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计算机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一、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概论:概念、发展历史、计算机结构、计算机系统构成、计算机的功能、应用等;
2.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层次结构、TCP/IP协议体系结构、网络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等;
3.计算机硬件:CPU、BIOS、内存、磁盘、硬盘、显卡、主板、网卡等,以及安装驱动程序、诊断、操作系统的安装、硬盘的格式化、磁盘复制等;
4.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文件管理系统、网络安全工具等;
5.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管理,系统备份,安全策略,系统性能调优等;
6.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安全基础,网络安全原则,网络安全工具,系统安全配置,网络安全协议,病毒和黑客攻击防护等;
7.流程图编程:流程图的绘制,流程图语法,流程图基本概念,流程图实现的编程语言,流程图的读写步骤等;
8.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使用程序设计语言,调试、编写、编译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多线程程序的开发等;
9.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基础,线性表、树形结构、图形结构等。
计算机基础知识

1.3.3 控制器
控制器是全机的指挥中心,它控制各部件动作,使 整个机器连续地、有条不紊地运行。控制器工作的 实质就是解释程序。 控制器每次从存储器读取一条指令,经过分析译码, 产生一串操作命令,发向各个部件,进行相应的操 作。接着从存储器取出下一条指令,再执行这条指 令,依次类推。通常把取指令的一段时间叫做取指 周期,而把执行指令的一段时间叫做执行周期。因 此,控制器反复交替地处在取指周期与执行周期之 中,直至程序执行完毕。
CPU
2、控制器 3、存储器: 内存:RAM 外存:硬盘、软盘、光驱 4、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 5、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
显示器
主机
键盘 鼠标 音箱
1.3.1 运算器
运算器是完成二进制编码的算术或逻辑运算的部件。运算 器由累加器(用符号A表示)、通用寄存器(用符号B表 示)和算术逻辑单元(用符号ALU表示)组成 ,其结构 如图1-6所示,其核心是算术逻辑单元。
输出设备是变换计算机输出信息形式的部件。 它将计算机运算结果的二进制信息转换成人 类或其它设备能接收和识别的形式,如字符、 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目前广为使用 的输出设备有激光打印机、绘图仪、显示器 等。
1.3.6 总线
计算机的各个部件通过一组被称为总线(BUS) 的公用信号线联系起来。这些总线按照传送 信息的不同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 (DB)和控制总线(CB),其中地址总线用于传 送地址信息,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或程序, 控制总线用于传输控制信号。
1.2.5 常用的信息编码 2、汉字的编码 汉字是象形文字,因此不能直接将汉字对 应到ASCII 编码的字符集中,需要分别对 输入、存储和输出进行编码。
1.3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逻辑上可以分为五大类:运算器、控制器、 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全

1、计算机工作原理:1)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接收和存储信息,并按照存储在其内部的程序(这些程序是人们意志的体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输出的高度自动化的电子设备。
2)计算机工作原理——冯·诺依曼原理(又称为存储程序原理)(1)组成计算机的物理设备(硬件)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2)所有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3)计算机系统在程序控制下自动运行。
2、计算机的发展:1)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从诞生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现正向第五代过渡。
见下表。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2)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Intel公司等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到一块芯片中,称之为微处理器(MPU)。
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六个阶段,如下表。
微机的六个发展阶段3)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2年我国的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在中科院数学所内成立。
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问世。
1964年,我国研制了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19机,用于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工作的计算任务。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生产的计算机进入了集成电路计算机时期。
1974年,我国设计的DJS-130机通过了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研制成功了巨型机。
1982年,我国独立研制成功了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亿次。
1997年6月研制成功的银河Ⅲ型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30亿次。
