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16)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发展历程说明()

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本不变

②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不可能促进区域发展

③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④区域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的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B

本题考查区域发展与科技进步有关。从可持续发展看,不断协调环境。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发展历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区域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③④正确。故选B。

2.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你认为是()

A. 区域地理信息的获取

B. 区域发展历史的研究

C. 区域人口发展的研究

D. 区域遥感信息的获取

A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研究,需要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其中获取信息是研究的前提条件。

读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壳上升

B. 植被破坏

C. 气候变化

D. 农业开发

4.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 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小题1】A【小题2】D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图示:图中地壳的运动引起地形抬升,地形抬升使背风坡受湿润气流影响减少,气候变得干旱,形成草地和荒漠。所以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A正确,BCD 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地盛行西风,在地壳没有隆起之前,西风将海洋上湿

润气流带到大陆,降水丰富,全为森林而后地壳逐渐上升,阻挡了西风气流带来的水汽,山脉以东背风坡降水减少,逐渐形成草地、荒漠。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D。

正确估计环境人口容量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5.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能做出估计的原因是

A. 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

B.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C. 科学技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D.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中

6.关于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人口容量大的地区,人类活动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B. 环境人口容量小的地区,人类活动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C. 环境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无关

D. 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口数量没有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7.下列决策有助于提高一个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A. 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B. 为发展经济引进有污染的企业

C.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高耗能企业

D. 大力开发湿地资源

【小题1】A【小题2】D【小题3】A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特点。环境人口容量能做出估计是因为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A对;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不利于估计人口容量估计,B错;科技发展是环境人口容量变化的原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不断变化不利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CD错。故选A。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口数量没有超过环境人口容量,D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不只取决于环境人口容量,ABC错。故选D。

本题考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助于减少资源的使用,从而增加环境人口容量,A对;引进有污染的企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可能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下降,B错;高耗能企业增加资源消耗,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C错;大力开发湿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环境人口容量降低,D错。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与乡村配套发展的环境示意图(左下角为当地气候资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该地区

A. 若布局合理,则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B. 经济作物分布区可种植棉花、甘蔗

C. 河流存在明旅的夏汛和凌汛现象

D. 环境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影响不大

9.为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该地区还应

①提升农民收入②大力发展房地产建筑业③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④发展现代农业⑤利用

广阔土地发展工业制造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小题1】C【小题2】B

【小题1】根据指向标,图中化工厂布局在西部,若布局合理,则主导风向为东风,A错。根据图例,该地气温最冷月小于0度,不适宜种植经济作物甘蔗,B错。根据图中降水量有明显季节变化,所以河流存在明显的夏汛,河流自南向北流,所以有凌汛现象,C对。城市功能区布局也要因地制宜,环境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影响较大,D错。

【小题2】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就要提升农民收入,①对。大力发展房地产建筑业,可能导致虚假城市化,②错。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③、④对。利用广阔土地发展工业制造业,不利于城乡一体化,⑤错。所以B对。A、C、D错。

考点:城市功能区布局原则,城市化发展阶段。

10.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

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下列10题。

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A. 都位于入海口处

B. 都位于我国季风区

C. 土壤都比较肥沃

D. 都是平原地区

A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而松嫩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及松辽分水岭之间,主要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不是位于入海口,那么都位于入海口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共性,A正确。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位于东部季风区,土壤都比较肥沃,都是平原地区,BCD都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共性。故选A。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据此回答8~9题。

11.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我国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是( )

A. 气候、地形

B. 气候、水文

C. 土壤、植被

D. 植被、自然带

12.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

正确的是( )

A. 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C. 青藏地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D.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小题1】A【小题2】C

本题考查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决定着海陆位置(水分)和纬度位置(热量)的不同。两者综合影响气候的形成,进而导致了各地植被和土壤的差异。这些因素和各自然带之间又互相影响,从而决定了我国自然地理的环境差异。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区域的人文差异。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减少,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减小,A错;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微弱的地区是青藏地区,B错;青藏地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C 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D错。故选C。

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3.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生活条件

B. 生活特点

C. 经济发展水平

D. 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14.以下叙述可以反映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是()

①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

②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船舶)北马(马车)

③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

④糖料作物种植上南蔗(甘蔗)北菜(甜菜)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④

15.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C. 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的相对一致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16.导致上图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主要是()

A. 气候条件

B. 交通条件

C. 土地条件

D. 历史条件

【小题1】D【小题2】A【小题3】C【小题4】A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即不同的干湿地区,生产类型不同,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开发利用发展方向。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本题考查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我国东部为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多,西部为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所以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①正确;我国南方多河流,可发展水运,北方河流少,以陆地运输为主,所以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船舶)北马(马车),②正确;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差异大,所以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③正确;我国南方和北方热量条件的差异大,所以糖料作物种植上南蔗(甘蔗)北菜(甜菜),④正确,所以①②③④都可反映出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特征,A对,BCD错。故选A。

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图中反映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不同,这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正确,该图体现不出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A错误;也体现不出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B错误;自然区域的边界是模糊的,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可知,该图体现的是干湿状况与农业生产,说明导致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主要是降水差异,即气候条件,A对,BCD错。故选A。

二、非选择题,自练自提(本大题共2小题,)

17.(26分)

材料一京津冀彼此相接,联系紧密。2014年,国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概念。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但必须先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材料二

京津冀产业结构状况对比(2013年)

(1)运用材料,比较河北省和北京的区域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差异。(10分)

