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中的战争与爱情

永别了,武器中的战争与爱情《永别了,武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出版于1929年。
这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Frederic Henry)的经历,展示了战争和爱情之间的复杂关系。
1. 战争的残酷性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生动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
他通过描绘战场上的种种恐怖景象和悲惨遭遇来展示战争的无情和不可预测性。
炮火轰鸣、爆炸声、失去生命和肢体伤害等元素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巨大破坏。
2. 爱情在战争中的出现尽管《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反映战争残酷面貌的小说,但其中也有突出展示了爱情在这种环境下发生和发展的场景。
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与英籍护士凯瑟琳·伯克利(Catherine Barkley)之间的爱情成为小说的主要线索。
他们在战争中相遇、相知、相爱,尽管环境残酷危险,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彼此。
3. 战争与爱情的冲突《永别了,武器》中展示了战争和爱情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
战争不仅对社会造成深远影响,也对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干扰。
弗雷德里克和凯瑟琳之间的关系受到战争环境的挑战,他们需要面对分离、死亡、恐惧等压力,并努力保持对彼此的信心和忠诚。
4. 爱情成为逃避战争现实的避风港在无法改变战事进程的背景下,爱情成为弗雷德里克和凯瑟琳寻求安慰和逃避现实困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他们将爱情视为一种能够带来安慰和希望的力量,在战火纷飞的世界中互相扶持,一同寻求幸福和庇护。
5. 对战争与爱情的反思《永别了,武器》通过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和爱情对人心的宽慰力量,帮助读者深思战争对人类的破坏以及爱情所能表现出来的优雅与美好。
小说在其结尾处传达出一个深层次的观点,即战争最终只会导致痛苦和无尽的失去。
同时,也透过爱情展示出即使在充满苦难和绝望的环境下,人们仍然能够找到勇气和希望。
总之,《永别了,武器》通过揭示战争可怕的一面和突出展示战争环境下爱情成为逆行者及避难所,并对二者之间紧张关系进行探讨,引导我们深度思考战争对个体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永别了,武器》的小说主题探析.docx

《永别了,武器》的小说主题探析.docx《永别了,武器》的小说主题探析作者蒋晓娟作为1953年普利策文学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他的杰出之处在于通过简洁的电报体文风表现深刻的主题,并且创建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笔者将以语言学作为研究手段,通过具体话语剖析《永别了,武器》中蕴涵的欲、战、殇主题。
旨在剖析小说各行各业角色的话语,对比源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来揭示小说的反战主题。
一、通过引用诗歌与《圣经》表达厌战主题海明威对词语选择的用心考究,从他对小说《永别了,武器》的题目推敲中可见一斑。
在放弃了32个拟定的题目之后,海明威从乔治,皮尔的诗歌标题中找到了小说题目——《永别了,武器》。
与乔治·皮尔探索爱情的主题不同,海明威的小说标题采用语意双关的修辞手法揭示战场上没有所谓光荣与荣誉,爱情终将消亡的事实。
小说题目既可以理解为永别了,武器,也可以理解为永别了,爱情,小说题目让小说战争与欲望的主题跃然纸上。
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尔德曾说作家的文风往往表现在他喜欢使用的语法句型和词语的选择上,二者同样重要。
遣词是一种更深刻的语言视角,既能深化已有的观点,还能提供新视点。
遣词与造句相辅相成,使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
海明威在1939年写给俄国文学评论家伊凡·卡什金的信中说我们都知道战争很糟糕,然而有时人们必须战斗。
但战争是可怕的,任何否认这一点的人都是在撒谎。
在《永别了,武器》小说中,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是逐步从一位旁观者转变为逃避者和反对者,这种转变可以从海明威精准的用词、诗歌和《圣经》引用中得以证实。
以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下文简称亨利为例,起初他对于一战还心存幻想,认为战争和死亡离他很遥远。
亨利在1917年春天对战争的印象是模糊的,更像是个旁观者。
海明威在独白中三次使用也许虚拟语气来描绘亨利对于战争和死亡的不确定。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阅读练习及答案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阅读练习及答案永别了,武器①(节选)[美]海明威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
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皮安尼望着我。
“他走了,中尉。
”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
