竖吹乐器。

价值: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9000多年可考历史,通过测音,说明位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

礼乐制度:为巩固社会地位和等级社会,吸取商代灭之之教训,社乐制度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增补而成一种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等级,再依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表现在三个方面:(1)乐器排列方面,天子四面,诸候三面,卿二面,士一面排列(2)乐舞规模大小,天子八佾,诸候六佾(3)繁琐的典礼,仪式不同音乐不同。

一、郑卫之音狭义的讲,郑卫之音是指先秦时期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

广义的郑卫之音即民间音乐。

历史上儒家曾把郑卫之音贬为“靡靡之音”、“淫声”、“亡国之音”等,原因主要是郑国和卫国在周代是商代后裔的聚居地,郑卫之音是“商之遗音”。

二、郑卫之音的音乐特点音乐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强,教育功能很弱。

为后世的歌舞伎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音周代出现的乐器分类法,按照制选材料的性质分为金,石,木,土,草,丝,匏,竹,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湖北隋县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1)整套编织共64枚,分为上,中下三层。

(2)这套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其间中部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采用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

(3)钟上有铭纹,为了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其价值在于其证实了我国古代双音钟的存在,说明了战国时期编钟艺术的高度发达。

乐府乐府是秦朝开始设立、汉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以搜集、改编、整理和表演民间音乐为主要职能的音乐机构。

它对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对秦汉音乐文化和以后各代音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音史复习(1)

中音史复习(1)
1、六代乐舞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唐尧部落的《大咸》
2、小舞 这一类乐舞包括六种乐舞,分别是《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3、宗教性乐舞:《舞雩》
大司乐:周朝宫廷兼管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演出的机构。大司乐是我国最早的教育机构,其职责就是对周王朝乐舞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乐记》
作者:河间献王刘德
年代:西汉时期
内容:1、音乐产生于“物动心感”。
2、音乐可以真实的反映社会
3、强调乐与礼配合形成的社会教育功能
代表了什么:《乐记》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完整而系统的总结。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的历史中,不仅是第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而且还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乐府:1、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2、一种诗体名称。
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
老子、庄子
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审美准则。(寡乐以治国)
对后世的影响:追求一种完全超出感官刺激和欲望的、超出任何狭隘功利目的和时限的、属于纯粹精神世界里的愉悦,这才是美之所在。
墨家
墨子
非乐以治国
对后世的影响:主张反对把音乐建立在“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的动荡社会之中,这种均贫富、求平等的思想具有相当的民主精神,应充分加以肯定。
教坊:唐代宫廷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机构,有“内教坊”和“外教坊”两种
梨园:是唐玄宗时建立的一个专门学习法曲的机构。
相和歌:1、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2、当时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后发展为有伴唱无伴奏的“但歌”。伴奏乐器:笙、笛、琴、瑟、琵琶、筝、筑
清商乐:是我国北方音乐与“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 在南方新兴经济的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声、西曲。 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形成的“俗乐”总称。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1. 郑卫之音原指郑、卫等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

后世儒家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

因为由女性表演,又称女乐。

春秋以来,这种音乐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

2. 秧歌剧:1943年,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主席的”从工农兵出发”,”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号召,走向社会,体验,挖掘根植于人民中间的民间音乐,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了”秧歌剧”这种新型小歌剧。

”秧歌剧”的音乐吸收了戏曲和民歌中的某些因素。

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

题材大多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减租斗争等内容。

第一部秧歌剧是《兄妹开荒》(安波曲)。

其后产生了《一朵红花》《夫妻识字》《减租会》等秧歌剧作品,为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产生积累了创作经验。

3. 聂耳: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方面,代表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聂耳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作为出发点。

具有民族的和大众的特点,富于时代特色。

聂耳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为“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4.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

创作领域包括大合唱、歌剧、管弦乐曲、器乐独奏和重奏,在他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合唱。

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群众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歌曲《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器乐作品《中国狂想曲》等。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1.荀子成相篇:他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歌曲成相篇,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共56段,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2.成相:体裁形式的名字在周代劳动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的雏形。

3.戏曲:周代优梦模仿孙叔敖,是戏曲表演的萌芽。

4.八音分类:周代以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瑟,木,匏笙,竹箫。

5.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用于演奏的有64枚,另一种为鎛钟,它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高度发展的水平。