(2)张家口和承德是河北省贫困县集中分布的地区,有人说是“限制开发”的结果,请从区域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限制开发”的原因。(6分)

(3)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加强区域联系的角度,说明河北和京津应分别采取的措施。(10分)(1)北京: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1分)。人均GDP高、增长快,经济水平高,发展速度快(2分);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重极低(2分);河北:处于工业化阶段(1分)。人均GDP较低、增长慢,经济水平低,发展速度慢(2分);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较高(2分)。

(2)张家口和承德位于京津的西部和北部,多山区,是河流的上游(2分)和冬季风的上风向(2分),它们的大规模工业开发会影响到京津的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2分),所以几十年间一直限制开发工业。

(3)河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承接京津的工业等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联系;(任写3点,6分)

京津:适当分散城市职能,减少区域行政壁垒(4分)

试题分析:

(1)北京人均GDP高、增长快,经济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重极低。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河北人均GDP较低、增长慢,经济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处于工业化阶段。

(2)张家口和承德位于京津的西部和北部,多山区,是河流的上游,冬季风的上风向。它们的大规模工业开发,会影响到京津的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所以几十年间一直限制开发工业。

(3)河北省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承接京津的工业等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联系。京津地区应适当分散城市职能,减少区域行政壁垒。

考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差异,区域限制开发的原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

18.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流域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下图为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某一条河流的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分析该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

(2)分析该流域城市的分布特点。(2分)

(3)该流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分)

(4)说明该流域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原因。(3分)

(1)流量较大;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汛期出现在夏季;落差较大,水能资源比较丰富;无结冰期等。(4分)

(2)多沿河、沿铁路分布;西北部、中部较少,东南部较多。(2分)

(3)水土流失(1分)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引发洪涝灾害,影响航运。(2分)

(4)东南部地势平坦,降水丰沛,海陆交通便利。(3分)

本题考查流域开发的水文特征、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等方面来分析。该河流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某一条河流,为季风气候区的外流河,所以流量较大,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汛期出现在夏季;无结冰期;流域西北部城市较少,说明落差较大,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等。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据图不难得出该流域城市多沿河、沿铁路分布;西北部、中部较少,东南部较多。

(3)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且图中有水电站分布,说明图示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加上该区域因生活用能缺乏而大量砍伐薪柴,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淤塞河道,降低泄洪能力,易引发洪涝灾害,影响航运。

(4)根据该流域的位置,可从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交通便利等方面分析。城市一般分布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农业发展条件优越的地区。图示区域东南部位于沿海,地势平坦;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沛;图中有多处港口和铁路线,海陆交通便利。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18)

2017年9月8日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启动。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图为白洋淀流域图,读图完成下题。

19.下列关于白洋淀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气候类型改变

B. 空气质量下降

C. 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D. 气温日较差变小

20.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

B. 跨流域调水

C. 暂缓开发区域经济

D. 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小题1】C【小题2】B

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白洋淀萎缩不会导致气候类型改变,A错误;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小,B错误;湿地有调峰补枯的作用,白洋淀萎缩会导致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C正确;湿地破坏,地表变干,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的措施。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会导致水系环境的破坏,A错误;跨流域调水可以减少对白洋淀湿地的水资源的使用,B正确;暂缓开发区域经济不利于经济发展,C错误;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会造成环境破坏,D错误。故选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1.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 )。

A.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 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 工业稳步增长

22.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又好又

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减缓农村发展;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⑤

【小题1】C【小题2】D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图可知,1985年以后,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但环境污染程度大大高于自然环境容量,因此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故C对,ABD错。故选C。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都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又好又快发展,故①②⑤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法限制,故③错;大力发展特大城市会加剧城市问题,故④错。故选D。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45~46题。

23.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A. 东部沿海地带

B. 中部内陆地带

C. 西北内陆地区

D. 西南青藏地区

24.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防护林建设

B. 气候变化

C. 经济发展水平

D. 环境污染

【小题1】A【小题2】C

本题考查我国生态环境最优区域的分布。读图可知,1990年—20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经度度数增大,即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东移,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变好,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降。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原因。1990年—2010年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东移,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较雄厚,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较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较大,C正确;我国东、中、西问都有防护林建设,且以中西部地区防护林建设规模最大,不会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重心东东移,A错误;气候变化往往造成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会加剧生态恶化,BD错误。故选C。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协调关系越好其生态环境质量就越高。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下题。

25.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区域分布在

A. 东部沿海地带

B. 中部内陆地带

C. 西北内陆地区

D. 西南青藏地区

26.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防护林建设

B. 气候变化

C. 经济发展水平

D. 环境污染

【小题1】A【小题2】C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读图可知,1990年—2010年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东移,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降。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原因。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较雄厚,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较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较大,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向东移动,C对。故选C。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回答28-30题。

27.图中所示的某生态环境问题是()

A. 土地荒漠化

B. 臭氧层空洞

C. 水土流失

D. 全球气候变暖

28.图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A. 黄土高原

B. 塔里木盆地

C. 东北平原

D. 长江三角洲

29.治理该区域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不合理的是()

A. 工程措施

B. 生物措施

C. 小流域综合治理

D. 建设商品粮基地

【小题1】C【小题2】A【小题3】D

考查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降水集中,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植被可以截留降水,降低流速,分散流量,固定和改良土壤,遭到破坏后,土壤易受侵蚀;且该地土质疏松,土壤易被流水侵蚀,故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选C。