”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
”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
”“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
他溜走了。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
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
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
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
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
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
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
“我走得发腻了。
”“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
用不着再操心。
“博内罗是个傻瓜。
”“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
”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
战争结束了。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
真这样就太好啦。
”“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
”我说。
“我不相信战争结束。
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
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
我紧紧地央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
没人说话。
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
我们快过去了。
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简。
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
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
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
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
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
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
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
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
浅析《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

浅析《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摘要:《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其中表现的反战思想和迷惘的悲观情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出现的最有个性的作家,也是一位把自己的传奇经历与创作完美结合的作家。
他在近40年的创作中给后人留下了十几部不朽的著作,无论是他早期的以“迷惘的一代”为主人公的小说,还是后来的以硬汉子性格为主题的作品,都始终充满了催人发奋的力量。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正面描写了战争。
其英文标题中的“arms”有两种含义:一指武器;二指情人的怀抱。
因此该小说暗示两个主题:战争与爱情。
它直接追溯一代人是如何在战争中失去天真的动机和淳朴的感情过程,表现了一代人的反战情绪和绝望心态。
一、战争、爱情与死亡——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故事情节在《永别了,武器》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主人公亨利原本是个充满理想的美国青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亨利怀着光荣和神圣的梦想加入了意大利军队,成为了一名救护车司机。
战争期间,亨利在军中担任中尉,并在战斗中受到枪击,腿部受伤。
在米兰的医院中,亨利亲眼目睹了战争引起的病痛和死亡,他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毫无意义,同时他也爱上了照顾他的护士凯瑟琳。
后来亨利的身份泄露,为了逃避追捕,他们逃到中立国瑞士,在那儿度过了三个月宁静的田园生活,熬过了一个冬天。
春天来了,凯瑟琳由于难产死在洛桑的医院里,新生的婴儿也死了,把亨利一个人孤零零地抛弃在世上。
经历了如此的生死变故之后,亨利对战争彻彻底底的憎恶达到了极点。
这是亨利对待战争的转折点,他变得厌战了,甚至不愿意去谈论战争。
战争毁灭了亨利的理想,也浇灭了他对生活的热情。
二、战争给年轻一代造成的绝望和幻灭感——强烈的反战思想从小说的表面来看,作品以一战中的意大利为背景,以亨利和凯瑟琳的恋爱为主线,通过亨利的恋爱悲剧和精神幻灭,不仅剖析了一代热血青年演变为“迷惘的一代”的过程,而且控诉了战争中人与人的相互残杀,战争对人精神的毁灭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扼杀,表达了强烈的反战倾向。
论《永别了,武器》的象征意义

、