6.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因数学方法计算各音弦长的比例的科学理论,最早记载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7.儒家:孔子 a.他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他极其推崇韶乐,认为他尽善尽美,评价大武时认为它尽美未尽善,音乐情绪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的,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颂雅贬郑,他认为郑声淫,郑声之乱雅,认为淫声是乱国的;c.强调音乐的会功能,推崇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d.诗歌可以让人兴观群怨;荀子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轮,标志着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主张倡乐。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非乐;a.音乐对于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b.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请乐师,还要花时间去欣赏,既浪费劳力又浪费时间。

他以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道家:老子;老子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五音令人耳聋,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恰恰是有声音乐的本源。

庄子:提倡人籁,天籁与地籁;A.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只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工具的手段,所以应该摒弃。

B.推崇自然之乐。

C.倡导适性之乐。

认为音乐应该顺应自然,适合人的本性。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人名篇:肖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字雪朋,号思鹤。

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

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

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

前后达十八年。

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192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等学术论著,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

1 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

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著有《新诗歌集>.在谱曲方面按照他择定的“中国化”的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采用和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调。

首先是吸收和融化他所熟稔的中国传统曲调,例如《听雨》.依声调谱曲,即处理歌词“字音跟越调”的关系。

他又按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有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更高要求。

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经验,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刘大白词。

他还未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和社会教育等,写过不少与艺术歌曲不同的更为通俗的作品。

青主:廖尚果(1893--1959),即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广东惠阳县府城人(今惠城区桥西),曾用笔名黎青主,别署黎青、廖尚果L.T.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

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

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9.嵇康:字叔夜。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

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

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14.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歌曲形式。

民间无伴奏的民谣(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但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式(相和歌)15.鼓吹乐:秦汉时的名并发展起来,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鼓吹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

16.清商乐: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

三国,设立清商署,专门管理清商乐。

清商乐形式结构与相和诸曲略同,宫调系统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17.百戏: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有丝竹、钟鼓伴奏。

包括多种民间艺术形式。

18.京房六十律:汉代京房提出六十律理论。

在三分损益法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间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

19.减字谱:古代音乐记谱法的一种。

有唐代曹柔创立,由文字谱发展而来。

它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1.简要论述原始乐舞的特点答:原始乐舞是人类共同经历的早期音乐形态,即黄翔鹏先生所提出的“乐舞”形态。

这是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艺术,较为简单粗拙,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即歌、舞、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性,尚不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同时,音乐艺术的起源之始,便是一种综合艺术,有可能是从劳动的呼号、动作、节奏、音调等组合中演化而出,也就是歌、舞、乐同源。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形式,如《葛天氏之乐》中有关“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记载,以及青海省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中国原始乐舞的形式在历史上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葛天氏之乐》到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舜时的《韶乐》、夏的《大夏》、商代的《大濩》,直至周代的《大武》,都一脉相承了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

随着艺术的逐渐发展成熟,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乐舞为一种新的音乐形态—歌舞伎乐形态所取代。

2.简要论述商代音乐的特点答:商族以鸟为图腾,并且有着崇尚鬼神的习俗,这使得商代音乐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商人非常迷信,《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各种神秘的巫术活动十分盛行。

商代专门从事占卜活动的女性为巫。

作为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她们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而且在频繁的祭祀、巫术活动中,载歌载舞,可谓是当时职业的音乐舞蹈家,“巫乐”由此形成。

根据卜辞中的记载,商代祭祀歌舞常常夜以继日地进行,表现内容往往既有降神、祈雨的神秘色彩,也不乏赏心悦目的爱情生活,因而商代的“巫乐”在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的同时,也是华丽多姿、热闹非凡的。

其二,商代最后一个帝王纣命令乐师制作了华丽放荡的“淫乐”,通宵达旦狂欢,形式奢侈华丽、内容荒诞污秽。

“巫乐”和“淫乐”一个是民间音乐,一个是宫廷音乐,两者共同构成了商代音乐的特殊面貌。

3.简要论述《诗经》中各类作品的艺术特点《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采集了自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的各类音乐作品。

最初为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综合形式,一般认为秦之后曲调部分逐渐亡佚,才成为今天所见纯诗歌的形式。