考查我国局部生态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原因有:自然原因---坡面陡峻;土壤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面裸露,植被覆盖率小;人为原因---滥伐树木、樵采,地面失去植被保护;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垦陡坡,造成表土流失,弃荒另垦,屡弃屡垦;过度放牧,植被减少;开矿及其他建设,使草木破坏,地表裸露。故选A。

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①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如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③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其治理过程中,要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所以ABC选项说法正确。而建设商品粮基地,会盲目追求产量,可能会加剧该地水土流失问题,D错误。故选D。

下图是“某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图”。读图回答16~17题。

30.影响A、B两区域生态功能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水源

D. 植被

31.2016年至2030年间,该市将逐渐

由人口净迁出区转为人口净迁入区,

其最主要原因是

A. 长江航运能力增强

B.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C. 环境人口容量不断上升

D.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小题1】B【小题2】B

本题考查影响生态功能的区位因素。读图可以看出,A生态区位平原水网,B生态区为丘陵森林,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形不同。故选B。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是此区域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的最主要因素,故选B。

2001年8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把“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匾郑重地交到广西贵港市市长手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正式启动,也预示着中国开始探寻2l世纪的绿色工业文明之路。据此回答问题:

32.广西“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B. 大面积肥沃黑土分布

C.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D. 地处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

33.生态工业园区的各类工业的配置,主要考虑的工业布局因素是()

A. 自然条件

B. 环境因素

C. 生产协作

D. 交通运输

34.实施生态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①清洁生产,区域废物零排放②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工业产出

③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⑤实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⑤

【小题1】A【小题2】C【小题3】C

刚果河流域是继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之后的第二个热带雨林地区,享有地

球的“第二个肺叶”之美誉。但最近几年,该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

生态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该地区每年毁林面积达150万公顷,如果这个速

度不加以控制,那么50年后,刚果河流域70%的林地将从地球上消失。读

图,回答下题。

35.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A. 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

B. 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

C. 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

D. 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

36.为保护这一片原始森林采取的措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加强热带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B.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C.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D.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禁砍伐树木

【小题1】C【小题2】D

本题考查刚果河流域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刚果属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但是人口增长快速。新增的人口需要大量的耕地,导致刚果河流域雨林被毁林开荒,从而引起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是刚果河流域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故选C。

本题考查保护刚果原始森林的措施。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这都可以合理保护刚果河原始森林。严禁砍伐树木,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ABC正确,D不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自练自提(本大题共2小题,)

37.长江流域是我国自然环境复杂、经济发达的地区。对照2020年生态建设部分目标,长江流域在生态

环境建设方面任重而道远。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2020年生态建设部分目标。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1)在自然领域,长江流域应该承担的责任有________ 、________ 。

(2)在经济领域,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控目标,长江中下游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3)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长江中下游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1)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湿地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管理,淘汰落后产能

(3)减少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农业污水的排放;加强监测;提高污水治理力度等。节约用水;合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1)本题主要考查长江的生态意义。长江流域面积广大,水土流失严重,湖泊湿地多样,在自然领域应当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2)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污染防治。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控目标,长江中下游地区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调结构、提高利用率,增加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及淘汰落后产能角度分

析。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管理,淘汰落后产能等具体措施。

(3)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要从水质保护及节约用水角度考虑。包括减少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农业污水的排放,加强监测,提高污水治理力度等提高水质。节约用水;合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38.下图是“我国长江流域局部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2)简述图中湖泊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3)据图分析湖南省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及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1)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南部和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中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2)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调蓄洪水,降低洪涝(旱涝)灾害的影响;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区位优势:有色金属矿品种多,原料充足;靠近水电站(水能丰富),动力充足;临近铁路、河流,水陆交通便利。(回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合理亦可给分)

环境问题:开矿破坏植被;破坏地表岩层、土层、加剧水土流失;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排放三废,造成环境污染。(回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合理亦可给分)

试题解析:

(1)从地形类型分析,该区域南部和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中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从地势特征分析,该区域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2)湖泊的主要功能就是蓄水,从此角度分析其作用。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进而降低洪涝灾害;涵养水源,减轻旱灾;增大蒸发量,调节局部气候;保护水生生物,维持生态平衡。

(3)联系影响有色金属工业的区位分析,从能源分析,靠近水电站,动力充足;从原料分析,湖南省有色金属矿品种多,原料充足;从交通条件分析,临近铁路、河流,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外运。

其产生环境问题,应联系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有色金属工业排放等分析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从矿产资源开发角度分析,开采矿产资源会坏植被和地表岩层、土层,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物质疏松,加剧水土流失;开矿会使岩石破碎,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从有色金属工业排放角度分析,有色金属冶炼工业能排放大量三废,会造成环境污染。

考点:地形特征、湿地的环境作用、环境问题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21)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下图为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

39.乙河段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 河流水流平稳

B. 落差大且流量丰富

C. 矿产资源丰富

D. 水位季节变化很大

40.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经验,可以推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则下列

方案合理的是

A. 上中游地区利用大部分河水

B. 人工加速冰川消融以增加河水补给

C. 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 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小题1】B【小题2】D

本题考查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由图可知,乙河段位于田纳西河流域,该流域梯级开发有力的自然条件是该河段落差大且流量丰富,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其水能资源,B对;河流水量平稳不利于梯级开发,水位季节变化大、矿产资源丰富与河流梯级开发没有直接关系,ACD错。故选B。

本题考查流域的合理开发。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既要保证上中游的经济发展用水,也要保证下游地区的生态用水,因此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是塔里木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故选B。