自然环境的象征意义
( 一) 雨与雪的象征意义 在《 永 别 了, 武器 》 中, 雨 的意象贯 穿始 终 , 象征
着不幸 、 灾难、 厄运 、 死亡 以及 生的渴望。小说开 篇就 展现 了一幅 萧瑟凄惨 的场 景 ,漫天尘 土与枯黄 的落 叶, “ 冬 季一开始 , 就 下起 了绵绵不绝 的雨 , 淫雨又带 来 了霍乱 ” ,因而使 整部作 品的格 调低沉 、’ 间怅 、 迷
者 的青睐 , 被誉 为“ 主题与创作手法的完美 的结合” 的 典范。 文学 家伯 ・ 贝瑞孙说过 , 真正 的艺术家不是 象征
化和寓言化 , 而是每部作 品都散发 着象征和 寓言 的意 味 。毫无疑 问 , 海 明威就 是这样 的作 家 , 他 刻意追 求 “ 冰 山原则 ” 所要 求的境界 , 用有限 的语言表达无 穷的 意味 , 《 永别了, 武器》 就是这样 的著作 。
惘, 带有浓重的悲剧气氛 。从 第 1 9章开始 , “ 雨” 就像
在《 永别 了 , 武 器》 中, “ 平原” 寓意 肮脏 和痛苦 , 是罪恶 的聚 集地 ; “ 高地 ” 寓意纯洁和 美好 , 表 达 了人
们对 自由、美好 生活的 向往 。亨利提 出度假 的想法 后 ,军 官热心 向他 推荐各种 好玩 的地 方,如佛 罗伦
论< < 永别 了, 武器 的 象征 意义
◎杨 雪
( 许 昌学院公共外语教 学部 ,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海 明威是美国 2 0世纪 “ 迷惘 的一代”的代 表人
使整部小说笼罩于不祥 的气氛之 中。 在《 永 别 了, 武器 》 中, 雪 总是与 家园 、 和平 联系 在 一起 , 象征 着净化 的力量 、 安 宁的 氛围 , 与频 频 出 现 的雨相 比 , 雪总共 出现 过三次 , 雪的 出现 总会 带来 短暂 的和平 与幸福。第一次 出现 于第 2章 , “ 又迟缓 又沉 重” 的大 雪突然 降临 , 掩盖 了满 目疮痍 的大地 , 并宣告第一年战事的结束。之后 , 教士提议亨利到阿 布卢奇度假。那里 非常寒冷 , 下雪就像撒粉一样。庄 稼人见你就脱 帽喊“ 老爷” , 似乎是远离 战争 的世外桃 源 ;雪最后一次 出现于亨利与凯瑟琳生活的阿尔卑斯 山, “ 天天是 明亮寒冷的 白昼和凛冽的寒夜……湖对面 的高山一片雪白,罗纳河河谷 的平原也给 雪罩住 了” , 亨利与凯瑟琳在雪地里漫步 , 憧憬着美好未来 , 但 随着 雪的融化和雨声的再度 出现 , 灾难再次降临。 2
永别了武器——精选推荐

美国文学史作业(二)论《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院系:外国语学院教师:***姓名:***班级:11级英语本科2班学号:*********内容摘要: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阐释了他的战争观。
战争其实是人类的一场灾难,是一个现实的屠宰场。
在文中,主人公亨利看透了战争的本质,于是便逃离了战场。
在小说中,作者把战争中人的命运比作在着火木头上逃命的蚂蚁的命运,体现了他对战争的独特见解。
这部小说很巧妙的反应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体现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关键词:战争反战死亡引言:一个人之所以告别武器,不是因为害怕成为敌人的俘虏,而是对战争的彻底失望. 战争实际是一场噩梦,摧毁了人的一切理想和传统价值观,人们感到深深的幻灭。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战争使人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变得不真实、无意义。
生活成为一场巨大的虚无,这是深刻的失望之后带来的必然后果。
眼前又不知道何去何从,站在十字路口彷徨。
为了填补精神空虚,人们竭力寻找刺激,过着颓唐放纵、浑浑噩噩的生活。
这是一种“世纪末”式的情绪,在本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迷惘也好、彷徨也好,其实质都是悲观。
伴随迷惘而来的是惆怅与痛苦,这是战争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一、从景物的描写来体现反战主题1、通过特定的景物描写来突出反战主题在小说的开篇就用比较忧伤的色调来描写景物。
“部队从房子边走上大路,尘土飞扬,洒在树叶上。
树干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着部队的车在路上开着,尘沙往上飞扬,树叶儿给微风吹的纷纷往下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只有落叶,空空荡荡的。
”“当秋天一到,秋雨连绵不断,栗树上的叶儿都被雨水打落下来,就只剩下赤裸裸的树枝和被雨打成黑黝黝的树干。
葡萄园中的枝叶也很稀疏光秃;乡间样样东西都是湿漉漉的,都是褐色的,触目秋意萧索。
”“绵绵细雨下个不停,随着冬季的来临,霍乱也跟着雨来了。
不过当局设法防止,所以到末了军队里只死了七千人。
”这几段文字所说有些简单,但是却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以及文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文学伦理学视域下《永别了,武器》解读

