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验收标准DOC

合集下载

某地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某地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某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1 总则1.0.1为了加强某地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统一施工质量的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标准轨距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

本标准未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其施工质量的验收应另行制订补充标准。

1.0.3施工单位作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主体,应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勘察设计单位等各方应按有关规定的要求对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1.0.4 轨道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检测工作取得的质量数据应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质量状况;所用方法和仪器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并优先采用成熟、可靠、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

1.0.5轨道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承包合同文件和工程技术文件等对施工质量的要求,不得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1.0.6轨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做好环境保护,做到文明安全施工。

2 术语2.0.1长钢轨 long rail超过标准长度的钢轨(其中包括厂焊钢轨)。

2.0.2单元轨节 rail link一次锁定连续轨条。

2.0.3设计锁定轨温 design stress-free temperature of rail根据气象资料和无缝线路允许升温幅度、允许降温幅度,计算确定的无缝线路锁定轨温。

2.0.4 实际锁定轨温 actual fastening down temperature无缝线路温度力为“零”时的钢轨温度。

2.0.5 钢轨胶接绝缘接头 glued insulated rail joint由胶粘剂粘合的钢轨绝缘接头。

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为便于资料管理和资料归档,轨道工程的施工记录及质量验收的表格及其编号应按某地轨道交通工程土建工程的有关规定填写。

3.1.2轨道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施工质量检验制度。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应由施工单位按某地轨道交通工程土建工程相应表格的规定填写,总监理工程师组织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做出检查结论。

电动平车轨道验收标准

电动平车轨道验收标准

电动平车轨道验收标准一、轨道安装位置1.轨道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牢固,拼接平整,运行平稳。

2.轨道安装位置应符合规定,不得侵入设备运行范围。

3.轨道应与电气设备接地装置连接可靠。

二、轨道直线度1.轨道直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要求小于千分之一。

2.轨道实际中心线对基准中心线的位置偏差应小于5毫米。

3.两条轨道相对标高差应小于8毫米。

三、轨道标高1.轨道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要求小于±5毫米。

2.两条轨道相对标高差应小于10毫米。

四、轨道水平度1.轨道水平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要求小于千分之一。

2.轨道实际中心线对基准中心线的位置偏差应小于5毫米。

五、轨道跨距1.轨道跨距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出允许误差范围。

2.轨道跨距偏差应小于5毫米。

六、轨道接头平整度1.轨道接头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出现高低不平、缝隙过大等情况。

2.轨道接头平整度偏差应小于1毫米。

七、轨道固定方式1.轨道固定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可靠的固定方式,如地脚螺栓等。

2.轨道与基础的连接必须牢固可靠,不得松动或位移。

3.轨道固定支架或基础必须设置在可靠的地基上,不得出现下沉、倾斜等现象。

八、轨道防撞设施1.轨道防撞设施应符合设计要求,设置合理可靠的防撞装置,如缓冲器、止动器等。

2.防撞设施必须能够吸收和分散来自平车、叉车等设备的撞击能量,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

3.防撞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有效性。

九、轨道表面处理1.轨道表面应平整、光滑、无毛刺和裂纹等缺陷。

2.轨道表面应进行防锈处理,涂覆防锈漆等材料,以增强耐久性和防腐性能。

3.在特殊环境下,如高温、低温、腐蚀等环境,应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表面处理方式。

4.轨道表面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缺陷应及时进行处理和修复。

5.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对轨道表面造成损伤或刮擦,保持其完好无损。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路轨道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铁路交通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为了保障铁路轨道工程的质量,需要制定严格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本文将针对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轨道线路质量验收标准。

1. 轨道线路平整度。

轨道线路的平整度是指轨道在水平方向上的平整程度。

验收时应采用测量仪器进行检测,平整度误差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

2. 轨道线路弯曲度。

轨道线路的弯曲度是指轨道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程度。

验收时应采用曲线测量仪进行检测,弯曲度误差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

3. 轨道线路轨距。

轨道线路的轨距是指轨道两条钢轨之间的距离。

验收时应采用轨距测量仪进行检测,轨距误差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

4. 轨道线路道床。

轨道线路的道床是指轨道铺设在上面的路基层。

验收时应检查道床的材料和厚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松动、渗水等问题。

二、轨道工程设施质量验收标准。

1. 轨道道岔。

轨道道岔是指铁路线路上的分支线和交叉线。

验收时应检查道岔的安装是否牢固,转辙是否灵活,是否存在异响等问题。

2. 轨道轨枕。

轨道轨枕是指支撑轨道钢轨的木质或混凝土质的枕木。

验收时应检查轨枕的材质和规格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开裂、变形等问题。

3. 轨道防护设施。

轨道防护设施是指铁路线路上的护栏、信号灯、标志牌等设施。

验收时应检查这些设施的安装位置和状态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损坏、缺失等问题。

三、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程序。

1. 施工前验收。

在轨道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材料、设备和施工方案进行验收,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2. 施工过程验收。