下图为“黄河中游山西省某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41.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 铁矿石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石灰石

42.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A. 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B. 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

C. 有利于缓解水资源不足的压力

D. 促进第三产业合理发展

【小题1】A【小题2】B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图可知,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铁矿和铝土矿。故选A。

本题考查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有关知识。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煤炭附加价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对改善环境质量、缓解水资源不足和第三产业发展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故选B。

下图为“塔里木河流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3.下列对该流域综合治理建议不合理的是

A. 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

B. 植树种草,农、林、牧综合发展

C. 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

D. 大面积植树造林

44.决定流域开发方式和方向的是

A. 流域的人文背景

B. 流域的植被状况

C. 流域的自然背景

D. 流域的人口密度

【小题1】D【小题2】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流域的综合治理。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水分条件较差,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因此应该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植树种草,农、林、牧综合发展;同时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大面积植树造林会造成该地区水资源更加缺乏,不适合该地区的流域综合治理,D对,ABC错。故选D。

本题考查流域的开发。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着流域的开发方式和方向,C正确;流域的人文背景、植被状况、人口密度与流域的开发方式和方向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山西省某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45.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

A. 铁矿石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石灰石

46.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

A. 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

B. 提高能源的附加价值

C. 缓解了水资源不足的压力

D. 促进第三产业合理发展

47.山西省利用煤炭发电的目的不包括( )

A. 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 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 增加经济产值

D. 减轻山西省的环境污染

【小题1】A【小题2】B【小题3】D

本题考查山西省产业链的构成。读图可知,山西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分别是煤—电—铝产业链、煤—焦—化产业链、煤—铁—钢产业链,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效。山西省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构建多条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煤炭附加价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对环境质量、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山西省利用煤炭发电的目的。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山西省变输煤为输电。从经济效益看:利用煤炭发电,可以减少煤炭的外运,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可以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增加经济产值,所以ABC是其目的。从环境效益看:利用煤炭发电,燃煤会造成山西省大气环境污染,所以D不是其目的。故选D。

下图为“山西省某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8.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 铁矿石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石灰石

49.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A. 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

B. 提高能源的附加价值

C. 缓解了水资源不足的压力

D. 促进第三产业合理发展

50.山西省利用煤炭发电的目的不包括

A. 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 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 增加经济产值

D. 减轻山西省的环境污染

【小题1】A【小题2】B【小题3】D

本题考查山西省产业链的构成。读图可知,山西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分别是煤—电—铝产业链、煤—焦—化产业链、煤—铁—钢产业链,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效。山西省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构建多条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煤炭附加价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对环境质量、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山西省利用煤炭发电的目的。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山西省变输煤为输电。从经济效益看:利用煤炭发电,可以减少煤炭的外运,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可以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增加经济产值,所以ABC是其目的。从环境效益看:利用煤炭发电,燃煤会造成山西省大气环境污染,所以D不是其目的。故选D。

51.下图为两条大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

关于两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 甲河上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发展航运、发展种植业等

B. 乙河上游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梯级开发、发展旅游等

C. 甲河下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保护植被生态、发展畜牧业

D. 乙河下游重点开发水能资源、保护水质、发展灌溉农业

B

流域的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9376756.html,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主要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它所确定的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

A. 河流的梯级开发

B. 流域的综合开发

C. 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D. 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等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9376756.html,A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 )

①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调整农、林、牧业结构

③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④恢复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生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4.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成立开发机构来管理地方政府

B. 一定要联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开发

C. 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D. 流域开发降低开放程度

55.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和宣城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16)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发展历程说明() 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本不变 ②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不可能促进区域发展 ③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④区域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的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B 本题考查区域发展与科技进步有关。从可持续发展看,不断协调环境。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发展历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区域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③④正确。故选B。 2.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你认为是() A. 区域地理信息的获取 B. 区域发展历史的研究 C. 区域人口发展的研究 D. 区域遥感信息的获取 A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研究,需要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其中获取信息是研究的前提条件。 读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壳上升 B. 植被破坏 C. 气候变化 D. 农业开发 4.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 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小题1】A【小题2】D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图示:图中地壳的运动引起地形抬升,地形抬升使背风坡受湿润气流影响减少,气候变得干旱,形成草地和荒漠。所以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A正确,BCD 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地盛行西风,在地壳没有隆起之前,西风将海洋上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综合测验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练习题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 1 - 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 9 - 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 16 - 章末综合测验................................................................................................................ - 21 -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原始森林面积最大的两种类型分别是() ①热带雨林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③温带落叶阔叶林④亚寒带针叶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有关热带雨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②“地球之肺”③“地球之肾”④最古老的生物群落⑤仅属于当地国家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⑤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若图中等值线等差值为300,则图中A、B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值最可能是() A.A地比B地大1000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练习: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3 -含答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秸秆全量还田循环利用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在( ) A.三江平原B.塔里木盆地 C.黄淮海平原 D.太湖平原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该生产模式种植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该地一年两熟;三江平原一年一熟;受水资源、热量条件的制约,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太湖平原虽然能一年两熟,但与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不匹配. 2.该生产模式的优点包括( ) ①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增大②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③肥料施用量减小④农业生产投入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在该生产模式下,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小肥料的施用量,使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肥料施用量减小对农作物增产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虽然用于购买肥料的投入减少,但在农作物收获和秸秆还田的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农业机械和快速腐解剂,农业生产投入并没有减少. (2013·吉林调研)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建设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号称世界