第38卷第5期Vol.38 No.5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19年5月May 2019文学伦理学视域下«永别了ꎬ武器»解读仇㊀慧ꎬ张㊀琳(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ꎬ黑龙江大庆163318)[摘㊀要]«永别了ꎬ武器»是 迷惘的一代 作品中的佼佼者ꎬ充分反映了人们高涨的反战情绪和不朽的爱情主题ꎮ本文从小说的伦理环境出发ꎬ逐一梳理了战争和爱情两条伦理线ꎬ通过主人公亨利从主动参战到厌弃战争逃离战场的心理变化呈现出战争对伦理秩序的破坏ꎬ同时根据亨利和凯瑟琳爱情故事的不断展开展现了爱情力量对伦理秩序重新建立的过程ꎬ从而揭示了战争的毁灭性力量和爱情在战争环境中的弱小和无助ꎮ[关键词]文学伦理学ꎻ«永别了ꎬ武器»ꎻ迷惘的一代[中图分类号]I712.07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19)05-0113-04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作为 迷惘的一代 作家中的代表人物ꎬ其作品«永别了ꎬ武器»也成为20世纪初反战小说中的经典之作ꎮ在这部小说中ꎬ主人公亨利对战争的态度由最初的热情转向最终的厌弃ꎬ发生了巨大转变ꎮ同时ꎬ他与凯瑟琳的爱情关系从萌芽到确立以及最终的幻灭也充满波折ꎬ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战争的冷酷无情及其对人类的残害ꎮ小说中ꎬ美国青年亨利响应政府号召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前往意大利参战ꎬ担任救护车驾驶员ꎬ其间ꎬ他与战地医院的英国护士凯瑟琳相遇相识ꎮ凯瑟琳悉心照料受伤的亨利ꎬ两人随之相爱ꎬ并在米兰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ꎮ亨利伤愈后不得不离开已经怀孕的凯瑟琳返回前线ꎬ却发现意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ꎬ亨利在执行撤退任务过程中被狂乱的意大利军队袭击ꎬ继而受到意军拦截并被战场宪兵随意判处枪决ꎮ亨利在最后时刻跳入河中逃脱并隐藏身份逃往米兰寻找凯瑟琳ꎮ后来ꎬ两人逃到中立国瑞士度过了一段平静幸福的日子ꎮ然而ꎬ凯瑟琳最终死于难产ꎬ婴儿也未能幸存ꎬ留下亨利一人独自面对世事的冷酷无常ꎮ一㊁写作背景文学伦理学认为ꎬ 伦理环境是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ꎮ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ꎬ即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ꎮ [1]一战时期欧洲的动荡不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亨利的悲剧ꎮ«永别了ꎬ武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ꎬ本为同盟国成员的意大利背信弃义ꎬ投入协约国的阵营ꎬ而其本身的军事力量又不足以抵抗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军队ꎬ因此不得不在协约国其他成员国的帮助下勉力维持ꎮ在双方力量几乎消耗殆尽㊁战局明显向协约国一方倾斜的时候ꎬ美国宣布参战ꎬ站在协约国一边ꎮ美国总统威尔逊号召本国年轻人 为了结束一切战争ꎬ去欧洲打仗 ꎮ海明威作为美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ꎬ参加了开赴意大利米兰的野战救护队ꎮ«永别了ꎬ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的经历则是基于海明威战时遭遇的本色创作ꎮ战争结束时ꎬ意大利惨胜ꎬ伤亡人数超过160万ꎬ其中60万阵亡ꎬ22万终生残疾ꎮ在这样的伦理环境下ꎬ战争与爱情成为这部小说最主要的两条线索ꎮ两条伦理线交织在一起ꎬ时明时暗ꎬ在揭示战争的丑陋残酷的同时讲述灰暗战争背景中的爱情故事ꎬ亨利的形象也更为鲜活ꎮ二㊁伦理秩序的破坏美国在战争初期向战争双方兜售武器大发战争财ꎬ而后为了更大的利益直接参与了战争ꎬ但是在对内宣[收稿日期]2018-11-2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美国迷惘的一代文学伦理学研究 (17WWB065)ꎮ[作者简介]仇慧ꎬ女ꎬ副教授ꎬ硕士ꎬ从事英语教学和教育技术学研究ꎻ张琳ꎬ女ꎬ讲师ꎬ硕士ꎬ从事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ꎮ311传时却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ꎬ鼓励年轻人为了自由和平而战ꎮ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ꎬ亨利对战争的观点在不断地变化ꎬ这个起初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热血青年渐渐地认识到战争的本来面目ꎬ并最终决定与战争单方面媾和 ꎮ小说的开头并未涉及惨烈的战争场面ꎬ只是平直地描述了亨利所观察到的萧条景象和战友间无聊的调侃ꎮ这时的亨利身在战场ꎬ怀揣着捍卫世界民主的梦想ꎬ但对战争本身似乎知之甚少ꎮ 祖国需要我时ꎬ我就去了ꎬ叫我做什么ꎬ我就做什么ꎬ我什么都做ꎬ那不过是我的义务ꎮ [2]亨利起初恪尽职守ꎬ充满责任感ꎬ他 仔细检查车胎ꎬ看看有没有划破或石头蹭破的地方 ꎬ 这一揽子事情的顺利运作ꎬ很大程度上要靠我个人 ꎮ随后ꎬ他意识到个人不会成为战场上的决定因素ꎬ 那儿有我没我并没多大关系 ꎬ甚至连最初入伍的目的都开始模糊起来ꎮ当凯瑟琳问起他为什么身为美国人居然进入意大利军队时ꎬ他回答: 我也不知道ꎬ并非每件事都能说清楚的 ꎮ当护士长问起相同的问题时ꎬ亨利的理由不过是因为会讲意大利语ꎮ此时ꎬ战争对于亨利而言是一个模糊的概念ꎬ 它跟我毫无关系 ꎬ不过是为了完成祖国交付的任务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ꎬ死亡也似乎是遥不可及的ꎮ因此ꎬ他和战友要么不按规定配枪ꎬ要么枪支在手却无法击中目标ꎬ 我知道我是不会送命的ꎮ这场战争不会要我的命ꎮ就像电影里的战争一样ꎬ对我本人没有什么危险 ꎮ这时的亨利虽然对战争的目的不甚明确ꎬ但仍然将之当作自己应当完成的责任ꎬ乐观以对ꎮ在战场上奔波的过程中ꎬ亨利接触到各个阶层的军人ꎮ从与他们的对话中ꎬ他渐渐意识到战争的另外一面ꎮ美国原本是战争的中立方ꎬ利用售卖武器聚敛了大笔财富ꎬ这种不参与到实际战场上的行为对普通民众影响不大ꎮ但在战争后期ꎬ美国政府为了获得战后瓜分世界的资格ꎬ打着维护世界秩序的旗号向德国宣战ꎬ也不可避免地将大量美国青年带入了战争的旋涡ꎮ而意大利政府在一战中的角色也并不光彩ꎬ叛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的行为使意大利军方的决策蒙上了不忠不义的阴影ꎬ这些也必然会影响到意军参战人员的信心和士气ꎮ美国和意大利出尔反尔的行为使两国政府在道德层面上出现瑕疵ꎬ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战士对决策者的信任危机ꎮ亨利在战场上遇到的各型各色的人无不对这场战争抱有抵触的情绪:弄丢了疝带而导致病情恶化的士兵告诉他有人会故意生病或受伤来逃避上前线ꎻ一起执行任务的司机们更为尖刻地指出有的士兵要靠枪毙来逼迫才会出击ꎬ甚至是由于惧怕家人被株连而被迫冲锋陷阵ꎻ最终ꎬ他们作出 