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素材
初中资料中国历史五大盛世分别是什么

中国历史五大盛世分别是什么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所,会出现一些古代史五方面发生的题目。
今天为大家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的五大盛世王朝。
它们分别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唐朝该时期的贞观之治、盛唐时期的开元盛世、南宋时期的永宣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使得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同时,对周边敌对随心所欲国家也不轻而易举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简朴,宫室内衣服并无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当更呼吸道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官僚不敢奢侈纵欲,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张瑛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加设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奖励努力种稻的农民,劝解百官关注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平和,使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出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愈来愈得到恢复并且加工迅速发展,出现了余年未有的稳定富裕并无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汉朝的必要条件物质基础亦大大强化,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首个盛世。
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该时期。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太宗在位政治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佛教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并更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经常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世界的盛世

世界的盛世一、殷商盛世约公元前1290年到1150年。
殷商都城一开始在亳为都城,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殷商盛世就起源于都城稳定在殷地河南安阳之后,到祖甲去世后结束,持续时间大约为140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王有:盘庚、武丁、祖庚、祖甲。
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盘庚中兴、武丁之治。
二,西周盛世公元前1042年到911年。
西周盛世起源于平定三监之乱,到周穆王去世结束,持续时间为132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王有: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
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成康之治、穆王之治。
三,西汉盛世公元前180到33年。
刘邦去世之后,吕雉独揽大权,进而想谋取大汉江山,后来被齐王刘襄联合朝中将军,联手平定诸吕之乱。
从此之后拉开盛世图景,直到汉元帝去世结束,持续时间为148年。
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主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
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文景之治、汉武大一统、昭宣中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有文景之治,有武帝北击匈奴,打出大汉威风。
四,东汉盛世公元35年到125年。
从东汉光武帝削平群雄开始,到汉安帝去世结束,持续时间约为90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主有: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
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光武中兴、明章之治。
汉光武帝这个人非常神奇,一生打仗无数,无一败绩,很多都是以少打多,情商也很好,最终平定西汉之后的乱景。
五,前唐盛世公元627年到755年。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很快就登基当上了皇帝,盛世从此开始,直到安史之乱爆发结束,持续时间为129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主有: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贞观遗风、开元之治。
无论李世民夺权的手段如何,但他治国和军事才能的确非凡。
六,北宋盛世公元970年到1100年。
从赵匡胤平定南方,传统中华地盘基本统一之后,到宋徽宗继位结束,持续时间约为130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主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
中国历史知名的盛世

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盛世(汉武帝——刘彻)、昭宣中兴(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
东汉的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明章之治(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盛世(汉和帝——刘肇)。
后唐的长兴之治(唐明宗——李嗣源)。
后周的显德之治(周世宗——柴荣)。
北宋的太祖之治(宋太祖——赵匡胤)、真宗之治(宋真宗——赵恒)、仁宗之治(宋仁宗——赵祯)。
南宋的乾淳之治(宋孝宗——赵昚)。
辽朝的景圣中兴(辽景宗——耶律贤、辽圣宗——耶律隆绪)。
西夏的崇仁之治(夏崇宗——李乾顺、夏仁宗——李仁孝)。
西晋的太康之治(晋武帝——司马炎)。
南朝宋元嘉之治(宋文帝——刘义隆)。
南朝齐永明之治(齐武帝——萧赜)。
南朝梁天监之治(梁武帝——萧衍)。
北魏的太武之治(魏太武帝——拓跋焘)、孝文中兴(魏孝文帝——元宏)。
北周的建德之治(北周武帝——宇文邕)。