这些机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2005年4月18日,完全由我国科学界自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款六十四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CPU———“龙芯二号”芯片正式发布。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内容第一章1.计算机的发展2.计算机的特点3.计算机的应用4.电子计算机的基本运算5.电子计算机中的数制6.数据的存储单位7.字符编码8.存储程序原理的基本思想9.硬件系统组成、硬件、裸机的概念10.中央处理器、运算器、控制器11.存储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12.输入设备、键盘布局、各键的功能、指法13.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14.总线15.软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的概念、程序的概念16.系统软件及其分类17.应用软件及其分类18.计算机语言、高级语言的翻译程序工作方式19.网络的概念及其功能20.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传输介质21.主要的局域网类型、局域网的硬件组成、局域网的软件系统22.Internet的相关概念23.网络浏览器及其操作24.电子邮件相关概念、特点、地址、服务器、撰写与发送、接收与回复、转发25.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分类、传染途径、预防、消除26.防火墙与木马第二章1.Windows XP任务栏和开始菜单2.桌面基本操作3.窗口与对话框基本操作4.菜单的操作5.剪贴板6.磁盘操作7.文件的命名8.文件或文件夹的选定9.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复制10.文件或文件夹的删除11.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窗口12.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13.控制面板14.输入法第三章1.特殊符号和日期时间录入2.查找和替换(高级)3.文本编辑(复制、移动)4.字体格式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字间距、下划线、着重号等)5.边框(应用范围)、底纹6.段落格式设置7.项目符号和编号8.页眉页脚9.页面设置(纸张大小、页边距、文档网格)10.分栏11.首字下沉12.插入分隔符13.图文混排(填充色设置、线条设置、大小、亮度和对比度、版式、阴影和三维)14.图形综合处理(组合、分解、旋转)15.创建表格(表格输入文本)、表格的修改与填充16.表格的风格设置对齐方式、行高列宽、自动套用格式第四章1.工作表编辑(复制、删除、重命名、插入、移动)2.数据的输入(系统日期、系统时间、分数、数字组成的文本)3.序列输入4.编辑单元格5.设置单元格格式(字体、字号、对齐方式、格式、颜色、边框、底纹、合并单元格、行高、列宽、背景等)6.边框和底纹7.条件格式8.批注9.公式10.函数(SUM、A VERAGE、MAX、MIN、COUNT)11.编辑图表(设置图表选项、更改图表类型)12.美化图表(图表中图表元素的格式设置)13.排序汉字排序(按拼音、笔划)14.自动筛选15.高级筛选16.分类汇总第五章1.对单个幻灯片的编辑——插入对象2.幻灯片格式化(项目符号和编号、行间距)3.设置幻灯片外观(模板、背景、配色方案)4.幻灯片版式5.幻灯片母版6.自定义动画7.效果设置8.幻灯片切换9.超级链接10.幻灯片放映方式的设置11.自定义放映12.13.14.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15.16.17.。
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全

1、计算机工作原理:1)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 Computer)是一种能接收和储藏信息,并依照储藏在其内部的程序(这些程序是人们意志的表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办理,尔后把办理结果输出的高度自动化的电子设备。
2)计算机工作原理——冯·诺依曼原理(又称为储藏程序原理)(1)组成计算机的物理设备(硬件)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储藏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2)全部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形式储藏在储藏器中;(3)计算机系统在程序控制下自动运转。
2、计算机的发展:1)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从出生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现正向第五代过渡。
见下表。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代次起止年份所用电子元器件数据办理方式运算速度应用领域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真空管)汇编语言、代码程序几千 ~几万次 / 秒国防及高科技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几万 ~几十万次 / 秒工程设计、数据办理第三代1965~1970中、小规模集成电结构化、模块化程序几十万 ~几百万次 /工业控制、数据办理路设计,实时控制秒第四代1970~今在规模、超大规模分时、实时数据处几百万 ~上亿条指令工业、生活等各方面集成电路理,计算机网络/ 秒2)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 Intel 企业等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到一块芯片中,称之为微办理器( MPU)。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以下表。
微机的六个发展阶段代次起止年份典型 CPU数据位数主频第一代1971~1973Intel 4004、8008 4 位、 8 位1MHz第二代1973~1975Intel 80808 位2MHz第三代1975~1978Intel 80858 位2~5MHz第四代1978~1981Intel 808616 位>5MHz第五代1981~1993Intel 80386、 8048632 位>25MHz第六代1993~今Pentium 系列64 位60MHz~2GHz 3)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始于20 世纪 50 年代。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章计算机与信息技术§1.1计算机概述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第一台计算机ENIAC1.第一代:1946年—50年代中,电子管时代,有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2.第二代:50年代中—60年代中,晶体管时代,使用操作系统,出现Fortran、COBOL、ALGOL 高级语言。
3.第三代:60年代中—70年代初: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用半导体存储器代替了磁芯存储器,使用了磁盘。