《诗经》现存305篇,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即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类。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除了周南、召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的民歌以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

作为民间歌曲,《风》的部分的作品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是个人抒情之作。

其中许多是贵族创作的讽刺歌曲,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有一些事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品。

《颂》共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内容为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语言相对古老晦涩。

由于《诗经》的曲谱早已亡佚,现存的《诗经》曲谱均出自宋、元、明、清四代,其中南宋赵彦肃的《风雅十二诗谱》影响较大。

4.简述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及其特点答:西周在历史上建立了较为庞大的音乐教育机构。

最高乐官为大司乐。

大司乐即大乐正,掌大学,为乐官之长;乐师即小乐正,掌小学,为乐官之副。

其机构可以分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据《周礼》的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有1463人,除了少数底层贵族之外,绝大部分是胥、徒、上瞽、下瞽、舞者一类的奴隶阶级。

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各类人员有明确分工。

大司乐,教国子乐德、乐语、乐舞;乐师,教国子小舞,有羽舞、旄舞等;大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教六诗;小师,掌教鼓、鼗、柷、敔等。

其他人员也各尽其职,组织分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西周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传授课程包括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即《周礼》所载的乐德、乐语、乐舞三个方面。

学习的时间从13岁至20岁,并且有严格的进度规定。

西周的音乐教育目的是通过音乐传递中正平和的思想,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并使音乐得以广泛传承。

5.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学派各自的音乐观点答:儒家提倡音乐。

传世人孔子有关音乐的论述虽然仅有只言片语,但是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充分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础。

随后,孟子提出“王与民同乐”的观点,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高度评价了音乐的社会作用。

荀子的音乐思想则集中于《乐论》中,该文详细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总结的意义。

墨家对音乐持否定的态度,其思想《非乐》篇中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音乐史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不仅劳民伤财,多了还有亡国之危。

墨家的观点代表了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以狭隘的功利观点完全否定了音乐活动,显然是不正确的。

老庄学派也是反对音乐的,代表了没落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在音乐上否定认为的音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张“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虽然包含了一定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却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无所依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其思想有崇尚自然朴素的方面,但同样把音乐看得神秘而不可知。

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促成了先秦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

他们对音乐各自不同的观点,对其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史上重要的遗产。

6.简述相和歌和清商乐的区别与联系答:相和歌是汉代汉民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

它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以及“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

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

清商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其名称在汉代以后出现,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清商乐主要包括三种音乐成分:中原旧曲、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其中,“吴歌”是江苏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以表现爱情为主,代表作有《子夜歌》等。

“西曲”则是湖北一带的民歌,曲调较多,有30多种,内容多是抒发游子思乡的别离之情,代表作有《乌夜啼》等。

清商乐与相和歌的关系在于:相和歌的主要成分是从汉代至西晋时期北方的民间音乐。

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此时南方音乐又有显著的发展,南北方逐渐融合成为一种新颖的音乐,即“清商乐”。

因此,清商乐是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但主要成分已是南方的民间音乐。

7.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情况:编钟、编磬、建鼓、琴、瑟、均钟(律准)、笙、排箫、篪,共九种125件。

其中建鼓、琴、均钟、瑟、篪、排箫都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

8.简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变现在那些方面:平王东迁,周室衰微,天子失势。

周天子派使者到鲁国“求金”、“求赙”、“求车”,周室之困窘已很显然。

各诸侯国也由开始的尊王发展到后来的“政由方伯”。

春秋后期诸侯国也步了周天子的后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已是司空见惯,甚至在卿大夫内部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家臣专政”的现象,如鲁国三桓,晋国三家,田氏代姜等。

宗法分封制严重动摇使西周时的整套的礼乐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危机,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一般而言,“礼崩乐坏”大多指春秋时期对礼的“僭越”。

“礼崩乐坏”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如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这一僭越之至的行为,倘若放在西周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但此时诸侯大夫们不仅我行我素,而且对僭越礼乐心向往之。

《成公二年》: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

既,卫人赏之以邑,辞。

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

”使用三面悬挂的乐器,用繁缨装饰的马匹朝见,这是周朝诸侯才能享用的礼乐待遇,于奚提出这一要求,卫侯竟也答应了,为此使得孔子感慨“惜也,不如多予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