在轨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质量和进度进行定期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施工后终验。

在轨道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对整个工程进行终验,确保施工质量符合验收标准,达到设计要求。

通过严格的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可以有效提高铁路轨道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铁路交通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高铁轨道工程验收标准

高铁轨道工程验收标准

CRTSI型双块式无碴道床轨排组装,调整轨排几何形位允许偏差道岔铝热焊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允许偏差(mm/1m)注:1轨顶面中"+"表示高出钢轨母材轨顶基准面2轨头内侧工作面中符号“+”表示凹进3轨底(焊筋)中符号"+"表示凸出检验方法:用1m直尺或专用平直度检查仪检查有碴道床初期稳定阶段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5km抽检2处,每处各抽检10个测点轨道过度段过渡段辅助轨,轨枕安装位置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验。

无缝线路有碴轨道铺枕铺轨1轨枕应方正,并与轨道中线线垂直。

枕间距允许偏差±20mm,连续6根轨枕的距离允许±30mm.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2km抽检两处,每处6根轨枕检验方法:尺量2轨道中心线预线路设计中心线应一致,允许偏差为30mm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2km抽检100m,每10m一个测点检验方法:尺量3扣件组装应符合以下要求:1绝缘轨距块的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2 各种零件应安装齐全,位置正确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1km抽检100m检验方法:尺量,观察检查工地钢轨焊接1.工地钢轨闪光焊焊接接头的形式检验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钢轨焊接第2部分;闪光焊接》(TB/T1632.2-2005)底5.2节规定。

2.工地钢轨闪光焊接接头的生产检验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钢轨焊接第2部分;闪光焊接》(TB/T1632.2-2005)第5.3节规定。

3.钢轨焊头应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查。

超声波探伤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钢轨焊接第一部分:通用技术条件》(TB/T1632.1-2005)第5章规定。

4.钢轨交接绝缘接头焊接前应测定电绝缘性能,并符合相关技术条件的规定。

检验方法:仪器测量5.加焊轨长度:正线不得小于24m,道岔侧股及到发线不得小于12m。

6.单元轨节左右两股钢轨的焊接接头宜相对,相错量不应大于100mm。

7.单元轨节起止点不应设置在不同轨道结构过渡段以及不同线下基础过渡段范围内。

轨道验收标准(DOC)

轨道验收标准(DOC)

轨道验收标准(DOC)2.2.2 基地焊接应配备轨端除锈、钢轨焊接、焊头正火、冷却,钢轨矫直、焊缝打磨、探伤、长轨运输等设备。

2.2.3 焊接接头轨底上表面焊缝两侧各150mm范围内及距两侧轨底角边缘各35mm范围内应打磨平整。

用200mm直尺测量,在焊缝中心线两侧各100mm范围内,焊头工作面表面不平度不应大于0.2mm。

焊头及其附近钢轨表面不应有裂纹、明显压痕、划伤、碰痕、电击灼伤、打磨灼伤等损伤。

2.2.4 全长淬火轨焊头应进行淬火处理。

2.2.5长钢轨出厂时,长钢轨及焊接接头编号标记齐全,字迹清楚,工厂应提供焊头质量检验合格证交施工单位。

2.2.6 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 轨顶面+0.3,02 轨头内侧工作面±0.33 轨底(焊筋)+0.5,0 2.3 铺设长钢轨2.3.1 长钢轨铺设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 轨枕±202 轨道中心线30 2.4 铺砟整道2.4.1 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2.5 轨道整理2.5.1 有砟道床稳定状态参数指标(平均值)序号 道床参数 Ⅱ型轨枕 Ⅲ型轨枕 1 道床支承刚度(KN/mm ) 70 100 2 道床横向阻力(KN/枕) 9 10 3道床纵向阻力(KN/枕)10122.5.2 有砟轨道允许偏差2.5.3 有砟轨道曲线静态圆顺度3铺设道岔及钢轨伸缩调节器3.1 铺设无缝道岔3.1.1 尖轨扳动灵活,无损伤。

尖轨顶宽50mm以上断面处,不低于基本轨顶面2mm。

在静止状态下,尖轨尖端应与基本轨密贴,间隙小于0.2mm,其它地段小于1mm。

查照间隔不得小于1391mm。

轨枕扣件安装不良率不大于6%。

3.1.2 道岔铺设允许偏差4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二线轨道4.1 一般规定4.1.1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二线轨道施工,应按现行在运营线上施工的有关规定办理。