4.第四代:70年代初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开始引入光盘、优盘。
二、计算机的特点1.运算速度快2.计算机精确度高3.具有存储和逻辑判断能力4.有自动控制能力5.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三、计算机的分类1.按工作原理分类: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模拟计算机2.按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3.按规模分类:巨型机、小巨型机、大型主机、小型机、工作站、PC机四、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3.自动控制4.计算机辅助功能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AI:计算机辅助教学5.人工智能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1.2信息与信息技术一、什么是信息信息就是收信者事先不知道的报道,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示形式,是信息的载体。
二、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用于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并再生信息的一类技术。
第一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使用,第二次信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第三次革命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第四次革命是电子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现代信息技术。
三、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1.二进制只有0、1逢二进一2.八进制3.十六进制B—二进制D—十进制O—八进制H—十六进制4.不同进制数据之间的转换5.西文字符的编码计算机系统中有两种重要的西文字符编码:ASCII和EBCDIC码(IBM大型机用)普通采用的是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用一个字节表示一个字符,一个字节为8个二进制位,最高位为0,共有128个字符EBCDIC采用8位二进制表示256个字符6.汉字编码(1)国标码GB2312-80国标码收录了6763个汉字和682个字符,其中一级汉字3755个,按拼音顺序排列,二级汉字3008个,按部首顺序排列,所有汉字和字符组成一个94行(区号)和94列(位)的矩阵,第一个字对应的行号和列号合起来叫区位码。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克利教授和他的学生埃克特设计,并在1946 年 2 月15 日投入运行,他的名称叫ENIAC(埃尼阿克),是一台电子数值积分式计算机。
2、计算机的发展: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基本元件分别是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3、计算机按处理数据的方式分为:数字计算机(一般所用的计算机指的是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不如数字计算机精确,但解题速度快,主要运用于远程控制和模拟仿真)数模混合计算机(既能接收、输出和处理模拟量,又能接收、输出和处理数字量)。
按计算机的使用用途分:专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机通常都是专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一般我们使用的个人计算机都是通用计算机)按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分: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
微型机(个人计算机)。
4、生物计算机又称为仿生计算机,它的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
5、计算机的发展:我国从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
1958年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
1959年研制成功运行速度为每秒1万次的104机,是我国研制的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1964年研制成功晶体管计算机,1983年我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诞生。
1992年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I研制成功。
1995年5月曙光1000研制成功,这是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套大规模并行机系统。
2009年10月29日,我国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问世,在2010年11月发布的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每秒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每秒2566万亿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6、计算机的特点:处理速度快、计算精度高、记忆存储能力强、具有自动运行能力、具有逻辑判断能力、支持人机交互。
第一节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过程在程序控制下自动执行,中间无需人工干预,
每秒可做5000个加法,或500次乘法,或50次除法,工
作一小时完成的计算量相当于100个人用手摇计算机计
算两个月。"埃尼克''被认为是电子计算机的始祖,它开
创了电子计算机的历史。
3
4
▪ 2.计算机的发展
1.1.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概况
▪1.第一代(1971~1973年)4位型计算机 ▪2.第二代(1974~1978年)8位型计算机 ▪3.第三代(1979~1985年)16位型计算机 ▪4.第四代(1986~1992年)32位型计算机 ▪5.第五代(1993~今)64位型计算机 ▪位:指的是机器的字长,字长越长,其精度 越高。
已达几十亿次。
▪ 我国"银河"计算机
每秒达几亿次。
7
▪ 2 .计算精度高
▪ 一般电子计算机可以有十几位有效数字,有的在百位以上甚至更 高。
▪ 3.有较强的记忆能力
▪ 计算机能自动记忆住进入计算机的数据和程序,记忆的数据可以 达到几千万甚至几亿个。
▪ 4. 具有逻辑判断能力,自动化程度高
▪ 计算机并无自己的意志,它不能自己启动,不会自己寻求问题和 制定求解问题的方案,计算机必须接受人的指令。但是,一旦人 们把求解问题的一串指令输入机器启动后,计算机就能按照程序 自动地进行工作直到完成为止,工作过程中一般不需要的人工干 预。它不但能顺序地逐个执行指令,也能按照程序的规定通过逻 辑判断选定下一步要执行的指令,还可按照程序的规定使某些指 令反复执行若干遍。