隋朝பைடு நூலகம்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贞观遗风(周圣神帝——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元和中兴(唐宪宗——李纯)、会昌中兴(唐武宗——李炎)、大中中兴(唐宣宗——李忱)。
中国历史知名的盛世
上古时代的尧舜盛世。
夏朝的大禹之治(大禹)、少康中兴(少康)、杼槐之治(杼、槐)、帝芒之治(芒)、不降中兴(不降)。
商朝的成汤之治(商武王——成汤)、太甲之治(商文王——太甲)、太戊中兴(商景王——太戊)、祖乙中兴(商穆王——祖乙)、盘庚中兴(商文成王——盘庚)、武丁中兴(商襄王——武丁)。
历史上有哪些盛世

达 到 了最强盛 的阶段 ,被公 认 为 中 制 人 的 措 施 消 除 了政 治 上 的 隐 患 , 汉 朝 的 版 图。
国 历 史 上 的 “三 大 盛 世 ” , 它们 拥 同时 “抑权 悻 、爱 爵赏 、纳谏净 、
唐 朝 初 年 向 西 北 、 东北 地 区 不
有 一些 共 同的特征 ,而其 中最重要 却 贡献 、礼 大 臣” ,进 一 步调整 统 断拓展 ,设 立 了一些边 疆都护 府 ,
时期 (713年一 741年 )和 清朝 的康
拓 西 北 、 西 南 和 闽 南 ,不 仅 恢 复 了
熙 、 雍 正 、 乾 隆 3位 皇 帝 在 位 时 期 制 皇 族 权 力 泛 滥 ,安 定 皇储 ,避 免 秦 朝 曾 经 拥 有 过 的 疆 域 ,还 把 匈奴
(1662年一 1795年 )中国封建 王朝 皇 室 内部 再 出祸 乱 , 通 过 一 些 先 发 控 制 的 漠 南 地 区 以 及 河 西 走 廊 并 入
除 了政治稳 定 ,国 家统一也是 中国历代政 治 家们的 共识和 最 高追 求 之 一 。 统 一 未 必 就 是 盛 世 ,但 要 成 为 盛 世 , 国 家必 须 统 一 。
汉朝初 年 , 由于 国力有 限 ,疆 域 面 积 一 度 小 于之 前 的 秦 朝 ,边 疆 的 许 多地 方 都 脱 离 了 汉 朝 的 实 际控 制 。 汉 武 帝 继 位 后 ,远 征 匈奴 , 开
一 般 认 为 , 汉 武 帝 统 治 时 期 (前 141年 一 前 87年 )、唐 玄 宗开 元
陈 忠海 ,本 刊 专栏 作 家、 文 史学者 ,长期 从事金 融 工作 ,近年 来 专 注 经 济 史 、 金 融 史研 究 , 出版 《曹操 》等历史人物传ie.8部 , 《套 牢 中国:大 清 国亡 于经 济战 》 《解 套 中国: 民国金 融 战 》等 历 史随笔 集6部 ,发表 各类专栏文章数百篇。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盛世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盛世盛世,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统治集团文治武功到达一定水平的社会现象。
通常表现为:对内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对外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
根据以上的硬性指标,盘点出几千年历史中的八大盛世。
开元盛世李隆基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唐朝在唐玄宗李隆基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政治上: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
军事上: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并设置多个都护府,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
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盛世局面。
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
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
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贞观之治李世民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疆域:在政治上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在外交上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在军事上积极平定四夷,在民族关系上对待少数民族“爱之如一”,贞观年间,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至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达到鼎盛,是时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历史基本知识:中国历史上的10大盛世

历史基本知识:中国历史上的10大盛世历史上的盛世有着许多不同的阶段,而较为有名的十大盛世在历史上保持着长时间的繁荣昌盛时期。
而在历史上的十大盛世同样是历史基本知识,你知道几个呢?那么,本期民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10大盛世。
汉武盛世汉武盛世是西汉的全盛时期,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
汉武盛世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汉武盛世,使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
在这一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在林立于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之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不过传统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均认为,汉武帝力行中央集权、开疆拓土、独尊儒术、设罝五经博士等政策,虽然在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在位中期之后,由于武帝本人好大喜功、放纵享乐、荒诞迷信、残暴多疑、穷兵黩武等种种行为。
造成西汉国力、社会经济、人口数量大幅衰退,当时人民承受这些现象的苦果,生活陷于水深火热,因此他们称所谓的“汉武盛世”,不过在文治学术方面尤为人称道,至于武功方面则通常同情于对人民财货与生命付出过度的损失与牺牲。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盛世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盛世的时期,这些时期一般为经济、政治、文化或者军事方面的繁荣时期,下面将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盛世做简要介绍。
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朝代,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都比较发达。