涉及其它专业时,有关专业的人员应配合施工。

4.1.2 在轨道电路区施工时,所使用的工具应有绝缘,并不得搭接在两股钢轨及绝缘接头、引接线和跳线上。

轨道整修验收标准

轨道整修验收标准

轨道整修验收质量标准为了进一步落实运输治乱活动的安排,为基层单位整改和验收提供统一标准,现就轨道整修的标准汇编,各单位严格按照标准整改和自查。

一、采掘工作面轨道标准采掘工作面合格品的验收标准:1、轨道要求:⑴轨道中心线与提升中心线重合,偏差不大于±50mm。

⑵轨距上偏差为5mm,下偏差为-2mm,轨道接头间隙不大于5mm,高低和左右错差不大于2mm。

⑶轨枕间距中段为700mm,轨道接头处为400 mm,误差不大于50mm,轨枕与轨道中心线垂直,误差不大于10度;轨距拉杆间距为4米,误差不大于0.5米;沿轨道中心线方向距离误差不大于0.5米,左右方向位臵误差不大于50mm。

⑷轨枕1/2~2/3要埋入煤中,轨枕下煤应捣密实。

⑸钢轨顶面的高低用10米弦量轨面前后高低不超过15mm。

⑹坡度误差50米内不超过1/1000,即50米内高差不超过50mm。

⑺道岔中心位臵与现场标定位臵一致,沿轨道中心线方向距离误差不大于0.2米,左右方向位臵误差不大于100 mm。

⑻接头方式:接头采用悬接;直线段对接,相对错距不大于50mm曲线段错接,相对错距不大于2米。

⑼弯道处轨距620mm,轨枕为木枕木,间距中段为700mm,误差不大于50mm,轨枕与轨道中心线垂直,误差不大于10度;轨距拉杆间距为1.5米,误差不大于0.5米。

⑽轨道中间段不得出现长度小于2米的轨道,合口时出现小于2米时应将原轨道截断保证对接轨道大于2米。

2、道岔敷设要求:⑴轨距:按标准加宽后不大于3mm;辙岔前后的轨距偏差+3 mm,-0 mm。

⑵水平:尖轨前端、直曲边接轨中部和道岔后部的两股钢轨的水平偏差不大于15 mm。

⑶方向:直线目视直顺,用10米弦量不超过10 mm;曲线目视圆顺,用1米弦量相邻两点正矢差不大于2 mm,用2米弦量相邻两点正矢差不大于3 mm。

⑷轨面前后高低:目视平顺,用10弦量不超过10 mm;⑸接头平整度:接头处两轨面高低和内侧错差不大于2 mm;⑹尖轨: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密切,间隙不大于2 mm,无跳动;尖轨损伤长度不超过100 mm,在尖轨顶面宽20mm处与基本轨高低差不大于2 mm;⑺开程:尖轨开程为80~110mm。

(1.28)轨道检查标准

(1.28)轨道检查标准

轨道检查标准1、轨道扣件必须齐全、螺栓紧固到位,并与轨型相符。

2、中间轨枕距为700mm(±50mm),过渡枕为500—600mm,接头枕距为500—600mm,轨枕中心线与轨道中心线一致,其偏差不应超过±30mm。

3、道床应铺平垫实、无悬空;轨枕埋入道渣深度应为轨枕厚度的2/3,轨枕底面下的道碴厚度不应小于100mm。

4、轨道接头连接处轨枕铺设方式:悬接或垫接。

5、轨枕要求两端齐,长度不统一时人行道侧一头齐,轨枕外露于轨道底座225mm;间距匀、垂直轨道,轨枕腐朽、损坏、开裂不准使用。

6、道钉:道钉分别钉在轨道底座内外侧轨底上,两道钉错距50-60mm,一块木轨枕只能砸4个道钉。

7、接头平整度:轨面高低和内侧错差不大于2mm。

8、轨距:直线段和加宽后的曲线段允许偏差为-2mm~5mm。

9、水平:直线段及曲线段加高后两股钢轨偏差不大于8mm。

10、轨缝:不大于5mm,大于5mm的加道楔。

11、扣件齐全、牢固,与轨型相符。

12、轨枕规格及数量应符合标准要求,间距偏差不超过50mm。

13、道碴粒度及铺设厚度符合标准要求,轨枕下应捣实。

14、曲线段设置轨距拉杆。

道岔质量检查标准1、按要求加强气动道岔的使用,道岔与轨型一致,禁止使用非标准道岔;所有道岔及前后两米必须浇灌不小于180mm厚的混凝土地坪。

2、滑床板:数量齐全,应与尖轨底面贴合,其间隙不超过2mm。

3、轨距按标准加宽后及辙岔前后轨距偏差不大于+3mm,道岔的轨距为500mm。

4、水平偏差不大于5mm,道岔的开程:80-110mm。

5、接头平整度:轨面高低及内侧错差不大于2mm。

6、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密贴,间隙不大于2mm,无跳动,尖轨损伤长度不超过100mm,在尖轨顶面宽20mm 处与基本轨高低差不大于2mm。