大家好
1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2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 1.1计算机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计算机发展史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投入运行,它的名称叫ENIAC(埃尼阿克>,是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The 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rgrator and Computer>的缩写。
它使用了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占地170平方M,重达30吨,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虽然它的功能还比不上今天最普通的一台微型计算机,但在当时它已是运算速度的绝对冠军,并且其运算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以圆周率(π>的计算为例,中国的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利用算筹,耗费15年心血,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
一千多年后,英国人香克斯以毕生精力计算圆周率,才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
而使用ENIAC进行计算,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这个记录,还发现香克斯的计算中,第528位是错误的。
ENIAC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
有人将其称为人类第三次产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ENIAC诞生后,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二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并且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整个计算机的结构应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冯·诺依曼的这些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计算机的运算自动化的问题和速度配合问题,对后来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直至今天,绝大部分的计算机还是采用冯·诺依曼方式工作。
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
主要电子器件相继使用了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计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
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特别是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迅速普及,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在办公室自动化和多媒体应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电子计算机还在向以下四个方面发展:巨型化天文、军事、仿真等领域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要求计算机有更高的运算速度、更大的存储量,这就需要研制功能更强的巨型计算机。
微型化专用微型机已经大量应用于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中。
通用微型机已经大量进入办公室和家庭,但人们需要体积更小、更轻便、易于携带的微型机,以便出门在外或在旅途中均可使用计算机。
应运而生的便携式微型机(笔记本型>和掌上型微型机正在不断涌现,迅速普及。
网络化将地理位置分散的计算机通过专用的电缆或通信线路互相连接,就组成了计算机网络。
网络可以使分散的各种资源得到共享,使计算机的实际效用提高了很多。
计算机联网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计算机应用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人们常说的因特网(INTERNET,也译为国际互联网>就是一个通过通信线路联接、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
通过因特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获取大量的信息,与世界各地的亲友快捷通信,进行网上贸易等等。
智能化目前的计算机已能够部分地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因此也常称为"电脑"。
但是人们希望计算机具有更多的类似人的智能,比如:能听懂人类的语言,能识别图形,会自行学习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二.计算机的应用(1> 科学计算如:计算量大、数值变化范围大的天文学、量子化学、空气动力学、核物理学和天气预报等领域中的复杂运算。
(2> 数据处理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事务管理、情报检索等非数值计算的领域。
(3> 过程控制如:冶金、石油、化工、纺织、水电、机械、航天等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
(4> 计算机辅助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如飞机、船舶、建筑、机械、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的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设备的管理、控制和操作。
计算机辅助教育CBE:如计算机辅助教案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管理教案 CMI(5> 人工智能 AI 是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前沿学科。
(6> 信息高速公路(此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II 的俗称>我国已建立的大型计算机应用工程-"金"字工程:金桥工程(全国经济信息网> 金卡工程(金融信息网> 金关工程(外贸海关信息网> 金智工程(教育科研信息网>(7>电子商务利用国际互联网Internet 进行网上商务活动,始于1996年,现已发展迅速,全球已有许多企业先后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