唐朝时期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等诗人都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此外,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放,使得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之间通商贸易逐渐繁荣。
唐朝还在国家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有大量的进步,如科举制度的推行、刑法的完善、官职的分级等等。
2. 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盛世时期,这个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有发展和进步。
明朝时期的制度较为完善,如六部制度、九卿制度等,加上全国各地都有设置一定等级的学校,为百姓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明朝时期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次远航使得中国和海外贸易的联系更加密切。
此外,明朝的制瓷、制铁、制造火药等行业都比较发达,令中国在科技方面与外界并驾齐驱。
3. 清朝清朝时期,虽然初时是由把持军权的外族人所建立的,但是在其经营下,也取得了相当的建树。
清朝虽然结束了长时间的战乱,但是清朝代表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的缺陷,也是导致其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清朝在军事方面也有一定的进步,发明了一种叫做“八旗”的军事组织,以此为基础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清朝也继承并发扬了唐、宋、元、明等朝代的优秀文化传统,孔庙、文庙、教堂、佛塔等建筑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4. 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农业、工业、科技等方面均得到飞速的发展和提升,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火箭技术的取得,标志着中国在科技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落后到领先的飞跃。
在文化上,新中国积极推进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进行大力改造,同时也注重对外文化交流。
列举中国古代的盛世

列举中国古代的盛世
中国古代的盛世包括:
1.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朝唐玄宗在位前期所开创的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重视吏治,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2.北宋的仁宗之治:仁宗之治是北宋仁宗在位时期出现的盛世,仁宗在位期
间,北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仁宗盛治”。
3.汉朝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汉朝初期出现的盛世,汉文帝、汉景帝在位
期间,推行黄老之术,轻徭薄赋,使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4.明朝的永乐盛世:永乐盛世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时期出现的盛世,朱
棣在位期间,明朝国力达到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5.清朝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出
现的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盛世的出现都与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等因素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几个最好的历史时期,史称“盛世”,例如西汉“文景之治”发展到汉武帝而极盛,唐代“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称盛与清代“康雍乾盛世”,还有鲜为人知的“战国盛世”。
其中,人们多以“盛世”命名的为“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五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乱之后,在新兴王朝上升时期推进至极盛。
西汉在秦朝废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历170多年“休养生息”后才达到全盛。
唐代开元盛世,是在隋末大乱之后,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现的。
其间,走过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
明,削平群雄,驱逐元朝统治者出长城,一统天下,经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终于开创了一代繁盛的局面即“永宣之治”。
自神宗万历中期,乱象环生,经熹宗至崇祯,终酿成大乱,至清军入关前,已持续乱了约半个世纪。
清入主中原,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扫荡南明势力,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
清朝就是在明末大乱的基础上再建一代王朝。
又经过近70年,终由大乱转为大治。
战国时期有些特殊,咋看起来,七国并立呈混乱状态,实际上是经过春秋“礼崩乐坏”、长期兼并而形成的政治新格局,各国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最后由秦实现统一,始达大治顶峰。
各个盛世都具有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视为“乱世”,然而也表明,旧制度行将崩溃,新制度正在产生。
进入战国时期,相继有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至中后期,秦国、韩国、齐国、赵国、燕国也都因变法而强大起来,尤其商鞅在秦国变法更为彻底,结果秦国比其它六国更强大。
尽管各国变法程度不同,但最终都完成或基本完成社会制度变革,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
远在西周时实行诸侯分封,经过春秋时的相互兼并,到战国时只剩下七国。
这与此后的国家分裂有本质区别。
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还不能算作真正的统一,只是尊夏、商、周天子为中心的宗族联盟,因而不能以“分裂”给战国定性。
由春秋“万国”变为战国时的“七国”,是一次重大的进步;由七国最终变为秦国一国,秦始皇建大一统中央集权,乃春秋战国历史继续发展的结果。
秦兼并六国,废分封,行郡县制,统由中央即皇帝一人专制,首次将春秋以来倡导的“大一统”理论变为现实。
自此以后,统一与分裂,不能不成为判断社会发展遵循的原则之一。