人人恨这场战争 的结论ꎬ并敏锐地感知到统治阶级的荒谬无能ꎬ 一个国家有个统治阶级ꎬ这统治阶级是愚蠢的ꎬ什么都不懂ꎬ并且永远不会懂得ꎮ因此就有了这场战争ꎮ而且他们还借此发财 ꎮ士兵们意识到了政府所谓的正义根本站不住脚ꎬ不过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欲望而置广大战士于危险的境地ꎮ战争的残酷被赤裸裸地揭露在亨利的面前ꎬ士兵同军官及政府的对立情绪使他越发地怀疑他参加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ꎬ 一战是欧洲列强重新瓜分欧洲之战ꎬ与美国何干? [2]随后ꎬ血腥的战斗场面愈发加重了亨利的疑惑ꎮ他和司机们休息的掩体遭到了敌军迫击炮弹的袭击ꎬ一个战友在他面前挣扎死去ꎬ他试图救治其他人ꎬ但发现自己也受了重伤ꎬ这时ꎬ亨利亲历了战争可怕的一面ꎬ 我看着我的腿ꎬ心里非常害怕 ꎬ他真切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恐怖和死亡的威胁ꎮ我使劲呼吸ꎬ可又无法呼吸ꎬ只觉得灵魂冲出了躯壳ꎬ往外冲ꎬ往外冲ꎬ我的躯壳始终在风中往外冲ꎮ迅即间ꎬ我的灵魂全出了窍ꎬ我知道我已经死了ꎬ如果以为是刚刚死去ꎬ那是大错特错ꎮ [3]战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残酷的ꎬ士兵会随时面临死亡ꎬ陷入战争的百姓随时会有生命财产的损失ꎮ对于对战双方政府来说ꎬ一场战役的输赢未必会影响整个战局ꎬ但是对于士兵和百姓来说ꎬ任何伤亡损失对他们都是决定性的ꎬ决定他们能否继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ꎮ但是进行这样一场伤亡惨重的战争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亨利觉得 不知道美国跟奥国有什么势不两立的 ꎬ同样ꎬ跟其他国家的矛盾也是这样ꎬ对于普通士兵来说ꎬ这种模糊的参战目的是遥不可及或难以理解的ꎮ在随后辗转救治的过程中ꎬ亨利再次体验到了战争中产生的混乱ꎮ军医在为亨利检查时说ꎬ 值勤时受的伤ꎮ这样一来ꎬ军事法庭就不会说你是自残了 ꎬ这一说法更加印证了疝气士兵所描述的军官对于士兵的不信任ꎬ同时也反映出士兵对于政府的猜疑和对逃离战场的渴望ꎮ同时ꎬ转运的过程中亨利发现位于他上层担架的士兵不断地流血ꎬ而司机在听到亨利的示警求助后仍然无动于衷未加任何援手ꎬ最终那名士兵失血而死ꎮ军事法庭㊁救援人员是政府在战场上的代言人ꎬ而原本应承担起支持和救援责任的他们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多疑和无情的卑劣嘴脸ꎬ他们给予战士的不是应有的信任和支持ꎬ而是不知所谓的怀疑和对伤患遭遇的漠不关心ꎮ亨利通过自身的经历再次确认了战争中政府同士兵之间关系的崩塌ꎬ同时也对战争的本质加深了 411怀疑ꎮ在野战医院中ꎬ昔日的战友里纳尔迪前来看望亨利ꎬ他试图帮助亨利回忆或 创造 受伤时的英勇事迹ꎬ希望能够借此为亨利申请一枚银质奖章ꎬ而亨利对此却反映平平ꎬ似乎得不得奖章对他来说无所谓ꎮ荣誉和勋章原本是战士最值得骄傲的东西ꎬ然而在一战的意大利战场上ꎬ荣誉可以通过虚构和作假来取得ꎬ为此亨利不得不怀疑他为了这样的政府和友军在战场上拼杀是不是值得ꎮ至此ꎬ亨利的心中对于所谓荣誉㊁正义等等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越来越模糊ꎬ亨利甚至对战争的意义和军人一直引以为傲的荣誉都充满了怀疑和鄙视ꎮ如今观察了这么久ꎬ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事ꎬ那些光荣的事也没有什么光荣ꎬ至于牺牲ꎬ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ꎬ只不过那肉不再加工ꎬ而是埋掉罢了ꎮ什么神圣㊁光荣㊁牺牲㊁徒劳之类的字眼ꎬ我一听到就害臊ꎮ诸如光荣㊁荣誉㊁勇敢㊁神圣之类的抽象名词ꎬ若跟村名㊁路号㊁河名㊁部队番号和日期放在一起ꎬ那简直令人作呕ꎮ[3]战场在亨利的眼中等同于屠宰场ꎬ深陷战争的人们就是屠宰场里待宰的羔羊ꎬ他们的牺牲没有任何意义ꎬ而所谓的荣誉在亨利看来不过是给了屠杀冠冕堂皇的理由ꎬ这场帝国之间分赃不均所引发的战争打破了人们对于正义的幻想ꎬ消磨了士兵对政府的信任ꎬ也摧毁了战士对荣誉的信仰ꎮ撤退的过程更加混乱ꎬ亨利等人面临的不仅仅是德军的威胁ꎬ 意大利人对我们的威胁比德国人还要大 ꎬ被吓坏的意大利人已经成为惊弓之鸟ꎬ对什么都害怕ꎬ看到什么都乱开枪ꎬ一同撤退的战友艾莫就这样死在自己军队的枪下ꎬ他们的遭遇使亨利对这场战争丧失掉了最后一点希望ꎬ 不但是军队ꎬ整个国家都在退却 ꎬ回家成了他唯一的期盼ꎮ之后遇到的意大利战场宪兵更是令亨利绝望ꎬ也成了压垮亨利军人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ꎮ亨利因为无辜被抓而试图反抗ꎬ随后受到 毙了他 的威胁ꎻ因为外国口音被怀疑是 穿着意大利军装的德国人 ꎬ他不得不等待面对 愚蠢的审问 ꎻ目睹撤退中的中校被诬 叛国 而被枪决使他意识到形式上的审问最终的判决全部是枪决 最后一丝活着离开战场的希望也破灭了ꎬ亨利乘人不备跳入河中逃离了可怕的战场ꎬ他放弃了自己的责任ꎬ也与战争脱离了干系ꎮ 愤怒和责任一起ꎬ都在河里被冲洗掉了ꎮ其实ꎬ早在宪兵伸手抓住我衣领时ꎬ我的责任就停止了ꎮ我洗手不干了ꎮ这不再是我的战争了ꎮ [3]亨利亲眼见证了战争所导致的伦理秩序的土崩瓦解ꎬ在战场上他经历了捍卫世界理想的破灭ꎬ目睹了统治阶级同战士间信任的消失ꎬ也深切体会了军人荣誉感和信仰的崩塌ꎬ他从一个盲目的参战者成长为认清了战争本来面目的消极战士ꎬ并最终毅然决然地远离战争ꎬ最终完成了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ꎮ三、伦理秩序的重建亨利在战场上从蒙昧到清醒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战争中大部分的伦理秩序都陷于混乱ꎬ本应成为军人精神支柱的参战目的㊁政府权威㊁荣誉感和信仰都被破坏ꎬ他需要另一种秩序来稳定和填补他的精神世界ꎮ亨利在与凯瑟琳的情感在战场上伦理秩序不断坍塌的时候渐渐明晰起来ꎬ爱情的力量重建了亨利心中的情感秩序ꎬ从而使他趋于内心的平和ꎮ小说开篇的亨利对战争懵懂ꎬ对爱情同样一知半解ꎮ整天混迹在军营的亨利不可避免地听战友们随意地谈论女人ꎬ他们当中很多人缺乏对女性的最基本的尊重ꎮ身处这样的环境下ꎬ亨利同凯瑟琳最开始的交往不过是逢场作戏ꎬ没有付出任何的真心ꎮ他在与凯瑟琳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就试图亲吻她ꎬ可笑的是ꎬ不是因为喜欢或者爱ꎬ而是因为觉得凯瑟琳长得很美ꎮ当凯瑟琳反复问起他会不会对她好时ꎬ亨利的反应居然是 