三大黄金玉米带之首的“吉林黄金玉米带”真正成了仓廪丰实的“天下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吉林省的地位举足轻重.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4.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答案】 3.D 4.C 【解析】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而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下表所示为我国不同地区某年粮食生产效率.读表回答5~6题.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复习题详解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读我国某地区城镇和沙漠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该地区绿洲荒漠化成因无关的是() A.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B.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C.干旱少雨,蒸发量大 D.钢铁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2.图示区域() A.城镇均分布在河流沿岸 B.城镇多分布在河流下游 C.山前冲积扇城镇数目较多 D.河流全部为季节性河流3.该地区治理荒漠化,最大的困难是() A.交通不便 B.多流动性沙丘 C.人口稀少 D.荒漠化面积广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的部分农业信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注:耕地利用率指年内累计耕作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4.该区域耕地利用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复种指数下降 B.城市扩张,土地变更用途C.过度利用,土壤肥力衰退 D.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抛荒5.图示现象可以反映我国() A.农业技术水平下降 B.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粮食生产压力减小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A.美化环境 B.防风固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7.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①河水含沙量增加②河道淤积③水患加剧④结冰期延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央广网呼和浩特12月29日消息: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呼伦湖,冬捕开始,一网收获十吨鱼。读呼伦湖附近图,完成下列各题。 8.图示区域被一列著名山脉穿过,该山脉走向是 ( ) A.东西 B.南北 C.东北西南 D.西北东南 9.呼伦湖鱼品质远高于其他大湖的淡水鱼,其原因是 ( ) ①热量条件好,饵料丰富②生态环境优越③水温低,生长缓慢④冬季捕捞,生长期长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0.图中沿48°N门西向东农业生产类型是( ) A.渔业、放牧业、种植业、林业 B.种植业、舍饲畜牧业、放牧业、林业 C.放牧业、林业、舍饲畜牧业、种植业 D.舍饲畜牧业、淡水渔业、林业、种植业 根据下图中某国的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文)汇总-共11页

庆阳六中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地理(文) 命题人:安继华 审核人: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热带雨林是个巨大的“储水库”,是指 ①雨林地区大气中的水汽50%来自海洋 ②雨林地区大气中的水汽50%来自雨林本身 ③雨林地区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 ④雨林地区所涵养的水量高达34亿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3~6题。 3.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4.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5.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6.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7.图2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图2 40° 30° 110° 乙 甲 图1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8.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②国际援助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④市场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1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11.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12~13题。 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13.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 14.山西坑口电站建设的作用不.包括()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增加经济产值D.减少山西的环境污染 读图3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15~17题。 15.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图3 乙 丙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练习: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2 -含答案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能源中,全部属于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A.煤炭、石油B.天然气、生物能 C.核能、水能D.潮汐能、太阳能 【答案】 A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都是非可再生能源. (2013·南宁三模)读“东北三省煤炭资源供需变化图”,完成2~3题. 2.引起东北三省煤炭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②煤炭运力不足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区域煤炭资源趋于枯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从图中看煤炭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而生产量增长较慢,这主要源于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对能源需要量增加迅速,而许多生产基地面临资源枯竭,总体产量增长缓慢. 3.解决该矛盾的根本措施是() A.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B.重化工企业向内地迁移 C.加强节能改造,实现清洁生产 D.合作开发邻近地区的煤炭资源并调配 【答案】 A 【解析】在一定时期内,东北地区煤炭能源需求还要持续增长,解决问题的方法无非是开源和节流,目前主要是调配资源,以解燃眉之急,而根本措施是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减少对煤炭的需求量.

读黄土高原各类矿产潜在价值所占比例表,完成4~6题. 4.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A.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B.开采条件好,综合效益高 C.矿种多、质量好 D.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答案】 D 【解析】表中数据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是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5.下列选项是某同学对表中数据92.17%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占本地区能源矿产总储量的百分比 B.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能源矿产总储量的百分比 C.它是黄土高原地区能源资源潜在价值占本地区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D.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能源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答案】 C 【解析】正确理解表格中比较项目的含义. 6.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方向是建成全国的() A.能源生产供应基地B.木材生产和加工基地 C.商品粮、棉生产基地D.畜牧业生产基地 【答案】 A 【解析】本着发挥地区优势的发展方针,黄土高原地区适宜建成我国的能源基地. (2013·安徽省皖中名校联考)近年来,一轮煤炭开发的热潮正在新疆广阔的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30多家大企业大集团的40多个重大投资项目相继奠基开工,投资总额超过1 000亿元.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我国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应用于() A. 搜索营救 B. 灾害预测 C. 环境评估 D. 城市规划 2.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 土壤更肥沃 B. 热量更丰富 C. 地形更平坦 D. 水源更充足 (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A. 年总蒸发量增加 B. 地下径流减少 C. 年降水量减少 D. 自然灾害增多 3.“东桑西移”是指我国将逐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蚕丝产业发展战略。“东桑西移”的原因主要是() ①东部地区桑园基地面积不断减少②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③带动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④稳定我国蚕丝产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西气东输经过的地形区有:①河西走廊②宁夏平原③黄土高原 ④渭河平原⑤华北平原()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5.牛轭,耕地时套在牛颈上的曲木,是牛犁地时的重要农具。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湖北的白露湖、排湖等因形状像牛轭,因此被称为牛轭湖。面向河流下游,左手一侧为左岸,右手一侧为右岸。关于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牛轭湖分布在河流的右岸 B. 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C. 降水丰富,适宜发展种植业 D. 地势较为平坦,水流缓慢 6.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完成问题。 (1)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才向东流动 B. 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 C. 降低生产成本 D. 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 (2)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 A. 增加劳动力需求 B. 向东迁移研发中心 C. 制约制造业发展 D.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7.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双重危机:一是部分制造业流向东南亚、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一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世界森林面积逐渐消失图,完成1~3题。 1.目前全世界消失森林最多的大洲是() A.南美洲 B.北美洲 C.亚洲 D.欧洲 2.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可以()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繁衍物种④维持生物多样性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⑥保护臭氧层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3.南美洲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热带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 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较强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土壤肥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题,读图,结合图例判断,亚洲消失森林比重最大,亚洲面积最大,因此亚洲是目前全世界消失森林最多的大洲,C项对。第2题,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的作用,①对;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②对;有繁衍物种功能,③对;森林生态系统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④对;森林能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⑤对;森林与保护臭氧层关系不大,⑥错。A项对,B、C、D三项错。第3题,南美洲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热带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热带雨林分布区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较多,光合作用较强,①对;水热条件充足,生物循环旺盛,②对;雨林群落的物种多样,生长旺盛,生产力高,③对;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差,多酸性土壤,④错。B项对,A、C、D三项错。 2.A 3.B 七里海湿地(距天津市区30千米)芦苇丛生、鸟类众多,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下表为1987—2005年间七里海古潟湖湿地面积变化数据。据此完成4~5题。 时间七里海古潟湖湿地面积/km2 天然湿地人工湿地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对应练习--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本章达标检测