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冯·诺依曼(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对计算机结构提出的设计思想:(1>计算机应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 采用存储程序的方式,程序和数据存放在同一个存储器中。
(3> 指令在存储器中按执行顺序存放,由指令计数器指明要执行的指令所在的单元地址,一般按顺序递增,但可按运算结果或外界条件而改变。
(4>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间的数据传送都通过运算器。
2.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执行指令和程序的过程。
指令的执行过程:第一阶段,计算机将要执行的指令从内存取到CPU,此阶段称之为取指周期。
第二阶段,CPU对取入的指令进行分析译码,判断该指令要完成的操作,然后向各部件发出完成该操作的控制信号,完成该指令的功能,此阶段称之为执行周期。
程序的执行过程:就是逐条执行指令的过程。
取指令→执行指令→取指令→执行指令……指令:就是让计算机完成某个操作所发出的命令,是计算机完成某个操作的依据。
它包括操作码和操作数两部分。
操作码:指明该指令要完成的操作。
操作数:是指参加运算的数或者数所在的单元地址。
指令的分类:包括: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移位运算指令、位与位串操作指令、控制转移指令、输入/输出指令、其他指令。
指令系统:指一台计算机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不同的计算机其指令系统不一定相同。
程序:是由一系列指令构成的有序集合。
3.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硬件主要由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总线等组成。
其中: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和总线构成“主机”,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构成“外设”。
微机的主机箱内主要有下列部件:(1> 系统主板是一块集成电路板,是微机最主要的部件,它包括微处理器模块、内存模块、基本I/O接口、中断控制器、DMA(直接存取存储器>控制器及连接其他部件的总线。
微处理器CPU :是微机的核心部件,控制计算机的各项工作。
Pentium 处理器主要由执行单元、指令预取部件、指令译码部件、地址转换与管理部件、指令快存(cache>和数据快存(cache>、总线接口部件和控制器等组成。
其核心是执行单元(即运算器>,它的任务是高速完成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
CMOS存储器:用来存放用户对计算机的配置参数。
存放在其中的信息可以在计算机开机时进行修改,关机后可保持设置不变。
其中的信息要依靠小电池来维持,电池放电后,会使其中的信息全部丢失。
I/O总线:包括传送数据信号的数据总线DB(是双向的>、传送地址信号的地址总线AB(是单向的>、传送控制信号的控制总线CB 。
常用的有PCI(外围设备接口>总线、ISA(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EISA(扩展的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 通用串行总线(USB>:可以连接几乎所有外部设备。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并行接口、串行接口、软盘接口、IDE(智能设备电子接口>硬盘接口、键盘接口等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 (2> 硬盘驱动器 (3> 软盘驱动器 (4> 光盘驱动器 (5> 电源 (6> 显示卡 (7> 其他卡(声卡、视卡、网卡、…>计算机常用的外部设备有:(1> 输出设备:显示器:常见的有单色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彩色CRT显示器、平板显示器。
主要技术指标是:分辨率、彩色数目、屏幕尺寸打印机:常见的有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绘图仪:常见的有平板式绘图仪、滚筒式绘图仪音箱(2> 输入设备:鼠标:常见的有机械式、光电式和光机式三类鼠标。
笔记本电脑上用跟踪球代替鼠标。
键盘:常见的有101键盘、104键盘。
扫描仪:常见的有手持式扫描仪、平板式扫描仪。
其他输入设备:数字化仪、条形码读入器、磁卡阅读机、话筒、摄象机等(3>计算机通讯设备——调制解调器(Modem>:在Internet 中,微机之间常通过电话线来传送数据,通过电话线传送的信号是模拟信号,而计算机中的信号是数字信号,Modem的作用就是实现这两种信号的转换。
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解调: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Modem有外置式、内置式、PC卡式(是专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三种。
4.计算机软件系统软件:是利用计算机本身提供的逻辑功能,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简化或代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给用户的一个便于掌握操作的工作环境。
不论是支持计算机工作还是支持用户应用的程序都是软件。
(1>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操作系统→网络软件→数据库软件(2>软件分类与简介几个基本概念:系统软件:指那些为整个计算机系统所配置的、不依耐于特定应用的通用软件。
系统软件可供所有用户使用。
应用软件:指用于解决各种不同具体应用问题的专门软件。
它包括定制软件(特定用户使用>和通用应用软件。
裸机:没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虚拟计算机:具有操作系统的计算机(3>系统软件的基本概念源程序:用高级语言编写出来的程序。
目标程序:由源程序翻译出来的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语言程序。
编译程序: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的程序,如:FL.EXE 翻译有“编译”和“解释”两种方式。
编译方式:首先将源程序翻译成等价的目标程序,然后再执行此程序,运行速度较快。
如:C 、FORTRAN解释方式:是把源程序逐句翻译,翻译一句执行一句,边翻译边执行,运行速度较慢。
解释程序不产生将被执行的目标程序,而是借助解释程序直接执行源程序本身。
如:BASIC 、 LISP联接程序:把目标程序变成可执行的程序。
也称组合编译程序或联接编译程序。
将源程序转换成可执行的目标程序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翻译阶段和联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