该死 ꎮ恐怕这时的亨利只是把凯瑟琳当做一个随时可以丢弃的负担ꎬ连朋友都算不上ꎮ第三次见面的时候ꎬ亨利对凯瑟琳对他执行任务的关心略显不耐烦ꎬ这表明亨利不想凯瑟琳太过介入他的生活ꎬ她是 别人 而非 自己人 ꎮ当凯瑟琳问他是不是说过爱她的时候ꎬ他违心地撒谎答 是的 ꎬ但是心里面却清楚地知道自己并 没有任何爱她的念头 ꎬ不过是场游戏ꎬ不比打牌更郑重ꎮ同时ꎬ凯瑟琳也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过是战争中的消遣ꎬ是一场 戏 ꎮ尽管如此ꎬ他们的相处还是在亨利的生活中留有痕迹ꎮ当想见凯瑟琳却未见到时ꎬ亨利会觉得 孤单又空虚 ꎮ亨利与凯瑟琳之间的交往没有任何规则的约束ꎬ其关系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ꎬ他们还没有触碰到爱情的门槛ꎮ亨利与凯瑟琳的再见就是发生在受伤修养期间的米兰医院了ꎮ亨利一个人躺在陌生的医院ꎬ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ꎬ心中满是对伤情的忐忑ꎬ而熟悉的战友又不在他的身边ꎬ这时ꎬ凯瑟琳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ꎬ就像511一道阳光给了他抚慰和希望ꎮ 我一看见她ꎬ就爱上了她ꎮ我神魂颠倒ꎮ我爱她爱得发疯了ꎮ我不敢相信她真的来了ꎬ便紧紧地抱住她ꎮ [3]此时ꎬ凯瑟琳成为亨利在伤痛和陌生环境中的唯一精神依靠ꎬ亨利清楚地知道ꎬ正是这次受伤促成了他和凯瑟琳关系的进一步发展ꎬ他们的爱情初露端倪ꎬ 上帝知道ꎬ我本来是不想爱上她的ꎮ我也不想爱上任何人ꎮ但是上帝知道我已经爱上了她ꎮ [3]养伤期间ꎬ亨利和凯瑟琳的感情一日千里ꎬ任何短暂的分别都像是一场长途旅行ꎬ每次见面都是久别重逢ꎬ在他们心中ꎬ他们就像是真正的夫妻ꎬ 她到医院的头一天ꎬ我们就算是结婚了 ꎮ在遥远的异国战场上ꎬ身负重伤的亨利正处于最为迷惘和无助的时候ꎬ凯瑟琳的出现带来了 他乡遇故知 的喜悦ꎬ而她悉心的照料恰好缓和了亨利由于参战目的和意义动摇所引发的冲击ꎬ情感秩序的初步建立弥补了战场上伦理秩序缺损导致的心理伤痕ꎮ这段时间是战争中亨利和凯瑟琳一起度过的最安静美好的一段时光ꎬ他们一起出去吃饭ꎬ一起郊游ꎬ凯瑟琳对亨利细致入微的照料给他带来了家一样的感觉ꎮ亨利也渐渐地对凯瑟琳越发关心ꎬ越发能够体会凯瑟琳的心思变化ꎬ他渐渐地从一个情场上玩世不恭的浪子变成了一个有责任心的爱人ꎮ不久之后ꎬ凯瑟琳怀孕了ꎬ然而离别也随之而来ꎬ亨利伤愈后很快要重返前线ꎬ以前对生死不屑一顾的亨利郑重其事地买了枪ꎬ这是亨利对自己生命的负责ꎬ也是对凯瑟琳的负责ꎬ他不想凯瑟琳再一次经历未婚夫阵亡的惨痛经历ꎮ离开前他们在旅馆的相聚是他们对家的全部憧憬ꎬ旅馆的房间就像是曾经的病房ꎬ就是他们的家ꎬ里面有甜蜜温馨和他们浓浓的情谊ꎬ以及他们对家的渴望ꎮ在这里ꎬ他们依依惜别ꎬ亨利决定将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承担起来ꎬ家庭伦理秩序在他心中初见雏形ꎮ重返战场的亨利时时想念着凯瑟琳ꎬ哪怕做梦都惦念着她ꎬ他们的感情融入到亨利的生活中不可分割ꎮ独自逃亡的时候ꎬ亨利仍然不由自主地想起凯瑟琳ꎬ心里充满对她的想念和愧疚ꎬ生怕 想她却没有把握见到她 ꎮ当亨利辗转找到凯瑟琳时ꎬ亨利对侍者称凯瑟琳是他的妻子ꎬ家的概念在亨利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了ꎮ对亨利来说ꎬ凯瑟琳是他的一切ꎬ有凯瑟琳的地方就 像是回到了家ꎬ不再感到孤独 ꎬ 其他事情都不真实了 ꎮ从此ꎬ他们决定再也不分开ꎬ哪怕面临被逮捕的风险ꎬ他们也一起冒险横渡湖区逃往中立国瑞士ꎬ在这个过程中ꎬ他们彼此鼓励彼此关怀ꎬ亨利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一个丈夫应该承担的保护妻子的责任ꎬ并最终在瑞士建立了自己的小家ꎬ也端正和确立了爱情和家庭这一伦理秩序ꎮ生产前ꎬ亨利和凯瑟琳在一起过着平安幸福的生活ꎬ两个饱受战争磨难的人暂时脱离了战争的阴影ꎬ可他们还是 丝毫不敢浪费在一起的时光 ꎮ好景不长ꎬ凯瑟琳在生产时出现了难产的迹象ꎬ亨利在忐忑不安的等候ꎬ一方面心疼 可怜巴巴的亲爱的凯特 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ꎬ另一方面又担心现有安定生活的破灭ꎮ亨利在脑海中反复九次提到 万一她死去可怎么办? 这里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凯瑟琳生死间的挣扎ꎬ也包含着亨利对未知结果的深切恐惧ꎬ最终在医生提出剖腹产时ꎬ一句带着感叹号的 她万一死去怎么办! 将亨利的恐惧推到了顶点ꎮ万一凯瑟琳死了ꎬ爱情赋予亨利的精神支持消失殆尽ꎬ依附其上的家庭伦理秩序随之破灭ꎬ他的整个生活将重归无秩序状态ꎬ毁于一旦ꎮ最终ꎬ孩子死了ꎬ凯瑟琳也没能活下来ꎬ亨利同凯瑟琳告别ꎬ 就像跟石像告别 ꎮ从此以后ꎬ亨利的生活灰暗一片ꎬ如一潭死水不起波澜ꎮ他们还是没能逃脱战争的影响ꎬ恶劣的生存条件打破了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秩序ꎬ重新将他们推入了可怕的灾难ꎬ打破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切幻想ꎬ 任何人的死亡ꎬ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平常的生活里ꎬ都是没有意义的ꎮ在战争中死去与在恋爱中死去ꎬ结局都是一样的ꎮ [2]四㊁结语在战场上ꎬ亨利目睹的是秩序的破坏和崩塌ꎬ在爱情之路上ꎬ亨利努力地寻找方向建立秩序ꎬ然而这一切努力ꎬ放在战争的环境下ꎬ显得那么的弱小和无助ꎬ最终都会灰飞烟灭ꎮ 亨利的迷惘是别无选择的必然结果和时代的悲剧ꎮ [4]亨利的遭遇就像战后老兵遭遇的写实ꎬ他们在悲惨的现实世界中很难愈合身心的伤痛ꎬ战争的打击对他们而言是摧毁性的ꎬ因此ꎬ 迷惘的一代 的出现ꎬ归根结底ꎬ是战争的恶果ꎮ[参考文献][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ꎬ2010(1).[2]杨仁敬.海明威:美国文学批评八十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ꎬ2012:9-15.[3]欧内斯特∙海明威.永别了ꎬ武器[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ꎬ2017.[4]吴然. 硬汉 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ꎬ2005:81.611。