本章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水资源紧缺隶属度D表示水资源安全度,根据大小划分为非常危险(D≥0.65)、不安全(0.50≤D<0.65)、临界安全(0.35≤D<0.50)及安全(D<0.35)4个级别。水 资源紧缺隶属度数值越高,说明该地区对水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越大。下面是我 国水资源紧缺隶属度分级分布(综合指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水资源紧缺隶属度属于( ) A.非常危险 B.不安全 C.临界安全 D.安全 2.水资源紧缺隶属度大可能导致( ) A.水土流失 B.浪费严重 C.地面沉降 D.降水减少 3.提高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度的措施有( ) ①跨流域调水②使用清洁能源

③加大水能资源开发力度④推广喷灌、滴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光伏发电是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在全球市场处于主导地位,产品主要依赖出口,而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光伏发电规模较小,占世界总装机容量的比重明显偏低,呈现出“大装备、小装机”的格局。读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4.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光伏发电量占比偏低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能少 B.技术水平偏低 C.火力、水力发电量大 D.政府补贴较少 5.根据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特点,推测目前我国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最适宜布局太阳能光伏设备产业基地的是( ) A.江苏 B.内蒙古 C.西藏 D.湖南 6.能源安全是我国目前一个紧迫而重大的问题,下列措施能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有( ) ①参与国际能源开发,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 ②加大能源战略储备,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③全面禁止采挖煤炭,全面使用新能源 ④倡导绿色消费,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人教版秋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__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检测题-含答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 教材第72页活动 2.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3.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2)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政策开放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教材第78~79页活动 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等级较多,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长江三角洲城市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式,而珠江三角洲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2.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享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3.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各有优势,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江三角洲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冀的高科技性,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将定位于: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根据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态势,今后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着力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规模的港口群和城市密集群,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地要着力于发展特色产业及产品:a.上海将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和有污染的产业。b.苏南地区将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重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保持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c.浙东北地区做大做强纺织、服装、机械、石化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③逐步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共同市场。④建立区域性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长江三角洲技术创新能力。⑤加强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学业达标 下图为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章末测试卷: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15小题,共45分) 将新疆丰富的煤炭和风能资源等就地转化成电力输送到电力紧缺地区的工程,被称为“疆电外送”工程。下图示意“疆电外送”工程线路。读图回答1~2题。 1.新疆发展“疆电外送”的不利条件是( ) A.能源不足B.国内市场小 C.交通不便D.水资源不足 2.“疆电外送”() A.缓解了新疆的能源紧张 B.准东至四川段建设难度要比哈密至郑州段小 C.把新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D.三线皆经过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答案】1.D 2.C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下图示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河流含沙量大,不利于生产和生活B.华北地区供水紧张,长江流域水源富余 C.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心北移D.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4.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其影响是( ) A.减轻汉江下游泥沙淤积B.增大华北地区江河泄洪压力 C.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用水紧张问题D.为沿线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答案】3.B 4.D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读图,回答5~6题。 5.“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6.该工程建设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来源:学*科*网] A.加快新疆资源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沪、浙、珠三角等地区能源短缺 D.深化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答案】5.D 6.D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三章复习提升(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不理解生态退化形成原因及措施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下图示意南亚某国家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020福建晋江高二上期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20福建晋江高二上期中,)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3.(2020福建晋江高二上期中,)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可采取的措施是(易错) A.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B.扩大坡耕地面积

C.造林种草 D.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易错点2 不清楚环境问题形成机理 大气污染物扩散受海陆风影响。图1为深圳市某发电厂附近某时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等值线图,图2为该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1 图2 4.()该时最可能为( ) A.1时 B.4时 C.8时 D.15时 5.()图示地区( ) A.地形与污染物的扩散无关 B.含污染物质的降水会腐蚀建筑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D.电厂与极值位置距离小于20千米