7、心轨和护轨工作边间距按标准轨距减小28mm后,偏差+2mm。

8、扣件齐全、牢固,与轨型相符。

9、轨枕规格及数量符合标准要求,间距偏差不超过50mm,轨枕下应捣实。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验收标准ICS 93.10P 65备案号:17297-2005 DB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311.1—200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第 1 部分:土建工程S tandard for Quality Acceptance of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Part 1: Civil Engineering2005-08-29 发布2005-09-29 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T 311.1—2005前言DB11/T 3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分为两部分:——第 1 部分:土建工程——第 2 部分:设备安装工程本部分为第 1 部分土建工程,共分 13 章,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明挖车站(区间)、盖挖车站、暗挖车站(区间)、盾构区间、防水工程、高架及地面车站工程、桥梁工程、路基工程、轨道工程和钢筋混凝土与砌体工程。

车辆段与综合基地的轨道、路基等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已包含在本标准相应章节中。

为便于标准的使用,编写了与之配套的“验收表格”作为该部分的附件。

本部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主编单位:北京市路政局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本部分参编单位: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本部分专家顾问:施仲衡、张弥、吴凤楼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员:姜帆杨广武、梁青槐、罗富荣、范明贵、曾大庆、王甦、张闽、贾俊峰、乐贵平、张化海、杨安治、鲍福安本部分参加起草人员:赵影、潘秀明、王关东、李显实、华东、董凤凯、陈祥才、马锁柱、余乐、孙长军、杨哲峰、扈慧丽、何刚、李国祥、杨仲杰、刘元重、杨运节、张伶娜、邢文耐、孔令洋、雷军、孙洪霞IDB11/T 311.1—2005引言本标准是根据《关于印发2004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04]282 号)、《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制定地方标准和经营服务规范暂行规定的通知》(京交行发[2004] 395 号)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交通行业 2004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交行发[2004] 474 号)文件要求,由北京市路政局组织编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轨道验收标准DOC
轨道工程
1 铺轨前铺砟
1.1铺底砟
1.1.1 底砟铺设应采用压强不小于160kpa的机械碾压,压实密度不小于1.6g/cm3,碾压后应满足设计厚度。

1.1.2 在底砟上铺部分道砟后铺轨时,应对底砟和道砟分别进行碾压。

1.1.3 底砟厚度允许偏差±50mm,半宽允许偏差为+50mm。

1.2 预铺道砟
1.2.1 预铺道砟前应对道砟进行检验,道砟材料及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

1.2.2 预铺道砟前,应核对路基的高程及中桩,根据其摊铺厚度及中线,在路肩挂拉弦线。

1.2.3 道砟可采用道砟摊铺机一次摊铺压实成形,或采用压强不小于160KPa的机械碾压,压实密度不小于1.6g/cm3。

1.2.4 道砟铺设厚度不宜小于150mm,砟面应整平压实,砟面中间不得凸起,可压出凹槽。

1.2.5铺砟允许偏差
2 无缝线路轨道
2.1无缝线路轨道施工
2.1.1 缓冲区钢轨接头螺栓扭矩应达到900N·m,接头处钢轨面高低差及轨距线错牙允许偏差1mm。

2.1.2 缓冲区线路钢轨接头轨缝应按设计预留,缓冲区长轨条轨端相错量不得大于40mm。

2.1.3 邻近缓冲区的一对长钢轨应适当留出富余量,富余量的大小,根据焊接方法确定。

2.2 基地钢轨焊接
2.2.1 基地焊接长钢轨应采用闪光焊。

2.2.2 基地焊接应配备轨端除锈、钢轨焊接、焊头正火、冷却,钢轨矫直、焊缝打磨、探伤、长轨运输等设备。

2.2.3 焊接接头轨底上表面焊缝两侧各150mm范围内及距两侧轨底角边缘各35mm范围内应打磨平整。

用200mm直尺测量,在焊缝中心线两侧各100mm范围内,焊头工作面表面不平度不应大于0.2mm。

焊头及其附近钢轨表面不应有裂纹、明显压痕、划伤、碰痕、电击灼伤、打磨灼伤等损伤。

2.2.4 全长淬火轨焊头应进行淬火处理。

2.2.5长钢轨出厂时,长钢轨及焊接接头编号标记齐全,字迹清楚,工厂应提供焊头质量检验合格证交施工单位。

2.2.6 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允许偏差
2.3 铺设长钢轨
2.3.1 长钢轨铺设允许偏差
2.4 铺砟整道
2.4.1 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
2.5 轨道整理
2.5.1 有砟道床稳定状态参数指标(平均值)
2.5.2 有砟轨道允许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