【论《永别了,武器》中的艺术张力】永别了,武器

【论《永别了,武器》中的艺术张力】永别了,武器文学本身是艺术,而艺术的实现却存在于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之中。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读者取向的理论中,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具有原创意义,影响巨大。
用伊瑟尔的话说,文学文本总是有很多空白,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动想象力去填充。
就好比是欣赏未完的水墨丹青,观者总想去想象他的全貌,所以调动欣赏经验来构思那未完的部分。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两个最根本的因素,这就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指作品中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如象征、隐喻、含蓄、朦胧、模糊,它使艺术作品充满了意义上的张力空白,使之成为一个可以让接受者反复体味的空间,涵纳了巨大的艺术容量,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不确定性是以确定性为前提的,它不是毫无定性的纯自由状态,而是通过确定性来引导接受者对作品的体悟与想象,将读者的反应纳入一定的艺术范式。
叶维廉说:“空白(虚、无言)是具体(实、有言)的不可或缺的合作者。
语言全面的活动,应该像中国画的虚实,必须使读者同时接受‘言’(写下的字句)所指向的无言(不着一字的风流),使负面的空间(在画这是空白,在诗中是弦外的颤动)成为重要、积极、我们要做美感凝注的东西。
语言文字仿佛是一种指标,一种符号,指向具体、无言独化的真世界。
”这就充分说明了空白与实有、不确定与确定性是彼此依存、相互转化的。
因此,空白也是一种表达,“是对不可表达之物的反向表达,是通过对可以表达之物的表达来暗含对不可表达之物的表达”。
欧内斯特・海明威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于中国读者早已耳熟能详,他作品中的硬汉形象更成为后人艺术作品中模仿的对象。
批评家们对他的作品评论不断,乐此不疲。
本文试图运用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再次解读他的不朽之作《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的作品粗犷朴实,内涵深刻丰富。
第一次世界大战铸成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也给他的早期作品奠定了一种灰暗、郁闷的格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217-255.
[6]孙树彪.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6 (5): 92-94.
[7]王晓雁.“迷惘的一代”的心声[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2): 19-21.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具有强烈的反战倾向。这部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海明威并没有用一大堆恐怖描写来谴责战争,而是集中凝炼地刻画某些战地细节:阴雨连绵的天气、士兵们的厌战情绪、野战医院里的痛苦呻吟等,从而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深深憎恶。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最后跟战争永别了,可是前途一片渺茫。海明威通过这部作品告诉人们,“迷惘的一代”的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战争。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身跃进一条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礼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生活,但是最后爱人还是难免一死,因为作者认为“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战争必然会带来死亡和苦痛。一旦卷入战争,人们就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这种思想认为人生如梦幻般虚无缥缈,充满了悲观、痛苦与绝望,从而批判了战争的荒谬、虚无和非理性。
参考文献
[1]Chang Yaoxin.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8: 220-228.
[2]Donaldson,Scott.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rnest Hemingwa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109-127.