易错点3 不会判断自然保护区及其影响 下表为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的总面积及其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比重,下图示意该自然保护区内每一种植被在不同海拔上的分布比重。该自然保护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降水充沛。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植被总面积(公顷) 比重(%) 常绿阔叶林14 623.9 26.6 针阔叶混交林25 310.9 45.97 针叶林 5 068.2 9.2 落叶阔叶林17.8 0.03 竹林8 032.5 14.6 草甸 2 003.9 3.6 合计55 057.2 100 6.()该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 ) A.福建 B.云南 C.河北 D.黑龙江 7.()该自然保护区内(易错) A.海拔830~1 040米范围内面积最大的植被为竹林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其形成与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据此完成1~2题。 1.读下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2.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具有均衡性的特征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④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题,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能够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B项符合。第2题,自然资源虽然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虽然分布不均衡,但其分布有规律可循,可再生资源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矿产资源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 2.D 水足迹是指生产商品与服务所耗费的水资源数量,其中本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内部水足迹,他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外部水足迹。下表示意Y国某年的可更新水资源和水足迹情况。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资料可知Y国() A.水资源总量丰富 B.属于发展中国家

C.水资源严重匮乏 D.水资源利用率低 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少内部水足迹的是() 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②进口水密集型产品③出口水密集型产品④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3题,结合表可知,该国所消耗的水资源中,外部水足迹占主体,说明该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第4题,为减少内部水足迹,一方面应节约用水,减少本国水资源利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水资源。 4.A 读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完成5~7题。 5.造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快速增长②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③水蚀、风蚀、沙漠侵吞,丧失大量耕地④生态退耕 ⑤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量耕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7.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开垦草原 B.围湖造田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尽量多施用化肥 6.D 7.C 浙江某海岛县丘陵面积占68%,平原占32%,沟谷浅窄,河流短小湍急,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45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为489立方米,远低于全省(2 400立方米/人)。据此完成8~9题。 8.导致该县用水紧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稀少 B.人口密度大 C.大中型水库多 D.植被覆盖率低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走向生态文明(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 A.原始社会时期 B.农业社会时期 C.工业社会时期 D.现代发达国家 2.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论 1题,材料中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活动。第2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2.C 老虎在中国文化中是刚勇威猛、驱凶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征。20世纪,人类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量捕杀老虎。近年来,我国与其他有野生虎分布的国家通力合作,大力推动野生虎的保护工作,并将每年的7月29日定为“全球老虎日”。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三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表明() A.现代人与古代先民都崇拜自然,喜爱老虎 B.20世纪人类猎杀老虎和现代人保护老虎都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谋求人地协调 C.20世纪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

D.古代先民拜虎为神是对环境的被动适应,现代人保护老虎是谋求人地协调 4.甲、乙、丙三图中人类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A.拜虎为神会导致老虎繁殖过度,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生存 B.猎杀老虎就是破坏生态平衡,保护老虎就是保护生态平衡 C.老虎圈养越多,被猎杀的可能性越小,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 D.大量猎杀老虎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受损 3题,现代人保护老虎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人地协调,与古代先民崇拜自然的思想不同,A项错误;20世纪人们大量猎杀老虎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B项错误;20世纪至今,从总体看,全球生态环境仍在恶化,故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是最大的,C项错误;D项正确反映了两个时代人与环境的关系。第4题,拜虎为神只表明人类不干涉老虎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一定会导致老虎过度繁殖,老虎也不一定会威胁人类生存;适度猎杀老虎不会破坏生态平衡;老虎被圈养就不能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故并不是老虎圈养越多,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大量猎杀老虎会影响老虎这个物种的生存及整个生态系统,因而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受损,D 项正确。 4.D 森林被大片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威胁人类。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了,各地的“防护林”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据此完成5~6题。 5.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A.征服自然 B.人地和谐 C.崇拜自然 D.改造自然 6.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取缔小煤矿,关闭小火电厂 D.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5题,材料表明人类的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发展,而“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表明环境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类的活动。所以,此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地和谐。第6题,“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加剧;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使旱涝灾害加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农业发展;而取缔小煤矿,关闭小火电厂,会减少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的排放,使人地关系协调。 6.C 资源、环境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大规模地快速推进工业化以及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采用科学标准的体系全面测量中国绿色GDP,能较好地全面考核中国的资源、环境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据此完成7~9题。 7.当前,我国倡导绿色GDP,其内涵是() A.保护环境,放弃经济增长

选择性必修3期末复习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期末复习 班级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水龄是指颗粒物从入口传输到指定点的时间,可表达水体的更新速度。2003年后,三峡工程蓄水对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鄱阳湖水面比降、湖口水龄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开展,鄱阳湖水环境有向富养分化开展的趋势。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3年以后,湖口水龄减小最明显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鄱阳湖水体富养化易消失的季节是 A .秋冬季 B .冬春季 C .春夏季 D .夏秋季 3.三峡工程蓄水后湖口水龄变化的缘由是湖口 A .河床变深,水位降低 B .河床变深,水位上升 C .河床变浅,水位降低 D .河床变浅,水位上升 蓝水脚印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的使用总量。灰水脚印是指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稀释同化所需要的淡水总量。以下图示意2017年中国能源水脚 印和粮食蓝水脚 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以下部门中,灰水脚印占水脚印比重最大的是 A .石油工业 B .电力工业 C .煤炭工业 D .粮食生产 5.关于中国的粮食生产及其水脚印,说法正确的有 月份12 3456789101112平均1956-200212.9 12.1 11.6 11.3 12.9 15.7 22.7 36.5 39.2 39.5 25.5 13.9 21.21 2003-2016 10.311.2 9.68.910.513.522.631.527.125.814.110.616.36