当然不能说凡统一就绝对正确,凡分裂皆属罪过。
当一代王朝末期已经腐败透顶,生产力的发展被严重阻碍甚至严重倒退,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如农民起义“分裂”了它的统一,就成为必要,应当肯定,或者说“是一件好事”,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农民起义之积极作用的肯定正说明了这一点。
但分裂之后迟早要重归统一,正所谓“分久必合”。
此乃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之所以肯定“大一统”,是因为它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这样,对“大一统”的实现程度,就成为认定盛世的重要条件。
西汉文帝(前179——前157年)、景帝(前156——前141年)至武帝(前140——前87年),是开疆拓土的时期。
向北,击败匈奴,战争持续半个世纪,将匈奴驱逐至漠北以远。
原先由匈奴占据的漠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皆收入汉之版图;向西即玉门关以西、新疆南部,汉时称西域,被臣服而成为汉的疆土;向东,击败卫氏朝鲜,将其统治的部分辽东地区归入汉朝管辖;向南、西南、东南开拓,即今之广东、云南、浙江、福建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成为汉的一部分。
主要是在武帝时期,建立了远胜秦朝的“大一统”。
</P
唐至盛所建“大一统”,是继汉之后又一次扩大,历史多“汉唐”并称。
唐,在西北击败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在东北,彻底击败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远在黑龙江设黑水都督府,以辖东北地区。
开元极盛,疆域之广远超西汉。
汉唐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是中国疆域扩大的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明永乐、宣德之时,从北与西北两个方向出击元朝后裔,控制了大漠南北;西南与南部即今云贵川等地行土司制,归中央管辖。
在东北即今开原以北远至外兴安岭以北,东至苦兀(即库页岛),广设卫所,在黑龙江特林置奴儿干都司,以辖各卫所。
周边的国家,如安南、暹罗、朝鲜等都是明的属国。
永宣之后,长城以北和西北又为蒙古控制,与明时战时和,几与明相始终,明的疆域又有所缩小。
论疆域之广大,统一之扩大,居汉唐之上者,除元朝外,唯有清康雍乾盛世可比。
雍正帝声称:“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今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朔,声教所被,莫不尊亲”。
此言尚早,实际上,至乾隆二十四年才最终平定西部准噶尔,青海、新疆南北、西藏地区才完全置于中央统辖之下。
西部疆域达巴尔喀什湖以东,北部为漠南漠北,行盟旗制;西南已改土归流,行千余年的土司制被废除。
在东北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东至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东南至台湾岛以东;最南至南沙群岛,皆隶版图之内。
置行省,命官驻军,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当时已有50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政权之下。
清康乾发展了“大一统”,而且突破了历代“内诸夏外夷狄”的传统观念,自康熙起放弃修长城,这就破除了2000年来的隔阂,使
得“中外一家”成为现实,这直接为现代中国版图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然,现在中国版图比清康乾盛世时小了四分之一,比那时有较大倒退)。
</P
每代盛世,都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实现了长治久安,生产稳步发展,粮食足用,国库充实。
汉武帝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又安,府库充实。
”唐开元、天宝年间,每家都有数年的粮食储备,“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
明永、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上下交足,军民胥裕”。
清康熙时,国家储备更充足,自康熙五十年起,三年内分省区普免全国钱粮一周,至于地区性蠲免钱粮每年都有。
总计康熙朝蠲免钱粮达白银1.4亿两。
乾隆时,国家鼎盛,储备雄厚,先后四次普免全国钱粮,累计达白银1.2亿两;又三次普免全国漕粮1000万石左右。
国库存银最高近8000万两,常年在六七千万两之间。
即使打仗,军用浩繁,国库存银少则二三千万两,多则六千万两。
附:提高作文水平技巧:
1.细观察。
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
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
2.多阅读。
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
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等。
我读书、学习、积累知识一般是用快速阅读法,这里说的快速阅读不是简单地阅读速度快,跟略读、跳读扫读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快速阅读是一种科学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
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对抓住文章段落的脉络和重点有非常好的作用,帮助我们对文章做整理、分析和归纳。
掌握速读记忆之后,可以把阅读效率提高很多倍,无论是阅读素材积累还是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时间紧张的高中生来说,非常有必要练习提高一下。
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我自己用的是这个。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阅读从大的作用来说,滋养着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终生收益,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学生阅读可以增加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尤其对于写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常练笔。
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
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
”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写日记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