到了六、七十年代,文学评论界企图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指导来揭示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思想。这一时期,评论界普遍认为海明威的小说,尤其是《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样升起》,所表达的孤独、迷惘和现实的不可理喻性正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意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不是以理性生活,他们摆脱了抽象的思想,表现出来的只有行动。英国评论家贝茨认为海明威的全部小说其实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现代人如何在这个充满战争、暴力、恐惧、迷惘和绝望的荒诞世界里面对无处不在的虚无和死亡。《永别了,武器》其实也是海明威式的英雄对死亡和虚无的恐惧和逃避,表达了海明威对战争的仇恨和厌恶的态度。
2.小说《永别了,武器》中对爱情的描写
这部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爱情,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构成了小说的精彩部分。故事一开始,凯瑟琳就对亨利表现出关心,而亨利对这份爱毫不在乎,他心里清楚自己对凯瑟琳并无感情,只是想和她玩玩而已。后来亨利在战场上腿部负重伤,被送去医院疗治,养伤期间恰好由凯瑟琳护理。他们相互陪伴,渐渐产生了感情。此时的爱情像一剂良药,以慰藉由战争和战友死亡带来的心痛与恐慌。后来亨利伤愈,重返战场,而此时的凯瑟琳已怀孕。亨利在一次大撤退中九死一生,意识到战争的虚无并选择逃离。他开始厌恶战争,把爱情作为生活的全部,并与凯瑟琳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他们的幸福生活转瞬即逝,爱情终究随着凯瑟琳的死亡而幻灭。凯瑟琳勇敢而坚强,但最终也逃不出死亡的魔掌。凯瑟琳和婴儿的死亡,让亨利在悲痛欲绝中意识到爱情的虚无。幸福生活太短暂,爱情也不能持久,可见战争带来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8]尹燕.战争带来的迷茫——评海明威《永别了武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 (4): 98-100.
开题报告(正文):
一.选题背景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也是第六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他们对战争厌恶、恐惧,但又找不到思想出路。他们不相信资产阶级虚妄的道德标准,因此常常按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作家中最著名的代表。1929年出版的《永别了,武器》,使海明威获得巨大成功。《永别了,武器》对海明威个人来说,标志着他的创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这里着重解决的是帝国主义战争对一代人的摧残的问题。这部小说直接描写战争,深刻地表现了战争对一代人的摧残,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灵上,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使人们内心充满了忧郁和茫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是一次毫无正义可言的帝国主义战争。《永别了,武器》以生动、鲜明的形象,简洁、精炼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成为当时谴责战争反对战争潮流的代表作之一。
[3]Hemingway,Ernest.A Farewell to Arms[M].Xi’an:World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0.
[4]Zhu Chunyan. A“Lost”Theme: An Analysis ofA Farewell to Arms[J]. Journa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2005, 21 (4): 62-65.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国外学者研究: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之一。对他的小说主题思想,一直以来都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早期的海明威研究者欧法林认为,海明威从不在作品中表达任何严肃思想,他对政治和道德不感兴趣,因此,任何想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某种思想或主义的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20世纪美国文学评论家威尔逊则通过对海明威传奇般的生活经历的全面考察,发现海明威的所有作品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威尔逊认为,海明威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个人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
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战争给主人公带来的态度变化和爱情的发展变化,以及作品表现出的反战主题。并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出简要的解读,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内涵。
2.研究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浩劫,是典型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此次战争对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迷惘的一代”就是一战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这些作家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和恐惧,但又找不到思想出路。他们不相信资产阶级虚妄的道德标准,常常按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使他对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苦痛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像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任何希望,由战争带来的创伤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与失望的情绪较为浓厚。通过对《永别了,武器》中的战争和爱情这两条主线的分析,以及对作者反战主题的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迷惘与悲观的情绪,从而引起人们重新思考战争和生命的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柯海燕
所在院系
外语系
所在班级
1004
指导教师
池欢
学பைடு நூலகம்学号
2010303010422
专业方向
英语
开题时间
2014/02/25
导师职称
讲师
论文题目
Warand Love: A Brief Analysis ofA Farewell to Arms
文献综述: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永别了,武器》是公认的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杰出的小说,是美国20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之一。此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战争和爱情为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这部小说因反对战争的鲜明主题和成熟的艺术技巧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小说虽然主题是反对战争,但也是一部爱情悲剧。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在战乱时期的爱情悲剧来表达对战争的极度厌恶之情。战争带来了灾难,带来了痛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该著作中对战争和爱情的叙述所体现的反战厌战主题。
二.研究目标与任务
1.小说《永别了,武器》中对战争的描写
由于这部小说的其中一条主线是战争,那么作者对战争的描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主要描写主人公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两年里的遭遇。一战时美国青年亨利等在意大利前线的一个医疗救护队服役。由于远离前线战场,起初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他们在医疗救护队的生活有些无聊,但并没有太多的危险。他们在前线医疗救护队服役,而不是真正的前线战场。后来当他们真正深入战场,才发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带来的身体伤害和精神折磨。在战场中九死一生的经历,以及亲眼看到战友死亡的惨状,让他们厌恶战争,想逃避战争,可是为时已晚。战争是残酷的、非理性的,给人类带来的是灵与肉的双重创伤。一旦卷入战争就无法从中脱身,而且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身心上的创伤会伴随终生,并不会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海明威的亲身参战经历让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因此他看清了战争的残酷性,对战争深恶痛绝。
2.国内学者研究:
海明威的大多数作品都以战争和爱情为题材,而他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恰恰将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我国学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思想主题有过研究,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迷惘主题。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特别是《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我国学者王晓雁在她的《“迷惘的一代”的心声》中围绕“战争”这个字眼,从典型的海明威式故事情节、强烈的反战情绪和“迷惘的一代”的心声三个方面道出了“迷惘的一代”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悲观失望情绪的心声。她认为《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以其浓重的迷惘和悲剧色彩而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峰。