①粮食生产浇灌依靠度较高①稻虾共作可降低灰水脚印 ①耕地与水资源匹配度较好①修建水库可降低蓝水脚印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6.以下区域中,能源和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竞争最剧烈的是 A.东部沿海地区B.东北地区C.黄河中游地区D.长江中游地区调查发觉,我国的稀土、石墨、萤石、重晶石、锑、钒、钼、锗、镓、铯、碲、砷等12种矿产资源,无论是在储量还是在产量上,都具有全球优势地位,其中多种资源被我国列入性矿产资源名目。但在与、欧盟的性矿产资源比照时发觉(以下图),像重晶石、砷等局部资源并未列入我国性矿产资源名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稀土、石墨、萤石资源被中、美、欧盟均 列为性矿产资源的共同因素是 A.资源储量 B.空间分布 C.应用功能 D.对外依存度 8.对重晶石、砷等资源,我国在开发、贸易 的过程中应 A.立足国内市场,禁止原矿出口 B.建立储藏,应对贸易风险 C.采富弃贫,重点开发高品位矿 D.政策扶持,进行原材料深加工 近年来,我国石油生产已远不能满意自身经济开展的需求,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3%。读某年我国不同地区石油进口量统计图〔以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对形成图中不同地区石油进口量差异的成因,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华东、华南地区经济开展水平高,石油需求量大 B.西北地区侧重开展髙新技术产业,石油需求量小 C.华北地区能源结构多元,主要采纳新型清洁能源 D.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耗能工业少,石油需求量小 10.基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偏高的现状,保障我国将来石油平安的措施是 A.彻底转变开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B.加快国内石油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 C.加强国家石油储藏,提高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力量 D.提高石油的勘探技术,增加我国现有油田的石油开采量

年高中地理 复习题(一) 新人教版必修3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复习题(一) 高二地理(必修3)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分: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答案符合右图所示的是( )a:热量资源较缺乏 b:有台风的影响 c: 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d: 地势平坦 e:土壤肥沃 A .①—a ②—b ③—c ④—d ⑤—e B .①—b ②—c ③—d ④—e ⑤—a C .①—a ②—c ③—e ④—d ⑤—b D .①—a ②—d ③—c ④—b ⑤—e 读右图,回答2~3题。 2、适宜右图所示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为( ) ①外向型丝纺工业 ②铜矿冶炼 ③水能开发 ④电子装配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3、限制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 A .土地租金高 B .交通不便 C .常规能源缺乏 D .市场狭小 4、在山西,发展火电为主的电力工业,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 .山西重工业密集,需要大量电力 B .将煤炭转换成电能,输送方便,减轻运输压力 C .山西发展火电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D. 可以有效调节各地区电网 200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06988万吨标准煤、130297万吨标准煤。读图3回答5~6题。 5、2000年消费量超过生产量20%以上的能源种类有( ) A .煤炭、石油 B .石油、水电 C .水电、天然气 D .天然气、煤炭 6、1980~2000年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为( ) A .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增加最多 B .天然气生产量的比重变幅最大 C .1995年煤炭生产量比重低于消费量所占比重 D .1994年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所占比重相近 ② ③ ④ 松嫩平原 ① 珠江三角洲 ⑤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二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表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土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四项指标的对比。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指标分别是() A.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耕地面积 B.耕地面积、土地面积、人口数量、水资源总量 C.人口数量、水资源总量、耕地面积、土地面积 D.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 2.北方地区资源的配置现状会导致() A.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B.水资源浪费严重 C.人均土地面积少 D.缺水问题突出 2.D 读下图,完成3~5题。 3.由图可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点是() A.工业节水 B.生活节水 C.农业节水 D.生态节水 4.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原因是我国主要的灌溉方式为()

A.漫灌 B.滴灌 C.喷灌 D.根灌 5.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对策中,不属于节流措施的是() A.改进灌溉技术 B.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C.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D.海水淡化 3题,由图可知,我国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4.6%,因此农业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点。第4题,漫灌是我国主要的灌溉方式,由于渗漏和蒸发,灌溉效率比较低。第5题,海水淡化属于开源措施。 4.A 5.D 截至2021年5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累计向地方供水363.9亿立方米,供水范围直接受益人口已达7 900万人。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图,完成6~7题。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需关注的问题是() ①汉江中下游灌溉和航运受到影响②库区及沿线移民搬迁安置量大③沿线干渠开挖后诱发水土流失④北段冬季结冰,调水量受限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南水”进入北京后将与北京市五条主要河流渠道相连,沟通各条水系最主要的目的是() A.增加水量,促进水能资源开发 B.解决北京全市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C.最大限度地改善北京市的生态环境 D.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6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调水入京,使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可能影响到汉江中下游灌溉和航运;中线调水,要加大丹江口水库的容量,库区及沿线移民搬迁安置量大;冬季北方气温低,河水结冰,影响调水量;中线调水,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引水,沿线地区平原广大,干渠开挖后不会诱发水土流失。第7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北京后,将与北京市五条主要河流渠道相连,增加生态用水,达到绿化美化北京城市环境的目的,能有效地改善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北京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水能资源少;有利于缓解北京用水问题,但不能解决缺水问题;南水北调能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沟通各条水系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增加就业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